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北京“十四五”教育规划发布:中小学新增学位约16万个,普惠园覆盖率达90%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北京“十四五”教育规划发布:中小学新增学位约16万个,普惠园覆盖率达90%

重点建设12所高职学校、100个左右特色专业。

图片来源:图虫

记者 | 查沁君

北京市教委日前发布《北京市“十四五”时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20212025年)》(下称《规划》)。

《规划》确定了未来5年北京教育的总体发展目标:到2025年,全面构建首都高质量教育体系,实现更高水平、更具影响力的教育现代化,培养具有家国情怀、首都气派、国际视野、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

“与以往相比,‘十四五’教育规划优化了首都教育主要发展指标,用质量型指标替换传统数量型指标,删去了学前教育毛入园率、义务教育毛入学率、高中阶段毛入学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等指标,增加了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测试达标优良率、智慧校园覆盖率等。”《北京日报》援引北京市教委有关负责人观点称。

其中,到2025年,全市适龄儿童入园率保持在90%以上,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90%,学前教育教师接受专业教育比例达到85%;义务教育就近入学率保持在99%以上,义务教育专任教师中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比例超过96%

《规划》还明确,到2025年,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测试达标优良率要由2020年的62.4%升至超过70%。同时,全市智慧校园覆盖率达85%以上,绿色学校达标率超过70%,平安校园达标率达100%

中小学新增学位约16万个

《规划》指出,要加快中小学学校建设,北京全市新建、改扩建和接收居住区教育配套中小学150所左右,完成后新增学位16万个左右。

充分挖掘利用现有教育资源,对有条件的校舍进行改扩建。支持学校整合校内空间资源,通过各类教室复合利用,增加学位数量,在保障教学质量和安全的前提下,适当扩大班级容量。

同时,北京将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市级统筹,在城市副中心、三城一区、大兴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等重点功能区和人才聚集区,规划建设17所左右优质中小学学校。

通过“市建共管”或“市建区办”方式,统筹北京全市优质教育资源支持学校建设,建成后提供优质中小学学位5万个左右。

稳妥推进中考改革

在考试评价制度方面,《规划》提出,稳妥推进中考改革,探索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的招生录取模式。完善和规范普通高中自主招生。完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和高中综合素质评价制度。

高等教育改革方面,《规划》明确,要分类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支持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聚焦国家、北京和特定领域的核心需求设置专业,突出重点领域、促进学科交叉,大力开展前沿研究、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

《规划》提出,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支持高校加强基础学科培养能力,打破学科专业壁垒,对现有学科专业体系进行调整升级,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加快培养紧缺人才。

同时,要提升本科教育教学水平,深入开展教学改革研究,持续推进“双培计划”“外培计划”,广泛开办大学生学科竞赛,大力建设校内外实习实践平台。持续深化“北京学院”“卓越联盟”建设。鼓励在京高校与国内外知名大学、机构和企业开展人才培养交流合作。

除此之外,还要大力推进国际学校建设,要在国际人才社区等国际人才密集地区布局一批国际学校。重点打造12所高品质国际学校,借鉴国外先进理念,形成具有北京特色的国际化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带动北京全市国际学校高质量发展。

重点建设12所高职学校、100个左右特色专业

在职业高校建设上,《规划》要求,要深化高水平技能型大学建设,重点加强养老、护理、学前教育、托育、家政服务、健康管理、轨道交通、城市运行、非遗传承等专业人才培养。

重点建设12所有特色、高水平的高等职业学校和100 个左右骨干特色专业,探索开发与国际先进标准相对接、体现北京特色和水平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

此外,优化职普融通人才培养模式。推动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鼓励有条件的普通高校开办应用技术类型专业或课程。加强普通中小学生职业体验和动手实践,推进职业教育综合高中班教学。

同时,要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重点建设100个左右校企共建的“工程师学院”和“大师工作室”。探索现代学徒制与1+X证书制度融合的培养模式。

深化“双师型”教师队伍改革,加强企业实践基地和校企合作培养培训基地建设,推动职业院校教师普遍成为“双师型”教师。

有序疏解中心城区部分普通高校

针对教育资源配置,《规划》强调,加强城市副中心教育配套保障。有序实施老城区校舍改造,有效增加学位资源,统筹中心城区优质学校与城市副中心学校精准帮扶协作,促进区域教育质量整体提升。

《规划》特别提出,加快北京学校、首师大附中、景山学校、北海幼儿园等优质教育项目建设。要根据区域功能定位和人口变化,合理规划建设一批中小学,加强重点功能区教育服务保障,建设一批优质学校,新建、扩建一批国际学校。加快补齐昌平回天、房山长阳等人口密集地区教育设施缺口。

此外,要有序疏解中心城区部分普通高校,压缩高校中心城区在校生规模。例如,北京电影学院、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等高校新校区建成使用。加快首都医科大学、首都体育学院新校区建设,推动中心城区校址整体腾退。

同时,要推进沙河、良乡高教园区向大学城转化,建设结构合理、要素齐全、职住平衡、充满活力的科教融合新城。

加快建设中国人民大学通州校区、北京化工大学昌平校区和中央民族大学丰台校区。研究推进相关高校到郊区落地,努力推进实现“区区有高校”的目标。

北京市还将支持河北雄安新区教育发展,建成三所“交钥匙”学校并投入使用;支持部分中央在京高校向雄安新区有序转移;推进城市副中心与河北廊坊北三县教育统筹规划发展,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向北三县地区延伸布局。

为确保“十四五”时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目标任务顺利实现,《规划》明确,各项指标要纳入市政府以及各部门、各区的综合评价和绩效考核体系。市政府教育督导部门要定期对各部门、各区规划落实情况开展督导检查评估。各部门、各区要配合市人大、政协定期开展规划实施情况监督检查。

规划实施进展情况经法定程序批准后及时向社会公布,接受社会监督。建立奖惩激励约束机制,对工作落实有力、成效明显的区和高校,在项目布局、资金投入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对落实不力、敷衍塞责的,加强预警、提醒、通报、约谈和问责。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北京“十四五”教育规划发布:中小学新增学位约16万个,普惠园覆盖率达90%

重点建设12所高职学校、100个左右特色专业。

图片来源:图虫

记者 | 查沁君

北京市教委日前发布《北京市“十四五”时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20212025年)》(下称《规划》)。

《规划》确定了未来5年北京教育的总体发展目标:到2025年,全面构建首都高质量教育体系,实现更高水平、更具影响力的教育现代化,培养具有家国情怀、首都气派、国际视野、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

“与以往相比,‘十四五’教育规划优化了首都教育主要发展指标,用质量型指标替换传统数量型指标,删去了学前教育毛入园率、义务教育毛入学率、高中阶段毛入学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等指标,增加了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测试达标优良率、智慧校园覆盖率等。”《北京日报》援引北京市教委有关负责人观点称。

其中,到2025年,全市适龄儿童入园率保持在90%以上,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90%,学前教育教师接受专业教育比例达到85%;义务教育就近入学率保持在99%以上,义务教育专任教师中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比例超过96%

《规划》还明确,到2025年,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测试达标优良率要由2020年的62.4%升至超过70%。同时,全市智慧校园覆盖率达85%以上,绿色学校达标率超过70%,平安校园达标率达100%

中小学新增学位约16万个

《规划》指出,要加快中小学学校建设,北京全市新建、改扩建和接收居住区教育配套中小学150所左右,完成后新增学位16万个左右。

充分挖掘利用现有教育资源,对有条件的校舍进行改扩建。支持学校整合校内空间资源,通过各类教室复合利用,增加学位数量,在保障教学质量和安全的前提下,适当扩大班级容量。

同时,北京将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市级统筹,在城市副中心、三城一区、大兴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等重点功能区和人才聚集区,规划建设17所左右优质中小学学校。

通过“市建共管”或“市建区办”方式,统筹北京全市优质教育资源支持学校建设,建成后提供优质中小学学位5万个左右。

稳妥推进中考改革

在考试评价制度方面,《规划》提出,稳妥推进中考改革,探索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的招生录取模式。完善和规范普通高中自主招生。完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和高中综合素质评价制度。

高等教育改革方面,《规划》明确,要分类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支持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聚焦国家、北京和特定领域的核心需求设置专业,突出重点领域、促进学科交叉,大力开展前沿研究、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

《规划》提出,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支持高校加强基础学科培养能力,打破学科专业壁垒,对现有学科专业体系进行调整升级,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加快培养紧缺人才。

同时,要提升本科教育教学水平,深入开展教学改革研究,持续推进“双培计划”“外培计划”,广泛开办大学生学科竞赛,大力建设校内外实习实践平台。持续深化“北京学院”“卓越联盟”建设。鼓励在京高校与国内外知名大学、机构和企业开展人才培养交流合作。

除此之外,还要大力推进国际学校建设,要在国际人才社区等国际人才密集地区布局一批国际学校。重点打造12所高品质国际学校,借鉴国外先进理念,形成具有北京特色的国际化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带动北京全市国际学校高质量发展。

重点建设12所高职学校、100个左右特色专业

在职业高校建设上,《规划》要求,要深化高水平技能型大学建设,重点加强养老、护理、学前教育、托育、家政服务、健康管理、轨道交通、城市运行、非遗传承等专业人才培养。

重点建设12所有特色、高水平的高等职业学校和100 个左右骨干特色专业,探索开发与国际先进标准相对接、体现北京特色和水平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

此外,优化职普融通人才培养模式。推动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鼓励有条件的普通高校开办应用技术类型专业或课程。加强普通中小学生职业体验和动手实践,推进职业教育综合高中班教学。

同时,要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重点建设100个左右校企共建的“工程师学院”和“大师工作室”。探索现代学徒制与1+X证书制度融合的培养模式。

深化“双师型”教师队伍改革,加强企业实践基地和校企合作培养培训基地建设,推动职业院校教师普遍成为“双师型”教师。

有序疏解中心城区部分普通高校

针对教育资源配置,《规划》强调,加强城市副中心教育配套保障。有序实施老城区校舍改造,有效增加学位资源,统筹中心城区优质学校与城市副中心学校精准帮扶协作,促进区域教育质量整体提升。

《规划》特别提出,加快北京学校、首师大附中、景山学校、北海幼儿园等优质教育项目建设。要根据区域功能定位和人口变化,合理规划建设一批中小学,加强重点功能区教育服务保障,建设一批优质学校,新建、扩建一批国际学校。加快补齐昌平回天、房山长阳等人口密集地区教育设施缺口。

此外,要有序疏解中心城区部分普通高校,压缩高校中心城区在校生规模。例如,北京电影学院、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等高校新校区建成使用。加快首都医科大学、首都体育学院新校区建设,推动中心城区校址整体腾退。

同时,要推进沙河、良乡高教园区向大学城转化,建设结构合理、要素齐全、职住平衡、充满活力的科教融合新城。

加快建设中国人民大学通州校区、北京化工大学昌平校区和中央民族大学丰台校区。研究推进相关高校到郊区落地,努力推进实现“区区有高校”的目标。

北京市还将支持河北雄安新区教育发展,建成三所“交钥匙”学校并投入使用;支持部分中央在京高校向雄安新区有序转移;推进城市副中心与河北廊坊北三县教育统筹规划发展,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向北三县地区延伸布局。

为确保“十四五”时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目标任务顺利实现,《规划》明确,各项指标要纳入市政府以及各部门、各区的综合评价和绩效考核体系。市政府教育督导部门要定期对各部门、各区规划落实情况开展督导检查评估。各部门、各区要配合市人大、政协定期开展规划实施情况监督检查。

规划实施进展情况经法定程序批准后及时向社会公布,接受社会监督。建立奖惩激励约束机制,对工作落实有力、成效明显的区和高校,在项目布局、资金投入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对落实不力、敷衍塞责的,加强预警、提醒、通报、约谈和问责。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