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中国药谷”三十年了,国产生物医药研发迈向源头创新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中国药谷”三十年了,国产生物医药研发迈向源头创新

三十年后,张江药谷又会是怎样?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记者 | 黄华

编辑 | 谢欣

从1992年在第一家生物医药企业落户起,“中国药谷”——张江,已经经历了近30年的发展。

目前,张江培育的一类新药上市数量接近全国三分之一。目前拥有在研药物品种超过600个,一类新药占比超过50%。包括首个中国自主研发的PD-1单抗、首个中国自主研发和首批MAH(上市许可持有人)品种、首个国产生物类似药、首个中国CAR-T细胞治疗药物等创新成果均诞生在张江。

在10月12日的2021上海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周首届张江生命科学国际创新峰会上,发布了张江集团联合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等研究编制的张江生物医药创新指数。具体而言,张江生物医药创新指数主要可分为“五力四度”两个维度,其下分别有多级别的若干项指标。“五力”包含的是创新策源、产业引领、生态融合、辐射带动和国际链接;“四度”指代的是自身进步、全市集聚、全国贡献和全球参与。会议发布信息显示,以2019年数据为基期100分,2020年张江生物医药创新指数得分为110.3分,同比增长10.3%。

近些年,上海持续加强政策对于生物医药发展的引领。继2018年出台《促进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后,今年5月,上海又发布《关于促进本市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支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而张江正是上海发展生物医药的主要承接地之一。得益于政策引领,这片土地上出现了不少创新成果。

然而,通过进步的道路从来都充满了变化与挑战。今年7月份,国家药监局药品审评中心发布《以临床价值为导向的抗肿瘤药物临床研发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引起广泛讨论。热议之后,行业内普遍认可的是,未来的新药创新将更加强调从患者需求的角度出发,追求高质量的创新。

基于行业变化,不少企业迅速做出反应,在产品管线布局上有了更明确的变化。与此同时,加强行业生态建设,与业内更广泛的机构开展有效合作的探索也被提上了日程。而为了向源头创新靠近,生物医药行业开展了多角度的尝试。

如在研发布局上,再鼎医药研究与开发领域首席运营官阎水忠便介绍,再鼎医药在早期制定公司战略的时候,就分短、中和长期目标,短期目标是引入国内亟需而在国外已经处于临床后期开发阶段的创新药物,尽快惠及中国患者;中期目标是把自主研发和外部合作的早期产品推向临床,长期目标是要把所有研发产品推向全球。

除了再鼎医药,同样关注肿瘤领域的和黄医药也在思考如何实现以临床需求为导向的新药研发策略。公司执行董事首席科学官苏慰国在介绍公司当前研发策略时表示,和黄医药致力于布局的产品管线有多个目标。一是,希望产品管线能够比较全面的覆盖不同瘤种。二是,管线中的产品有不同的作用机制。三是,不同的产品之间能有比较好的协同作用。基于此,可以探索出更多的、更有价值的联合用药方案,从而带来临床获益。并且,公司还希望把癌症能够最终转变成一个可控的慢性疾病,因此也在关注全方位的疾病管理。

值得关注的是,在新药创新将更加强调从患者需求的角度出发之后,医疗机构的临床研究实践就显得愈加重要。而如何让医疗机构的临床研究与药物发现、药企发展联系在一起也成为了业内需要解决的问题。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副院长、上海市胰腺肿瘤研究所所长虞先濬在会议期间的发言指出,目前,国内医疗机构的临床研究存在诸多问题,例如,头部聚集效应显著、产学研孤立、人才培养不足等问题,未来需要向量质均具、联通企业-医院-高校等方向转换。此外,他提出,中国的胰腺癌目前的五年生存率依旧很低,该领域亟需更新的治疗手段。

纵观国内生物医药行业近年发展,如何创新的问题并不是一个新话题。会议期间,不少参会嘉宾都提到当前国内药物创新力问题依旧复杂。最直观的就是靶点同质化、行业“内卷”严重。而在这背后,暴露的还是源头创新力不足、基础研究落后等。也因此,为了加强短板,在张江生命科学国际创新峰会上,还首次成立了15家企业共建的张江AI新药研发联盟。

“近几年,AI在药物领域的探索应用不断加快,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成熟正成为医药领域发展的关键点。随着全新的作用靶点和机制越来越少,创新药企业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及动力去打造Fist-In-Class(首创)产品,人工智能技术在研发领域的合作范围越来越广泛,已经从药物发现过程,贯穿到药物评估、动物实验、临床试验全生命周期。”活动现场,美迪西创始人兼CEO陈春麟博士如此解释。

不过,对于AI研发,参会嘉宾也存有保留看法。他们认为,资本市场目前对AI比较宽容是推动行业发展的重要原因。但在热闹背后,AI真正起到多大的作用值得商榷。作为新药发现的工具,如何能更好、更快、更准确的做出新药,需要持续探索。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中国药谷”三十年了,国产生物医药研发迈向源头创新

三十年后,张江药谷又会是怎样?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记者 | 黄华

编辑 | 谢欣

从1992年在第一家生物医药企业落户起,“中国药谷”——张江,已经经历了近30年的发展。

目前,张江培育的一类新药上市数量接近全国三分之一。目前拥有在研药物品种超过600个,一类新药占比超过50%。包括首个中国自主研发的PD-1单抗、首个中国自主研发和首批MAH(上市许可持有人)品种、首个国产生物类似药、首个中国CAR-T细胞治疗药物等创新成果均诞生在张江。

在10月12日的2021上海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周首届张江生命科学国际创新峰会上,发布了张江集团联合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等研究编制的张江生物医药创新指数。具体而言,张江生物医药创新指数主要可分为“五力四度”两个维度,其下分别有多级别的若干项指标。“五力”包含的是创新策源、产业引领、生态融合、辐射带动和国际链接;“四度”指代的是自身进步、全市集聚、全国贡献和全球参与。会议发布信息显示,以2019年数据为基期100分,2020年张江生物医药创新指数得分为110.3分,同比增长10.3%。

近些年,上海持续加强政策对于生物医药发展的引领。继2018年出台《促进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后,今年5月,上海又发布《关于促进本市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支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而张江正是上海发展生物医药的主要承接地之一。得益于政策引领,这片土地上出现了不少创新成果。

然而,通过进步的道路从来都充满了变化与挑战。今年7月份,国家药监局药品审评中心发布《以临床价值为导向的抗肿瘤药物临床研发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引起广泛讨论。热议之后,行业内普遍认可的是,未来的新药创新将更加强调从患者需求的角度出发,追求高质量的创新。

基于行业变化,不少企业迅速做出反应,在产品管线布局上有了更明确的变化。与此同时,加强行业生态建设,与业内更广泛的机构开展有效合作的探索也被提上了日程。而为了向源头创新靠近,生物医药行业开展了多角度的尝试。

如在研发布局上,再鼎医药研究与开发领域首席运营官阎水忠便介绍,再鼎医药在早期制定公司战略的时候,就分短、中和长期目标,短期目标是引入国内亟需而在国外已经处于临床后期开发阶段的创新药物,尽快惠及中国患者;中期目标是把自主研发和外部合作的早期产品推向临床,长期目标是要把所有研发产品推向全球。

除了再鼎医药,同样关注肿瘤领域的和黄医药也在思考如何实现以临床需求为导向的新药研发策略。公司执行董事首席科学官苏慰国在介绍公司当前研发策略时表示,和黄医药致力于布局的产品管线有多个目标。一是,希望产品管线能够比较全面的覆盖不同瘤种。二是,管线中的产品有不同的作用机制。三是,不同的产品之间能有比较好的协同作用。基于此,可以探索出更多的、更有价值的联合用药方案,从而带来临床获益。并且,公司还希望把癌症能够最终转变成一个可控的慢性疾病,因此也在关注全方位的疾病管理。

值得关注的是,在新药创新将更加强调从患者需求的角度出发之后,医疗机构的临床研究实践就显得愈加重要。而如何让医疗机构的临床研究与药物发现、药企发展联系在一起也成为了业内需要解决的问题。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副院长、上海市胰腺肿瘤研究所所长虞先濬在会议期间的发言指出,目前,国内医疗机构的临床研究存在诸多问题,例如,头部聚集效应显著、产学研孤立、人才培养不足等问题,未来需要向量质均具、联通企业-医院-高校等方向转换。此外,他提出,中国的胰腺癌目前的五年生存率依旧很低,该领域亟需更新的治疗手段。

纵观国内生物医药行业近年发展,如何创新的问题并不是一个新话题。会议期间,不少参会嘉宾都提到当前国内药物创新力问题依旧复杂。最直观的就是靶点同质化、行业“内卷”严重。而在这背后,暴露的还是源头创新力不足、基础研究落后等。也因此,为了加强短板,在张江生命科学国际创新峰会上,还首次成立了15家企业共建的张江AI新药研发联盟。

“近几年,AI在药物领域的探索应用不断加快,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成熟正成为医药领域发展的关键点。随着全新的作用靶点和机制越来越少,创新药企业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及动力去打造Fist-In-Class(首创)产品,人工智能技术在研发领域的合作范围越来越广泛,已经从药物发现过程,贯穿到药物评估、动物实验、临床试验全生命周期。”活动现场,美迪西创始人兼CEO陈春麟博士如此解释。

不过,对于AI研发,参会嘉宾也存有保留看法。他们认为,资本市场目前对AI比较宽容是推动行业发展的重要原因。但在热闹背后,AI真正起到多大的作用值得商榷。作为新药发现的工具,如何能更好、更快、更准确的做出新药,需要持续探索。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