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上海科技大学创意与艺术学院 | 嫁接产业和校园间的桥梁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上海科技大学创意与艺术学院 | 嫁接产业和校园间的桥梁

献礼建党百年,高校红色美育专题系列访谈

来源 | 中创节

前 言

为进一步办好中国大学生创意节,了解创新创意设计行业学术前沿,指导学生美育创意设计,由中国大学生创意节策划“美育创意风向标”评委访谈录,对第二届中国大学生创意节评委进行专访,一同探讨新时代美育与创意创新设计发展。

上海科技大学

上海科技大学

上海科技大学(ShanghaiTech University)致力于创办一所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创新型大学,旨在培养从事科学发现、高技术创新与新兴产业创业的拔尖人才。

上海科技大学创意与艺术学院成立于2017年11月,简称创艺学院。学院旨在建成国内最前沿的、与国际充分交融的、以领先科技推动艺术领域创新的高等教育学院,为挑战传统的年轻一代艺术创意人才提供开拓性研究、实验、交流、成长和突破的平台,以期为中国乃至全球人类的精神文化生活的跨越带来新的灵感和动力。

本期访谈人物

杨继栋 副教授

上海科技大学 教学副教授

润米科技合伙人

本期访谈内容

Q:第二届中国大学生创意节的主题是“新·起源”,围绕宗旨“美育”展开传承与创新的探索,并打造了人才和创业校企对接的全流程,作为兼具用人单位和高校教师双重身份,您认为参加这样的大赛对于大学生来说有怎样的影响?

A:在企业里,当设计师掌控的项目越来越大的时候,不仅需要跟行业内的人交流,还要和团队里的材料工程师、开发工程师、生产渠道工程师等不同岗位交流。因此如果只考虑设计的技能和思维方式,那么就会影响未来的竞争优势。

可能很多学生会认为创新就是要有闪光的点子,实则不然。创新需要思考造型层面、可生产层面、工业设计的层面等整个系统。当然这与目前中国工业设计的传统教学有关,传统方式或偏理论,与市场连接不强;或“太专业”于自己的一小块领域,跨学科的融合模式较少。这也许能够解决技术和产品层面上的一些问题,但很难解决商业层面上的问题,缺乏以用户为中心或者说市场为导向的内容植入。

这个大赛,其实就是嫁接产业和学校之间的一个桥梁。这种规划性项目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训练其实会有很大帮助。大学学的是一个方法论,特别是用正确的方法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

Q:本届大赛的总决赛是采用线上直播,参赛选手在线陈述,评委在线打分的方式完成的,您作为此次大赛的终审评委,这样的决赛方式,您有怎样的感受和评价?

A:是一个很好的评审模式,直接面对c端。利用互联网平台,用公开透明的方式,从而避免暗箱操作。这样可以满足年轻人的诉求,让年轻人有信任度。

年轻人对评价的透明度要求很高,越自信的年轻人其实对评价的公开透明度的要求越高。他们在作品上付出了很多的精力,又投入了很多的时间,加上自信心,那么就会希望与评委之间有一个公开透明的对等性。这种透明性其实是一种赋权,一是赋权给他鼓励他,二是他有权力知道专家的看法和角度与他的差异。这就在对专家的背景介绍和专家对作品的判断之间构建了一个信息通道。

Q:本届中国大学生创意节吸引了六百多所高校参与,十大类目近2万件参赛作品的规模,作为此次大服装、产品、环境类终审评委,对于您对本届中国大学生创意节相关参赛作品整体作何评价?有哪些选手和作品给您留下较深印象?

A:有个男生提出要看老师打分。估计他是希望了解老师对他的评价视角与维度。他想知道最终结果跟自己心理期望有落差的原因在哪里,没有评上奖的问题在哪里。

从某个角度来说,这是未来的一个趋势。很多大赛设计作品的设计效果都停留在基础层面上,在整个美学包括设计理念的植入内化等方面都是打折扣的。特别是这里面的发明创造还是需要基于产业基于市场来讨论的。

Q:您作为润米科技的设计合伙人,同时也是上海科技大学创艺学院的教授,从职场跨界教学,在您看来,当下大学生们在创新创意方面最迫切需要成长的是什么,您会给到即将加入设计行业的大学生们怎样的建议和鼓励?

A:不仅仅是工业设计专业,大学生在大学里除了专业知识以外还特别需要提升两项技能。一是沟通。在多年的管理历程,让我看到大量的设计师初进职场的时候,越是“个性”沟通却相对越弱,因为他不断关注和强化自己的专业能力。但在产业实践中,很多工作、项目总有需要与人搭档共同完成,特别是与有商业背景的、有财务背景、有制造背景的等等各类不同背景的人沟通,就需要切换视角与话语体系,这是需要训练的。

另一个就是管理能力,特别是从自我管理到对体系化认知的管理,这点是现在企业经营中特别需要的。如果一个大学生进入到一个企业,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对企业架构有个清楚了解,那么这种转换的适应过程就变得特别快,而且能在最短时间内放大价值。很多学生其实能力不差,只是他不熟悉组织结构和流程,不知道该向谁汇报,不清楚关键节点。

Q:美育与创新教育作为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转型升级的底层基因,站在这个角度,请您谈谈对中国大学生创意节这个平台的期望?

A:大赛其实是一个风向标。比如说今年颁布的奖项都是强调在能源方面的,强调人性关怀方面的,强调适老化的,那么下届参赛学生看到获奖作品的时候,就会觉得下次的参赛作品至少要考量这个部分,要考虑场景,还要考虑互动。随着每年风向标的调整,要素一点点叠加,这个奖项将会变得越来越丰满。

此外,大赛也需要尽量平台化。多用产业思路来影响学生的设计思维。让学生了解艺术角度和产业角度的差异,让学生知道原来可以这样去考虑问题,做好嫁接产业和学校之间的一个桥梁。

 

来源:中创节

原标题:上海科技大学创意与艺术学院:嫁接产业和校园间的桥梁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上海科技大学创意与艺术学院 | 嫁接产业和校园间的桥梁

献礼建党百年,高校红色美育专题系列访谈

来源 | 中创节

前 言

为进一步办好中国大学生创意节,了解创新创意设计行业学术前沿,指导学生美育创意设计,由中国大学生创意节策划“美育创意风向标”评委访谈录,对第二届中国大学生创意节评委进行专访,一同探讨新时代美育与创意创新设计发展。

上海科技大学

上海科技大学

上海科技大学(ShanghaiTech University)致力于创办一所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创新型大学,旨在培养从事科学发现、高技术创新与新兴产业创业的拔尖人才。

上海科技大学创意与艺术学院成立于2017年11月,简称创艺学院。学院旨在建成国内最前沿的、与国际充分交融的、以领先科技推动艺术领域创新的高等教育学院,为挑战传统的年轻一代艺术创意人才提供开拓性研究、实验、交流、成长和突破的平台,以期为中国乃至全球人类的精神文化生活的跨越带来新的灵感和动力。

本期访谈人物

杨继栋 副教授

上海科技大学 教学副教授

润米科技合伙人

本期访谈内容

Q:第二届中国大学生创意节的主题是“新·起源”,围绕宗旨“美育”展开传承与创新的探索,并打造了人才和创业校企对接的全流程,作为兼具用人单位和高校教师双重身份,您认为参加这样的大赛对于大学生来说有怎样的影响?

A:在企业里,当设计师掌控的项目越来越大的时候,不仅需要跟行业内的人交流,还要和团队里的材料工程师、开发工程师、生产渠道工程师等不同岗位交流。因此如果只考虑设计的技能和思维方式,那么就会影响未来的竞争优势。

可能很多学生会认为创新就是要有闪光的点子,实则不然。创新需要思考造型层面、可生产层面、工业设计的层面等整个系统。当然这与目前中国工业设计的传统教学有关,传统方式或偏理论,与市场连接不强;或“太专业”于自己的一小块领域,跨学科的融合模式较少。这也许能够解决技术和产品层面上的一些问题,但很难解决商业层面上的问题,缺乏以用户为中心或者说市场为导向的内容植入。

这个大赛,其实就是嫁接产业和学校之间的一个桥梁。这种规划性项目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训练其实会有很大帮助。大学学的是一个方法论,特别是用正确的方法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

Q:本届大赛的总决赛是采用线上直播,参赛选手在线陈述,评委在线打分的方式完成的,您作为此次大赛的终审评委,这样的决赛方式,您有怎样的感受和评价?

A:是一个很好的评审模式,直接面对c端。利用互联网平台,用公开透明的方式,从而避免暗箱操作。这样可以满足年轻人的诉求,让年轻人有信任度。

年轻人对评价的透明度要求很高,越自信的年轻人其实对评价的公开透明度的要求越高。他们在作品上付出了很多的精力,又投入了很多的时间,加上自信心,那么就会希望与评委之间有一个公开透明的对等性。这种透明性其实是一种赋权,一是赋权给他鼓励他,二是他有权力知道专家的看法和角度与他的差异。这就在对专家的背景介绍和专家对作品的判断之间构建了一个信息通道。

Q:本届中国大学生创意节吸引了六百多所高校参与,十大类目近2万件参赛作品的规模,作为此次大服装、产品、环境类终审评委,对于您对本届中国大学生创意节相关参赛作品整体作何评价?有哪些选手和作品给您留下较深印象?

A:有个男生提出要看老师打分。估计他是希望了解老师对他的评价视角与维度。他想知道最终结果跟自己心理期望有落差的原因在哪里,没有评上奖的问题在哪里。

从某个角度来说,这是未来的一个趋势。很多大赛设计作品的设计效果都停留在基础层面上,在整个美学包括设计理念的植入内化等方面都是打折扣的。特别是这里面的发明创造还是需要基于产业基于市场来讨论的。

Q:您作为润米科技的设计合伙人,同时也是上海科技大学创艺学院的教授,从职场跨界教学,在您看来,当下大学生们在创新创意方面最迫切需要成长的是什么,您会给到即将加入设计行业的大学生们怎样的建议和鼓励?

A:不仅仅是工业设计专业,大学生在大学里除了专业知识以外还特别需要提升两项技能。一是沟通。在多年的管理历程,让我看到大量的设计师初进职场的时候,越是“个性”沟通却相对越弱,因为他不断关注和强化自己的专业能力。但在产业实践中,很多工作、项目总有需要与人搭档共同完成,特别是与有商业背景的、有财务背景、有制造背景的等等各类不同背景的人沟通,就需要切换视角与话语体系,这是需要训练的。

另一个就是管理能力,特别是从自我管理到对体系化认知的管理,这点是现在企业经营中特别需要的。如果一个大学生进入到一个企业,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对企业架构有个清楚了解,那么这种转换的适应过程就变得特别快,而且能在最短时间内放大价值。很多学生其实能力不差,只是他不熟悉组织结构和流程,不知道该向谁汇报,不清楚关键节点。

Q:美育与创新教育作为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转型升级的底层基因,站在这个角度,请您谈谈对中国大学生创意节这个平台的期望?

A:大赛其实是一个风向标。比如说今年颁布的奖项都是强调在能源方面的,强调人性关怀方面的,强调适老化的,那么下届参赛学生看到获奖作品的时候,就会觉得下次的参赛作品至少要考量这个部分,要考虑场景,还要考虑互动。随着每年风向标的调整,要素一点点叠加,这个奖项将会变得越来越丰满。

此外,大赛也需要尽量平台化。多用产业思路来影响学生的设计思维。让学生了解艺术角度和产业角度的差异,让学生知道原来可以这样去考虑问题,做好嫁接产业和学校之间的一个桥梁。

 

来源:中创节

原标题:上海科技大学创意与艺术学院:嫁接产业和校园间的桥梁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