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汤哲明 | 创新两宋山水画,抒写当代中国情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汤哲明 | 创新两宋山水画,抒写当代中国情

虽中国画的巅峰在宋代,但对中国画在近现代的发展,汤哲明有着自己的观点。他曾评价说:“我认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画作,是中国国画的又一个高峰......那是新中国刚刚站起来的阶段,大家是饱含着真挚情感在创作,从而造就了一批红色经典。”《大渡桥横》这件作品也是对当年那批国画大师的致敬。

撰文 | 邱书婉
来源 | 界面艺术

“一年中必然会有二三个月时间,是在外游历祖国大好山川,那是我创作的灵感来源。”汤哲明认真地说到。而这位汤老师正是上海著名的新海派代表,兼具评论、创作、鉴赏才华于一身的艺术家。2019年他重走巴蜀境地后创作的作品《大渡桥横》,目前正在上海艺术百代美术馆《奋斗——新中国岁月回响》红色艺术主题展上进行展出。

《大渡桥横》目前正在上海艺术百代美术馆《奋斗——新中国岁月回响》红色艺术主题展上进行展出。

01 大渡河采风 感受今昔大不同

汤哲明一直从事山水画创作,已有三十载,尤其专注研究两宋时期的山水。他曾自述:“我愿以此生的努力与修为,在传承经典并令之再发新枝的事业中,略尽绵薄之力。”而这幅将革命题材内容与传统山水画形式相结合的作品《大渡横桥》,其创作经历让他十分难忘,时见梦寐,曾在朋友圈这样回忆写到:

截图来自艺术家的微信朋友圈(已获授权)

始建于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的泸定桥,是当时连接康藏和四川的唯一通道,也是四川和康藏地区的军事要地,然而这座始建于清朝的铁链桥,距离大渡河湍急的水流有十余米,极为易守难攻。1935年5月24日至25日,红一军团袭占安顺场渡口,17名勇士在被敌人视为插翅难飞的天险防线上,打开一个缺口,为中央红军北上开辟了一条通道,渡过了被国民党军视为不可逾越的天险大渡河,为最后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强渡大渡河是否成功,是红军的一次生死之战,也是长征途中的一次著名战斗。

安顺场 “中国工农红军强渡大渡河纪念馆”

安顺场“中国工农红军强渡大渡河纪念馆”

2019年11月,汤哲明走访沪定村,在高处看到眼前全然已无战争痕迹的泸定桥、大渡河和安祥的泸定村时,忆起红军强渡大渡河无比壮烈的历史场景,之后就创作了国画作品《大渡桥横》。画作题记中写到“此去岁入蜀游京口河大峡谷所见。此即大渡河上游,泸定去其百里,乃下江也。车行尝过,铁索桥横,犹有寒意。至京口河峡谷,险绝犹过百倍也,故红军当年乃择以渡。京口河之名,盖缘成昆线铁路,建国十余年后始建。军兵于崖壁开凿,始知千仞之上,犹有民居。以地奇险,牺牲惨烈,土人犹记,乃建博物馆以记其事,叶帅亲为题记。嗟夫!七十岁过,化外之地,已成佳山水。铁索虽存,无昔日肃杀。乃默坐数时,图其新貌以记。汤哲明画并记。”

截图来自汤哲明本人朋友圈(本人授权)

大渡桥横
2019 年
33×66.7cm
国画

这幅《大渡横桥》作品树石造型主要师法李郭,取其丰富、精巧;笔墨皴法则李郭之外兼师范宽,取其浑厚、大气;设色除传统青绿技法亦取法现代山水大家谢稚柳、吴湖帆,得谢之精雅,吴之腴润。作品即可一窥艺术家已然成熟的整体风格,仍然是山水,依旧是村舍,古意盎然的画作显得严谨又崭新。现实中宁静美丽的泸定村,早已没有了当年的泸定桥,但艺术家在画中添加的索桥,让人的思绪又回到当年在这里发生的那场令人惊心动魄的战役。这种虚实结合的细节处理方式,感受艺术家对长征精神的深切缅怀,对当下美好生活的无比珍惜。

02 传承宋画精髓 三十年载亦不休

虽然一直醉心研究宋画,但汤哲明并没有被这一艺术巅峰绊住了自身前进的脚步。正因为熟读中国山水画千年发展史,所以更清楚知道好的传承往往来自创新。除了多年临摹古代山水画大师作品,他还特别钟情于近现代山水画家中的一些名家,如张大千、程十发、谢稚柳、吴湖帆、陈佩秋等人,这样古今融合兼收并蓄的学习经历,使得他的作品虽是传统技法带有古典气息,但又融入了现代新意,有艺术家自己对山水精神、意境笔墨的一番理解。

回顾汤哲明的艺术生涯,是典型的学院派代表,非常具有时代性。1970年出生于上海,从小喜欢绘画,17岁时便正式接触绘画,后考入上海工艺美术学校工艺绘画(即国画)专业,师从当时海上名家许韵高先生。1993年免试进入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攻读中国画系美术史论专业硕士,师从著名美术史论家、美术教育家、书画鉴定家、书画家徐建融先生,后受老师影响,1994年后学画的方向全然转向了北宋。期间大量研读了各种艺术哲学、中外美学书籍,20余万字的毕业论文《多元化的启导》奠定了他理论研究的扎实基础。2000年获硕士学位,2005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获博士学位。这样从本科到博士,汤哲明接受了长期的学院教育,练就了他严谨的学术规范。

汤哲明在讨论会上发言(左三)

而在90年代硕士求学期间,他对自己的研究方向其实产生过迷茫,因为当时整个绘画市场对中国传统画是冷淡的。为此,他翻阅了大量的书籍文章,试图从中西方大师的思想中去寻找答案,直到看到了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坚定了他对传统文化终将复兴的信心,也增加了自己走传统绘画之路的决心。从此,在2000-2010年任职上海书画出版社副总编辑期间,十分专注于山水画创作与中国绘画史研究,撰写出版了《多元化的启导》《国画之江南》等专著,并主持出版了《中国山水画通鉴》《中国花鸟画通鉴》《国宝在线》等一系列甚富影响的读物。2010-2018年任职于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学院国画系的硕士生导师,从事教研工作,培养了不少优秀学生。在有了多年的理论学习和绘画实践之后,厚积薄发的汤哲明于2016年在上海龙美术馆举办在大陆地区的首次大型作品个展“景宋:汤哲明中国画展”,2021年于上海外滩18号久事艺术空间又举办“京海观潮——范存刚、汤哲明双人联展”,广受赞誉。

03  笔墨当随时代 致敬奋斗精神

虽中国画的巅峰在宋代,但对中国画在近现代的发展,汤哲明有着自己的观点。他曾评价说:“我认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画作,是中国国画的又一个高峰......那是新中国刚刚站起来的阶段,大家是饱含着真挚情感在创作,从而造就了一批红色经典。”在看待“为人生而艺术”和“为艺术而艺术”两种不同创作观念上,他在《关于新中国主题创作评论的遐想》一文中写到:“大时代的集体认同,造就了规范个人的纪律性,这是叙述历史的准确逻辑。没有中国共产党激发了举国上下最大程度上的集体共识,‘救亡图存’的主旋律也不可能产生。因而,至少大部分在当时成功的画家包括群众,也断不会认为当时的严格纪律是种束缚。少数坚持为艺术而艺术的艺术家虽不在此列,而今固也不会因此而不受尊重,但当年那批脱颖而出为人生而艺术的艺术家,无论在国画、油画还是年画、连环画领域,都创造出了超越前人、脍炙人口、至今为人不能淡忘的作品,也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并且这些作品,在情感的纯净性上,如今看来也是前人难以比拟、后人难以超越的。”

为此,汤哲明始终尊重和推崇那些真正带着真挚感情而创作的作品和艺术家,他认为“束缚在任何环境里都是存在的,优秀的艺术,就体现在能突破这些束缚,感动时人,流传后世。”。比如这次参展的《奋斗——新中国岁月回响》展览里面,既包括如陆俨少、程十发、宋文治、魏紫熙、唐云、应野平等一代国画名家,也包括不少没有留下个人资料的宣传画家。“《大渡桥横》这件作品也是对当年那批国画大师的致敬”,汤哲明说到。

在山川之间采风的汤哲明

此次《奋斗——新中国岁月回响》展览从“奋斗”的策展视角出发,始终坚持关注那些记录、呈现不同火热时代精神的艺术作品,其中就有很多创作于五六十年代。曾经带有贵族和士大夫审美趣味的中国画,在这个时期开始逐渐平民化、世俗化,出现了革命战争和社会主义初期建设阶段的场景和人物,比如革命根据地、战役、工厂、桥梁、建筑等,人物形象转向工人、农民、技术人员、士兵等形象。而艺术家们在保有传统绘画功力的情况下,通过深入山川、农村、城市,创作了很多让人感动的红色主题经典作品,将中国画带入了一个繁荣景象。这些一幅幅震撼人心之作,如同历史之镜,照见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走过的光辉奋斗历程。据悉,该展览将持续到2022年3月31日。

展览时间:2021年9月12 日—2022年3月31日,10:00—18:00(周一闭馆)

展览地点:上海艺术百代美术馆

展览地址:上海市松江区王家厍路885弄云堡未来市艺术文创园区内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汤哲明 | 创新两宋山水画,抒写当代中国情

虽中国画的巅峰在宋代,但对中国画在近现代的发展,汤哲明有着自己的观点。他曾评价说:“我认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画作,是中国国画的又一个高峰......那是新中国刚刚站起来的阶段,大家是饱含着真挚情感在创作,从而造就了一批红色经典。”《大渡桥横》这件作品也是对当年那批国画大师的致敬。

撰文 | 邱书婉
来源 | 界面艺术

“一年中必然会有二三个月时间,是在外游历祖国大好山川,那是我创作的灵感来源。”汤哲明认真地说到。而这位汤老师正是上海著名的新海派代表,兼具评论、创作、鉴赏才华于一身的艺术家。2019年他重走巴蜀境地后创作的作品《大渡桥横》,目前正在上海艺术百代美术馆《奋斗——新中国岁月回响》红色艺术主题展上进行展出。

《大渡桥横》目前正在上海艺术百代美术馆《奋斗——新中国岁月回响》红色艺术主题展上进行展出。

01 大渡河采风 感受今昔大不同

汤哲明一直从事山水画创作,已有三十载,尤其专注研究两宋时期的山水。他曾自述:“我愿以此生的努力与修为,在传承经典并令之再发新枝的事业中,略尽绵薄之力。”而这幅将革命题材内容与传统山水画形式相结合的作品《大渡横桥》,其创作经历让他十分难忘,时见梦寐,曾在朋友圈这样回忆写到:

截图来自艺术家的微信朋友圈(已获授权)

始建于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的泸定桥,是当时连接康藏和四川的唯一通道,也是四川和康藏地区的军事要地,然而这座始建于清朝的铁链桥,距离大渡河湍急的水流有十余米,极为易守难攻。1935年5月24日至25日,红一军团袭占安顺场渡口,17名勇士在被敌人视为插翅难飞的天险防线上,打开一个缺口,为中央红军北上开辟了一条通道,渡过了被国民党军视为不可逾越的天险大渡河,为最后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强渡大渡河是否成功,是红军的一次生死之战,也是长征途中的一次著名战斗。

安顺场 “中国工农红军强渡大渡河纪念馆”

安顺场“中国工农红军强渡大渡河纪念馆”

2019年11月,汤哲明走访沪定村,在高处看到眼前全然已无战争痕迹的泸定桥、大渡河和安祥的泸定村时,忆起红军强渡大渡河无比壮烈的历史场景,之后就创作了国画作品《大渡桥横》。画作题记中写到“此去岁入蜀游京口河大峡谷所见。此即大渡河上游,泸定去其百里,乃下江也。车行尝过,铁索桥横,犹有寒意。至京口河峡谷,险绝犹过百倍也,故红军当年乃择以渡。京口河之名,盖缘成昆线铁路,建国十余年后始建。军兵于崖壁开凿,始知千仞之上,犹有民居。以地奇险,牺牲惨烈,土人犹记,乃建博物馆以记其事,叶帅亲为题记。嗟夫!七十岁过,化外之地,已成佳山水。铁索虽存,无昔日肃杀。乃默坐数时,图其新貌以记。汤哲明画并记。”

截图来自汤哲明本人朋友圈(本人授权)

大渡桥横
2019 年
33×66.7cm
国画

这幅《大渡横桥》作品树石造型主要师法李郭,取其丰富、精巧;笔墨皴法则李郭之外兼师范宽,取其浑厚、大气;设色除传统青绿技法亦取法现代山水大家谢稚柳、吴湖帆,得谢之精雅,吴之腴润。作品即可一窥艺术家已然成熟的整体风格,仍然是山水,依旧是村舍,古意盎然的画作显得严谨又崭新。现实中宁静美丽的泸定村,早已没有了当年的泸定桥,但艺术家在画中添加的索桥,让人的思绪又回到当年在这里发生的那场令人惊心动魄的战役。这种虚实结合的细节处理方式,感受艺术家对长征精神的深切缅怀,对当下美好生活的无比珍惜。

02 传承宋画精髓 三十年载亦不休

虽然一直醉心研究宋画,但汤哲明并没有被这一艺术巅峰绊住了自身前进的脚步。正因为熟读中国山水画千年发展史,所以更清楚知道好的传承往往来自创新。除了多年临摹古代山水画大师作品,他还特别钟情于近现代山水画家中的一些名家,如张大千、程十发、谢稚柳、吴湖帆、陈佩秋等人,这样古今融合兼收并蓄的学习经历,使得他的作品虽是传统技法带有古典气息,但又融入了现代新意,有艺术家自己对山水精神、意境笔墨的一番理解。

回顾汤哲明的艺术生涯,是典型的学院派代表,非常具有时代性。1970年出生于上海,从小喜欢绘画,17岁时便正式接触绘画,后考入上海工艺美术学校工艺绘画(即国画)专业,师从当时海上名家许韵高先生。1993年免试进入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攻读中国画系美术史论专业硕士,师从著名美术史论家、美术教育家、书画鉴定家、书画家徐建融先生,后受老师影响,1994年后学画的方向全然转向了北宋。期间大量研读了各种艺术哲学、中外美学书籍,20余万字的毕业论文《多元化的启导》奠定了他理论研究的扎实基础。2000年获硕士学位,2005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获博士学位。这样从本科到博士,汤哲明接受了长期的学院教育,练就了他严谨的学术规范。

汤哲明在讨论会上发言(左三)

而在90年代硕士求学期间,他对自己的研究方向其实产生过迷茫,因为当时整个绘画市场对中国传统画是冷淡的。为此,他翻阅了大量的书籍文章,试图从中西方大师的思想中去寻找答案,直到看到了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坚定了他对传统文化终将复兴的信心,也增加了自己走传统绘画之路的决心。从此,在2000-2010年任职上海书画出版社副总编辑期间,十分专注于山水画创作与中国绘画史研究,撰写出版了《多元化的启导》《国画之江南》等专著,并主持出版了《中国山水画通鉴》《中国花鸟画通鉴》《国宝在线》等一系列甚富影响的读物。2010-2018年任职于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学院国画系的硕士生导师,从事教研工作,培养了不少优秀学生。在有了多年的理论学习和绘画实践之后,厚积薄发的汤哲明于2016年在上海龙美术馆举办在大陆地区的首次大型作品个展“景宋:汤哲明中国画展”,2021年于上海外滩18号久事艺术空间又举办“京海观潮——范存刚、汤哲明双人联展”,广受赞誉。

03  笔墨当随时代 致敬奋斗精神

虽中国画的巅峰在宋代,但对中国画在近现代的发展,汤哲明有着自己的观点。他曾评价说:“我认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画作,是中国国画的又一个高峰......那是新中国刚刚站起来的阶段,大家是饱含着真挚情感在创作,从而造就了一批红色经典。”在看待“为人生而艺术”和“为艺术而艺术”两种不同创作观念上,他在《关于新中国主题创作评论的遐想》一文中写到:“大时代的集体认同,造就了规范个人的纪律性,这是叙述历史的准确逻辑。没有中国共产党激发了举国上下最大程度上的集体共识,‘救亡图存’的主旋律也不可能产生。因而,至少大部分在当时成功的画家包括群众,也断不会认为当时的严格纪律是种束缚。少数坚持为艺术而艺术的艺术家虽不在此列,而今固也不会因此而不受尊重,但当年那批脱颖而出为人生而艺术的艺术家,无论在国画、油画还是年画、连环画领域,都创造出了超越前人、脍炙人口、至今为人不能淡忘的作品,也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并且这些作品,在情感的纯净性上,如今看来也是前人难以比拟、后人难以超越的。”

为此,汤哲明始终尊重和推崇那些真正带着真挚感情而创作的作品和艺术家,他认为“束缚在任何环境里都是存在的,优秀的艺术,就体现在能突破这些束缚,感动时人,流传后世。”。比如这次参展的《奋斗——新中国岁月回响》展览里面,既包括如陆俨少、程十发、宋文治、魏紫熙、唐云、应野平等一代国画名家,也包括不少没有留下个人资料的宣传画家。“《大渡桥横》这件作品也是对当年那批国画大师的致敬”,汤哲明说到。

在山川之间采风的汤哲明

此次《奋斗——新中国岁月回响》展览从“奋斗”的策展视角出发,始终坚持关注那些记录、呈现不同火热时代精神的艺术作品,其中就有很多创作于五六十年代。曾经带有贵族和士大夫审美趣味的中国画,在这个时期开始逐渐平民化、世俗化,出现了革命战争和社会主义初期建设阶段的场景和人物,比如革命根据地、战役、工厂、桥梁、建筑等,人物形象转向工人、农民、技术人员、士兵等形象。而艺术家们在保有传统绘画功力的情况下,通过深入山川、农村、城市,创作了很多让人感动的红色主题经典作品,将中国画带入了一个繁荣景象。这些一幅幅震撼人心之作,如同历史之镜,照见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走过的光辉奋斗历程。据悉,该展览将持续到2022年3月31日。

展览时间:2021年9月12 日—2022年3月31日,10:00—18:00(周一闭馆)

展览地点:上海艺术百代美术馆

展览地址:上海市松江区王家厍路885弄云堡未来市艺术文创园区内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