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你都这么自恋了,怎么还没成功?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你都这么自恋了,怎么还没成功?

你下一次感觉到一个人强大、危险而迷人时,不妨仔细对照一下他和“自恋者”的特征(有时候他也的确可能不是个自恋者。

作者:西瓜王

镜头慢慢后退,教父的背影从黑暗中显现。他挥手示意身边的保镖,给激愤中的客人一杯酒。当看到这一幕时,你是不是也忍不住发出感叹:“真是太酷了!”

每当我跟男性朋友问起,哪部电影对他们的人生影响最大?10个人中,起码有8个男生会提到《教父》。“我们上大学的时候,流传着一种说法。如果你想要学会做一个真正的男人,你就去看看《教父》吧。”一个朋友对我说。

的确,我也无法抗拒教父的魅力。他领导着科莱昂家族从竞争中崛起,领先于其他任何黑帮家族。我们忍不住将他看作整部电影中的英雄人物,他用强有力的手段保护着家人和弱者,是科莱昂家族坚强的捍卫者。

同时他又让我觉得可怕。他习惯于操纵身边的人为自己工作,甚至对最亲近的家人也是如此。他的自我中心和自恋也让人无法亲近,他认为自己是唯一能够领导家族的人,并且对其他任何黑帮家族持轻蔑的鄙视态度。但这无损我对他的崇拜。某种程度上,这种危险的迷人甚至加深了他对我的吸引力。

这真是一件奇怪而诡异的事情,我们为什么会控制不住地被像教父一样的成功者所吸引呢?

自恋竟然是一种“暗黑人格”?

英雄总会让我们产生无所不能的感觉。我们相信他们是特别的和唯一的,会被他们身上无限制的成功、权力、才气、美丽或理想爱情的幻想所迷惑。不过,他们有时候也会表现出一种高傲自大的行为或态度。他们会有特权者的自我感觉,比如无由地期待特殊的好的对待,认为他人应自动地顺从自已。甚至他们有时候会在人际间冒险,比如摄取他人的利益,以达到自己的目的。

如果你觉得这些描述,听起来都很像你崇拜的人——那个你心中的大英雄。那么接下来的事实大概会让你大跌眼镜了。之前所说的这些特征,都是《美国精神障碍诊断统计手册第五版》(DSM-V)中列出的自恋型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

DSM-V中剩下的判断标准包括:

  • 具有自我重要性的夸大感(例如,夸大成就和才能,在没有相应成就时却盼望被认为是优胜者)。

  • 幻想无限成功、权利、才华、美丽或理想爱情的先占观念。

  • 认为自己是“特殊”的和独特的,只能被其他特殊的或地位高的人(或机构)所理解或与之交往。

  • 要求过度的赞美。

  • 有一种权利感(即不合理的期望特殊的优待或他人自动顺从他的期望)。

  • 在人际关系上剥削他人(即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而利用别人)。

  • 缺乏共情:不愿识别或认同他人的感受和需求。

  • 常常妒忌他人,或认为他人妒忌自己。

  • 表现为高傲、傲慢的行为或态度。

如果一个人的表现,符合这些特征五条以及五条以上,则按照DSM-V的标准,有很高风险被归为“自恋型人格障碍”。(简小单乱入:DSM-V的标准只是一个参考,用“人格障碍”来将人归类也是非常粗暴的一个方式,大家神领意会就好哈~~)

在心理学的研究中,自恋(narcissism)被认为是人们的“暗黑三人格”的其中之一。剩下的两种暗黑人格,还包括马基雅维利主义(machiavellianism )与精神病态( psychopathy)。

近年来,研究者们逐渐发现,这三种人格特征有可能本质上是一种现象。研究者McHoskey, Worzel和Szyarto就指出,自恋和马基雅维利主义、精神病态三种人格特质之间存在相互重合的地方。马基雅维利主义其实就是轻度的精神病态,只是它们分别属于临床犯罪和社会人格两个领域,过去的研究者们才意识不到他们研究的是相似的现象。自恋也同样如此。

自恋、马基雅维利主义与精神病态之所以在心理学上被称为“暗黑三人格”(Dark Traid),是因为拥有这些特质的人都过分自我中心,无视他人的感受和利益。他们以为自己有与生俱来的特权,对他人充满傲慢与偏见。他们只在乎自己的目标,选择无视社会道德规范。甚至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惜故意操纵他人,毫不在乎他人因此而受苦。

But——

自恋者更容易成功,也更“显得迷人”

为什么我们喜欢和崇拜的人,经常会符合“自恋者”的特点呢?如果仔细想想看,你会发现他们在社会认可的成就上的确表现不错。自恋者往往会被人们认为具有领导能力,做事高效成绩突出,容易被视为英雄人物而受到人们的追捧。

自恋者在世界各大公司的高管当中并不罕见。研究者Babiak,Neumann和Hare发现,“暗黑三人格”和高层管理者的能力之间存在很多重叠的特质。如果你以自我为中心指挥他人,会被同事认为具有领导潜能;如果你不向他人表露真实想法,会被认为自控力强和性格坚毅;如果你习惯于进行夸大的自我评价,会被认为自信;如果你对伤害他人毫无同情,会被称为敢于推进艰难的决策和对事不对人的做事风格。

Babiak等人对203名高管的分析发现,“暗黑三人格”在人际上的表现,与高层管理者的内在领导力呈显著正相关,包括他们的创造性、战略思维和交流技能。而且在高层管理者当中,精神病态的检出率高达3.9%-5.9%之间,这个比率远远高于普通人们。

猜猜看,拥有“暗黑三人格”的人们在爱情上的表现如何呢?

利物浦大学的心理学家曾经设计过一个实验,研究“暗黑三人格”的男性在择偶和繁衍后代上的表现。他们找来 2370 名成年女性,用电脑向她们展示一系列男性的面孔。电脑屏幕每次同时出现的两个男人,一个具有“暗黑三人格”特征,一个则是没有这种特征。他们问这些女性参与者:“你觉得哪个男人更加帅气和有吸引力?”

实验结果非常有趣。研究者们发现,暗黑三人格中具有“自恋”特征的男人,不仅更受女人们喜爱。而且被他们吸引的女人们拥有更多的孩子——这意味着她们在繁育后代的能力上更强。“之前的研究已经证实了,暗黑三人格的人更有可能取得社会成就上的成功。而我们这次的研究也发现,暗黑三人格和他们在繁育后代上的成功相关。”利物浦大学教授Minna Lyons说。我猜,这大概正应验了那句老话吧——男人不坏,女人不爱。

我们为什么会被自恋者吸引?

想想还真有些可怕。“自恋者”们由于对他人缺乏同情心,往往会只顾达到自己的目的而对他人造成伤害。但我们竟然更有可能被他们迷住?我可不觉得自己是个“受虐狂”……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1. 自恋者更擅长营造出“我很强”的感觉

要知道,自恋者们非常擅长自我包装,这种能力甚至已经成为他们下意识的条件反射了。

患有自恋型人格障碍的人,表现出来的特征之一是“自我提升”。这种特点更有助于他们在和人们第一次见面时留下深刻印象,获得成功。因此他们特别擅长于应对工作面试,或者初期约会。

Rauthmann 在2011年曾经做过一项研究。他选择在自然情境下,比较拥有“暗黑三人格”的人自我评价与他人评鉴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结果Rauthmann 发现,自恋者认为自己在控制感、乐群性、开放性、责任心和所有智力测试上的表现都非常优秀。这也导致其他人对自恋者的诚实性评价很低。

2. 审视一下你的“自我认同”感?

我们每个人的成长过程,就是“内心自我”逐渐生成并稳定的过程。而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在这个过程中发展出健康的自我主体。有些人的内心自我会过分扩张,更可能患上自恋人格障碍。有些人则会未发育完全而自我压缩。内心自我压缩的人,往往需要保持对自我扩张的人从身体到心理的依附,以弥补内心自我的成长缺失。

心理学家Esther Bick在伦敦时观察到,有一部分来访者表现得很奇怪。他们来找她做精神分析,或变成精神分析的热爱者,或想成为未来的精神分析师,都仅仅是因为他们的一个朋友在做精神分析。Bick描述道:“他们就像用别人的眼光在看着镜子中的自己一样。他们复制、模仿别人的生活,赶时髦,满脑子充满了规则、礼貌、社会仪式、社会地位等等这些东西。”

Bick觉得,这些人应该是内心的自我认同出了问题。她创造了一个概念描述这类人——粘附性认同(adhesive identification)。他们的问题在于,他们不是从自己的亲身体验中学习到东西,而只是一味模仿别人。他们的价值观依附于外在的其他人,而不是从自己内心产生。

3. 也可能——其实你在满足自己的“自恋”需求

我们每个人在童年的时候,会经历一段觉得自己“无所不能”的时期。弗洛依德将这称为“原始的自恋”,他认为每个个体在生命的早期都是自恋的。原始的自恋是一种活命的功能,也是一种精神力量,目的在于让我们实现自我保护。

如果我们在这一阶段的自恋被满足,我们才能够顺利成长到下一个阶段。心理学家Heinz Kohut指出,在原始自恋期的孩子,父母应该理解并接纳他们充满幻想的雄心,也允许他们将养育着理想化。随着我们和父母互动,我们逐渐学会分辨幻想和真实,区分自我和他人。然后我们才能发展出正常的自尊,以及与他人的正常关系。

然而,如果我们在这一时期的原始自恋没有获得父母的接纳,而是被压抑和批判,我们将缺失童年早期正常成长所必须的雄心、以及对父母的理想化印象。这部分缺失会导致我们在日后的成长中面临困难,而且会控制不住地加倍寻找补偿。比如我们会自我评价过高,总在寻求他人的赞美和认同。又或者将一个他人神化,认为他是全能的,然后成为他的支持者和簇拥。这种行为能让我们潜意识将自己当成被神化者的一部分,从而满足缺失的自恋需求。

当然啦,不要神经过敏,开始怀疑你每一个崇拜和喜欢的英雄都是“自恋者”。不过当你下一次感觉到一个人强大、危险而迷人时,不妨仔细对照一下他和“自恋者”的特征(有时候他也的确可能不是个自恋者。而是“暗黑三人格”中的某一个也说不定!hiahia )。弄明白了自己为甚么会被“自恋者”吸引,你才更容易不被情绪迷惑,看清自己的真实感受。

最后呢,喜欢别人不如学习喜欢自己。真正地喜欢自己,遇见别人的时候,才能“放下自己”,诚挚地看见、和喜欢他人呢。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你都这么自恋了,怎么还没成功?

你下一次感觉到一个人强大、危险而迷人时,不妨仔细对照一下他和“自恋者”的特征(有时候他也的确可能不是个自恋者。

作者:西瓜王

镜头慢慢后退,教父的背影从黑暗中显现。他挥手示意身边的保镖,给激愤中的客人一杯酒。当看到这一幕时,你是不是也忍不住发出感叹:“真是太酷了!”

每当我跟男性朋友问起,哪部电影对他们的人生影响最大?10个人中,起码有8个男生会提到《教父》。“我们上大学的时候,流传着一种说法。如果你想要学会做一个真正的男人,你就去看看《教父》吧。”一个朋友对我说。

的确,我也无法抗拒教父的魅力。他领导着科莱昂家族从竞争中崛起,领先于其他任何黑帮家族。我们忍不住将他看作整部电影中的英雄人物,他用强有力的手段保护着家人和弱者,是科莱昂家族坚强的捍卫者。

同时他又让我觉得可怕。他习惯于操纵身边的人为自己工作,甚至对最亲近的家人也是如此。他的自我中心和自恋也让人无法亲近,他认为自己是唯一能够领导家族的人,并且对其他任何黑帮家族持轻蔑的鄙视态度。但这无损我对他的崇拜。某种程度上,这种危险的迷人甚至加深了他对我的吸引力。

这真是一件奇怪而诡异的事情,我们为什么会控制不住地被像教父一样的成功者所吸引呢?

自恋竟然是一种“暗黑人格”?

英雄总会让我们产生无所不能的感觉。我们相信他们是特别的和唯一的,会被他们身上无限制的成功、权力、才气、美丽或理想爱情的幻想所迷惑。不过,他们有时候也会表现出一种高傲自大的行为或态度。他们会有特权者的自我感觉,比如无由地期待特殊的好的对待,认为他人应自动地顺从自已。甚至他们有时候会在人际间冒险,比如摄取他人的利益,以达到自己的目的。

如果你觉得这些描述,听起来都很像你崇拜的人——那个你心中的大英雄。那么接下来的事实大概会让你大跌眼镜了。之前所说的这些特征,都是《美国精神障碍诊断统计手册第五版》(DSM-V)中列出的自恋型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

DSM-V中剩下的判断标准包括:

  • 具有自我重要性的夸大感(例如,夸大成就和才能,在没有相应成就时却盼望被认为是优胜者)。

  • 幻想无限成功、权利、才华、美丽或理想爱情的先占观念。

  • 认为自己是“特殊”的和独特的,只能被其他特殊的或地位高的人(或机构)所理解或与之交往。

  • 要求过度的赞美。

  • 有一种权利感(即不合理的期望特殊的优待或他人自动顺从他的期望)。

  • 在人际关系上剥削他人(即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而利用别人)。

  • 缺乏共情:不愿识别或认同他人的感受和需求。

  • 常常妒忌他人,或认为他人妒忌自己。

  • 表现为高傲、傲慢的行为或态度。

如果一个人的表现,符合这些特征五条以及五条以上,则按照DSM-V的标准,有很高风险被归为“自恋型人格障碍”。(简小单乱入:DSM-V的标准只是一个参考,用“人格障碍”来将人归类也是非常粗暴的一个方式,大家神领意会就好哈~~)

在心理学的研究中,自恋(narcissism)被认为是人们的“暗黑三人格”的其中之一。剩下的两种暗黑人格,还包括马基雅维利主义(machiavellianism )与精神病态( psychopathy)。

近年来,研究者们逐渐发现,这三种人格特征有可能本质上是一种现象。研究者McHoskey, Worzel和Szyarto就指出,自恋和马基雅维利主义、精神病态三种人格特质之间存在相互重合的地方。马基雅维利主义其实就是轻度的精神病态,只是它们分别属于临床犯罪和社会人格两个领域,过去的研究者们才意识不到他们研究的是相似的现象。自恋也同样如此。

自恋、马基雅维利主义与精神病态之所以在心理学上被称为“暗黑三人格”(Dark Traid),是因为拥有这些特质的人都过分自我中心,无视他人的感受和利益。他们以为自己有与生俱来的特权,对他人充满傲慢与偏见。他们只在乎自己的目标,选择无视社会道德规范。甚至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惜故意操纵他人,毫不在乎他人因此而受苦。

But——

自恋者更容易成功,也更“显得迷人”

为什么我们喜欢和崇拜的人,经常会符合“自恋者”的特点呢?如果仔细想想看,你会发现他们在社会认可的成就上的确表现不错。自恋者往往会被人们认为具有领导能力,做事高效成绩突出,容易被视为英雄人物而受到人们的追捧。

自恋者在世界各大公司的高管当中并不罕见。研究者Babiak,Neumann和Hare发现,“暗黑三人格”和高层管理者的能力之间存在很多重叠的特质。如果你以自我为中心指挥他人,会被同事认为具有领导潜能;如果你不向他人表露真实想法,会被认为自控力强和性格坚毅;如果你习惯于进行夸大的自我评价,会被认为自信;如果你对伤害他人毫无同情,会被称为敢于推进艰难的决策和对事不对人的做事风格。

Babiak等人对203名高管的分析发现,“暗黑三人格”在人际上的表现,与高层管理者的内在领导力呈显著正相关,包括他们的创造性、战略思维和交流技能。而且在高层管理者当中,精神病态的检出率高达3.9%-5.9%之间,这个比率远远高于普通人们。

猜猜看,拥有“暗黑三人格”的人们在爱情上的表现如何呢?

利物浦大学的心理学家曾经设计过一个实验,研究“暗黑三人格”的男性在择偶和繁衍后代上的表现。他们找来 2370 名成年女性,用电脑向她们展示一系列男性的面孔。电脑屏幕每次同时出现的两个男人,一个具有“暗黑三人格”特征,一个则是没有这种特征。他们问这些女性参与者:“你觉得哪个男人更加帅气和有吸引力?”

实验结果非常有趣。研究者们发现,暗黑三人格中具有“自恋”特征的男人,不仅更受女人们喜爱。而且被他们吸引的女人们拥有更多的孩子——这意味着她们在繁育后代的能力上更强。“之前的研究已经证实了,暗黑三人格的人更有可能取得社会成就上的成功。而我们这次的研究也发现,暗黑三人格和他们在繁育后代上的成功相关。”利物浦大学教授Minna Lyons说。我猜,这大概正应验了那句老话吧——男人不坏,女人不爱。

我们为什么会被自恋者吸引?

想想还真有些可怕。“自恋者”们由于对他人缺乏同情心,往往会只顾达到自己的目的而对他人造成伤害。但我们竟然更有可能被他们迷住?我可不觉得自己是个“受虐狂”……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1. 自恋者更擅长营造出“我很强”的感觉

要知道,自恋者们非常擅长自我包装,这种能力甚至已经成为他们下意识的条件反射了。

患有自恋型人格障碍的人,表现出来的特征之一是“自我提升”。这种特点更有助于他们在和人们第一次见面时留下深刻印象,获得成功。因此他们特别擅长于应对工作面试,或者初期约会。

Rauthmann 在2011年曾经做过一项研究。他选择在自然情境下,比较拥有“暗黑三人格”的人自我评价与他人评鉴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结果Rauthmann 发现,自恋者认为自己在控制感、乐群性、开放性、责任心和所有智力测试上的表现都非常优秀。这也导致其他人对自恋者的诚实性评价很低。

2. 审视一下你的“自我认同”感?

我们每个人的成长过程,就是“内心自我”逐渐生成并稳定的过程。而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在这个过程中发展出健康的自我主体。有些人的内心自我会过分扩张,更可能患上自恋人格障碍。有些人则会未发育完全而自我压缩。内心自我压缩的人,往往需要保持对自我扩张的人从身体到心理的依附,以弥补内心自我的成长缺失。

心理学家Esther Bick在伦敦时观察到,有一部分来访者表现得很奇怪。他们来找她做精神分析,或变成精神分析的热爱者,或想成为未来的精神分析师,都仅仅是因为他们的一个朋友在做精神分析。Bick描述道:“他们就像用别人的眼光在看着镜子中的自己一样。他们复制、模仿别人的生活,赶时髦,满脑子充满了规则、礼貌、社会仪式、社会地位等等这些东西。”

Bick觉得,这些人应该是内心的自我认同出了问题。她创造了一个概念描述这类人——粘附性认同(adhesive identification)。他们的问题在于,他们不是从自己的亲身体验中学习到东西,而只是一味模仿别人。他们的价值观依附于外在的其他人,而不是从自己内心产生。

3. 也可能——其实你在满足自己的“自恋”需求

我们每个人在童年的时候,会经历一段觉得自己“无所不能”的时期。弗洛依德将这称为“原始的自恋”,他认为每个个体在生命的早期都是自恋的。原始的自恋是一种活命的功能,也是一种精神力量,目的在于让我们实现自我保护。

如果我们在这一阶段的自恋被满足,我们才能够顺利成长到下一个阶段。心理学家Heinz Kohut指出,在原始自恋期的孩子,父母应该理解并接纳他们充满幻想的雄心,也允许他们将养育着理想化。随着我们和父母互动,我们逐渐学会分辨幻想和真实,区分自我和他人。然后我们才能发展出正常的自尊,以及与他人的正常关系。

然而,如果我们在这一时期的原始自恋没有获得父母的接纳,而是被压抑和批判,我们将缺失童年早期正常成长所必须的雄心、以及对父母的理想化印象。这部分缺失会导致我们在日后的成长中面临困难,而且会控制不住地加倍寻找补偿。比如我们会自我评价过高,总在寻求他人的赞美和认同。又或者将一个他人神化,认为他是全能的,然后成为他的支持者和簇拥。这种行为能让我们潜意识将自己当成被神化者的一部分,从而满足缺失的自恋需求。

当然啦,不要神经过敏,开始怀疑你每一个崇拜和喜欢的英雄都是“自恋者”。不过当你下一次感觉到一个人强大、危险而迷人时,不妨仔细对照一下他和“自恋者”的特征(有时候他也的确可能不是个自恋者。而是“暗黑三人格”中的某一个也说不定!hiahia )。弄明白了自己为甚么会被“自恋者”吸引,你才更容易不被情绪迷惑,看清自己的真实感受。

最后呢,喜欢别人不如学习喜欢自己。真正地喜欢自己,遇见别人的时候,才能“放下自己”,诚挚地看见、和喜欢他人呢。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