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21世纪教育研究院 熊丙奇
严峻的“县中塌陷”现象终于迎来体系化治理。近日,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十四五”县域普通高中发展提升行动计划》(下称《县中提升计划》)。《县中提升计划》提出,坚决杜绝违规跨区域掐尖招生,防止县中生源过度流失,严禁发达地区、城区学校到薄弱地区、县中抢挖优秀校长和教师。
“县中塌陷”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各省的超级高中跨地区大规模招生,对县中的生源与师资产生虹吸效应。规范超级高中的招生,是振兴、提升县中的关键措施。但规范超级高中的招生,遭遇既得利益的巨大阻力。
一方面,有的地方政府希望继续以超级高中打造升学政绩,不愿意落实规范超级高中招生的政策,继续给超级高中特殊政策,或者纵容超级高中违规招生。另一方面,超级高中“绑架”地方教育部门,煽动家长反对禁止跨地区招生时政策,把超级高中跨地区招生粉饰为辐射优质教育资源,给其他地区的贫困学生,获得优质高中教育的机会。
虽然《县中提升计划》提出,坚决杜绝违规跨区域掐尖招生,但对治理县域的生源流失,只是“防止生源过度流失”,这是从现实出发确定的治理目标,也折射出提升县中面临的现实困难。即便严格规范超级高中招生,一些学生家庭还是会以合法合规的方式,选择到另一县、市落户、入学。如在小学、初中阶段就到另一县、市购房落户。
要提升县中,首先必须排除既得利益的阻力,严格依法治教。早在2016年,教育部就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要求健全招生管理工作规定,规范学校招生行为,进一步明确招生范围、招生规模等基本要求,严禁违规跨区域和擅自提前招生,防止恶性竞争,维护正常的招生秩序。
但是,在一些省份,依旧存在超级高中违规跨地区抢生源的行为,地方政府并没有尽到监管职责。有的地方政府还以打造超级高中作为办教育的成就。另外,还通过允许公办、民办不分违规办学,发展当地的教育经济。要严格杜绝跨地区违规招生,就要强化教育督导职责,既对有违规招生的学校问责,又要追究不履行监管职责的地方政府的责任。
其次要调整省域内发展高中教育的战略,以实现省域内高中相对均衡发展为目标配置高中教育资源,取消全省的超级高中,淡化重点高中、示范性高中。高中教育为非义务教育,因此并不把均衡作为对发展高中教育的要求,但是,在教育普及化时代,高中教育的不均衡发展,将严重影响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制造严重的中考竞争。
近年来,“取消中考”的舆论呼声很强烈,但是,在高中教育严重不均衡的情况下,是不可能取消中考的。我国当前正在推进“双减”,要切实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就必须改革中考制度,以及推进高中相对均衡发展。如果省域内每个县均有办学质量不错的高中,那么中考竞争的激烈程度将下降,省域内的基础教育有更好的生态。
教育已经进入普及化时代,教育资源的配置与人才培养模式,还停留在精英教育时代,这是我国社会教育焦虑的根源所在。在教育资源匮乏的年代,采取办重点学校,将优质资源集中在重点学校的资源配置方式,是合理的,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从小学到高中,都有重点学校、示范学校。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修订《义务教育法》,明确提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应当促进学校均衡发展,缩小学校之间办学条件的差距,不得将学校分为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学校不得分设重点班和非重点班。但地方政府还存在“精英教育”思维,并没有严格执行《义务教育法》,我国各地的义务教育阶段都有变相的重点校。而高中的不均衡发展,不但有重点校、示范校,还出现超级高中,更增加了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难度,学生要进超级高中,就得考出更高的分数,为此,小学、初中就得举办重点校、尖子班,否则就会令成绩优秀学生家长不满,“以脚投票”选择能提高孩子分数的地区、学校。违规招生、生源流失形成恶性循环。
提升县中,就必须考虑家长希望让孩子上更好的学校的诉求。一些家长质疑,禁止超级高中跨地区招生,剥夺了孩子进更好学校读书的权利,是不公平的。给这些家长讲超级高中不过是靠掐尖以及高强度的应试训练,取得办学成就是没用的,回应这些家长的质疑,就需要办好当地的高中,加强师资建设,提高学校办学质量。
总体看来,仅靠县级财政的投入,很难办好每一所县高中,而必须强化省级财政对包括高中教育在内的基础教育的统筹,做到省域内所有高中的办学标准、师资配备一致,家长亲眼目睹县中办学的变化,也就不会再想着送孩子到外县、市读书。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