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社群如何在同质化中脱颖而出?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社群如何在同质化中脱颖而出?

根据切入行业的特点,结合自己的专长,酝酿出不同凡响的内容和情怀,持之以恒地精耕细作,就一定是一个有特色的社群。

作者:大兵哥(微享汇创始人)

笔者参加的【社群思想库】头脑风暴已经是第五期了。

大伙儿每周进行一次集中活动,讨论的内容既有理论性又有技巧性,干货满满。每周由群成员提出自己在社群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而一起投票选出一个,最后共同讨论解决。

此次的问题由**妈咪研习社的创始人源妈提出,主题是关于社群如何避免同质化。

先把问题描述一下:

大家好,我是源妈,是0-6岁育儿公众号,**妈咪研习社的创始人,主要依靠育儿微课吸粉,邀请不同的育儿专家到公众号上,传授育儿课程。我目前的困扰是:当下微课越来越多,一方面一些大的平台在邀请大咖上课,另一方面,这几个月多了很多类似开育儿课的公众号,同质化越来越严重,导致公众号粉丝增长缓慢。目前数据显示:15年年底1次课程可以吸粉4000多,16年四月,五月一次课程只能吸粉300多。我知道微信的红利期已过,等到行业的前几位明确后,将会越来越难做。所以,我想求教大家。

除此以外,我还想请教一个问题:我们的愿景是帮助100万妈妈阳光育儿,阳光育儿除了提供育儿知识,还能有哪些?

在这里直接上社群领袖们关于这个话题的主要观点:

观点一:任何行业发展都会有一个鼎盛期,瓶颈期,同质化说明这个行业很火爆。早起入行的,如何利用自己早的优势,走精细化路线;晚入行的,就直接另辟蹊径,走另类个性话的路线,如此,才能走的远。

比如你们的育儿社群,请大咖分享的方式遇到了问题,那就换换道路,比如我不请大咖,我直接培养分享者。从用户中发掘种子用户并培养这种从“基层”来的种子,对于将来,是不是会更接地气,而且还在扩展你的团队,让流动优势变成铁打的优势。秋叶PPT社群就是这么干的。

做社群不怕有竞争对手,关键是自己有没有做这行的能力和专业素养。根据切入行业的特点,结合自己的专长,酝酿出不同凡响的内容和情怀,持之以恒地精耕细作,就一定是一个有特色的社群。

观点二:团队人数不多时,作坊式, 精而准,小众,小而美也许利润更高。这样,专业能力和团队服务也能跟得上。

观点三:可以采取以下两个策略。1,站在对立面,切细分市场,和别人不再一个“空间”竞争,同质化证明这条路是能够走通,自己是否能够走通,得多琢磨,如何找准自己玩得的空间和连接点,比如淘宝的流量是国家模式,控制的,微信的流量是自由主义,鼓励和激励个人创造,创业并发展;2 ,弯道超车,无论起点高还是早,都要把自己的定位放在第一梯队阵营中,而不是跟随者,一旦思维馅于跟随者的怪圈,就很难有独立思考和创新的动力或思路,久而久之,就容易迷惘失去方向!

观点四:社群避免同质化和企业找到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是一样的。自己的核心资源是什么、核心竞争力是什么、做差异化定位,要有自己的特色(默念定位理论一百遍)。定位时避免同质化。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现在是产品加服务阶段。

观点五:内容才是根本。不怕同质化,同质化中跑赢对手!想方设法让自己的品牌更具影响力。

观点六: 研究出好的活动方案才是王道。可以在课程导流汇聚受众,然后针对课程中妈妈们的问题或痛点做定制服务或咨询服务。用户在不同阶段,需求、痛点会发生变化。产品和服务要跟着用户走。

观点七:如果产品有独特性,就晒产品。但是当产品同质化了,也可以换思路,去做好服务。比如,京东的产品与天猫的其实差不多,价格可能还贵,但是,就是因为京东物流服务好,快递小哥帅,这就自然会吸引顾客。模仿并做出更好的服务,不断微整合和微创新。

大兵哥对这个问题的观点是这样的:

观点一:同质化是很正常的现象,也是市场充分竞争后的必然结果,其他行业也是如此。尤其是微信公众号这种门槛很低,别人极容易上手的平台,在方式,内容,用户上会极其相似。不过思路总比困难多!还是要走精益创业路线,深度挖掘用户的痛点(真正的痛点),推出行之有效的产品或服务,再不断迭代。

事实上,同质化中也孕育着财富。任正非特别提倡模仿同行,把同行好的东西据为己有。再进行积木式微创新,搭成符合用户需求的产品或服务。他用模仿到跟进再到领先这样的方法把华为做到同行业世界第一。

社群也一样,国内有些美妈社群,每天都做精美的儿童早餐,把全过程拍摄,讲解并秀出来,进行全年无休的死磕,也赢得了很多的粉丝。

当然,我们最好要能够思考自己的优势。出众的社群有人物型的,如锤子手机的罗永浩。有产品型的,如小米,有内容型的,如罗辑思维。我们要找到自己可以一针刺破天的地方。

观点二:吴晓波曾这样说互联网社群,左手内容,右手连接,中间是价值观。我们要从左中右里不断提升,迭代。

观点三:通用电气前CEO杰克韦尔奇说:找对人,做对事。是他最成功的经验。这也是管理学之父德鲁克留给后人的精髓。做社群也要:找对人、做对事。

观点四:核心竞争力也可以是:线上存在同质的问题,那就通过合适的线下活动拉开距离,占领本地化区域,当然,能够研究出好的活动,提供好的体验才是王道。共享经济是个方向。UBER和Airbnb以及中国的滴滴出行等共享模式的成功,值得学习与效仿。另辟蹊径,创造出新的需求。

观点五:关于源妈的愿景是帮助100万妈妈阳光育儿,笔者以为,不要设定100万的目标。小众是趋势!餐饮内参20多万的精准粉丝,就估值过亿了。小微创业幸福在窄门里。

最后还是【社群思想库】舵主崔义超观点来收尾:

做社群就如创业,遇到竞争是很正常的,关键是自己有什么优势。如果只是请一些专家来讲课,那么谁都能请,用户凭什么就来你这里呢?

育儿类社群同质化的问题,是所有社群都存在的。就像我国在制造业的处境一样,没有核心竞争力,一旦经济下行,大家就都会很艰难。

主要是因为原来红利期大家起步太顺了。一窝蜂涌上去。现在开始进入了深水区,只能真刀真枪地拼了。所以,现在社群就到了开始考验差异化的阶段了,大家常用的一些手段已经很难拉开差距了。

有的社群有内容优势,有的社群有渠道优势,有的社群服务做得好,等等,总得有独特的优势才能生存。至于具体的每个社群的招数,还是只能自己想办法,毕竟自己对自己的社群了解才是最深的。

比如,源妈的育儿社群,我只能从外部来看,显而易见的差异点就是先发优势,以及过去已经积累的用户,那么,如何发挥好这些优势,就是源妈需要思考的问题了。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社群如何在同质化中脱颖而出?

根据切入行业的特点,结合自己的专长,酝酿出不同凡响的内容和情怀,持之以恒地精耕细作,就一定是一个有特色的社群。

作者:大兵哥(微享汇创始人)

笔者参加的【社群思想库】头脑风暴已经是第五期了。

大伙儿每周进行一次集中活动,讨论的内容既有理论性又有技巧性,干货满满。每周由群成员提出自己在社群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而一起投票选出一个,最后共同讨论解决。

此次的问题由**妈咪研习社的创始人源妈提出,主题是关于社群如何避免同质化。

先把问题描述一下:

大家好,我是源妈,是0-6岁育儿公众号,**妈咪研习社的创始人,主要依靠育儿微课吸粉,邀请不同的育儿专家到公众号上,传授育儿课程。我目前的困扰是:当下微课越来越多,一方面一些大的平台在邀请大咖上课,另一方面,这几个月多了很多类似开育儿课的公众号,同质化越来越严重,导致公众号粉丝增长缓慢。目前数据显示:15年年底1次课程可以吸粉4000多,16年四月,五月一次课程只能吸粉300多。我知道微信的红利期已过,等到行业的前几位明确后,将会越来越难做。所以,我想求教大家。

除此以外,我还想请教一个问题:我们的愿景是帮助100万妈妈阳光育儿,阳光育儿除了提供育儿知识,还能有哪些?

在这里直接上社群领袖们关于这个话题的主要观点:

观点一:任何行业发展都会有一个鼎盛期,瓶颈期,同质化说明这个行业很火爆。早起入行的,如何利用自己早的优势,走精细化路线;晚入行的,就直接另辟蹊径,走另类个性话的路线,如此,才能走的远。

比如你们的育儿社群,请大咖分享的方式遇到了问题,那就换换道路,比如我不请大咖,我直接培养分享者。从用户中发掘种子用户并培养这种从“基层”来的种子,对于将来,是不是会更接地气,而且还在扩展你的团队,让流动优势变成铁打的优势。秋叶PPT社群就是这么干的。

做社群不怕有竞争对手,关键是自己有没有做这行的能力和专业素养。根据切入行业的特点,结合自己的专长,酝酿出不同凡响的内容和情怀,持之以恒地精耕细作,就一定是一个有特色的社群。

观点二:团队人数不多时,作坊式, 精而准,小众,小而美也许利润更高。这样,专业能力和团队服务也能跟得上。

观点三:可以采取以下两个策略。1,站在对立面,切细分市场,和别人不再一个“空间”竞争,同质化证明这条路是能够走通,自己是否能够走通,得多琢磨,如何找准自己玩得的空间和连接点,比如淘宝的流量是国家模式,控制的,微信的流量是自由主义,鼓励和激励个人创造,创业并发展;2 ,弯道超车,无论起点高还是早,都要把自己的定位放在第一梯队阵营中,而不是跟随者,一旦思维馅于跟随者的怪圈,就很难有独立思考和创新的动力或思路,久而久之,就容易迷惘失去方向!

观点四:社群避免同质化和企业找到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是一样的。自己的核心资源是什么、核心竞争力是什么、做差异化定位,要有自己的特色(默念定位理论一百遍)。定位时避免同质化。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现在是产品加服务阶段。

观点五:内容才是根本。不怕同质化,同质化中跑赢对手!想方设法让自己的品牌更具影响力。

观点六: 研究出好的活动方案才是王道。可以在课程导流汇聚受众,然后针对课程中妈妈们的问题或痛点做定制服务或咨询服务。用户在不同阶段,需求、痛点会发生变化。产品和服务要跟着用户走。

观点七:如果产品有独特性,就晒产品。但是当产品同质化了,也可以换思路,去做好服务。比如,京东的产品与天猫的其实差不多,价格可能还贵,但是,就是因为京东物流服务好,快递小哥帅,这就自然会吸引顾客。模仿并做出更好的服务,不断微整合和微创新。

大兵哥对这个问题的观点是这样的:

观点一:同质化是很正常的现象,也是市场充分竞争后的必然结果,其他行业也是如此。尤其是微信公众号这种门槛很低,别人极容易上手的平台,在方式,内容,用户上会极其相似。不过思路总比困难多!还是要走精益创业路线,深度挖掘用户的痛点(真正的痛点),推出行之有效的产品或服务,再不断迭代。

事实上,同质化中也孕育着财富。任正非特别提倡模仿同行,把同行好的东西据为己有。再进行积木式微创新,搭成符合用户需求的产品或服务。他用模仿到跟进再到领先这样的方法把华为做到同行业世界第一。

社群也一样,国内有些美妈社群,每天都做精美的儿童早餐,把全过程拍摄,讲解并秀出来,进行全年无休的死磕,也赢得了很多的粉丝。

当然,我们最好要能够思考自己的优势。出众的社群有人物型的,如锤子手机的罗永浩。有产品型的,如小米,有内容型的,如罗辑思维。我们要找到自己可以一针刺破天的地方。

观点二:吴晓波曾这样说互联网社群,左手内容,右手连接,中间是价值观。我们要从左中右里不断提升,迭代。

观点三:通用电气前CEO杰克韦尔奇说:找对人,做对事。是他最成功的经验。这也是管理学之父德鲁克留给后人的精髓。做社群也要:找对人、做对事。

观点四:核心竞争力也可以是:线上存在同质的问题,那就通过合适的线下活动拉开距离,占领本地化区域,当然,能够研究出好的活动,提供好的体验才是王道。共享经济是个方向。UBER和Airbnb以及中国的滴滴出行等共享模式的成功,值得学习与效仿。另辟蹊径,创造出新的需求。

观点五:关于源妈的愿景是帮助100万妈妈阳光育儿,笔者以为,不要设定100万的目标。小众是趋势!餐饮内参20多万的精准粉丝,就估值过亿了。小微创业幸福在窄门里。

最后还是【社群思想库】舵主崔义超观点来收尾:

做社群就如创业,遇到竞争是很正常的,关键是自己有什么优势。如果只是请一些专家来讲课,那么谁都能请,用户凭什么就来你这里呢?

育儿类社群同质化的问题,是所有社群都存在的。就像我国在制造业的处境一样,没有核心竞争力,一旦经济下行,大家就都会很艰难。

主要是因为原来红利期大家起步太顺了。一窝蜂涌上去。现在开始进入了深水区,只能真刀真枪地拼了。所以,现在社群就到了开始考验差异化的阶段了,大家常用的一些手段已经很难拉开差距了。

有的社群有内容优势,有的社群有渠道优势,有的社群服务做得好,等等,总得有独特的优势才能生存。至于具体的每个社群的招数,还是只能自己想办法,毕竟自己对自己的社群了解才是最深的。

比如,源妈的育儿社群,我只能从外部来看,显而易见的差异点就是先发优势,以及过去已经积累的用户,那么,如何发挥好这些优势,就是源妈需要思考的问题了。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