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不止于美,不止于思,当艺术真正地介入社会与人生(上)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不止于美,不止于思,当艺术真正地介入社会与人生(上)

用艺术换生命:克罗地亚·安杜哈尔,当摄影变成挽救濒危文明的伟大冒险 。

撰文 | 罗丹

来源 | 布林客BLINK

克罗地亚·安杜哈尔(Claudia Andujar)摄影作品,图片来自网络

照片里的这位女士或许并不为普通人所熟知。她一手托着头,眼睛炯炯有神,若有所思。每当看见这张照片,谁都难以想象,眼前的这位女士已经有九十岁了。

克罗地亚·安杜哈尔肖像,照片来自网络

在了解了她的故事之后,我才明白,在这看似平和神情的背后,有一颗多么坚韧、勇敢而善良的心。要是没有克罗地亚·安杜哈尔(Claudia Andujar)这个名字,今日亚马逊河边的亚诺玛米人可能已不知身在何方。

她的原名为克罗地·哈斯(Claudine Haas),于1931年在瑞士出生。她母亲是瑞士的新教徒,她父亲是有犹太血统的匈牙利人。在九岁那年,父母离异,克罗地亚跟随了父亲生活。但也是在同年,二战的烈火开始蔓延,由于犹太血统,她和父系的家人全部被送到奥斯维辛集中营。在那场举世闻名的劫难中,家人们都被残忍杀害,只有年幼的克罗地亚侥幸逃脱。她跑到瑞士投靠母亲,在一起生活了两年的时间。

记者时期的克罗地亚·安杜哈尔,照片来自网络

之后,她投奔了一个生活在纽约的叔叔,进入正常的学校生活。在此期间,她决定改名为克罗地亚(Claudia)。18岁那年,她嫁给了一个西班牙难民,跟随了夫姓安杜哈尔(Andujar)。虽然夫妻二人最终离婚,但她保留了丈夫的姓氏,以隐藏她犹太人的身份。在那个战争刚刚结束的年代,一切都是未知,社会上对犹太人仍旧存在着歧视。

克罗地亚·安杜哈尔镜头中的亚诺玛米,照片来自网络

也是在克罗地亚18岁的这一年,她开始了最早的艺术创作。当时的她,喜欢抽象的油画作品,但真正让克罗地亚施展才华的是她的摄影。24岁时,她搬到了巴西的圣保罗,和母亲再次团聚。也是从那时起,她完全投身于摄影事业,开始与各种杂志合作,成为一位摄影记者。1971年,年轻的克罗地亚就职于一家巴西刊物。由于不满于新闻业的工作节奏,她希望能够以自己的方式去长期研究和了解一个地区,于是,她向纽约的古根海姆基金会申请到了一笔资金,开始了自己的摄影调查。

克罗地亚·安杜哈尔镜头中的亚诺玛米人,照片来自网络

1971年末,她第一次来到亚诺玛米(Yanomami)领地。亚诺玛米位于巴西北部和委内瑞拉交界的位置,这里大约有18万平方公里的面积,居住着36000个来自于不同部落的巴西印第安纳原住民。或许,当时的克罗地亚自己也没想到,自踏入亚马逊丛林的第一步开始,她竟会将日后的近50年都奉献给这片土地。

卡地亚艺术中心,“亚诺玛米的抗争”,展览现场,照片来自网络

2020年上半年,位于巴黎的卡地亚艺术中心举办了“亚诺玛米的抗争”(la lutte yanomami)摄影艺术展,回顾了克罗地亚用艺术捍卫亚诺玛米文明的伟大一生。整个展览分为两大部分,共有八个章节。一层的部分为“从欧洲到巴西亚马逊”,覆盖了她1933年至1977年的摄影作品,二层是“从艺术到行动主义”,讲述了克罗地亚自1978年起,用艺术介入社会活动的摄影作品。

克罗地亚·安杜哈尔镜头中的亚诺玛米,照片来自网络

拥抱未知的勇气,我们还有吗?

“亚诺玛米的抗争”展览的上半部,包含三章:卡特里马尼的诱惑,家庭的亲密,仪式和发明。其中,卡特里马尼(Catrimani)是巴西北部的一条河流的名字。在这三个章节里,我们会看到大量克罗地亚的黑白摄影,记录了当地原住民的各种生活场景。

其实,创作过这类人文纪实摄影的艺术家有千千万,毕竟原住民生活是一个非常有特色的题材,稍不小心就会掉入描述少数族裔刻板印象的深渊。然而,克罗地亚的摄影视角有着自己的独到之处。

作品展示的亚诺玛米人的日常,摄影:罗丹

在克罗地亚的照片中,你会看到一种虚幻感。这种虚幻感有的来自于二度曝光,有的来自于四周光影的有意模糊。观看者有一种被置身于完全陌生的魔法世界般的体验。这种陌生之中,还包含了各种接触陌生事物时的普遍情绪——恐惧、好奇、兴奋、担忧。在克罗地亚的镜头下,你能感受到,她是用一颗怎样的心去认识和了解一个与现代文明绝然不同的世界。这颗心里更多的是渴望沟通和理解,并非一种高人一等的外来者观看、文化审判和自命不凡。在她的照片里,我们能看到,原住民对信仰的虔诚和对大自然的敬畏。

作品展示的亚诺玛米人的生活,摄影:罗丹

虽然,我们总是爱用“原始”二字来形容原住民的社会,但在这个时候,我会觉得,在他们的眼里,我们的世界和社会同样的十分无知——毕竟,对于他们的文化和精神世界,我们知之甚少。

克罗地亚花了大量的时间接触当地原住民,即便有语言障碍,也试图和他们沟通。她甚至只身住进了亚马逊森林,和亚诺玛米的原住民家庭住在一起。她想要真的明白他们是怎样生活的,去了解他们信仰的萨满教,她试图去打破自己最初对原住民的偏见。

卡地亚艺术中心,“亚诺玛米的抗争”,展览现场,照片来自网络

游走在这些照片之间,我总是会冒出“如果我是她”的代入想法;毕竟,她进入亚马逊雨林的年纪和自己相仿。我试问自己,面对未知的人群、热带雨林里的各种危险,我是否能像克罗地亚一样鼓起勇气,拆除防备,主动去亲近和了解一些我都不知道该怎么交流的人,甚至还日日夜夜和他们住在一起?凭心而论,我的答案是否定的。

亚诺玛米人,展览现场,照片来自网络

在我生活的现代文明里,从小我们被教育为“学会提防,才能远离社会里的种种危险”。比起主动释放沟通的善意,首先,我会想到风险,感到顾虑,然后进一步的选择就是去规避风险。每当想到这里,我就不由得更加佩服起20多岁的克罗地亚。我佩服她的勇气,那颗勇于探索和沟通的心。

“亚诺玛米的抗争”,展览现场,照片来自网络

与此同时,我又忍不住反思,文明的社会也许是给我们带来了更清晰的秩序,但是,个体之间相处的距离是否也因此被文明拉得越来越远了?我们的社会真的就比所谓的原始社会来得更有温度吗?在人和人的沟通方式变得日益简化、日益便利的进程里,真诚交流的难度反倒只增不减。这时,我脑中又浮现了一句话,“或许,人类进步只是我们给自己的安慰剂罢了”。

“亚诺玛米的抗争”,展览中的作品,照片来自网络

带着这样的想法,我进入了二层的展览。这部分的内容给了我更大的冲击。如果说,第一部分的展览让观者透过摄影作品对社会与文明产生了重新的审视,那么,第二部分的展览不仅会再次刺激你对现代社会的反思,更是展现了克罗地亚如何用艺术改变了社会的实际行动。

 

来源:布林客BLINK

原标题:用艺术换生命:克罗地亚·安杜哈尔,当摄影变成挽救濒危文明的伟大冒险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不止于美,不止于思,当艺术真正地介入社会与人生(上)

用艺术换生命:克罗地亚·安杜哈尔,当摄影变成挽救濒危文明的伟大冒险 。

撰文 | 罗丹

来源 | 布林客BLINK

克罗地亚·安杜哈尔(Claudia Andujar)摄影作品,图片来自网络

照片里的这位女士或许并不为普通人所熟知。她一手托着头,眼睛炯炯有神,若有所思。每当看见这张照片,谁都难以想象,眼前的这位女士已经有九十岁了。

克罗地亚·安杜哈尔肖像,照片来自网络

在了解了她的故事之后,我才明白,在这看似平和神情的背后,有一颗多么坚韧、勇敢而善良的心。要是没有克罗地亚·安杜哈尔(Claudia Andujar)这个名字,今日亚马逊河边的亚诺玛米人可能已不知身在何方。

她的原名为克罗地·哈斯(Claudine Haas),于1931年在瑞士出生。她母亲是瑞士的新教徒,她父亲是有犹太血统的匈牙利人。在九岁那年,父母离异,克罗地亚跟随了父亲生活。但也是在同年,二战的烈火开始蔓延,由于犹太血统,她和父系的家人全部被送到奥斯维辛集中营。在那场举世闻名的劫难中,家人们都被残忍杀害,只有年幼的克罗地亚侥幸逃脱。她跑到瑞士投靠母亲,在一起生活了两年的时间。

记者时期的克罗地亚·安杜哈尔,照片来自网络

之后,她投奔了一个生活在纽约的叔叔,进入正常的学校生活。在此期间,她决定改名为克罗地亚(Claudia)。18岁那年,她嫁给了一个西班牙难民,跟随了夫姓安杜哈尔(Andujar)。虽然夫妻二人最终离婚,但她保留了丈夫的姓氏,以隐藏她犹太人的身份。在那个战争刚刚结束的年代,一切都是未知,社会上对犹太人仍旧存在着歧视。

克罗地亚·安杜哈尔镜头中的亚诺玛米,照片来自网络

也是在克罗地亚18岁的这一年,她开始了最早的艺术创作。当时的她,喜欢抽象的油画作品,但真正让克罗地亚施展才华的是她的摄影。24岁时,她搬到了巴西的圣保罗,和母亲再次团聚。也是从那时起,她完全投身于摄影事业,开始与各种杂志合作,成为一位摄影记者。1971年,年轻的克罗地亚就职于一家巴西刊物。由于不满于新闻业的工作节奏,她希望能够以自己的方式去长期研究和了解一个地区,于是,她向纽约的古根海姆基金会申请到了一笔资金,开始了自己的摄影调查。

克罗地亚·安杜哈尔镜头中的亚诺玛米人,照片来自网络

1971年末,她第一次来到亚诺玛米(Yanomami)领地。亚诺玛米位于巴西北部和委内瑞拉交界的位置,这里大约有18万平方公里的面积,居住着36000个来自于不同部落的巴西印第安纳原住民。或许,当时的克罗地亚自己也没想到,自踏入亚马逊丛林的第一步开始,她竟会将日后的近50年都奉献给这片土地。

卡地亚艺术中心,“亚诺玛米的抗争”,展览现场,照片来自网络

2020年上半年,位于巴黎的卡地亚艺术中心举办了“亚诺玛米的抗争”(la lutte yanomami)摄影艺术展,回顾了克罗地亚用艺术捍卫亚诺玛米文明的伟大一生。整个展览分为两大部分,共有八个章节。一层的部分为“从欧洲到巴西亚马逊”,覆盖了她1933年至1977年的摄影作品,二层是“从艺术到行动主义”,讲述了克罗地亚自1978年起,用艺术介入社会活动的摄影作品。

克罗地亚·安杜哈尔镜头中的亚诺玛米,照片来自网络

拥抱未知的勇气,我们还有吗?

“亚诺玛米的抗争”展览的上半部,包含三章:卡特里马尼的诱惑,家庭的亲密,仪式和发明。其中,卡特里马尼(Catrimani)是巴西北部的一条河流的名字。在这三个章节里,我们会看到大量克罗地亚的黑白摄影,记录了当地原住民的各种生活场景。

其实,创作过这类人文纪实摄影的艺术家有千千万,毕竟原住民生活是一个非常有特色的题材,稍不小心就会掉入描述少数族裔刻板印象的深渊。然而,克罗地亚的摄影视角有着自己的独到之处。

作品展示的亚诺玛米人的日常,摄影:罗丹

在克罗地亚的照片中,你会看到一种虚幻感。这种虚幻感有的来自于二度曝光,有的来自于四周光影的有意模糊。观看者有一种被置身于完全陌生的魔法世界般的体验。这种陌生之中,还包含了各种接触陌生事物时的普遍情绪——恐惧、好奇、兴奋、担忧。在克罗地亚的镜头下,你能感受到,她是用一颗怎样的心去认识和了解一个与现代文明绝然不同的世界。这颗心里更多的是渴望沟通和理解,并非一种高人一等的外来者观看、文化审判和自命不凡。在她的照片里,我们能看到,原住民对信仰的虔诚和对大自然的敬畏。

作品展示的亚诺玛米人的生活,摄影:罗丹

虽然,我们总是爱用“原始”二字来形容原住民的社会,但在这个时候,我会觉得,在他们的眼里,我们的世界和社会同样的十分无知——毕竟,对于他们的文化和精神世界,我们知之甚少。

克罗地亚花了大量的时间接触当地原住民,即便有语言障碍,也试图和他们沟通。她甚至只身住进了亚马逊森林,和亚诺玛米的原住民家庭住在一起。她想要真的明白他们是怎样生活的,去了解他们信仰的萨满教,她试图去打破自己最初对原住民的偏见。

卡地亚艺术中心,“亚诺玛米的抗争”,展览现场,照片来自网络

游走在这些照片之间,我总是会冒出“如果我是她”的代入想法;毕竟,她进入亚马逊雨林的年纪和自己相仿。我试问自己,面对未知的人群、热带雨林里的各种危险,我是否能像克罗地亚一样鼓起勇气,拆除防备,主动去亲近和了解一些我都不知道该怎么交流的人,甚至还日日夜夜和他们住在一起?凭心而论,我的答案是否定的。

亚诺玛米人,展览现场,照片来自网络

在我生活的现代文明里,从小我们被教育为“学会提防,才能远离社会里的种种危险”。比起主动释放沟通的善意,首先,我会想到风险,感到顾虑,然后进一步的选择就是去规避风险。每当想到这里,我就不由得更加佩服起20多岁的克罗地亚。我佩服她的勇气,那颗勇于探索和沟通的心。

“亚诺玛米的抗争”,展览现场,照片来自网络

与此同时,我又忍不住反思,文明的社会也许是给我们带来了更清晰的秩序,但是,个体之间相处的距离是否也因此被文明拉得越来越远了?我们的社会真的就比所谓的原始社会来得更有温度吗?在人和人的沟通方式变得日益简化、日益便利的进程里,真诚交流的难度反倒只增不减。这时,我脑中又浮现了一句话,“或许,人类进步只是我们给自己的安慰剂罢了”。

“亚诺玛米的抗争”,展览中的作品,照片来自网络

带着这样的想法,我进入了二层的展览。这部分的内容给了我更大的冲击。如果说,第一部分的展览让观者透过摄影作品对社会与文明产生了重新的审视,那么,第二部分的展览不仅会再次刺激你对现代社会的反思,更是展现了克罗地亚如何用艺术改变了社会的实际行动。

 

来源:布林客BLINK

原标题:用艺术换生命:克罗地亚·安杜哈尔,当摄影变成挽救濒危文明的伟大冒险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