正在阅读:

吉利造手机的阳谋与阴谋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吉利造手机的阳谋与阴谋

吉利手机还是手机吉利?

文|来咖智库

李书福又来做“鲶鱼”了。

9月28日,由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创办的湖北星纪时代科技有限公司与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正式宣布进军手机领域。该项目总部落户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定位高端智能手机,整合全球技术和资源,服务全球市场。据悉已经开始招收人才了。

当小米、OPPO等手机厂商都在热热闹闹造车时,作为国内第一大民营车企的吉利,为何直接来个回马枪,反攻做手机?

但李书福的跨界,其实并不意外。从制冰箱赚第一桶金,到造摩托小试牛刀、跌跌撞撞走入汽车行业,敢想敢做的“狂人”至今仍是李书福身上一个标签。即便在当时还没有取得轿车生产牌照,李书福还是先打着研究汽车的名义等待机会,在2001年拿到正式牌照后,李书福就成了汽车界的一条“鲶鱼”,以廉价轿车打开了国内市场,曾带动国内轿车四次降价,让汽车不再是有钱人的专属,并且还在2010年将高端品牌沃尔沃品牌收入囊中,上演了“蛇吞象”壮举。

再进一步说,跨界做手机的企业,也不止吉利一个。之前格力电器、TCL、海信、海尔等家电企业均发布过自己品牌的手机,但都未取得较好表现,反响平平。在手机行业头部品牌集中度高,且较为稳固的当下,吉利做手机的底气和信心是什么?背后还有哪些谋局?做手机形成车机互联,会成为车企们下个布局的新风向吗?

01、吉利造手机的面子和里子

最近几年,吉利一直在加大前瞻科技领域投入,加快向创新型科技企业转型,布局手机、卫星、飞行汽车均是吉利科技转型的重要助推器。为此,吉利还先后与高通、腾讯、百度、富士康等科技、互联网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甚至还专门成立合资公司,以尽快提升其产品在科技方面的体验。

在手机方面,根据武汉经开区官网资料,李书福此次布局的手机业务定位高端智能手机,将充分发挥吉利和沃尔沃生态圈在设计、研发、高端智能制造、产业链管理等领域长期积累的经验以及正在建设的时空道宇低轨卫星网等全球化布局优势,同时在汽车智能化、软件能力建设、科技化转型等方面相互赋能,实现超级协同。此次星纪时代将在武汉经开区设立手机项目总部,进行手机的研发、营运等业务,而手机的生产和制造将采取代工的形式进行。

有最新报道称,李书福造手机的项目进展十分迅速,已经开始在业内寻觅人才,公司将在湖北武汉、上海等多地,乃至海外设置办公地点。

谈到此次选择造手机的原因,李书福表示:“手机是快速迭代的随身移动终端,是电子产品市场验证及软件创新的应用载体,既能让用户尽快分享创新成果,又能把安全、可靠的一部分成果转移到汽车中应用,实现车机和手机软件技术的紧密互动。未来跨界打造用户生态链,依法构建企业护城河已成大趋势,手机可以链接车联网、卫星互联网,打造丰富的消费场景,做强生态圈,为用户提供更便捷、更智能化、万物互联的多屏互动生活体验。”

这其实与各大手机厂商要造车的逻辑类似,即汽车和手机均作为消费者智能生活的终端和入口,双方之间的交集正在不断叠加,可以重构全场景的交互体验,并能形成一条闭环生态链,更好地实现人机交互、车联万物功能,这也是两者能彼此跨界的基础。

据吉利方面介绍,吉利未来还将打造全球首个低轨未来出行星座,构建高精时空天地一体化PPP-RTK网,提供低时延、高精度、高可靠的厘米级精度位置信息服务,助力车辆云管理、车路协同、自动驾驶、自动泊车、低空出行等智慧出行应用。为“卫星互联网”与“车联网”、“自动驾驶”、“高精定位”等行业融合发展,提供极具竞争力的、安全可信赖的解决方案与服务。

无独有偶,特斯拉日前也传出要造智能手机的消息,这款手机暂命名为Model π,在设计上采用了特斯拉独有的技术,包括后盖部分的光致变色技术。另外,这款手机还拥有很多黑科技,比如可与Space X的星链高速卫星互联网连接,上下行速率可达210Mpbs;脑机连接功能,用来代替人脑损伤所失去的一些功能;甚至还能进行MarsCoin“挖矿”。

在来咖智库看来,做手机,除了是吉利“天地一体化”出行生态未来蓝图的一部分以外,当下的市场环境也是一个好的契机。

如今智能手机市场已经日趋饱和,头部品牌的马太效应极其明显,留给小厂商的生存空间其实已经非常小了。Counterpoint的数据显示,从2020年一季度至今,连续六个季度,中国智能手机市场的前五大公司都占据了超过80%的市场份额,但华为的情况却不容乐观。在今年二季度中国智能手机行业中,vivo、oppo、小米和苹果的市场份额分别为23%、21%、17%和14%,均较去年同期实现了增长,而华为则从去年32%的占比,下降到今年的10%。

高级研究分析师EthanQi表示:”美国对华为实施禁令后,市场经历了一次洗牌。曾经的市场领导者华为的市场份额骤降,vivo和oppo引领市场,其次是小米和苹果。所有领先的OEM厂商都受益于华为的下滑,扩张了他们的市场份额。”这也意味着,在华为跌出高端手机市场后,荣耀难以吃下这部分市场份额,吉利这样的新品牌或许还有机会再争一争。

既然手机市场还有机会,那就考虑怎么去切了,此次吉利选择的是一条高端化、全球化的路线,这倒符合吉利当下的风格,毕竟其旗下拥有沃尔沃、路特斯等一众高端豪华汽车品牌,但这背后或许是出于更高利润的考量。

有例为证的是,从今年二季度的表现来看,受到华为手机缺货等因素影响,国产手机在高端市场的整体出货量并没有提升,反而下降。”Strategy Analytics高级分析师吴怡雯表示,如果把高端定义为手机批发价超过600美金的手机,那iPhone 12系列包揽了中国出货量前四的位置。而如果高端定义为手机批发价超过300美金的手机,那iPhone 12系列也在前五名中占据了三个靠前的位置。

不仅如此,苹果还占据着最大化的利润。在今年4月的2021华为开发者大会上,华为消费业务软件部副总裁杨海松就直接指出,在智能手机市场中,苹果市场份额为13%,但是却拿走了接近66%的市场利润。中国及其他厂商市场份额高达67%,却仅分摊17%的利润,具体到每个品牌,实际利润率少得可怜。

此前有媒体报道分析,iPhone 12 Pro的整机大约406美元的成本,折合人民币大约2600元,而iPhone 12 Pro基础版的售价高达8499,如果宽松一点,剔除人工、运营等成本(每部减去1000元)费用成本,苹果iPhone 12 Pro的净利润近5000元。而华为Mate40官网售价4999,比一部苹果手机的净利润还低。

和苹果做高端手机能够达到超过60%的利润相比,传统车企的净利润则只有个位数。山西证券的报告指出,2021年上半年,国内汽车板块实现营业收入14050.20亿元,同比增长32.89%,而毛利率、净利率分别为13.36%、4.67%,同比分别-0.07pct、+1.17pct。

从全球来看,2020年全球最赚钱的是丰田汽车,营收2567亿美元,利润211.8亿美元,利润率也不到10%;宝马净利润净利52.22亿欧元,利润率只有5.3%。作为国内最大的车企集团,上汽集团今年上半年的利润率也只有3.7%,且净利润中只有52.4亿元来自汽车整车的生产和销售业务,而在去年同期这一数字却为86.9亿元。

有分析认为,传统汽车行业利润率之所以低,第一是因为车企太多了,为了抢占市场不得不压低产品价格。其次,目前汽车市场的热销产品价格通常在15万元以内,这种低端产品的利润率也是极低;豪华汽车看上去似乎利润较高,但因销量较少,平摊下来成本太高,所以利润其实也没有多少。

所以说,做汽车的吉利反攻手机,其实并没有那么简单。

02、争议不断胜算如何?

吉利造手机的消息,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有的人并不看好,毕竟目前手机格局已经形成,很难打破,而且之前跨界做手机的企业,也没几个真正成功的。但也有人看好,认为吉利或许将从政务机的角度切入市场,目前华为缺位高端市场,释放的市场份额基本由苹果吃下,从安全性和车机联网的角度来看,车企做手机有一定的优势。

当前的种种质疑,20年前的李书福也曾遭遇过。当时吉利汽车刚起步时,也是充满着各种争议,很多人觉得李书福在瞎胡闹,觉得他肯定折腾不了太久,但没想到,李书福就这样一步步做成了,也创造了很多民营车企发展的新纪录。

做手机同样如此,要想胜出就得凭“手艺”说话。比如华为凭着核心研发技术,始终占据一席之地,而没有核心技术的小米OV等手机厂商,就在供应链管理、市场销售管理、品牌打造等方面做到极致。反观格力手机,从2015年起先后推出了格力一代、格力色界、格力第三代、大松5G手机等产品,定着高端的价格,却搭载陈旧的系统,在使用体验和功能上,也无法满足用户变化的口味,仅仅靠着格力空调的品牌效应做营销,失败从一开始就注定了。目前在官方的“格力董明珠店”上,仅有一款大松5G手机在售,从去年12月上市以来,一共才卖出大约2.6万台。

来源:格力官网

但从另一方面来看,手机的硬件供应链体系已经相当成熟、完备,一部手机所需的所有零部件几乎都可以在中国找到生产厂商,因此造手机本身并不难。如果吉利手机的产品、营销、供应链和渠道多方面的能力过硬,不是没有突围的可能。

“虽然现在手机产业链较为成熟,找到贴牌的供应链并不难,比如可以直接找富士康做代工,但这只代表做出来手机不难,真正做好手机,把高端市场做成这个事情非常难。”有手机业人士透露,目前头部手机厂商中,员工人数普遍超过一万,相关研发人员更是占据了50%以上。

另外在研发费用上,即便已经发展多年,每年手机巨头们仍要向研发投入大笔资金。小米财报显示,从2016年到2020年,小米分别投入了21亿元、32亿元、58亿元、75亿元和93亿元。2020年,华为研发费用支出为1418.93亿元,约占全年收入的15.9%。而在2020年,苹果的研发投入达到了1277.4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在华为遭遇“卡脖子”情况后,行业已普遍意识到芯片的重要性,并开启了各自的“芯”计划。前几年华为、小米、OPPO普遍加大了对芯片产业链企业的投资力度,近期行业自研芯片也在提速。

华为的一位高管还认为,汽车和手机行业本身基因相差较大。"汽车厂商各方面本身比较滞后,产品理解和软硬件技术能力积累都比较薄弱 ",而手机市场则类似于互联网行业的赢者通吃,是变化迅速且竞争激烈的。并且在销售模式、研发模式完全不同,"车企本身的企业文化和人才模型都难以支持。"

对吉利来说,其优势在于借助旗下的各个汽车品牌,在全球拥有成熟的销售渠道,手机销售渠道也将与这些汽车品牌高度融合,并且在车机融合上构建新的商业模式。

在如何造手机方面,吉利目前还没有透露进一步的信息。但我们可以从李书福以前造摩托、造汽车的经历中窥见一斑,都是从拆装模仿起步。1996年,奔驰刚刚发布新车,李书福买了两辆,照着设计。1997年,他又到一汽,把红旗的底盘、前后桥、冲压件、发动机、变速箱、仪表台都买回来研究。后来李书福就真的“依葫芦画瓢”造出了一辆车,“玻璃钢的,红旗轿车的底盘、发动机,外观跟奔驰E200一模一样。”

结 语

做手机的造车,造车的又去做手机,这种跨界在当下渐成一种常态,但都还是处于摸索中。在李书福的产业帝国越来越大时,曾有曾有记者问他有没有压力,李书福的回答是:“我没有压力,真是没有压力,什么叫压力我不懂,因为我是农村来的。你说我怕什么,失败了没有关系,回去种地、养龟、养虾,对不对?承包两亩地,一亩地种菜,一亩地种水稻,怕什么呢?有吃有喝。”没有这样的心态,李书福或许很难坚持到现在。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吉利造手机的阳谋与阴谋

吉利手机还是手机吉利?

文|来咖智库

李书福又来做“鲶鱼”了。

9月28日,由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创办的湖北星纪时代科技有限公司与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正式宣布进军手机领域。该项目总部落户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定位高端智能手机,整合全球技术和资源,服务全球市场。据悉已经开始招收人才了。

当小米、OPPO等手机厂商都在热热闹闹造车时,作为国内第一大民营车企的吉利,为何直接来个回马枪,反攻做手机?

但李书福的跨界,其实并不意外。从制冰箱赚第一桶金,到造摩托小试牛刀、跌跌撞撞走入汽车行业,敢想敢做的“狂人”至今仍是李书福身上一个标签。即便在当时还没有取得轿车生产牌照,李书福还是先打着研究汽车的名义等待机会,在2001年拿到正式牌照后,李书福就成了汽车界的一条“鲶鱼”,以廉价轿车打开了国内市场,曾带动国内轿车四次降价,让汽车不再是有钱人的专属,并且还在2010年将高端品牌沃尔沃品牌收入囊中,上演了“蛇吞象”壮举。

再进一步说,跨界做手机的企业,也不止吉利一个。之前格力电器、TCL、海信、海尔等家电企业均发布过自己品牌的手机,但都未取得较好表现,反响平平。在手机行业头部品牌集中度高,且较为稳固的当下,吉利做手机的底气和信心是什么?背后还有哪些谋局?做手机形成车机互联,会成为车企们下个布局的新风向吗?

01、吉利造手机的面子和里子

最近几年,吉利一直在加大前瞻科技领域投入,加快向创新型科技企业转型,布局手机、卫星、飞行汽车均是吉利科技转型的重要助推器。为此,吉利还先后与高通、腾讯、百度、富士康等科技、互联网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甚至还专门成立合资公司,以尽快提升其产品在科技方面的体验。

在手机方面,根据武汉经开区官网资料,李书福此次布局的手机业务定位高端智能手机,将充分发挥吉利和沃尔沃生态圈在设计、研发、高端智能制造、产业链管理等领域长期积累的经验以及正在建设的时空道宇低轨卫星网等全球化布局优势,同时在汽车智能化、软件能力建设、科技化转型等方面相互赋能,实现超级协同。此次星纪时代将在武汉经开区设立手机项目总部,进行手机的研发、营运等业务,而手机的生产和制造将采取代工的形式进行。

有最新报道称,李书福造手机的项目进展十分迅速,已经开始在业内寻觅人才,公司将在湖北武汉、上海等多地,乃至海外设置办公地点。

谈到此次选择造手机的原因,李书福表示:“手机是快速迭代的随身移动终端,是电子产品市场验证及软件创新的应用载体,既能让用户尽快分享创新成果,又能把安全、可靠的一部分成果转移到汽车中应用,实现车机和手机软件技术的紧密互动。未来跨界打造用户生态链,依法构建企业护城河已成大趋势,手机可以链接车联网、卫星互联网,打造丰富的消费场景,做强生态圈,为用户提供更便捷、更智能化、万物互联的多屏互动生活体验。”

这其实与各大手机厂商要造车的逻辑类似,即汽车和手机均作为消费者智能生活的终端和入口,双方之间的交集正在不断叠加,可以重构全场景的交互体验,并能形成一条闭环生态链,更好地实现人机交互、车联万物功能,这也是两者能彼此跨界的基础。

据吉利方面介绍,吉利未来还将打造全球首个低轨未来出行星座,构建高精时空天地一体化PPP-RTK网,提供低时延、高精度、高可靠的厘米级精度位置信息服务,助力车辆云管理、车路协同、自动驾驶、自动泊车、低空出行等智慧出行应用。为“卫星互联网”与“车联网”、“自动驾驶”、“高精定位”等行业融合发展,提供极具竞争力的、安全可信赖的解决方案与服务。

无独有偶,特斯拉日前也传出要造智能手机的消息,这款手机暂命名为Model π,在设计上采用了特斯拉独有的技术,包括后盖部分的光致变色技术。另外,这款手机还拥有很多黑科技,比如可与Space X的星链高速卫星互联网连接,上下行速率可达210Mpbs;脑机连接功能,用来代替人脑损伤所失去的一些功能;甚至还能进行MarsCoin“挖矿”。

在来咖智库看来,做手机,除了是吉利“天地一体化”出行生态未来蓝图的一部分以外,当下的市场环境也是一个好的契机。

如今智能手机市场已经日趋饱和,头部品牌的马太效应极其明显,留给小厂商的生存空间其实已经非常小了。Counterpoint的数据显示,从2020年一季度至今,连续六个季度,中国智能手机市场的前五大公司都占据了超过80%的市场份额,但华为的情况却不容乐观。在今年二季度中国智能手机行业中,vivo、oppo、小米和苹果的市场份额分别为23%、21%、17%和14%,均较去年同期实现了增长,而华为则从去年32%的占比,下降到今年的10%。

高级研究分析师EthanQi表示:”美国对华为实施禁令后,市场经历了一次洗牌。曾经的市场领导者华为的市场份额骤降,vivo和oppo引领市场,其次是小米和苹果。所有领先的OEM厂商都受益于华为的下滑,扩张了他们的市场份额。”这也意味着,在华为跌出高端手机市场后,荣耀难以吃下这部分市场份额,吉利这样的新品牌或许还有机会再争一争。

既然手机市场还有机会,那就考虑怎么去切了,此次吉利选择的是一条高端化、全球化的路线,这倒符合吉利当下的风格,毕竟其旗下拥有沃尔沃、路特斯等一众高端豪华汽车品牌,但这背后或许是出于更高利润的考量。

有例为证的是,从今年二季度的表现来看,受到华为手机缺货等因素影响,国产手机在高端市场的整体出货量并没有提升,反而下降。”Strategy Analytics高级分析师吴怡雯表示,如果把高端定义为手机批发价超过600美金的手机,那iPhone 12系列包揽了中国出货量前四的位置。而如果高端定义为手机批发价超过300美金的手机,那iPhone 12系列也在前五名中占据了三个靠前的位置。

不仅如此,苹果还占据着最大化的利润。在今年4月的2021华为开发者大会上,华为消费业务软件部副总裁杨海松就直接指出,在智能手机市场中,苹果市场份额为13%,但是却拿走了接近66%的市场利润。中国及其他厂商市场份额高达67%,却仅分摊17%的利润,具体到每个品牌,实际利润率少得可怜。

此前有媒体报道分析,iPhone 12 Pro的整机大约406美元的成本,折合人民币大约2600元,而iPhone 12 Pro基础版的售价高达8499,如果宽松一点,剔除人工、运营等成本(每部减去1000元)费用成本,苹果iPhone 12 Pro的净利润近5000元。而华为Mate40官网售价4999,比一部苹果手机的净利润还低。

和苹果做高端手机能够达到超过60%的利润相比,传统车企的净利润则只有个位数。山西证券的报告指出,2021年上半年,国内汽车板块实现营业收入14050.20亿元,同比增长32.89%,而毛利率、净利率分别为13.36%、4.67%,同比分别-0.07pct、+1.17pct。

从全球来看,2020年全球最赚钱的是丰田汽车,营收2567亿美元,利润211.8亿美元,利润率也不到10%;宝马净利润净利52.22亿欧元,利润率只有5.3%。作为国内最大的车企集团,上汽集团今年上半年的利润率也只有3.7%,且净利润中只有52.4亿元来自汽车整车的生产和销售业务,而在去年同期这一数字却为86.9亿元。

有分析认为,传统汽车行业利润率之所以低,第一是因为车企太多了,为了抢占市场不得不压低产品价格。其次,目前汽车市场的热销产品价格通常在15万元以内,这种低端产品的利润率也是极低;豪华汽车看上去似乎利润较高,但因销量较少,平摊下来成本太高,所以利润其实也没有多少。

所以说,做汽车的吉利反攻手机,其实并没有那么简单。

02、争议不断胜算如何?

吉利造手机的消息,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有的人并不看好,毕竟目前手机格局已经形成,很难打破,而且之前跨界做手机的企业,也没几个真正成功的。但也有人看好,认为吉利或许将从政务机的角度切入市场,目前华为缺位高端市场,释放的市场份额基本由苹果吃下,从安全性和车机联网的角度来看,车企做手机有一定的优势。

当前的种种质疑,20年前的李书福也曾遭遇过。当时吉利汽车刚起步时,也是充满着各种争议,很多人觉得李书福在瞎胡闹,觉得他肯定折腾不了太久,但没想到,李书福就这样一步步做成了,也创造了很多民营车企发展的新纪录。

做手机同样如此,要想胜出就得凭“手艺”说话。比如华为凭着核心研发技术,始终占据一席之地,而没有核心技术的小米OV等手机厂商,就在供应链管理、市场销售管理、品牌打造等方面做到极致。反观格力手机,从2015年起先后推出了格力一代、格力色界、格力第三代、大松5G手机等产品,定着高端的价格,却搭载陈旧的系统,在使用体验和功能上,也无法满足用户变化的口味,仅仅靠着格力空调的品牌效应做营销,失败从一开始就注定了。目前在官方的“格力董明珠店”上,仅有一款大松5G手机在售,从去年12月上市以来,一共才卖出大约2.6万台。

来源:格力官网

但从另一方面来看,手机的硬件供应链体系已经相当成熟、完备,一部手机所需的所有零部件几乎都可以在中国找到生产厂商,因此造手机本身并不难。如果吉利手机的产品、营销、供应链和渠道多方面的能力过硬,不是没有突围的可能。

“虽然现在手机产业链较为成熟,找到贴牌的供应链并不难,比如可以直接找富士康做代工,但这只代表做出来手机不难,真正做好手机,把高端市场做成这个事情非常难。”有手机业人士透露,目前头部手机厂商中,员工人数普遍超过一万,相关研发人员更是占据了50%以上。

另外在研发费用上,即便已经发展多年,每年手机巨头们仍要向研发投入大笔资金。小米财报显示,从2016年到2020年,小米分别投入了21亿元、32亿元、58亿元、75亿元和93亿元。2020年,华为研发费用支出为1418.93亿元,约占全年收入的15.9%。而在2020年,苹果的研发投入达到了1277.4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在华为遭遇“卡脖子”情况后,行业已普遍意识到芯片的重要性,并开启了各自的“芯”计划。前几年华为、小米、OPPO普遍加大了对芯片产业链企业的投资力度,近期行业自研芯片也在提速。

华为的一位高管还认为,汽车和手机行业本身基因相差较大。"汽车厂商各方面本身比较滞后,产品理解和软硬件技术能力积累都比较薄弱 ",而手机市场则类似于互联网行业的赢者通吃,是变化迅速且竞争激烈的。并且在销售模式、研发模式完全不同,"车企本身的企业文化和人才模型都难以支持。"

对吉利来说,其优势在于借助旗下的各个汽车品牌,在全球拥有成熟的销售渠道,手机销售渠道也将与这些汽车品牌高度融合,并且在车机融合上构建新的商业模式。

在如何造手机方面,吉利目前还没有透露进一步的信息。但我们可以从李书福以前造摩托、造汽车的经历中窥见一斑,都是从拆装模仿起步。1996年,奔驰刚刚发布新车,李书福买了两辆,照着设计。1997年,他又到一汽,把红旗的底盘、前后桥、冲压件、发动机、变速箱、仪表台都买回来研究。后来李书福就真的“依葫芦画瓢”造出了一辆车,“玻璃钢的,红旗轿车的底盘、发动机,外观跟奔驰E200一模一样。”

结 语

做手机的造车,造车的又去做手机,这种跨界在当下渐成一种常态,但都还是处于摸索中。在李书福的产业帝国越来越大时,曾有曾有记者问他有没有压力,李书福的回答是:“我没有压力,真是没有压力,什么叫压力我不懂,因为我是农村来的。你说我怕什么,失败了没有关系,回去种地、养龟、养虾,对不对?承包两亩地,一亩地种菜,一亩地种水稻,怕什么呢?有吃有喝。”没有这样的心态,李书福或许很难坚持到现在。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