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 中创节
作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高校肩负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红色文化、实施红色育人的重任。高校倡导红色文化艺术教育的建设,是为了进一步加强大学生革命传统认知和爱国主义精神,也是不断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和艺术修养的实践。本篇采访旨在探讨艺术类高校传承红色文化的路径,培养红色基因人才在艺术类高校美育中的作用。
广州美术学院
广州美术学院
广州美术学院(Guangzhou Academy of Fine Arts)是华南地区唯一一所高等美术学府。首任校长为参加过延安文艺座谈会的著名革命美术家胡一川,首任副校长为著名油画家杨秋人,著名国画家关山月和阳太阳。
本期访谈人物
冯乔先生
广州美术学院
视觉艺术设计学院副院长
朱鼎亮先生
广州美术学院
视觉艺术设计学院讲师
本期访谈内容
01 践行历史使命传承红色基因
Q:广州美术学院自建校以来,与新中国一起锐意进取,主动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不断加强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不断优化专业建设机制,跻身中国八大美院之一。您能否介绍一下广州美院的校史上弘扬红色文化的代表的人物和事迹?
A:我认为广州美术学院从建校起就带有极强的红色基因。在近70年的发展历程中,涌现了诸如胡一川、杨秋人、阳太阳、关山月、黎雄才、王肇民、高永坚、迟轲、陈少丰、杨之光、潘鹤、郑餐霞、刘其敏、陈晓南、陈铁耕、张信让等彪炳史册的艺术大家。
广美首任校长著名革命美术家胡一川先生,是1929年加入中国共青团,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延安鲁艺木刻工作团团长、中央美术学院党组书记。恰逢去年是胡一川先生诞生110周年,央美和广美联合为其举办的纪念展览名为《站在人生的前线》,这个题目来自胡一川先生最广为人知的一幅木刻作品——《到前线去》,从他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广美的基因不但是红色的基因,而且是红色文化中冲在最前的基因。
读过82年人教版小学语文书的一代人,都应该对《在艰苦的岁月里》这篇课文有深刻印象。战斗的岁月非常艰苦,可是他们充满了胜利的信心,相信一定能够彻底打垮敌人,使穷苦人都翻身做主人,过上幸福的生活。小红军听着笛声,出神地望着远方,他看到了未来,看到了希望。这个场景出自著名雕塑家潘鹤的经典作品《艰苦岁月》,潘老先生一生为时代造像,《广州解放纪念像》、《深圳开荒牛》等一尊尊经典力作与中国社会进程的重要节点息息相关,成为共和国显著的文化符号。还有黎明教授创作的《青年毛泽东雕像》也成为一代人的记忆,体现了广美一代又一代人践行“站在人生前线”红色精神的优良传统。
在此次抗击新冠的战疫中,全网热传阅读量破六亿并被《人民日报》等多家媒体推送的《中国抗疫图鉴长卷》,其主创罗计坤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这幅1098厘米的漫画长卷和8分19秒钟的视频版本感动了全国人民,激励了无数在抗疫前线的医护人员,与无数民众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坚守自己的岗位——这是数字媒体时代的“到前线去”。新一代广美人的成长,才是红色文化的基因在广美传承下去的重要因素。
02 赓续百年初心坚持铸魂育人
Q:您认为红色文化在高校教育的价值是什么,尤其对于艺术类专业的大学生?
A: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要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不断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朝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不断前进。这些重要论述,为新时期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出了要求、指明了方向。在各种文化中,红色文化具有极其丰富的内涵,涉及到社会方方面面,是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红色文化是对高校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内容,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培养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红色经典”艺术作品曾在学生思想教育上发挥过巨大的作用,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成长与奋斗。作为高校艺术生,应加快融合多元价值追求、弘扬主流价值,深入发掘红色文化中的历史人物故事,增强红色文化的适应性,主动性,融入经典题材,创作更多的红色文化艺术与设计作品。
03 紧贴时代脉搏 创新德育形式
Q:广州美术学院一直都在推动红色文化的弘扬和红色基因的传承,数码艺术设计系新形式的艺术门类,您能否介绍一下在弘扬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方面做了哪些尝试和推动?
A:弘扬红色文化和传承红色基因体现在广州美术学院多年办学与服务社会过程中。红色文化题材一直是各个专业不可或缺的创作源泉。2019年,在广州海珠广场展演的庆祝建国70周年灯光秀中,由我院数字媒体艺术毕业生应用数字技术创作的红色经典内容让人眼前一亮。不少群众表示,用灯光来表现广州的红色基因这种形式很好,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2020年,广美曹雪教授团队设计了广州市国防教育主题公园,该主题公园以展现国防建设成就、促进人民群众对国防建设的了解关注为方向,让充盈着精忠报国、豪情壮志的国防教育公园,成为传播国防知识、展示强军成就、介绍武器装备、开展国防教育的新平台,营造了关心支持国防及军队现代化建设的社会氛围,为实现中国梦、强军梦凝聚了强大力量。
这些作品相当一部分是应用数字手段后才能实现的视错觉雕塑。比如《军民鱼水情》雕塑,就是一个视错觉的立体,从创意创作开始就思考以数字艺术的形式进行表达,其中两个面是和平时期的“军爱民”——军人为群众做好事,另外两个面是战时的“民拥军”——群众帮助军队运送物资。军爱民、民拥军在这个一体两面的雕塑中得到了形式与内容的高度结合。在向市委宣传部提案时,也使用了3D数码打印的小稿,这些数码科技手段的效率与直观性是超越了传统手段的。这个案例也为我们数码艺术与传统的红色文化宣传找到了很好的衔接点。公园建成后,将对国防教育融入市民群众日常生活,让人们在轻松惬意的休闲环境中领略国防文化、感悟国防精神,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关心国防、热爱国防、建设国防、保卫国防的意识起到重要作用。
04 创新传播方式 活化红色文化
Q:作为新时代诞生的艺术门类,数码艺术设计系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同学们的红色基因?您如何看待传承红色基因对新艺术门类的影响?
A:数码艺术设计历来注重紧跟社会发展需要,以跨界整合为导向,以培养掌握数字媒体技术手段,具有创新意识、实践能力以及国际视野的复合型、创新型应用人才为目标。在飞速发展的技术背景下,创作形式和表达手段是持续更新变化的,这是数码艺术设计应有的常态。这样,面对网络时代更为复杂的文化思想,同学们才能拥有更坚定的信念,在创作中更容易弘扬核心价值。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毛主席的讲话就是关于文艺工作者的立场问题、态度问题、工作对象问题、工作问题和学习问题,这些精神放到现在同样深刻,这在任何时候都同样决定着一个文艺工作者的思想基因和创作基因。
我觉得,广美人历来注重把握时代脉搏,关注社会需求,在红色基因的传承方面也要体现与时俱进。活用新技术、新场景等手段表现红色文化显然可以带来更好的感官体验,用更柔性、更轻松的方式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力量,激发全社会更强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让世界体验更多的中国文化魅力,就是我们数码艺术设计系在教学中需要完成的历史任务和时代要求。
05 融合数字技术 唱响红色经典
Q:本届中国大学生创意节的主题是“新起源”,现今历史的车轮又驶到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作为新艺术门类,您认为红色基因的传承和红色文化的弘扬在能与数码技术如何结合?
A:21世纪是信息的时代,信息化就是建立在计算机技术、数字化技术等科技基础上产生的。信息化与工业化相区别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从有形的物质创造向无形的信息创造转化,这种新的价值创造阶段,也就导致社会从以物质的生产和消费为主,向以精神生产和精神消费为主的阶段转变。所以要在新时期传承红色基因和弘扬红色文化,就必须将红色文化的所有物质与精神遗产信息化,让红色文化资源进入数字化与互联网化的主场。
红色文化与多媒体、虚拟现实等数码技术结合,对以往只见于文字而无法置身处地、感同身受的红色故事进行沉浸式体验,在这一过程中对已经损坏或消失的红色旧址与建筑、文献、人物等红色文化资源予以鲜活再现,甚至将近代屈辱场景,与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今天盛世进行强烈的视觉对比,获得从数字艺术体验中才能体验到的全息感受,形成更强烈的文化自信心与自豪感。数码技术的多样性与体验感呈现方式也将有利于吸引年青一代的关注,加快红色文化传播速度。
共话红色创意 献礼建党百年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中国大学生创意节特别策划推出献礼建党百年 高校红色美育专题系列访谈。本系列访谈以“红色基因淬炼艺术青春”为主题,旨在与艺术创意领域专家学者深入探讨高校传承红色文化的路径以及培养红色基因人才在当代美育中的重要意义,并通过采访汇编与定期刊载的形式,汇聚高校创新美育理念,输出艺术创意学界前沿观点。此次专题系列访谈的策划推出,不仅是为高校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红色文化、实施红色育人提供动力,更是中国大学生创意节在建党百年之际以实践先行响应时代号召,积极发挥红色文化对艺术创作的价值引领作用,鼓励当代大学生用红色文化创意表达健康正确的审美意识,将“青春梦”融入“中国梦”的重要创举。

来源:中创节
原标题:广州美术学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