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人总要对焦于某种超越生活的存在,才能告别习以为常的平庸 | 一周新书推荐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人总要对焦于某种超越生活的存在,才能告别习以为常的平庸 | 一周新书推荐

本周关键词:女性主义科幻、伊格尔顿、孤独死、罗翔、海外华工……

Photo by Armand Khoury on Unsplash

记者 | 董子琪

编辑 | 林子人

《蚁群》

汤问棘 著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21-11

这是一部女性主义科幻作品。小说想象2137年的501城,人类生活在女性主导的高度智能化社会中,“社会管理系统”通过打分来评判人的价值,每个人都被无数设备监控。一个宣称要解放男性的组织SFH却反对这种制度,她们在系统的监控下东躲西藏,进行反抗活动。书中对人类社会演化、男女分工和人性均有探讨,对智能系统也有反思,也涉及人类与AI自我意识如何产生。《蚁群》首先在网络论坛上连载发表,之后获得出版。此书的粉丝也乐于为其辩护,认为它讨论的内容已经远远超越了“网文”范畴。

科幻小说中的女性色彩与女性角色向来是一个热门的话题,刚刚搬上银幕的《沙丘》还原了原著里蒙着面的、金纱罩体富有神秘力量的女性,但除此之外,我们还能想象些什么样的女性?事实上,女性主义科幻写作并不是什么新鲜的文类。美国的科幻小说家厄休拉·勒古恩以女性主义科幻奇幻小说著称,她的小说《黑暗的左手》写到一个无性别和无性欲的星球,而社会的运转也与性别无关;《一无所有》则描述两颗完全对立的星球,其中一个星球上女性被视为男性财产,缺乏受教育的权利与思考的能力,而另一颗星球上女性与男性完全平等,人们的性别与工作毫无关系。这或许构成了我们理解《蚁群》的背景。

《文学的读法》

[英]特里·伊格尔顿 著 吴文权 译 
后浪 | 海峡文艺出版社 2021-10

人们在谈论文学时,只谈论故事情节就够了吗?那么讨论文学与讨论同事朋友的八卦有何不同?文学理论家特里·伊格尔顿出于对文学分析的关切,写下了《文学的读法》,以开头、人物、叙事、诠释和价值几部分内容展现阅读文学的方法。

伊格尔顿承认文学有助于人们丰富体验,也看到阅读变相补偿了现实中的不足。他举例道,19世纪的文学作品有时会被推荐给工人阶级阅读,好让他们获得现实中不可得的体验,“比如策马纵犬狩猎,比如嫁给子爵为妻。”“叙事”一节的分析相当有趣,他引用亨利·詹姆斯对现实主义小说的结尾的讽刺——众多小说仿佛在结尾处分配奖品:丈夫、太太、婴儿、百万资产、欢乐的话语——讲述这类小说的结局在于安抚读者,是对于严酷现实的纠正,属于一种“诗性的正义”。他还将哈利·波特的形象与狄更斯的小说人物进行对比指出,同为孤儿,《远大前程》的匹普、《雾都孤儿》的奥利弗和哈利·波特在出生、境遇和前途方面有着相似之处,并对《哈利·波特》这部当代流行文学作品作出诠释:主角的姓名长度彰显着他们的家庭背景,魔法师精英对麻瓜同类的敌意里有着政治隐喻。《文学的读法》为再版书,上一版为河南大学出版社推出的《文学阅读指南》。

《孤独社会》

[日]菅野久美子 著 蓝春蕾 译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2021-10

这本书聚焦于日本社会频发的孤独死现象。据调查,日本目前有1000万人处于独居状态,每年至少有3万人孤独死去,且数量还在迅速增加中,这甚至催生出了一种名为特殊清扫队的新兴职业,他们配备专业齐全的消毒设备,深入充满垃圾、尸体体液和蛆虫遍布的死亡现场。

人们为什么会孤独地死去?本书作者菅野久美子长期关注日本社会的各种负面问题,从2018年夏季开始,她跟随特殊清扫队前往各种孤独死现场,并尝试通过采访房东、或联系到死者家属,来描摹出孤独死逝者的生前故事,思考他们的人生为何会走到不可挽回的深渊。在调查中,她发现,工作社会中的高压、人情关系的淡漠、对老年人养老政策的不完善,使得越来越多的人主动或被动陷入独居生活,慢慢失去工作、蜗居在屋里任由垃圾蔓延,陷入“自我放弃”的状态。书中也为所有孤独死逝者总结出了共同点,即独居+失控不规律的生活,而令他们独居的又有三大压力:痛苦失败的情感关系、与亲人断绝关系、遭遇职场暴力失业。

近年来,关注日本社会问题的非虚构著作大量引入国内,例如今年就有NHK的“老后破产”及“穷忙族”续集《老后两代破产》《高中生穷忙族》出版,也有关注女性贫困问题的图书《东京贫困女子》面世。想必对我国读者而言,阅读这些记录日本社会问题的作品并非仅仅是浏览奇观,更有受启示的意义。 

《法治的细节》

罗翔 著 
果麦文化 | 云南人民出版社 2021-11

中国政法大学法学教授罗翔大概是近些年最红的法学学者。2020年罗翔因刑法课视频中风趣幽默的案例意外网络走红,上课视频字幕截图也在网上疯传。《法治的细节》为罗翔全新的法学随笔集,面向大众读者,分为热点案件解读、法学理念科普、经典名著讲解等6大板块,讨论到了辛普森案、电车难题、性同意制度等法律基本常识,还囊括了N号房、张玉环案等时事热点的案件。书中罗翔以具体案例展现法学者如何在时事中保持理性思考,目的是通过热点案件的解读,促进法治观点的传播和普及。 

对于自己“刑法网红”的身份,罗翔也表示,这让他拥有了自己不敢想象也不配拥有的影响力,他像警惕权力滥用一样警惕自己网红的影响力,“我害怕自己滥用这份力量,更害怕自己迷恋这份影响力。”他对人们追求公平和正义也保持着乐观的态度,苏格拉底认为所有的知识都只是一种回忆,对于无知的人只需要去提醒他,而对公平和正义的渴望也是人类的出厂设置,并不需要灌输,只需要激活。因此在追逐法治实现的过程中,即使不可避免地遇到挫折,也不用太过沮丧,反而应该对看不见的公平和正义更加向往,因为“人总要对焦于某种超越生活的存在,才能告别习以为常的平庸与肤浅。”

《沉默的钢钉》

[美]张少书 著 周旭 译 
文化发展出版社 2021-11

1865年到1869年间,数以千计的中国移民在恶劣的环境下辛勤劳动,协助建造美国第一条洲际铁路。铁路堪称人类逻辑、工程和基础建设的伟大成就。然而,当金融家因投资铁路而名利双收的时候,那些建造铁路的中国劳工,却被埋没在阴影当中。本书中,作者将中国铁路劳工的故事再度呈现出来并赋予其生命。故事从许勤(Huie Kin音译)和他的表兄弟开始讲起。他们十几岁就离开中国农村,同许多同胞一起,途径香港地区,再经过漫长而艰辛的旅途抵达旧金山港口。当时,美国中央太平洋铁路正式开始动工,而中国移民劳工,便成为了这一建设最主要的劳动力来源。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劳工中的许多人都是识字的,他们曾留下许多手书记录,然而由于其后对劳工群体的攻击,没有任何文字记录留存下来。关于他们的生平,后世知之甚少,他们为何来到美国?在艰苦的工作中他们有什么样的经验?他们的日常生活是如何度过的?他们建立了什么样的社群?正如张少书所说:“本书的核心,在于为那些历史无情碾压抛弃的人,恢复他们原本的面貌。”关于海外华人劳工主题研究,界面文化曾推荐过讲述华人澳洲淘金的著作《再造金山:华人移民与澳新殖民地生态变迁》,此书也在试图还原历史原貌,展现海外华人群体的集体劳作方式。

《谈判中的城市空间:城市化与晚明南京》

[美]费丝言 著 王兴亮 译 
启真馆 |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21-12

在帝制中国的晚期,城市化是发展的核心。尽管学者们认为,晚期帝制中国的城市化既没有引发韦伯式的城市自治,也没有引发哈贝马斯式的公民社会,但它的影响仍备受争议。本书认为,这种概念性僵局源于这样一个事实:看似连续不断的城市扩张实际上被种种“王朝式城市主义”打断了。作者费丝言认为,历史学家不应将城市化视为商业化发展的副产品,而应将其视为每个朝代的制度框架和文化趋势所塑造的过程。作者以长江流域的大都市南京为例,展示了在明朝时期,城市居民如何利用为农村制定的制度和文化资源,重塑城市的地位。费丝言毕业于斯坦福大学,并获得博士学位,现在宾夕法尼亚大学从事中国历史的教学研究工作。

《外星人》

[美]阿维·洛布 著 高天羽 译
博集天卷 |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21-10

宇宙中只有我们吗?2017年10月,夏威夷天文台的科学家们瞥见了一个物体飞过太阳系,它的移动速度如此之快,只可能是来自另一颗恒星。哈佛大学天文学教授阿维·洛布证明它不是小行星或彗星——它沿着一条奇怪的轨道移动得太快,而且尾流中没有任何残留的气体或碎片。洛布排除了所有可能的解释,发现答案只可能是:这个被称为“奥陌陌”的物体是由地球之外的某个智慧文明所创造的。 

作者阿维·洛布在2011年至2020年曾任哈佛大学天文系系主任,他还是哈佛大学黑洞计划创始人。他在书中讲述了“奥陌陌”的故事,并揭示了太阳系中被发现的首个星际访客向我们呈现的令人敬畏的可能性。洛布的假说指向了人类一直试图回答的几个深刻的问题,这些问题曾经为宗教、哲学和科学方法所审视,也引发了对人类文明和宇宙间一切生命的思考。就像评论者说的,这本科普书关于我们辉煌、盲目、很可能注定走向灭亡的文明。 

《穿过一条街道的方法:无穷大简史》

[美]大卫·福斯特·华莱士 著 胡凯衡 译 
万有引力 | 广东人民出版社 2021-11

这是大卫·华莱士的历史作品,更准确地说,是这位小说家的数学史作品,书中从芝诺悖论讲到牛顿和莱布尼茨的微积分。标题即指向了它想要讨论的数学问题:要穿过一条街道,必须先穿过街道的二分之一;要穿过街道的二分之一,必须先穿过它的四分之一,要穿过四分之一,必须……这就是芝诺的二分悖论,自从这个悖论诞生以来, “如何穿过一条街道”这个简单的问题竟然困扰了人类长达两千多年,成为最抽象的数学概念。

华莱士最起初关心的正是数学的“抽象”。“抽象”在所有数学理论中,隐含着某种形而上学的立场,老师教授小朋友学习数字5正是从具体的5个苹果抽象出来的。数学的抽象之父是毕达哥拉斯,正如纯粹哲学的抽象之父是柏拉图,“抽象化”某种东西意味着将它归结为最基本的层面,就像一篇文章或一部书的摘要一样,在这个意义上,抽象大多数人来说意味着思考无法努力思考的事物——因为这使他们发疯。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人总要对焦于某种超越生活的存在,才能告别习以为常的平庸 | 一周新书推荐

本周关键词:女性主义科幻、伊格尔顿、孤独死、罗翔、海外华工……

Photo by Armand Khoury on Unsplash

记者 | 董子琪

编辑 | 林子人

《蚁群》

汤问棘 著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21-11

这是一部女性主义科幻作品。小说想象2137年的501城,人类生活在女性主导的高度智能化社会中,“社会管理系统”通过打分来评判人的价值,每个人都被无数设备监控。一个宣称要解放男性的组织SFH却反对这种制度,她们在系统的监控下东躲西藏,进行反抗活动。书中对人类社会演化、男女分工和人性均有探讨,对智能系统也有反思,也涉及人类与AI自我意识如何产生。《蚁群》首先在网络论坛上连载发表,之后获得出版。此书的粉丝也乐于为其辩护,认为它讨论的内容已经远远超越了“网文”范畴。

科幻小说中的女性色彩与女性角色向来是一个热门的话题,刚刚搬上银幕的《沙丘》还原了原著里蒙着面的、金纱罩体富有神秘力量的女性,但除此之外,我们还能想象些什么样的女性?事实上,女性主义科幻写作并不是什么新鲜的文类。美国的科幻小说家厄休拉·勒古恩以女性主义科幻奇幻小说著称,她的小说《黑暗的左手》写到一个无性别和无性欲的星球,而社会的运转也与性别无关;《一无所有》则描述两颗完全对立的星球,其中一个星球上女性被视为男性财产,缺乏受教育的权利与思考的能力,而另一颗星球上女性与男性完全平等,人们的性别与工作毫无关系。这或许构成了我们理解《蚁群》的背景。

《文学的读法》

[英]特里·伊格尔顿 著 吴文权 译 
后浪 | 海峡文艺出版社 2021-10

人们在谈论文学时,只谈论故事情节就够了吗?那么讨论文学与讨论同事朋友的八卦有何不同?文学理论家特里·伊格尔顿出于对文学分析的关切,写下了《文学的读法》,以开头、人物、叙事、诠释和价值几部分内容展现阅读文学的方法。

伊格尔顿承认文学有助于人们丰富体验,也看到阅读变相补偿了现实中的不足。他举例道,19世纪的文学作品有时会被推荐给工人阶级阅读,好让他们获得现实中不可得的体验,“比如策马纵犬狩猎,比如嫁给子爵为妻。”“叙事”一节的分析相当有趣,他引用亨利·詹姆斯对现实主义小说的结尾的讽刺——众多小说仿佛在结尾处分配奖品:丈夫、太太、婴儿、百万资产、欢乐的话语——讲述这类小说的结局在于安抚读者,是对于严酷现实的纠正,属于一种“诗性的正义”。他还将哈利·波特的形象与狄更斯的小说人物进行对比指出,同为孤儿,《远大前程》的匹普、《雾都孤儿》的奥利弗和哈利·波特在出生、境遇和前途方面有着相似之处,并对《哈利·波特》这部当代流行文学作品作出诠释:主角的姓名长度彰显着他们的家庭背景,魔法师精英对麻瓜同类的敌意里有着政治隐喻。《文学的读法》为再版书,上一版为河南大学出版社推出的《文学阅读指南》。

《孤独社会》

[日]菅野久美子 著 蓝春蕾 译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2021-10

这本书聚焦于日本社会频发的孤独死现象。据调查,日本目前有1000万人处于独居状态,每年至少有3万人孤独死去,且数量还在迅速增加中,这甚至催生出了一种名为特殊清扫队的新兴职业,他们配备专业齐全的消毒设备,深入充满垃圾、尸体体液和蛆虫遍布的死亡现场。

人们为什么会孤独地死去?本书作者菅野久美子长期关注日本社会的各种负面问题,从2018年夏季开始,她跟随特殊清扫队前往各种孤独死现场,并尝试通过采访房东、或联系到死者家属,来描摹出孤独死逝者的生前故事,思考他们的人生为何会走到不可挽回的深渊。在调查中,她发现,工作社会中的高压、人情关系的淡漠、对老年人养老政策的不完善,使得越来越多的人主动或被动陷入独居生活,慢慢失去工作、蜗居在屋里任由垃圾蔓延,陷入“自我放弃”的状态。书中也为所有孤独死逝者总结出了共同点,即独居+失控不规律的生活,而令他们独居的又有三大压力:痛苦失败的情感关系、与亲人断绝关系、遭遇职场暴力失业。

近年来,关注日本社会问题的非虚构著作大量引入国内,例如今年就有NHK的“老后破产”及“穷忙族”续集《老后两代破产》《高中生穷忙族》出版,也有关注女性贫困问题的图书《东京贫困女子》面世。想必对我国读者而言,阅读这些记录日本社会问题的作品并非仅仅是浏览奇观,更有受启示的意义。 

《法治的细节》

罗翔 著 
果麦文化 | 云南人民出版社 2021-11

中国政法大学法学教授罗翔大概是近些年最红的法学学者。2020年罗翔因刑法课视频中风趣幽默的案例意外网络走红,上课视频字幕截图也在网上疯传。《法治的细节》为罗翔全新的法学随笔集,面向大众读者,分为热点案件解读、法学理念科普、经典名著讲解等6大板块,讨论到了辛普森案、电车难题、性同意制度等法律基本常识,还囊括了N号房、张玉环案等时事热点的案件。书中罗翔以具体案例展现法学者如何在时事中保持理性思考,目的是通过热点案件的解读,促进法治观点的传播和普及。 

对于自己“刑法网红”的身份,罗翔也表示,这让他拥有了自己不敢想象也不配拥有的影响力,他像警惕权力滥用一样警惕自己网红的影响力,“我害怕自己滥用这份力量,更害怕自己迷恋这份影响力。”他对人们追求公平和正义也保持着乐观的态度,苏格拉底认为所有的知识都只是一种回忆,对于无知的人只需要去提醒他,而对公平和正义的渴望也是人类的出厂设置,并不需要灌输,只需要激活。因此在追逐法治实现的过程中,即使不可避免地遇到挫折,也不用太过沮丧,反而应该对看不见的公平和正义更加向往,因为“人总要对焦于某种超越生活的存在,才能告别习以为常的平庸与肤浅。”

《沉默的钢钉》

[美]张少书 著 周旭 译 
文化发展出版社 2021-11

1865年到1869年间,数以千计的中国移民在恶劣的环境下辛勤劳动,协助建造美国第一条洲际铁路。铁路堪称人类逻辑、工程和基础建设的伟大成就。然而,当金融家因投资铁路而名利双收的时候,那些建造铁路的中国劳工,却被埋没在阴影当中。本书中,作者将中国铁路劳工的故事再度呈现出来并赋予其生命。故事从许勤(Huie Kin音译)和他的表兄弟开始讲起。他们十几岁就离开中国农村,同许多同胞一起,途径香港地区,再经过漫长而艰辛的旅途抵达旧金山港口。当时,美国中央太平洋铁路正式开始动工,而中国移民劳工,便成为了这一建设最主要的劳动力来源。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劳工中的许多人都是识字的,他们曾留下许多手书记录,然而由于其后对劳工群体的攻击,没有任何文字记录留存下来。关于他们的生平,后世知之甚少,他们为何来到美国?在艰苦的工作中他们有什么样的经验?他们的日常生活是如何度过的?他们建立了什么样的社群?正如张少书所说:“本书的核心,在于为那些历史无情碾压抛弃的人,恢复他们原本的面貌。”关于海外华人劳工主题研究,界面文化曾推荐过讲述华人澳洲淘金的著作《再造金山:华人移民与澳新殖民地生态变迁》,此书也在试图还原历史原貌,展现海外华人群体的集体劳作方式。

《谈判中的城市空间:城市化与晚明南京》

[美]费丝言 著 王兴亮 译 
启真馆 |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21-12

在帝制中国的晚期,城市化是发展的核心。尽管学者们认为,晚期帝制中国的城市化既没有引发韦伯式的城市自治,也没有引发哈贝马斯式的公民社会,但它的影响仍备受争议。本书认为,这种概念性僵局源于这样一个事实:看似连续不断的城市扩张实际上被种种“王朝式城市主义”打断了。作者费丝言认为,历史学家不应将城市化视为商业化发展的副产品,而应将其视为每个朝代的制度框架和文化趋势所塑造的过程。作者以长江流域的大都市南京为例,展示了在明朝时期,城市居民如何利用为农村制定的制度和文化资源,重塑城市的地位。费丝言毕业于斯坦福大学,并获得博士学位,现在宾夕法尼亚大学从事中国历史的教学研究工作。

《外星人》

[美]阿维·洛布 著 高天羽 译
博集天卷 |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21-10

宇宙中只有我们吗?2017年10月,夏威夷天文台的科学家们瞥见了一个物体飞过太阳系,它的移动速度如此之快,只可能是来自另一颗恒星。哈佛大学天文学教授阿维·洛布证明它不是小行星或彗星——它沿着一条奇怪的轨道移动得太快,而且尾流中没有任何残留的气体或碎片。洛布排除了所有可能的解释,发现答案只可能是:这个被称为“奥陌陌”的物体是由地球之外的某个智慧文明所创造的。 

作者阿维·洛布在2011年至2020年曾任哈佛大学天文系系主任,他还是哈佛大学黑洞计划创始人。他在书中讲述了“奥陌陌”的故事,并揭示了太阳系中被发现的首个星际访客向我们呈现的令人敬畏的可能性。洛布的假说指向了人类一直试图回答的几个深刻的问题,这些问题曾经为宗教、哲学和科学方法所审视,也引发了对人类文明和宇宙间一切生命的思考。就像评论者说的,这本科普书关于我们辉煌、盲目、很可能注定走向灭亡的文明。 

《穿过一条街道的方法:无穷大简史》

[美]大卫·福斯特·华莱士 著 胡凯衡 译 
万有引力 | 广东人民出版社 2021-11

这是大卫·华莱士的历史作品,更准确地说,是这位小说家的数学史作品,书中从芝诺悖论讲到牛顿和莱布尼茨的微积分。标题即指向了它想要讨论的数学问题:要穿过一条街道,必须先穿过街道的二分之一;要穿过街道的二分之一,必须先穿过它的四分之一,要穿过四分之一,必须……这就是芝诺的二分悖论,自从这个悖论诞生以来, “如何穿过一条街道”这个简单的问题竟然困扰了人类长达两千多年,成为最抽象的数学概念。

华莱士最起初关心的正是数学的“抽象”。“抽象”在所有数学理论中,隐含着某种形而上学的立场,老师教授小朋友学习数字5正是从具体的5个苹果抽象出来的。数学的抽象之父是毕达哥拉斯,正如纯粹哲学的抽象之父是柏拉图,“抽象化”某种东西意味着将它归结为最基本的层面,就像一篇文章或一部书的摘要一样,在这个意义上,抽象大多数人来说意味着思考无法努力思考的事物——因为这使他们发疯。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