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武则天:到了洛阳就不怕挨饿了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武则天:到了洛阳就不怕挨饿了

唐朝前期,在长安饿肚子的十二时辰。

文|悦食Epicure

洛阳是隋唐的东都,看电视剧和电影里,好像长安洛阳都百物阜盛,不缺吃穿。

但武则天迁都洛阳的很大原因,不是害怕什么王皇后的鬼魂,而是因为吃不饱。

公元684年,武则天迁都洛阳,称为神都。其实她的丈夫唐高宗也很喜欢洛阳,在他统治的33年里,有11年都住在洛阳。

太宗、玄宗统治时期,也都有好几年住洛阳,不算武则天的话,安史之乱前,皇室一共去了洛阳十五次。

那么,“圣人”为什么不好好地待在长安,非要一阵一阵地往洛阳跑?

要知道,皇帝每次要离开长安,都不是一件小事。光看红楼里面,贾府去家庙清虚观打醮,“逛逛”的排场就已经相当惊人了。“贾母等已经坐轿去了多远,这门前尚未坐完。”更不要说天子出游到三百里外的另一个城市。

康熙和乾隆南巡走的多为水路,越往南越是风光旖旎,真正的游山玩水“今天天气好晴朗,处处好风光”。

跟清朝皇帝比起来,唐朝的“皇家旅游团”的这一路,难度系数就是地狱级的。

只需要看看从长安到洛阳之间的山水形势,就要感叹一下大唐天子的血统里面恐怕果然有胡人的DNA,哪里险要往哪里走。

从长安往东出发,不久就来到天险函谷关,再往东,就是更难走的黄河三门峡,南边是崤山中的峡谷。这条道路叫崤函古道,从周朝就有了,是著名的难走,杜甫的《石壕吏》就写在这里。《水经注》里描述:“车不并辕,马不并列”,就是纯粹的一车道小路。唐太宗李世民也称“崤函称地险,襟带壮两京”。

这一路上,又不能像贾家一样,去农家的地方歇脚或者借庙宇暂住,于是在古道上修了15座行宫,16所行宫、21所驿馆,排场当然是大的,像豪华的巡游,但唐朝天子为什么这么大费周章呢?为什么就不能在一个地方安安静静地呆着呢?

其中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说白了就是“讨饭”。唐朝的专有名词叫“移都就食”。关中地区在唐朝前期天灾频繁,连皇上也可能吃不饱。皇上吃不饱,连带着李唐和武周贵族,以及中央政府,工户、乐户、宿卫军乌泱泱一大堆拿朝廷俸禄和米粮的人,都可能饿死。

皇宫是一个奇妙的地方,很大的事儿,在这里会变得很小,而很小的事儿,却有可能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

比如,你觉得禁军会为了什么而宫廷哗变,政治斗争?清君侧?派系倾轧?就是把天下的大事都想完了,也想不到他们会为了一点米而想要杀了皇上。

但唐朝就真这样。

唐德宗时候,长安所在的关中天灾频发,粮食匮乏到禁军要哗变,紧要关头运来三万斛米,德宗就跑到东宫对太子说:“米已至陕,吾父子得生矣。”

米能不能到陕,是唐朝皇室的命脉所在,也是唐太宗到唐玄宗之间的几位皇帝,多次往返长安和洛阳的原因。

“粮食在哪里,我们就去哪里。”从本质上来说,唐朝前期的几位“圣人”跟普通的灾民没有什么区别。对于皇家来说,这其实是一件很丢脸的事,因为让天下子民知道皇帝也吃不饱饭,皇权就丧失了神秘性和权威感。

所以李世民“就食”都还需要找借口。根据记载,李世民到东都三次,理由分别是“祭祀汉文帝”“征高句丽”“封禅泰山”。

而到了儿子高宗,中央政府的人数已经增加了数倍,漕运来的粮食却迟迟跟不上。高宗就比较务实,直接跟臣子们表示“我们去洛阳打牙祭了,各位关中百姓,886。”

长安城的百姓看着“圣人”出行的浩浩荡荡的队伍,心理其实是矛盾的,一边觉得说:“嘿,这圣人面子都不要了。”一边又想着说:“快走吧,你们一走,就跟着走了二十多万吃白饭的人。”

在这件事上,唐高宗还是个很务实的皇帝,他一生不辞劳苦,带着武后去了洛阳七次。到了中宗李显和韦皇后,这两人就自私多了,当年关中大饥荒,群臣都上表请二位祖宗去洛阳吧,中宗就怒了:“岂有逐粮天子耶!”

这么一对比,就知道唐高宗这个人为什么在历史上显得很低调,但又能把唐朝的疆域拓展到历史上的最大值——人家懂得“失节事小,饿死事大”。

那长安为什么会缺粮呢?原因当然是人口太多,当地的粮食在丰年时才刚刚够中央政府的二十多万人加百姓吃饱,到荒年就完全不够了。而洛阳的好处,是天下粮仓,运河的中点,南方的米粮运过来很便利。

但这便利,也不过是相对的。一月从扬州出发的运粮船,要到四月以后才能渡过淮河,六七月才到黄河,这个时候正是夏季黄河水涨,又要停一两个月,才能进黄河。而且南方的水手还不会在黄河上行船,要另外雇人,这其中的价钱就已经贵了不少。

但其实,最艰险的一段,还是之前说过的崤函古道,从洛阳运到长安,水运要过三门峡天险,又是逆流而上,翻船的很多。走陆运的话,洛阳到陕州就 300里,人力和畜力却要花费整个运输系统绝大部分的费用,远超过所运输粮食的价值,运进的粮食可谓是“一粒粮食一粒金”。

到了玄宗的时候,东去洛阳就食的“皇家要饭团”最后一次出游,这一次在洛阳待了两年(734年—736年),之后,有唐一代再没有到东都就食。

一是因为关中地区的天灾稍微少了一些,二是因为英明神武的李隆基花钱把三门峡边上的的山给打穿了,原先必须涉险走水路的一段,可以从陆地上走,来自江南的粮食从洛阳运到长安的路途再也没有那么艰险,至少皇室在长安住着就没有那么难受了。但一路运输过来的米粮,人力成本还是极高的,普通官员和平民百姓的生活也并不容易。

白居易刚入京的时候,他拜谒的官员开玩笑说的不只是房价高,还有一个说法。

那天,这个已经在长安历练多年,深知京城生活秘钥的长者还没有展开白乐天的诗句,他只是看了一眼他的名字,就挂着微笑,对这位风华正茂的诗人劝诫:“长安米贵,居实不易。”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武则天:到了洛阳就不怕挨饿了

唐朝前期,在长安饿肚子的十二时辰。

文|悦食Epicure

洛阳是隋唐的东都,看电视剧和电影里,好像长安洛阳都百物阜盛,不缺吃穿。

但武则天迁都洛阳的很大原因,不是害怕什么王皇后的鬼魂,而是因为吃不饱。

公元684年,武则天迁都洛阳,称为神都。其实她的丈夫唐高宗也很喜欢洛阳,在他统治的33年里,有11年都住在洛阳。

太宗、玄宗统治时期,也都有好几年住洛阳,不算武则天的话,安史之乱前,皇室一共去了洛阳十五次。

那么,“圣人”为什么不好好地待在长安,非要一阵一阵地往洛阳跑?

要知道,皇帝每次要离开长安,都不是一件小事。光看红楼里面,贾府去家庙清虚观打醮,“逛逛”的排场就已经相当惊人了。“贾母等已经坐轿去了多远,这门前尚未坐完。”更不要说天子出游到三百里外的另一个城市。

康熙和乾隆南巡走的多为水路,越往南越是风光旖旎,真正的游山玩水“今天天气好晴朗,处处好风光”。

跟清朝皇帝比起来,唐朝的“皇家旅游团”的这一路,难度系数就是地狱级的。

只需要看看从长安到洛阳之间的山水形势,就要感叹一下大唐天子的血统里面恐怕果然有胡人的DNA,哪里险要往哪里走。

从长安往东出发,不久就来到天险函谷关,再往东,就是更难走的黄河三门峡,南边是崤山中的峡谷。这条道路叫崤函古道,从周朝就有了,是著名的难走,杜甫的《石壕吏》就写在这里。《水经注》里描述:“车不并辕,马不并列”,就是纯粹的一车道小路。唐太宗李世民也称“崤函称地险,襟带壮两京”。

这一路上,又不能像贾家一样,去农家的地方歇脚或者借庙宇暂住,于是在古道上修了15座行宫,16所行宫、21所驿馆,排场当然是大的,像豪华的巡游,但唐朝天子为什么这么大费周章呢?为什么就不能在一个地方安安静静地呆着呢?

其中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说白了就是“讨饭”。唐朝的专有名词叫“移都就食”。关中地区在唐朝前期天灾频繁,连皇上也可能吃不饱。皇上吃不饱,连带着李唐和武周贵族,以及中央政府,工户、乐户、宿卫军乌泱泱一大堆拿朝廷俸禄和米粮的人,都可能饿死。

皇宫是一个奇妙的地方,很大的事儿,在这里会变得很小,而很小的事儿,却有可能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

比如,你觉得禁军会为了什么而宫廷哗变,政治斗争?清君侧?派系倾轧?就是把天下的大事都想完了,也想不到他们会为了一点米而想要杀了皇上。

但唐朝就真这样。

唐德宗时候,长安所在的关中天灾频发,粮食匮乏到禁军要哗变,紧要关头运来三万斛米,德宗就跑到东宫对太子说:“米已至陕,吾父子得生矣。”

米能不能到陕,是唐朝皇室的命脉所在,也是唐太宗到唐玄宗之间的几位皇帝,多次往返长安和洛阳的原因。

“粮食在哪里,我们就去哪里。”从本质上来说,唐朝前期的几位“圣人”跟普通的灾民没有什么区别。对于皇家来说,这其实是一件很丢脸的事,因为让天下子民知道皇帝也吃不饱饭,皇权就丧失了神秘性和权威感。

所以李世民“就食”都还需要找借口。根据记载,李世民到东都三次,理由分别是“祭祀汉文帝”“征高句丽”“封禅泰山”。

而到了儿子高宗,中央政府的人数已经增加了数倍,漕运来的粮食却迟迟跟不上。高宗就比较务实,直接跟臣子们表示“我们去洛阳打牙祭了,各位关中百姓,886。”

长安城的百姓看着“圣人”出行的浩浩荡荡的队伍,心理其实是矛盾的,一边觉得说:“嘿,这圣人面子都不要了。”一边又想着说:“快走吧,你们一走,就跟着走了二十多万吃白饭的人。”

在这件事上,唐高宗还是个很务实的皇帝,他一生不辞劳苦,带着武后去了洛阳七次。到了中宗李显和韦皇后,这两人就自私多了,当年关中大饥荒,群臣都上表请二位祖宗去洛阳吧,中宗就怒了:“岂有逐粮天子耶!”

这么一对比,就知道唐高宗这个人为什么在历史上显得很低调,但又能把唐朝的疆域拓展到历史上的最大值——人家懂得“失节事小,饿死事大”。

那长安为什么会缺粮呢?原因当然是人口太多,当地的粮食在丰年时才刚刚够中央政府的二十多万人加百姓吃饱,到荒年就完全不够了。而洛阳的好处,是天下粮仓,运河的中点,南方的米粮运过来很便利。

但这便利,也不过是相对的。一月从扬州出发的运粮船,要到四月以后才能渡过淮河,六七月才到黄河,这个时候正是夏季黄河水涨,又要停一两个月,才能进黄河。而且南方的水手还不会在黄河上行船,要另外雇人,这其中的价钱就已经贵了不少。

但其实,最艰险的一段,还是之前说过的崤函古道,从洛阳运到长安,水运要过三门峡天险,又是逆流而上,翻船的很多。走陆运的话,洛阳到陕州就 300里,人力和畜力却要花费整个运输系统绝大部分的费用,远超过所运输粮食的价值,运进的粮食可谓是“一粒粮食一粒金”。

到了玄宗的时候,东去洛阳就食的“皇家要饭团”最后一次出游,这一次在洛阳待了两年(734年—736年),之后,有唐一代再没有到东都就食。

一是因为关中地区的天灾稍微少了一些,二是因为英明神武的李隆基花钱把三门峡边上的的山给打穿了,原先必须涉险走水路的一段,可以从陆地上走,来自江南的粮食从洛阳运到长安的路途再也没有那么艰险,至少皇室在长安住着就没有那么难受了。但一路运输过来的米粮,人力成本还是极高的,普通官员和平民百姓的生活也并不容易。

白居易刚入京的时候,他拜谒的官员开玩笑说的不只是房价高,还有一个说法。

那天,这个已经在长安历练多年,深知京城生活秘钥的长者还没有展开白乐天的诗句,他只是看了一眼他的名字,就挂着微笑,对这位风华正茂的诗人劝诫:“长安米贵,居实不易。”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