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再涨,品牌就撑不住了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再涨,品牌就撑不住了

新冠疫情的影响,远比我们想象中深远得多。

文|聚美丽 晓伊

编辑|许文君 夏天童鞋

“今天涨了吗?”

这句令股民欢欣鼓舞的话,在如今的化妆品行业从业者听来却是心中一紧,还有几分苦涩。原料涨价、工厂限电,各项成本的上行和利润空间的下行似乎都在提醒:此次供应链震荡不容小觑。

品牌公司很头痛。“天天都是给我涨价的通知,今天这个涨价,明天那个涨价。之前一个2018年的配方,成本已经翻了一倍。”

原料公司也很头痛。“年内第N次上调价格,本月第三次上调价格。余下一周,估计还有一次。涨到没有朋友,涨到怀疑人生。别说备货,都是即日起执行,且行且珍惜。”

在朋友圈写下这段话的某国内原料公司从业者,还附上3张调价通知函。该公司的凡士林系列产品先后在10月8日上调300元/吨,14日上调700元/吨,22日上调500元/吨。

△图片来自某国内原料公司从业者

从9月份化工指数不断涨停,化工原料价格攀升,以及能耗双控政策下,“限电限产”影响在产业链上开始传导以后,不少媒体都聚焦于此,接连报道了业内各端受到此次震荡的现状。

为什么?产生这些现状的问题从哪儿来?如果我们没有看清楚这背后的原因,恐怕还是不能意识到真正的根源所在。事实上,当我们一层层往上追溯的时候,会发现正如“一个行业的兴盛离不开其所在的国家繁荣”此类的客观规律,新冠疫情带来的大环境变化是最本质的原因。

没错,从2020年初开始让我们神经紧绷的疫情,除了对生命财产的威胁之外,其对全球经济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影响要比我们想象中深远得多。立足这个视野时,其实化妆品行业是包裹在化工工业,乃至整体工业下的一个分支而已,如何能不受波及?

原料涨价的背后:能源涨价、航运涨价、通货膨胀

这段时间,大宗商品价格指数不断攀升,大宗商品涨跌榜几乎是“满江红”,除了生猪、白银、黄金等极少数商品不涨之外,其他我们能想到的如能源、化工、钢铁、有色金属、农副产品全部涨价,且每天都在以不同幅度往上涨。

△大宗商品价格指数BPI(截止10月27日),图片来自生意社

当下全球性能源涨价可谓屡创新高。自2020年5月后,国际原油价格一路飞涨。到今年10月23日,布伦特原油价格和纽约原油价格均突破84美元(折合536.76元人民币),都打破了7年来最高的阶段性历史记录。据媒体报道,普京在参加俄罗斯能源周小组的讨论会时表示,随着全球对石油需求的飙升,而供应持续紧张,石油价格可能会达到100美元/桶(折合639元人民币)。

△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曲线,数据来源:Wind

我们国内成品油价格变化曲线也与国际油价变动基本保持正相关。10月22日,国家发改委公布了新一轮国内成品油调整情况。自当天24时起,国内汽油、柴油价格分别提高300元/吨、290元/吨,这是9月以来第4次上调油价。从今年来看,油价先后上调14次,下调3次,累计下来汽油已上调2000元/吨,柴油上调1925元/吨。

在石油涨价的同时,煤炭、天然气等能源也在持续涨价,并且全球各地相继发生电荒。天然气涨价在欧洲非常明显,根据欧洲洲际交易所(ICE)数据显示,相比去年年中约6欧元(折合44.46元人民币)的价格,近期天然气价格飙升到10倍以上,创下历史新高。天然气发电价也随之水涨船高,如英国电价同比涨幅超700%,是1999年以来的最高纪录。

在欧美天然气涨价的带动下,尤其是中国天然气进口量比较大,国内天然气也自然涨价。据生意社数据监测,10月15日,国内液化天然气均价为6776.67元/吨,相较周初价格5783.33元/吨上涨了17.75%,与去年同期相比上涨134.83%。

由于天然气的高价,欧洲一些地区开始重启煤炭发电,于是煤炭需求升高。同时,国内各地的煤炭供应发电非常紧缺,又临近冬季用煤旺季,价格一再攀升。关于动力煤行情,生意社数据监测显示,上周初市场均价为2045元/吨左右,上周末市场均价为2327.5元/吨左右,价格上涨13.81%,同比去年上涨274.65%。

所以,在能源板块,石油、天然气、煤炭都处于全球性涨价,且动辄创下阶段性历史新高。而它们又从化工原料、工厂能耗成本等方面,将涨价的影响传导下来。

我国有很多原料都来源于进口,如业内一位品牌创始人所言:“在原料上,国产替代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基料方面,国产还有选择,但活性原料就麻烦了。”涉及到进口,国际物流就成为一个重要环节,而航运价格在这一年多内都处于不断上涨的态势。

据《中国经济周刊》报道,9月中旬,上海航运交易所公布的出口集装箱指数(SCFI)涨至4622.51点,创历史新高,相比去年最低点818点,大涨465%。根据中国外运股份有限公司某员工提供的数据,去年6月到今年9月初,从中国东部沿海港口到美国西海岸,20英尺标准集装箱货柜的价格由1000美元(折合6390元人民币)上涨至10000美元(折合63900元人民币),最高时曾达到15000美元(折合95850元人民币)。完全超出了他们公司的预期和承受能力。

一位宁波港管理人士表示,在新冠疫情下,由于中国控制的局面较好,国内生产力恢复。而国外疫情还不稳定,部分国家的制造业停摆,国外纷纷从中国购买物资,扩大了中国的出口贸易。航运一时紧俏,针对中国的出口单程线费用暴涨。但当航运公司运输货物到欧美等国后,没有足够的货物运回,各公司不愿意空船回到中国,于是出现大量船只积压在欧美等国的港口等待货物装船,空箱滞留海外,集装箱的周转率变低,在中国供不应求等系列现象。

关于进口原料,不少业内人士表示:“很多原料断货,采购周期3个月,提早备货吧。”、“目前还没断货,但订货周期长,供应量不足。”、“备货时长比过去增加了一倍多,流动资金压力也增加了一倍,明年原料的不确定性更大。”航运涨价、供应周期长在另一方面又助推了原料涨价。

市场经济下,商品与服务的涨跌无可厚非,但此次全球性涨价,包括大宗商品、能源、航运等涨价的来源,在很大程度上是新冠疫情的次生影响带来的通货膨胀。

2020年以来,美股频繁触发熔断机制,美联储先后实行降息至零、量化宽松等政策,运用多种手段减轻疫情对美国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疫情引起的劳动力短缺、物资短缺、供应链危机等加剧了通货膨胀,同时为了应对疫情、刺激经济,美国和欧洲部分国家多次直接向全体民众发放现金补贴。

10月13日,美国劳工部发布消息称,美国的通货膨胀率攀升至5.4%。而根据全球经济指标(Trading Economics)统计数据显示,今年,美国的通货膨胀率已达到近十年以来的最高值。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合作研究部主任刘英对媒体表示,为了紧急救市,美国采取这种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再加上激进的美元互换协议策略,致使该国通货膨胀负面效应进一步扩张。资产和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也是因为受通货膨胀的影响而大幅增高。

美国通货膨胀对全球的影响无需多言,二战后确立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实行美元本位制,在国际上美元与黄金挂钩,而其他国家的货币与美元挂钩。当美元通胀贬值时,其他国家货币的贬值也无可避免。

能耗双控:产量下降、成本升高

涨价的背景因素是全球性的,而“限电限产”是具有国内政策导向的。

据媒体报道,9月份开始,江苏不少化工园区内的化工企业停产放假,部分在仍在生产的企业被“限电限产”,产能降低超过50%。广东省内如东莞、中山、惠州等工业重镇也实施限电停产政策,“开一停六”、“开二停五”,在错峰时间(9点到23点)轮休。广东电网表示,错峰时段必须自觉停止生产,用电负荷控制在总负荷的10%以下。浙江大量印染厂、化工厂、化纤厂等高能耗企业也接到通知,在某一时间段全部关停。

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被列入2021年重点任务之一,“十四五”规划也将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列入其中。

10月2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发布,明确提出了2025年、2030年、2060年三大阶段目标。如到2025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2020年下降13.5%;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20年下降18%;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左右等。

《意见》中提到,在深度调整产业结构方面有三大具体要求: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盲目发展,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还表示要加快煤炭减量步伐,“十四五”时期严控煤炭消费增长,“十五五”时期逐步减少。

据记者查询,火电在我国发电占比中一直超过50%。2020年,我国的煤电使用量为107992万千瓦,在整个发电版图中占比49.07%。

这份《意见》是国家关于未来发展的顶层设计文件之一,能耗双控政策也包括其中。8月12日,国家发改委办公厅印发《2021年上半年各地区能耗双控目标完成情况晴雨表》的通知,其中指出,在能耗强度降低方面,广东、江苏、云南等9个省(区)上半年能耗强度不降反升,为一级预警;浙江、河南等10个省(区)上半年能耗强度降低率未达到进度要求,为二级预警;上海、北京、山东等11个省(区、市)为三级预警。在能源消费总量控制方面,广东、江苏也显示为一级预警,浙江为二级预警。

△《2021年上半年各地区能耗双控目标完成情况晴雨表》

“各地要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对上半年严峻的节能形势保持高度警醒,采取有力措施,确保完成全年能耗双控目标特别是能耗强度降低目标任务。”通知中写道。

以化妆品工厂数量最多的广东为例,在广东省发改委制定的2021年能耗双控工作方案中,目标要求2021年全省单位GDP能耗比2020年下降3.08%,能源消费总量新增控制在1610万吨标准煤左右。同时将加强重点领域节能,在工业节能中,化工企业属于“两高”行业,为重点节能对象。

面对上半年能耗双控的两个“一级预警”,以及全省的能耗双控目标,广东省内的“限电限产”在所难免。某原料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广州、东莞很多地方都在限电,不过因为我们是高新技术企业,在园区里相对而言也是纳税比较多的企业,所以目前没有受到限电停产的影响。”

面对限电,工厂倒也有一些应对措施。“大部分工厂解决限电问题,一是错峰,晚上生产;二是自己发电。”某品牌创始人说道。

但随之而来的是成本的上升。如广东的错峰生产时间是在23点以后,意味着工人牺牲休息时间开工,增加了人工成本。同时如某代工企业表示,相比日班,夜班的人效会降低很多,即使开工产能也是下降的。

而自主发电在成本上涨方面更明显。据悉,工厂基本都有自己的发电设备,有订单的情况下都会发电生产,但通过柴油自主发电成本比平时的电力成本上涨一倍。“这个成本大部分都扛不住,估计成本涨幅在供应链、品牌、网红陆续传导后,有一大批企业都会受到影响。”

多重因素带来的涨价,最终在品牌端的呈现

通货膨胀、大宗商品涨价、能源涨价、航运涨价、国内生产成本上涨、产能下降……各种负面因素纷至沓来,都让包括化妆品企业在内的各产业提前感受到这个寒冬的凛冽。

江苏某化妆品公司发布的文件表示,因叠加因素影响,能源、动力费用上涨了200%-300%,原料涨幅50%-400%不等,如果以原价销售将无法支撑,现决定全线上调产品售价,望客户理解。

广州某化工公司也在产品价格告知函中表示,各种因素叠加,上游原材料价格剧烈波动,致使国际及国内公司的产成品原料成本大幅上涨。公司代理的原料同样涨幅巨大,同时供货紧张,部分原料缺货。“上游原料可以说一天一个价,请客户下单前,先咨询并确认我们的价格及供货情况。以书面订单为准,口头订单无效。”

甚至上海某科学仪器公司也发布调价通知称,由于近期各种原料涨价,且货源紧张,生产成本大幅上升,公司内部已无法克服成本压力,决定对产品调整市场售价。

从三季度起,巴斯夫、杜邦、陶氏化学等跨国化工巨头就多次发函,宣布四季度涨价。如巴斯夫发函表示,将于10月1日上调聚氨酯的售价,涨幅为约1566元/吨。亚什兰也发布通知表示,自10月1日起,1,4-丁二醇及其衍生物上调约1993元/吨-5696元/吨不等。有媒体报道,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数百家化工企业对产品售价进行上调。

整体化妆品原料行情也表现出这点,据生意社的数据监测,从9月中旬到10月中旬,有机硅DMC的涨幅在60%以上。此外,乙二醇、丙二醇、尿素、甘油等原料都上涨了20%-30%不等。

某国际原料公司表示,在过去的10个月中,全球供应链危机迫使全球制造业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所有化工领域都必须应对极端的原材料供应形势。市场环境在加速恶化,导致成本压力急剧增加。

这种成本压力经过层层传导到品牌端,最终呈现了两点。一是toC端,产品涨价,由消费者买单;二是toB端,企业提前面对以供应链为核心能力的竞争,行业将迎来一轮洗牌。

首先,产品涨价。

早在今年4月,作为跨国巨头的宝洁就宣布从秋季开始,上调婴儿护理、女性护理和成人护理产品的价格,从而应对大宗商品涨价带来的压力。10月19日,宝洁发布截至9月30日的2022财年第一财季报告,再次表示,供应链成本上升影响公司利润,多条产品线后续将有涨价的预期。宝洁首席财务官Andre Shulten在电话会议中提到,上调售价也是为了应对通货膨胀。

10月21日,联合利华发布2021年第三季度的财报,其官方表示,通货膨胀在2022年可能会加速,令消费品公司继续承受压力,迫使他们上调价格,以此抵消能源和其他成本飙升的影响。联合利华首席财务官Graeme Pitkethly认为,通胀压力几乎不会缓解。“我们预计明年的通胀率将高于今年。”他在电话会议上这样说道。

同时,今年以来,多个国内美妆品牌对产品进行了提价。如珀莱雅主推的单品红宝石淡纹紧致精华(30ml)涨价高达百元,有媒体指出,2020年2月这款产品的价格为239元/瓶,而目前的专柜售价为320元/瓶,在天猫旗舰店售价329元/瓶。上海家化旗下的佰草集、典萃、玉泽等品牌,以及丸美旗下的护肤类产品都有不同幅度的提价。

对此,各品牌表示,原材料涨价是提价的原因之一,包括活性物、表面活性剂、油脂类原料、包装物等,相较去年同期都上涨了。

其次,供应链竞争与品牌洗牌。

某业内资深从业者分析,全球性涨价、工厂限电等引发的供应链震荡,让化妆品行业的供应链竞争时代提早到来了。

平时可能并不明显,但自有供应链的大企业抗风险能力是中小品牌无法比拟的。“规模化企业一般都自建工厂,从源头直接采购原料,甚至买断某种原料。而且资金实力雄厚,他们可以扛住涨价,内部消化成本。比如限电,他们的自有工厂可以自主发电,有些还因为是当地的纳税大户,不受限电的影响。”

依靠代工工厂的中小品牌,在此次震荡中受到的影响就比较严重,尤其是销量还不大的新锐品牌。第一,他们自身的利润空间不如大型的企业或品牌,对于成本上涨的消化能力较低;第二,在工厂产量有限,需要做出选择的时候,订单量较小的品牌首先会被停产,因为工厂也要通过更大的订单确保利润生存下来。据聚美丽记者了解,今年内已经陆续有新锐品牌停止业务。

今年年初,某国内上市公司管理层在谈到未来的业内竞争点时就表示,供应链一定是核心挑战。而在新冠疫情的反应链条下,供应链的整合时间被提前。“行业会结构性调整,看谁动作快、有想法。”他说道。

曾有业内人士坦言,错判了形势,没想到全球性涨价会持续这么久。在此次疫情的后续影响中,通货膨胀无疑是最广泛而严重的。消费者手中的货币不断贬值,但收入没有上涨,就会缩减开支。而品牌的销售额与利润下降,其影响又将不断传导回产业链上游,最终波及整个经济环境。

凛冬将至(winter is coming),也许更冷的日子还在后头。此次受大环境变化影响的化妆品行业供应链整合中,我们将看到一些品牌悄无声息的消失,一些企业则加速供应链建设,在历史周期中伫立。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再涨,品牌就撑不住了

新冠疫情的影响,远比我们想象中深远得多。

文|聚美丽 晓伊

编辑|许文君 夏天童鞋

“今天涨了吗?”

这句令股民欢欣鼓舞的话,在如今的化妆品行业从业者听来却是心中一紧,还有几分苦涩。原料涨价、工厂限电,各项成本的上行和利润空间的下行似乎都在提醒:此次供应链震荡不容小觑。

品牌公司很头痛。“天天都是给我涨价的通知,今天这个涨价,明天那个涨价。之前一个2018年的配方,成本已经翻了一倍。”

原料公司也很头痛。“年内第N次上调价格,本月第三次上调价格。余下一周,估计还有一次。涨到没有朋友,涨到怀疑人生。别说备货,都是即日起执行,且行且珍惜。”

在朋友圈写下这段话的某国内原料公司从业者,还附上3张调价通知函。该公司的凡士林系列产品先后在10月8日上调300元/吨,14日上调700元/吨,22日上调500元/吨。

△图片来自某国内原料公司从业者

从9月份化工指数不断涨停,化工原料价格攀升,以及能耗双控政策下,“限电限产”影响在产业链上开始传导以后,不少媒体都聚焦于此,接连报道了业内各端受到此次震荡的现状。

为什么?产生这些现状的问题从哪儿来?如果我们没有看清楚这背后的原因,恐怕还是不能意识到真正的根源所在。事实上,当我们一层层往上追溯的时候,会发现正如“一个行业的兴盛离不开其所在的国家繁荣”此类的客观规律,新冠疫情带来的大环境变化是最本质的原因。

没错,从2020年初开始让我们神经紧绷的疫情,除了对生命财产的威胁之外,其对全球经济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影响要比我们想象中深远得多。立足这个视野时,其实化妆品行业是包裹在化工工业,乃至整体工业下的一个分支而已,如何能不受波及?

原料涨价的背后:能源涨价、航运涨价、通货膨胀

这段时间,大宗商品价格指数不断攀升,大宗商品涨跌榜几乎是“满江红”,除了生猪、白银、黄金等极少数商品不涨之外,其他我们能想到的如能源、化工、钢铁、有色金属、农副产品全部涨价,且每天都在以不同幅度往上涨。

△大宗商品价格指数BPI(截止10月27日),图片来自生意社

当下全球性能源涨价可谓屡创新高。自2020年5月后,国际原油价格一路飞涨。到今年10月23日,布伦特原油价格和纽约原油价格均突破84美元(折合536.76元人民币),都打破了7年来最高的阶段性历史记录。据媒体报道,普京在参加俄罗斯能源周小组的讨论会时表示,随着全球对石油需求的飙升,而供应持续紧张,石油价格可能会达到100美元/桶(折合639元人民币)。

△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曲线,数据来源:Wind

我们国内成品油价格变化曲线也与国际油价变动基本保持正相关。10月22日,国家发改委公布了新一轮国内成品油调整情况。自当天24时起,国内汽油、柴油价格分别提高300元/吨、290元/吨,这是9月以来第4次上调油价。从今年来看,油价先后上调14次,下调3次,累计下来汽油已上调2000元/吨,柴油上调1925元/吨。

在石油涨价的同时,煤炭、天然气等能源也在持续涨价,并且全球各地相继发生电荒。天然气涨价在欧洲非常明显,根据欧洲洲际交易所(ICE)数据显示,相比去年年中约6欧元(折合44.46元人民币)的价格,近期天然气价格飙升到10倍以上,创下历史新高。天然气发电价也随之水涨船高,如英国电价同比涨幅超700%,是1999年以来的最高纪录。

在欧美天然气涨价的带动下,尤其是中国天然气进口量比较大,国内天然气也自然涨价。据生意社数据监测,10月15日,国内液化天然气均价为6776.67元/吨,相较周初价格5783.33元/吨上涨了17.75%,与去年同期相比上涨134.83%。

由于天然气的高价,欧洲一些地区开始重启煤炭发电,于是煤炭需求升高。同时,国内各地的煤炭供应发电非常紧缺,又临近冬季用煤旺季,价格一再攀升。关于动力煤行情,生意社数据监测显示,上周初市场均价为2045元/吨左右,上周末市场均价为2327.5元/吨左右,价格上涨13.81%,同比去年上涨274.65%。

所以,在能源板块,石油、天然气、煤炭都处于全球性涨价,且动辄创下阶段性历史新高。而它们又从化工原料、工厂能耗成本等方面,将涨价的影响传导下来。

我国有很多原料都来源于进口,如业内一位品牌创始人所言:“在原料上,国产替代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基料方面,国产还有选择,但活性原料就麻烦了。”涉及到进口,国际物流就成为一个重要环节,而航运价格在这一年多内都处于不断上涨的态势。

据《中国经济周刊》报道,9月中旬,上海航运交易所公布的出口集装箱指数(SCFI)涨至4622.51点,创历史新高,相比去年最低点818点,大涨465%。根据中国外运股份有限公司某员工提供的数据,去年6月到今年9月初,从中国东部沿海港口到美国西海岸,20英尺标准集装箱货柜的价格由1000美元(折合6390元人民币)上涨至10000美元(折合63900元人民币),最高时曾达到15000美元(折合95850元人民币)。完全超出了他们公司的预期和承受能力。

一位宁波港管理人士表示,在新冠疫情下,由于中国控制的局面较好,国内生产力恢复。而国外疫情还不稳定,部分国家的制造业停摆,国外纷纷从中国购买物资,扩大了中国的出口贸易。航运一时紧俏,针对中国的出口单程线费用暴涨。但当航运公司运输货物到欧美等国后,没有足够的货物运回,各公司不愿意空船回到中国,于是出现大量船只积压在欧美等国的港口等待货物装船,空箱滞留海外,集装箱的周转率变低,在中国供不应求等系列现象。

关于进口原料,不少业内人士表示:“很多原料断货,采购周期3个月,提早备货吧。”、“目前还没断货,但订货周期长,供应量不足。”、“备货时长比过去增加了一倍多,流动资金压力也增加了一倍,明年原料的不确定性更大。”航运涨价、供应周期长在另一方面又助推了原料涨价。

市场经济下,商品与服务的涨跌无可厚非,但此次全球性涨价,包括大宗商品、能源、航运等涨价的来源,在很大程度上是新冠疫情的次生影响带来的通货膨胀。

2020年以来,美股频繁触发熔断机制,美联储先后实行降息至零、量化宽松等政策,运用多种手段减轻疫情对美国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疫情引起的劳动力短缺、物资短缺、供应链危机等加剧了通货膨胀,同时为了应对疫情、刺激经济,美国和欧洲部分国家多次直接向全体民众发放现金补贴。

10月13日,美国劳工部发布消息称,美国的通货膨胀率攀升至5.4%。而根据全球经济指标(Trading Economics)统计数据显示,今年,美国的通货膨胀率已达到近十年以来的最高值。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合作研究部主任刘英对媒体表示,为了紧急救市,美国采取这种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再加上激进的美元互换协议策略,致使该国通货膨胀负面效应进一步扩张。资产和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也是因为受通货膨胀的影响而大幅增高。

美国通货膨胀对全球的影响无需多言,二战后确立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实行美元本位制,在国际上美元与黄金挂钩,而其他国家的货币与美元挂钩。当美元通胀贬值时,其他国家货币的贬值也无可避免。

能耗双控:产量下降、成本升高

涨价的背景因素是全球性的,而“限电限产”是具有国内政策导向的。

据媒体报道,9月份开始,江苏不少化工园区内的化工企业停产放假,部分在仍在生产的企业被“限电限产”,产能降低超过50%。广东省内如东莞、中山、惠州等工业重镇也实施限电停产政策,“开一停六”、“开二停五”,在错峰时间(9点到23点)轮休。广东电网表示,错峰时段必须自觉停止生产,用电负荷控制在总负荷的10%以下。浙江大量印染厂、化工厂、化纤厂等高能耗企业也接到通知,在某一时间段全部关停。

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被列入2021年重点任务之一,“十四五”规划也将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列入其中。

10月2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发布,明确提出了2025年、2030年、2060年三大阶段目标。如到2025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2020年下降13.5%;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20年下降18%;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左右等。

《意见》中提到,在深度调整产业结构方面有三大具体要求: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盲目发展,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还表示要加快煤炭减量步伐,“十四五”时期严控煤炭消费增长,“十五五”时期逐步减少。

据记者查询,火电在我国发电占比中一直超过50%。2020年,我国的煤电使用量为107992万千瓦,在整个发电版图中占比49.07%。

这份《意见》是国家关于未来发展的顶层设计文件之一,能耗双控政策也包括其中。8月12日,国家发改委办公厅印发《2021年上半年各地区能耗双控目标完成情况晴雨表》的通知,其中指出,在能耗强度降低方面,广东、江苏、云南等9个省(区)上半年能耗强度不降反升,为一级预警;浙江、河南等10个省(区)上半年能耗强度降低率未达到进度要求,为二级预警;上海、北京、山东等11个省(区、市)为三级预警。在能源消费总量控制方面,广东、江苏也显示为一级预警,浙江为二级预警。

△《2021年上半年各地区能耗双控目标完成情况晴雨表》

“各地要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对上半年严峻的节能形势保持高度警醒,采取有力措施,确保完成全年能耗双控目标特别是能耗强度降低目标任务。”通知中写道。

以化妆品工厂数量最多的广东为例,在广东省发改委制定的2021年能耗双控工作方案中,目标要求2021年全省单位GDP能耗比2020年下降3.08%,能源消费总量新增控制在1610万吨标准煤左右。同时将加强重点领域节能,在工业节能中,化工企业属于“两高”行业,为重点节能对象。

面对上半年能耗双控的两个“一级预警”,以及全省的能耗双控目标,广东省内的“限电限产”在所难免。某原料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广州、东莞很多地方都在限电,不过因为我们是高新技术企业,在园区里相对而言也是纳税比较多的企业,所以目前没有受到限电停产的影响。”

面对限电,工厂倒也有一些应对措施。“大部分工厂解决限电问题,一是错峰,晚上生产;二是自己发电。”某品牌创始人说道。

但随之而来的是成本的上升。如广东的错峰生产时间是在23点以后,意味着工人牺牲休息时间开工,增加了人工成本。同时如某代工企业表示,相比日班,夜班的人效会降低很多,即使开工产能也是下降的。

而自主发电在成本上涨方面更明显。据悉,工厂基本都有自己的发电设备,有订单的情况下都会发电生产,但通过柴油自主发电成本比平时的电力成本上涨一倍。“这个成本大部分都扛不住,估计成本涨幅在供应链、品牌、网红陆续传导后,有一大批企业都会受到影响。”

多重因素带来的涨价,最终在品牌端的呈现

通货膨胀、大宗商品涨价、能源涨价、航运涨价、国内生产成本上涨、产能下降……各种负面因素纷至沓来,都让包括化妆品企业在内的各产业提前感受到这个寒冬的凛冽。

江苏某化妆品公司发布的文件表示,因叠加因素影响,能源、动力费用上涨了200%-300%,原料涨幅50%-400%不等,如果以原价销售将无法支撑,现决定全线上调产品售价,望客户理解。

广州某化工公司也在产品价格告知函中表示,各种因素叠加,上游原材料价格剧烈波动,致使国际及国内公司的产成品原料成本大幅上涨。公司代理的原料同样涨幅巨大,同时供货紧张,部分原料缺货。“上游原料可以说一天一个价,请客户下单前,先咨询并确认我们的价格及供货情况。以书面订单为准,口头订单无效。”

甚至上海某科学仪器公司也发布调价通知称,由于近期各种原料涨价,且货源紧张,生产成本大幅上升,公司内部已无法克服成本压力,决定对产品调整市场售价。

从三季度起,巴斯夫、杜邦、陶氏化学等跨国化工巨头就多次发函,宣布四季度涨价。如巴斯夫发函表示,将于10月1日上调聚氨酯的售价,涨幅为约1566元/吨。亚什兰也发布通知表示,自10月1日起,1,4-丁二醇及其衍生物上调约1993元/吨-5696元/吨不等。有媒体报道,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数百家化工企业对产品售价进行上调。

整体化妆品原料行情也表现出这点,据生意社的数据监测,从9月中旬到10月中旬,有机硅DMC的涨幅在60%以上。此外,乙二醇、丙二醇、尿素、甘油等原料都上涨了20%-30%不等。

某国际原料公司表示,在过去的10个月中,全球供应链危机迫使全球制造业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所有化工领域都必须应对极端的原材料供应形势。市场环境在加速恶化,导致成本压力急剧增加。

这种成本压力经过层层传导到品牌端,最终呈现了两点。一是toC端,产品涨价,由消费者买单;二是toB端,企业提前面对以供应链为核心能力的竞争,行业将迎来一轮洗牌。

首先,产品涨价。

早在今年4月,作为跨国巨头的宝洁就宣布从秋季开始,上调婴儿护理、女性护理和成人护理产品的价格,从而应对大宗商品涨价带来的压力。10月19日,宝洁发布截至9月30日的2022财年第一财季报告,再次表示,供应链成本上升影响公司利润,多条产品线后续将有涨价的预期。宝洁首席财务官Andre Shulten在电话会议中提到,上调售价也是为了应对通货膨胀。

10月21日,联合利华发布2021年第三季度的财报,其官方表示,通货膨胀在2022年可能会加速,令消费品公司继续承受压力,迫使他们上调价格,以此抵消能源和其他成本飙升的影响。联合利华首席财务官Graeme Pitkethly认为,通胀压力几乎不会缓解。“我们预计明年的通胀率将高于今年。”他在电话会议上这样说道。

同时,今年以来,多个国内美妆品牌对产品进行了提价。如珀莱雅主推的单品红宝石淡纹紧致精华(30ml)涨价高达百元,有媒体指出,2020年2月这款产品的价格为239元/瓶,而目前的专柜售价为320元/瓶,在天猫旗舰店售价329元/瓶。上海家化旗下的佰草集、典萃、玉泽等品牌,以及丸美旗下的护肤类产品都有不同幅度的提价。

对此,各品牌表示,原材料涨价是提价的原因之一,包括活性物、表面活性剂、油脂类原料、包装物等,相较去年同期都上涨了。

其次,供应链竞争与品牌洗牌。

某业内资深从业者分析,全球性涨价、工厂限电等引发的供应链震荡,让化妆品行业的供应链竞争时代提早到来了。

平时可能并不明显,但自有供应链的大企业抗风险能力是中小品牌无法比拟的。“规模化企业一般都自建工厂,从源头直接采购原料,甚至买断某种原料。而且资金实力雄厚,他们可以扛住涨价,内部消化成本。比如限电,他们的自有工厂可以自主发电,有些还因为是当地的纳税大户,不受限电的影响。”

依靠代工工厂的中小品牌,在此次震荡中受到的影响就比较严重,尤其是销量还不大的新锐品牌。第一,他们自身的利润空间不如大型的企业或品牌,对于成本上涨的消化能力较低;第二,在工厂产量有限,需要做出选择的时候,订单量较小的品牌首先会被停产,因为工厂也要通过更大的订单确保利润生存下来。据聚美丽记者了解,今年内已经陆续有新锐品牌停止业务。

今年年初,某国内上市公司管理层在谈到未来的业内竞争点时就表示,供应链一定是核心挑战。而在新冠疫情的反应链条下,供应链的整合时间被提前。“行业会结构性调整,看谁动作快、有想法。”他说道。

曾有业内人士坦言,错判了形势,没想到全球性涨价会持续这么久。在此次疫情的后续影响中,通货膨胀无疑是最广泛而严重的。消费者手中的货币不断贬值,但收入没有上涨,就会缩减开支。而品牌的销售额与利润下降,其影响又将不断传导回产业链上游,最终波及整个经济环境。

凛冬将至(winter is coming),也许更冷的日子还在后头。此次受大环境变化影响的化妆品行业供应链整合中,我们将看到一些品牌悄无声息的消失,一些企业则加速供应链建设,在历史周期中伫立。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