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网红景点的滤镜问题,这锅小红书应该背吗?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网红景点的滤镜问题,这锅小红书应该背吗?

用户的出行选择受模板化、关键词化的内容影响,也已经愈发显著。

文|三易生活

尽管此次疫情尚未完全消除,但在出境游变得异常艰难的情况下,诸多消费者也将目光投向了国内游及周边游,但在这其中有一个现象也显得十分“有趣”。日前,根据网易数读公布的一份报告中显示,在小红书上以“旅游”、“网红景点”、“打卡景点”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后发现,在大量旅游笔记里,国内至少63个城市拥有“小圣托里尼”、62个城市有“小京都”、61个城市拥有“小镰仓”,以及59个城市有着“小奈良”之称,使得在小红书里看这些游记俨然就是在游遍全球了。

在这份报告中还指出,带有这些关键词的笔记通常都有着更高的热度。这也就意味着,用户的出行选择受模板化、关键词化的内容影响,也已经愈发显著。

就在近期,针对网红景点的争议也在不断发酵,大量网友吐槽小红书博主发布的“滤镜景点”高度失真,本是乘兴而去,结果却只能败兴而归。并且随着大量“踩雷”事件的发生,当用户意识到博主、网红等发布看似随意的内容,或是广告商与商家批量生产的内容与实际情况相差甚远时,毫无疑问也将使得平台的信誉度逐步下降。

而针对“滤镜景点”一事,小红书方面近日承认,“部分用户在分享过程中的确存在过度美化笔记的情况,避坑类笔记也应当通过更好的产品机制充分展示给用户,为大家的决策提供更多元的信息”。并且在其此前更新的《社区公约》中也曾提出倡议,“请尽量避免过度修饰,尤其是在美妆、穿搭、探店等为他人提供建议的领域”。

尽管营造真实、向上、多元的社区环境是小红书的出发点,但其归根结底是一个内容分享平台,并且在面对大量内容时本就在筛选上有着一定的难度。早前小红书效果营销市场负责人就曾指出,“用户在小红书上的主要使用场景包括发现、搜索、分享和创作,而对于小红书而言,KOC(Key Opinion Consumer,关键意见消费者)和KOL(Key Opinion Leader,关键意见领导)才是内容生产的主力,并且小红书1亿月活跃用户中包含了近3000万KOC”。这也意味着,素人博主所发布的内容(包括推广内容)比重极为庞大。

再加上,部分“网红景点”事实上也源自景区商家的有意为之。曾有相关媒体报道称,一些网红景点的商家首先进行虚假包装,或联系KOL/KOC进行推广,再通过滤镜、修图等方式过度美化景点,并借由社交平台夸大宣传以迅速提升知名度、吸引客流,以谋求短期内的高额回报,也就是所谓的“一锤子买卖”。

而这些商家或品牌虚假营销的短视行为,也使得一些“过度修饰”的内容大量出现。当游客循着推荐前去打卡,并发布几乎一样相关的内容时,显然就很容易造成了一个看似“美好”的怪圈。然而这也必然偏离了小红书“分享真实”的初衷,也会导致其公信力的下降和用户的流失。

除旅游景点外,包括美妆等生活用品的过度推广其实早已屡见不鲜。有本土品牌运营人员就透露,“其品牌超过一半的流量都来自于小红书,同行也是一样的情况”,这也使得该平台几乎成为了“国民种草机”和“爆款培育器”。不仅如此,针对品牌推广的内容创作还衍生了各类代写代发等灰黑产业,而就“小红书种草笔记代发4元一篇”的相关报道,日前官方也回应称,“严打各类代写代发灰黑产作弊行为的决心不变”。

事实上早在2019年,小红书方面就已成立反作弊团队,形成了独立于业务体系的诚信风控体系。并且在“滤镜景点”一事后,小红书还启动了一系列运营活动,包括提供更丰富的搜索联想词、对“避坑”等内容进行更多展示、推出景区评分榜、踩坑榜等产品来改善内容的分发。然而,光靠平台的这些动作真的够吗?

丰富的内容虽然是平台的生命力,可众多虚假内容同样也有可能拖垮平台,毕竟对于用户来说,分享美好从来都不是一件错事,但明确“真实”和“修饰”的界限同样也很重要。因此如今对于小红书而言,怎样明确广告与真实内容的边界或许才是最为关键的事情。

事实上,如今外界对于小红书的诟病,恰恰反映出当下部分用户的消费决策,在极大程度上依赖于该平台图文、视频等形式的种草内容,而非通过在互联网上进行搜索。而这似乎也成为近来电商平台不断发力种草内容领域的原因之一,例如淘宝建立逛逛社区、抖音在短视频内容中置入购物车等等。

如今在算法的加持下,基本用户所看到的内容和商品,往往都是通过大数据所进行的精准投放。尽管平台需要通过更好的机制,来将更为多样化的内容充分展示给用户,但对于用户来说,种草内容也好、商品评价也罢,都不能成为消费决策的唯一标准。而对于商家来说,一次买卖终究不能长久,最终还是要回归产品本身,例如对于一个旅游景点来说,相比网红属性,人文或自然价值无疑才更为重要。

对于如今诸多网友“炮轰”的博主来说,如果单纯是因为摄影或修图技术的差异呈现出不同的影像呈现效果,遭到一边倒的质疑则可以说是无妄之灾,但显然同样也不乏有博主在接受商业合作后,才前往进行内容创作。所以这不禁让人思考,更多的流量的确会带来话语权的提升和更强的商业化变现能力,但模板化的美好却终究经不起推敲,而酸甜苦辣才是生活的本质。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小红书

4.3k
  • 有奖!“渔光之城·海街故事”小红书游记征集令
  • IPO雷达|“颜氏家族”携舒宝国际冲刺港股:俄罗斯贡献近六成收入,曾因虚假营销被小红书封禁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网红景点的滤镜问题,这锅小红书应该背吗?

用户的出行选择受模板化、关键词化的内容影响,也已经愈发显著。

文|三易生活

尽管此次疫情尚未完全消除,但在出境游变得异常艰难的情况下,诸多消费者也将目光投向了国内游及周边游,但在这其中有一个现象也显得十分“有趣”。日前,根据网易数读公布的一份报告中显示,在小红书上以“旅游”、“网红景点”、“打卡景点”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后发现,在大量旅游笔记里,国内至少63个城市拥有“小圣托里尼”、62个城市有“小京都”、61个城市拥有“小镰仓”,以及59个城市有着“小奈良”之称,使得在小红书里看这些游记俨然就是在游遍全球了。

在这份报告中还指出,带有这些关键词的笔记通常都有着更高的热度。这也就意味着,用户的出行选择受模板化、关键词化的内容影响,也已经愈发显著。

就在近期,针对网红景点的争议也在不断发酵,大量网友吐槽小红书博主发布的“滤镜景点”高度失真,本是乘兴而去,结果却只能败兴而归。并且随着大量“踩雷”事件的发生,当用户意识到博主、网红等发布看似随意的内容,或是广告商与商家批量生产的内容与实际情况相差甚远时,毫无疑问也将使得平台的信誉度逐步下降。

而针对“滤镜景点”一事,小红书方面近日承认,“部分用户在分享过程中的确存在过度美化笔记的情况,避坑类笔记也应当通过更好的产品机制充分展示给用户,为大家的决策提供更多元的信息”。并且在其此前更新的《社区公约》中也曾提出倡议,“请尽量避免过度修饰,尤其是在美妆、穿搭、探店等为他人提供建议的领域”。

尽管营造真实、向上、多元的社区环境是小红书的出发点,但其归根结底是一个内容分享平台,并且在面对大量内容时本就在筛选上有着一定的难度。早前小红书效果营销市场负责人就曾指出,“用户在小红书上的主要使用场景包括发现、搜索、分享和创作,而对于小红书而言,KOC(Key Opinion Consumer,关键意见消费者)和KOL(Key Opinion Leader,关键意见领导)才是内容生产的主力,并且小红书1亿月活跃用户中包含了近3000万KOC”。这也意味着,素人博主所发布的内容(包括推广内容)比重极为庞大。

再加上,部分“网红景点”事实上也源自景区商家的有意为之。曾有相关媒体报道称,一些网红景点的商家首先进行虚假包装,或联系KOL/KOC进行推广,再通过滤镜、修图等方式过度美化景点,并借由社交平台夸大宣传以迅速提升知名度、吸引客流,以谋求短期内的高额回报,也就是所谓的“一锤子买卖”。

而这些商家或品牌虚假营销的短视行为,也使得一些“过度修饰”的内容大量出现。当游客循着推荐前去打卡,并发布几乎一样相关的内容时,显然就很容易造成了一个看似“美好”的怪圈。然而这也必然偏离了小红书“分享真实”的初衷,也会导致其公信力的下降和用户的流失。

除旅游景点外,包括美妆等生活用品的过度推广其实早已屡见不鲜。有本土品牌运营人员就透露,“其品牌超过一半的流量都来自于小红书,同行也是一样的情况”,这也使得该平台几乎成为了“国民种草机”和“爆款培育器”。不仅如此,针对品牌推广的内容创作还衍生了各类代写代发等灰黑产业,而就“小红书种草笔记代发4元一篇”的相关报道,日前官方也回应称,“严打各类代写代发灰黑产作弊行为的决心不变”。

事实上早在2019年,小红书方面就已成立反作弊团队,形成了独立于业务体系的诚信风控体系。并且在“滤镜景点”一事后,小红书还启动了一系列运营活动,包括提供更丰富的搜索联想词、对“避坑”等内容进行更多展示、推出景区评分榜、踩坑榜等产品来改善内容的分发。然而,光靠平台的这些动作真的够吗?

丰富的内容虽然是平台的生命力,可众多虚假内容同样也有可能拖垮平台,毕竟对于用户来说,分享美好从来都不是一件错事,但明确“真实”和“修饰”的界限同样也很重要。因此如今对于小红书而言,怎样明确广告与真实内容的边界或许才是最为关键的事情。

事实上,如今外界对于小红书的诟病,恰恰反映出当下部分用户的消费决策,在极大程度上依赖于该平台图文、视频等形式的种草内容,而非通过在互联网上进行搜索。而这似乎也成为近来电商平台不断发力种草内容领域的原因之一,例如淘宝建立逛逛社区、抖音在短视频内容中置入购物车等等。

如今在算法的加持下,基本用户所看到的内容和商品,往往都是通过大数据所进行的精准投放。尽管平台需要通过更好的机制,来将更为多样化的内容充分展示给用户,但对于用户来说,种草内容也好、商品评价也罢,都不能成为消费决策的唯一标准。而对于商家来说,一次买卖终究不能长久,最终还是要回归产品本身,例如对于一个旅游景点来说,相比网红属性,人文或自然价值无疑才更为重要。

对于如今诸多网友“炮轰”的博主来说,如果单纯是因为摄影或修图技术的差异呈现出不同的影像呈现效果,遭到一边倒的质疑则可以说是无妄之灾,但显然同样也不乏有博主在接受商业合作后,才前往进行内容创作。所以这不禁让人思考,更多的流量的确会带来话语权的提升和更强的商业化变现能力,但模板化的美好却终究经不起推敲,而酸甜苦辣才是生活的本质。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