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会传染的“堂吉诃德”病毒,臆想患者的默示录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会传染的“堂吉诃德”病毒,臆想患者的默示录

立足于自身传统和借鉴舶来经验同等重要,而当这两条路汇到一起之时,或许就是中国音乐剧最为成熟、最能被全世界接受的时候。

作者:免葱

“七幕人生”作为一个专门将百老汇经典音乐剧中国本土化的戏剧团体,《我,堂吉诃德》是他们引进的第一个剧目。

彼时中国大陆音乐剧市场还很贫瘠,中国也鲜有知道这部音乐剧的观众。因而引进《我,堂吉诃德》可以视作七幕人生对开拓中国音乐剧市场的一场“追梦宣言”。

2012年,《我,堂吉诃德》以英文对白的形式在木马剧场上演。虽然反响不错,但关于“这到底算不算音乐剧本土化”的争议让这部音乐剧再次陷入“中不中洋不洋”的尴尬境地。在此之后,经过制作《Q大道》中文版的摸索,中文版《我,堂吉诃德》终于以真正本土化的面貌被搬上舞台。

七幕人生出品的《Q大道》海报

亲测这部音乐剧是在一个经历了一整天奔波的晚上,走进剧场的时候戏已经开演,舞台正上方巨大的通向监狱的阶梯让我感到震撼:曾经在网上看过电影版百老汇的《堂吉诃德》,这舞台布景的还原度还真是满分。

剧情没有变,依然是被捕入狱的塞万提斯为了保护《堂吉诃德》的手稿在监狱里上演了一出荒诞的戏中戏;音乐没有变,充满西班牙的异域风情,演员对身体和嗓音的把控能力也都维持在非常稳定的水平,尤其男主演的声音好听得能让耳朵怀孕;歌词虽然进行了中文化,但并非机械的挨句翻译,也没有为了韵律合适就大肆篡改……一切遵循原著的地方都精致而准确,一切改动都谨慎而用心,没什么可挑剔的硬伤,观众也就自然而然地迅速入戏了。

而其中最精彩的莫过于,音乐剧通过加入塞万提斯的狱中情节,将整篇音乐剧构成了一出完美的“戏中戏”,甚至在我眼中,这是一部三套戏剧结构的作品:

一层是在现实中遭受险境的塞万提斯;

一层是在虚构小说中,被现实沉沦寡欢的穷困乡绅;

最后一层才是在虚构小说中追求梦想近似癫狂的堂吉诃德。

丰富的戏剧结构将整部音乐剧的内容撑起得格外饱满,每一层的深入不仅是对现世的步步背离,更是对现实的无限讽刺。

整部音乐剧围绕着“追梦”这一主题延伸,然而追梦只是一个幌子。

实际上,原作者塞万提斯想要对狱友,想要对读者所倾述的,是寄希望于此来唤醒每一个被现实束缚的行尸走肉。我们所认为的那些为了不切实际的愿景而舍命前行的愚者,或许比我们任何人都活的真切。而我们却被现实蒙蔽了双眼,关上了追梦求索的欲念,就像剧中被“镜子骑士”强行“唤醒”的堂吉诃德,永远被禁锢在名为“现实”的残酷境遇中,不能自拔。

如果你能体会到塞万提斯所传递的这一份真意,当看到病怏怏的乡村绅士被他的女神杜尔西尼亚唤醒,重装上阵的瞬间,一定会被感动到泪如雨下。“堂吉诃德”大概是一种会传染的病毒,明明是一部荒诞喜剧,却让越来越多的人越看越悲伤。起初,我们是舞台上笑话堂吉诃德的众人们,可我们笑着笑着,却发现自己就是堂吉诃德。

追梦,不会成真的梦,

忍受,不能承受的痛,

挑战,不可战胜的敌手,

跋涉,无人敢行的路。

如这首《我,堂吉诃德》的主题曲所歌颂的。

去追梦吧,为了成为自己,去求索吧,为了成全自己。

每一个人活着,终将会死去,却千万不要在死前还对自己问到:我为什么而活过?

大概每个戏剧人心中都有一个音乐剧的梦,因为音乐剧是集歌、舞、戏剧表演于一身的更俱综合性的舞台艺术,相较同类的中国戏曲,它又更能符合当代观众的审美趣味。中国的艺术界大咖们,从孟京辉到林奕华,从漫画家吉米到作曲家小柯,都在尝试、摸索一条属于中国音乐剧自己的道路。然而不得不承认,由于起步较晚,我们的本土音乐剧探索之路还很漫长。

全世界范围内,将音乐剧本土化、商业化做得最成功的地方,非美国百老汇莫属。百老汇有一种逆风而行的精神,那就是即使在这个人人都批判工业复制对艺术造成了致命打击的现代社会,他们也从不拒绝复制。一些有潜力的歌舞剧,被百老汇挖掘出来后,经过百老汇的复制和加工,亦能成为经典之作。热衷于引进百老汇音乐剧的七幕人生,也许同样是认同这样一种“不畏复制”的精神。

就像一个极好的演员能够成就一部剧作水准一般的戏剧,一部经典的戏剧也能够培养出更好的演员、观众和制作团队。

这里的“复制”,其意义并不止于复制经典作品带来的荣誉和票房,更多在于用心的复制和谨慎的本土化的过程中锻炼出的经验。当然,除了忠于原著、不畏复制如“七幕人生”这样的制作团队,我们也有全心全意研究中国传统文学和音乐规律,并热爱在中国古典名著之中加入当代人的理解如林奕华这样的优秀戏剧人。

立足于自身传统和借鉴舶来经验同等重要,而当这两条路汇到一起之时,或许就是中国音乐剧最为成熟、最能被全世界接受的时候。

也许现在想来可笑,但谁知道呢,我可是个被堂吉诃德病毒传染了的理想主义者啊。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会传染的“堂吉诃德”病毒,臆想患者的默示录

立足于自身传统和借鉴舶来经验同等重要,而当这两条路汇到一起之时,或许就是中国音乐剧最为成熟、最能被全世界接受的时候。

作者:免葱

“七幕人生”作为一个专门将百老汇经典音乐剧中国本土化的戏剧团体,《我,堂吉诃德》是他们引进的第一个剧目。

彼时中国大陆音乐剧市场还很贫瘠,中国也鲜有知道这部音乐剧的观众。因而引进《我,堂吉诃德》可以视作七幕人生对开拓中国音乐剧市场的一场“追梦宣言”。

2012年,《我,堂吉诃德》以英文对白的形式在木马剧场上演。虽然反响不错,但关于“这到底算不算音乐剧本土化”的争议让这部音乐剧再次陷入“中不中洋不洋”的尴尬境地。在此之后,经过制作《Q大道》中文版的摸索,中文版《我,堂吉诃德》终于以真正本土化的面貌被搬上舞台。

七幕人生出品的《Q大道》海报

亲测这部音乐剧是在一个经历了一整天奔波的晚上,走进剧场的时候戏已经开演,舞台正上方巨大的通向监狱的阶梯让我感到震撼:曾经在网上看过电影版百老汇的《堂吉诃德》,这舞台布景的还原度还真是满分。

剧情没有变,依然是被捕入狱的塞万提斯为了保护《堂吉诃德》的手稿在监狱里上演了一出荒诞的戏中戏;音乐没有变,充满西班牙的异域风情,演员对身体和嗓音的把控能力也都维持在非常稳定的水平,尤其男主演的声音好听得能让耳朵怀孕;歌词虽然进行了中文化,但并非机械的挨句翻译,也没有为了韵律合适就大肆篡改……一切遵循原著的地方都精致而准确,一切改动都谨慎而用心,没什么可挑剔的硬伤,观众也就自然而然地迅速入戏了。

而其中最精彩的莫过于,音乐剧通过加入塞万提斯的狱中情节,将整篇音乐剧构成了一出完美的“戏中戏”,甚至在我眼中,这是一部三套戏剧结构的作品:

一层是在现实中遭受险境的塞万提斯;

一层是在虚构小说中,被现实沉沦寡欢的穷困乡绅;

最后一层才是在虚构小说中追求梦想近似癫狂的堂吉诃德。

丰富的戏剧结构将整部音乐剧的内容撑起得格外饱满,每一层的深入不仅是对现世的步步背离,更是对现实的无限讽刺。

整部音乐剧围绕着“追梦”这一主题延伸,然而追梦只是一个幌子。

实际上,原作者塞万提斯想要对狱友,想要对读者所倾述的,是寄希望于此来唤醒每一个被现实束缚的行尸走肉。我们所认为的那些为了不切实际的愿景而舍命前行的愚者,或许比我们任何人都活的真切。而我们却被现实蒙蔽了双眼,关上了追梦求索的欲念,就像剧中被“镜子骑士”强行“唤醒”的堂吉诃德,永远被禁锢在名为“现实”的残酷境遇中,不能自拔。

如果你能体会到塞万提斯所传递的这一份真意,当看到病怏怏的乡村绅士被他的女神杜尔西尼亚唤醒,重装上阵的瞬间,一定会被感动到泪如雨下。“堂吉诃德”大概是一种会传染的病毒,明明是一部荒诞喜剧,却让越来越多的人越看越悲伤。起初,我们是舞台上笑话堂吉诃德的众人们,可我们笑着笑着,却发现自己就是堂吉诃德。

追梦,不会成真的梦,

忍受,不能承受的痛,

挑战,不可战胜的敌手,

跋涉,无人敢行的路。

如这首《我,堂吉诃德》的主题曲所歌颂的。

去追梦吧,为了成为自己,去求索吧,为了成全自己。

每一个人活着,终将会死去,却千万不要在死前还对自己问到:我为什么而活过?

大概每个戏剧人心中都有一个音乐剧的梦,因为音乐剧是集歌、舞、戏剧表演于一身的更俱综合性的舞台艺术,相较同类的中国戏曲,它又更能符合当代观众的审美趣味。中国的艺术界大咖们,从孟京辉到林奕华,从漫画家吉米到作曲家小柯,都在尝试、摸索一条属于中国音乐剧自己的道路。然而不得不承认,由于起步较晚,我们的本土音乐剧探索之路还很漫长。

全世界范围内,将音乐剧本土化、商业化做得最成功的地方,非美国百老汇莫属。百老汇有一种逆风而行的精神,那就是即使在这个人人都批判工业复制对艺术造成了致命打击的现代社会,他们也从不拒绝复制。一些有潜力的歌舞剧,被百老汇挖掘出来后,经过百老汇的复制和加工,亦能成为经典之作。热衷于引进百老汇音乐剧的七幕人生,也许同样是认同这样一种“不畏复制”的精神。

就像一个极好的演员能够成就一部剧作水准一般的戏剧,一部经典的戏剧也能够培养出更好的演员、观众和制作团队。

这里的“复制”,其意义并不止于复制经典作品带来的荣誉和票房,更多在于用心的复制和谨慎的本土化的过程中锻炼出的经验。当然,除了忠于原著、不畏复制如“七幕人生”这样的制作团队,我们也有全心全意研究中国传统文学和音乐规律,并热爱在中国古典名著之中加入当代人的理解如林奕华这样的优秀戏剧人。

立足于自身传统和借鉴舶来经验同等重要,而当这两条路汇到一起之时,或许就是中国音乐剧最为成熟、最能被全世界接受的时候。

也许现在想来可笑,但谁知道呢,我可是个被堂吉诃德病毒传染了的理想主义者啊。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