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探访“魔都首届cult展”:审丑猎奇的狂欢,精神病院作品发布会?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探访“魔都首届cult展”:审丑猎奇的狂欢,精神病院作品发布会?

重口味,慎入!

人头蛇身

“魔都首届cult展”所在的地方很不起眼。那儿是北外滩溧阳路111号艺术区。出地铁站,经过一个荒废的、墙上有个大洞的老房子,再走两个幽深的巷子,才能到达。艺术区门口不见cult展的宣传海报,只有一个花坛横在面前,伸出一个女人的“手臂”和“腿”。左拐走廊尽头便是展厅。

进入前要掀开一个黑长直发帘幕。展览场地共有两间,每间不到15平米。从墙壁到屋顶的灯,视线的所有角度都密密地铺满了各种展品。

外间的架子上摆放着镶满珠子的人体头骨和触感拟真的五官,玻璃瓶中浸泡着3D打印出来的奇怪微型生物,墙壁上布满日本浮世绘风格的春宫画;用回收垃圾拼成的脸孔霓虹闪烁,爱丽丝仙境跑出来的兔子用血红的眼瞪着你,满是符咒的充气娃娃在灯上攀爬,瓮中伸出一双苍白的手,麻将桌上的牌散落开,印着奇怪的文字。

再掀开满是眼睛的帘子,进入里间:可以钻进人头蛇身神龛,让自己演一出怪咖秀(相关阅读:人头蛇身是怎么回事);也会发现墙上的东莞鲁迅、色情语文书嘲笑似的相对;坐在小人书摊前,翻翻那些不辨年代的连环画、气功、佛经书籍,抬头可见死神服和刑具威胁在眼前。所有的展品都没有解说辞(或者也放不下解说辞),下方附有二维码,供参观者扫描。

人头蛇身拍照

如果参与众筹,还可以得到cult展的衍生品——cult文学出版物《反熵伐纣》。这本由cult展自媒体联盟出品的册子,封面是参展艺术家灵树的画,画的是后羿夸父二合一射日,扉页引用王小波《时代三部曲·总序》里的话,“我的行为是不能解释的,假如你把熵增现象看成金科玉律的话。”纸张是灰白的可回收纸,翻到最后一页才是目录。内容选录了X博士、徐老湿、公路商店、过奴还有大石等自媒体号的作品,标题《蛇袭宙和绕口令》《钱学森、特异功能和黑魔法》《暴君的盛宴,独裁者喜欢吃什么》《大狼包子铺与性爱指南》,一律是浓厚的上世纪地摊风格。它们或是实验性质的小说,或是猎奇盘点,既是陈词滥调,又百无禁忌,穿越界限,无法归类,非常cult。

“魔都首届cult展”于6月开幕,有超过180位参展者,其中有已经成名的艺术家,也有在校学生,展品包括绘画、摄影、装置和影视动画等艺术形式。豆瓣上已有530人将cult展标注感兴趣,时常一票难求。

cult本意与宗教相关,意为“邪教”。1970年美国电影研究图书《Confessions of a Cultist: On the Cinema》第一次用cult来指涉电影,此后《洛基恐怖秀》被封为cult电影经典。马徐维邦的《夜半歌声》被追认为中国cult电影始祖,2007年中国漫画圈也开始用cult这个词,《cult青年的选择》集结了14位漫画家的作品。

从观众接受来说,cult作品始终受到一小部分热情粉丝如“邪教教徒”一样的拥戴。从内容来说,cult作品描写的多是边缘人群,如同性恋、瘾君子、异装癖,他们通过与社会禁忌对抗获得解放的力量;观众由此能够确认自己的身份,这样的群体认同就跟古代的秘密教派一样有着极强的吸引力。从风格来说,cult血腥、暴力、色情、恐怖,反对正儿八经,高高在上,但又没有明确边界,甚至无法归类。

借翁贝托·艾柯在《超现实漫游》(Travels in Hyperreality Casablanca: Cult Movies and Intertextual Collage)(1984)中所说的话,或许可以发现cult的美学意义:“当所有的老掉牙套路无耻地迸发,我们探寻到荷马般的丰盛。两种俗套让我们觉得好笑,但是一百种陈词滥调叠加就会让我们感动,因为我们们能隐约感觉到这些陈词滥调在自我交谈,自我庆祝,就像极度地疼痛会导致感官愉悦一样,极度的颠覆可以有神秘的力量,所以极端的粗暴能让我们窥见崇高。”   

“魔都首届cult展”中,艺术和非艺术的界限非常模糊:暴力色情等陈词滥调会汇聚成审丑猎奇的群体联欢,还是真诚有趣的艺术聚会?界面记者找到参展者和策展人,请他们聊了聊自己的体会和见解。

戚梦莉:鲁迅在东莞

她是《鲁迅在东宛》和《语文书》还有《懂姐姐》《懂妹妹》小人书的作者。这系列作品充满怀旧风格,让人想起90年代的小学课本和街头读物。她画的鲁迅在挥毫泼墨,写的却是东莞服务条例”爱死你“,《语文书》封面还是男孩女孩,内容还是鲜艳振奋的画面,却配着性爱场面和诡异描述,《懂姐姐》小人书更是充满了性与暴力还有独白噫语。

鲁迅在东莞系列

戚梦莉是1989年生人,南京外国语学校毕业后,前往美国罗德岛设计学院学习。毕业后在纽约工作过,也办过个展,去年在蔡国强工作室做助理。她说自己的作品多与“小时候回忆到的印刷品”有关。

她的“鲁迅”系列脱胎于汤小铭1977年的油画《鲁迅在广州》。“我小时候读书的时候就会幻想代入鲁迅的形象,给教材里的公共图像加入一些性元素,有人说是超写实风格,但其实也不是。我很喜欢汤小铭原来作品的色彩和故事情节,所以用90后的方式重新仿造。我用与头条新闻拼接的方式:比如淘宝爆款衣服,还有东莞的服务条例‘爱死你’,重新创作一个心中的鲁迅,这和鲁迅的伟大革命形象毫无关系。”

梦戚莉解释她的作品和cult文化的关系,“cult本身就是有走下神坛的意味,我做的印刷品,模仿以前的图像和色彩,但是代入现在的趣味,这会引起观看者回忆的冲突和逻辑的错乱,造成一种不同时区的困惑。这个很有意思。”

语文书系列

“之前有媒体写我的《语文书》,里面的评价不是特别好,我觉得他们不理解我的作品,引得很多人来骂,我不喜欢这样。我想要表现的就是90后的亲密,一种趣味。并不是恶搞。这些都源于我的个人生活还有性生活。”她表示自己很在意大众的恶评。

叶欣的“五官”,和Ethel的“身体”

叶欣和Ethel都是大三的学生,她们是看到朋友圈招募报名来参展的。

叶欣就读于中国美术学院张江分校公共艺术系,Ethel是厦门大学艺术学院的学生。她们展出的作品依次放在最显眼的位置——门口,而且主题近似,叶欣的是五官和一张脸、旁边附上独白,Ethel做的是头发门帘还有安全套乳房。她们将身体部位单独拆解,分别展示,从头发到鼻毛都触感真实,迫使人们重新面对破碎的肢体,有点恐怖怪诞的解剖意味。

但是这两个女生却不这么认为。

叶欣以自己的脸为原型放入盘中,再把五官用硅胶分别罗列出来,把眼睛用线缝上,让嘴唇里含着血眼珠,使鼻子长出白色长毛,旁边各附有一句独白,大石觉得没这个“独白”的必要,但叶欣觉得必须如此,她引用顾城的话解释说,“世界上所有东西都有名字,我也有名字,所有东西都有他们的死亡和命运,我也有。”

叶欣的“五官”作品

她给我看了以往的小视频作品,都与少女梦还有童话有关:有一个是白纱罩下七床被子叠成的婴儿床,两个床脚各套上一只小红鞋,整体宛如一个空洞的女孩身体,“这个是有声音的,我采访许多小女孩,问她们认为公主是怎么样的,然后用录音循环播放。” 还有一个是课程作业,视频里穿着红鞋子的白袜管空空晃荡,女孩们走来走去,踢毽子,把镜子踩碎。

“可能和我小时候对童话比较感兴趣有关。”她本来还选了这个公主床参加cult展,但策展人大石建议她把小女孩对于公主的回答换成成年女人叫床,她不同意,所以就换成了五官。“五官以后会有一个故事,我要用纸板做一个1㎡的小剧场,就演五官互动的一个梦境。”

“虽然老师上课会启发你做很多事,但具体做的怎么样是教不出来的。这不是技术活。”她说。

Ethel的作品是进门的头发帘,掀开它就像掀入一个女人的门帘,还有两个用安全套做成的乳头,触感极为真实。她说,这是她一系列作品的一部分,“这个系列主要就女性的日常行为和自我身份进行探讨,之外还有遮盖全脸的痣,把日常细微体验极端放大来突出自我认知。比方说男人用安全套,女人有一对乳房,把它们做到一起,互换一下,安全套乳房就是对于男女关系玩笑似的置换。” 

Ethel的“身体”作品

“是因为我自己是女的,并且性向多元,和女生的一些交往给我灵感,所以更为敏感。”Ethel解释她作品的原因。“做这个系列并没有恐怖怪异的意思,但大家对这种本来属于身体一部分的独立出来看就会觉得比较恐怖。我还做了吃掉一只口红和盖满脸的痣。”她说不想因为cult展所以就必须弄得恐怖或者怪异。

日本垃圾艺术家原田透:“cult是病人的排出物,cult展是精神病院作品发表会”

原田透(Tøru Harada)是来自日本的“垃圾”艺术家。他1980年出生于九州宫崎县,2004年九州产业大学艺术系雕塑专业毕业后,来到中国工作。他现在生活在上海朱家角和市区之间:在市区的时候,大半时间待在之前工作的纹身店,用电脑画画或者去酒吧约会;在朱家角有一个自己的工作室,平常就去废品厂挑“好看的废品”,做装置作品,还要照顾一只叫做latte的猫,在古镇散散步,生活节奏很慢。

他参展的作品原料都是从废品厂捡回来的垃圾,他说,“它们有的是被遗弃的家居零件,有的是无主的破旧自行车头,有的是尚未加工的木桩。在这个过度消费的时代,它们被称为废物,我以自由拼贴的形式把它们重新解构并组装,无论用色还是解构都大胆而生猛,居然让零件们在色彩和霓虹的帮衬下组成一张张情绪饱满的脸,它们的时间重新开始了。”

原田透的“垃圾”艺术

为什么要做垃圾?他说“因为现实生活中产生大量的垃圾,所以需要垃圾的轮回(回收)。”

原田评价cult的方式很有趣。“cult是每个病人的排出方式,这个展就是一次精神病院发表会,大石是我们的院长,我们这些病人,有的人拿出自己的内脏,有人拿出努力制作的大便等等,就是一个变态宴会。”然后又认真地补充,“有时候会觉得一直自己创作很孤独,这样的交流方式是对大家的鼓励。”

策展人大石介绍,参展人的身份非常多元,除了青年艺术家和大三学生,还有16岁创作色情暴力画面的少年,用谷歌地图环球野拍的摄影师,用收集的街上动物尸体制作标本的女孩们,以及已经凭借“无性”“生物科技”扬名的新媒体艺术家陆扬。

策展人大石: “向上的东西太多了,人们就想看点向下坠的”

大石的家,几乎就是小型私密的cult现场,地上快递箱子占据了很大空间,石膏塑像上堆着衣服,牛骨扔在沙发上。茶几下面是一个闪着蓝光的3D打印机。巫蛊或傩戏木偶吊在墙上。

大石说,“我这间屋子的感觉就是视线没有落脚点是吧,很多人都不适应。我策的展也一样。”

大石面色黝黑,毛发旺盛,看起来很憨直。他是公号“非正常骨头研究中心”的作者,骨头和工艺品的收集爱好者,在家用3D打印机制作了各种各样的头骨还有动物骨架。主业是EA游戏公司的设计师,曾在《模拟人生》工作室工作,现在为《星战》还有《植物大战僵尸》负责动画设计。

“为了策划cult展请了3个月的假”,大石说,开始做展是觉得现在很多展都太无聊了,让人奔波了一天然后看到很没有意思的东西。“所以想做一个有趣的、在别处看不到的展。”

策展的过程并不顺利。

首先是没钱。他拒绝了豆瓣的票务代理,“因为他们在北京,搞不定这边的场地和人员,还得我自己来。”他想到在朋友圈做众筹,提前放票,一张预售50元,加送cult选集。众筹在自媒体号的联合贩卖下很快成功了,开展前一个月就把钱凑齐了。

其次是不认识什么人。《cult》纪念刊想要收录王小波的文章,找李银河授权没有找到;又想找左小祖咒写点什么,但对方经纪人也要求正式商业合作;想找郑渊洁也私信得不到回音;所以只能用朋友关系呼吁自媒体支持,就像x博士、利维坦还有出现在cult展合办名单里的那十家。

cult展现场

然后就是定主题。“为什么要做cult展?”他解释说,“我跟很多人交流了做展的想法,他们就问我,这个得有名字吧?我想cult就是一个适合的符号:它可以是昆汀的电影,可以是安迪沃霍尔的画,也可以是80年代王朔的痞俗小说,以及王小波李银河做的同性恋研究。现在官方向上的东西太多了,人们就想看点向下坠的,找点主流排斥的low点。80年代流行那种大胆质朴的解放思潮,到了90年代压抑下来,比方说公园厕所各种逮同性恋;现在经过了一段时间,就像一个循环,又到了low点回升的时候,所以我想用艺术的方式表现。”

“你来挑你喜欢的,就会错过其他有意义的,这个展的密集程度迫使你只会关注你自己想关注的。这就是这个展的意义。我不能给你推荐艺术家。这个展里确实有大咖,但是你如果看不出来我就不会说。其实你选的这些挺没有收藏眼光的,骗骗小姑娘估计可以。”他直率地对界面记者说。

他还不无得意地提起cult展的开场方式。他用众筹的钱把分散各地的艺术家都邀请到现场,每个人安上《封神榜》的名字,用cosplay的形式入场。“本来就是来玩的。玩的挺嗨就可以了。也有人说我们做的是垃圾,根本不是艺术。但是有意思就够了。”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探访“魔都首届cult展”:审丑猎奇的狂欢,精神病院作品发布会?

重口味,慎入!

人头蛇身

“魔都首届cult展”所在的地方很不起眼。那儿是北外滩溧阳路111号艺术区。出地铁站,经过一个荒废的、墙上有个大洞的老房子,再走两个幽深的巷子,才能到达。艺术区门口不见cult展的宣传海报,只有一个花坛横在面前,伸出一个女人的“手臂”和“腿”。左拐走廊尽头便是展厅。

进入前要掀开一个黑长直发帘幕。展览场地共有两间,每间不到15平米。从墙壁到屋顶的灯,视线的所有角度都密密地铺满了各种展品。

外间的架子上摆放着镶满珠子的人体头骨和触感拟真的五官,玻璃瓶中浸泡着3D打印出来的奇怪微型生物,墙壁上布满日本浮世绘风格的春宫画;用回收垃圾拼成的脸孔霓虹闪烁,爱丽丝仙境跑出来的兔子用血红的眼瞪着你,满是符咒的充气娃娃在灯上攀爬,瓮中伸出一双苍白的手,麻将桌上的牌散落开,印着奇怪的文字。

再掀开满是眼睛的帘子,进入里间:可以钻进人头蛇身神龛,让自己演一出怪咖秀(相关阅读:人头蛇身是怎么回事);也会发现墙上的东莞鲁迅、色情语文书嘲笑似的相对;坐在小人书摊前,翻翻那些不辨年代的连环画、气功、佛经书籍,抬头可见死神服和刑具威胁在眼前。所有的展品都没有解说辞(或者也放不下解说辞),下方附有二维码,供参观者扫描。

人头蛇身拍照

如果参与众筹,还可以得到cult展的衍生品——cult文学出版物《反熵伐纣》。这本由cult展自媒体联盟出品的册子,封面是参展艺术家灵树的画,画的是后羿夸父二合一射日,扉页引用王小波《时代三部曲·总序》里的话,“我的行为是不能解释的,假如你把熵增现象看成金科玉律的话。”纸张是灰白的可回收纸,翻到最后一页才是目录。内容选录了X博士、徐老湿、公路商店、过奴还有大石等自媒体号的作品,标题《蛇袭宙和绕口令》《钱学森、特异功能和黑魔法》《暴君的盛宴,独裁者喜欢吃什么》《大狼包子铺与性爱指南》,一律是浓厚的上世纪地摊风格。它们或是实验性质的小说,或是猎奇盘点,既是陈词滥调,又百无禁忌,穿越界限,无法归类,非常cult。

“魔都首届cult展”于6月开幕,有超过180位参展者,其中有已经成名的艺术家,也有在校学生,展品包括绘画、摄影、装置和影视动画等艺术形式。豆瓣上已有530人将cult展标注感兴趣,时常一票难求。

cult本意与宗教相关,意为“邪教”。1970年美国电影研究图书《Confessions of a Cultist: On the Cinema》第一次用cult来指涉电影,此后《洛基恐怖秀》被封为cult电影经典。马徐维邦的《夜半歌声》被追认为中国cult电影始祖,2007年中国漫画圈也开始用cult这个词,《cult青年的选择》集结了14位漫画家的作品。

从观众接受来说,cult作品始终受到一小部分热情粉丝如“邪教教徒”一样的拥戴。从内容来说,cult作品描写的多是边缘人群,如同性恋、瘾君子、异装癖,他们通过与社会禁忌对抗获得解放的力量;观众由此能够确认自己的身份,这样的群体认同就跟古代的秘密教派一样有着极强的吸引力。从风格来说,cult血腥、暴力、色情、恐怖,反对正儿八经,高高在上,但又没有明确边界,甚至无法归类。

借翁贝托·艾柯在《超现实漫游》(Travels in Hyperreality Casablanca: Cult Movies and Intertextual Collage)(1984)中所说的话,或许可以发现cult的美学意义:“当所有的老掉牙套路无耻地迸发,我们探寻到荷马般的丰盛。两种俗套让我们觉得好笑,但是一百种陈词滥调叠加就会让我们感动,因为我们们能隐约感觉到这些陈词滥调在自我交谈,自我庆祝,就像极度地疼痛会导致感官愉悦一样,极度的颠覆可以有神秘的力量,所以极端的粗暴能让我们窥见崇高。”   

“魔都首届cult展”中,艺术和非艺术的界限非常模糊:暴力色情等陈词滥调会汇聚成审丑猎奇的群体联欢,还是真诚有趣的艺术聚会?界面记者找到参展者和策展人,请他们聊了聊自己的体会和见解。

戚梦莉:鲁迅在东莞

她是《鲁迅在东宛》和《语文书》还有《懂姐姐》《懂妹妹》小人书的作者。这系列作品充满怀旧风格,让人想起90年代的小学课本和街头读物。她画的鲁迅在挥毫泼墨,写的却是东莞服务条例”爱死你“,《语文书》封面还是男孩女孩,内容还是鲜艳振奋的画面,却配着性爱场面和诡异描述,《懂姐姐》小人书更是充满了性与暴力还有独白噫语。

鲁迅在东莞系列

戚梦莉是1989年生人,南京外国语学校毕业后,前往美国罗德岛设计学院学习。毕业后在纽约工作过,也办过个展,去年在蔡国强工作室做助理。她说自己的作品多与“小时候回忆到的印刷品”有关。

她的“鲁迅”系列脱胎于汤小铭1977年的油画《鲁迅在广州》。“我小时候读书的时候就会幻想代入鲁迅的形象,给教材里的公共图像加入一些性元素,有人说是超写实风格,但其实也不是。我很喜欢汤小铭原来作品的色彩和故事情节,所以用90后的方式重新仿造。我用与头条新闻拼接的方式:比如淘宝爆款衣服,还有东莞的服务条例‘爱死你’,重新创作一个心中的鲁迅,这和鲁迅的伟大革命形象毫无关系。”

梦戚莉解释她的作品和cult文化的关系,“cult本身就是有走下神坛的意味,我做的印刷品,模仿以前的图像和色彩,但是代入现在的趣味,这会引起观看者回忆的冲突和逻辑的错乱,造成一种不同时区的困惑。这个很有意思。”

语文书系列

“之前有媒体写我的《语文书》,里面的评价不是特别好,我觉得他们不理解我的作品,引得很多人来骂,我不喜欢这样。我想要表现的就是90后的亲密,一种趣味。并不是恶搞。这些都源于我的个人生活还有性生活。”她表示自己很在意大众的恶评。

叶欣的“五官”,和Ethel的“身体”

叶欣和Ethel都是大三的学生,她们是看到朋友圈招募报名来参展的。

叶欣就读于中国美术学院张江分校公共艺术系,Ethel是厦门大学艺术学院的学生。她们展出的作品依次放在最显眼的位置——门口,而且主题近似,叶欣的是五官和一张脸、旁边附上独白,Ethel做的是头发门帘还有安全套乳房。她们将身体部位单独拆解,分别展示,从头发到鼻毛都触感真实,迫使人们重新面对破碎的肢体,有点恐怖怪诞的解剖意味。

但是这两个女生却不这么认为。

叶欣以自己的脸为原型放入盘中,再把五官用硅胶分别罗列出来,把眼睛用线缝上,让嘴唇里含着血眼珠,使鼻子长出白色长毛,旁边各附有一句独白,大石觉得没这个“独白”的必要,但叶欣觉得必须如此,她引用顾城的话解释说,“世界上所有东西都有名字,我也有名字,所有东西都有他们的死亡和命运,我也有。”

叶欣的“五官”作品

她给我看了以往的小视频作品,都与少女梦还有童话有关:有一个是白纱罩下七床被子叠成的婴儿床,两个床脚各套上一只小红鞋,整体宛如一个空洞的女孩身体,“这个是有声音的,我采访许多小女孩,问她们认为公主是怎么样的,然后用录音循环播放。” 还有一个是课程作业,视频里穿着红鞋子的白袜管空空晃荡,女孩们走来走去,踢毽子,把镜子踩碎。

“可能和我小时候对童话比较感兴趣有关。”她本来还选了这个公主床参加cult展,但策展人大石建议她把小女孩对于公主的回答换成成年女人叫床,她不同意,所以就换成了五官。“五官以后会有一个故事,我要用纸板做一个1㎡的小剧场,就演五官互动的一个梦境。”

“虽然老师上课会启发你做很多事,但具体做的怎么样是教不出来的。这不是技术活。”她说。

Ethel的作品是进门的头发帘,掀开它就像掀入一个女人的门帘,还有两个用安全套做成的乳头,触感极为真实。她说,这是她一系列作品的一部分,“这个系列主要就女性的日常行为和自我身份进行探讨,之外还有遮盖全脸的痣,把日常细微体验极端放大来突出自我认知。比方说男人用安全套,女人有一对乳房,把它们做到一起,互换一下,安全套乳房就是对于男女关系玩笑似的置换。” 

Ethel的“身体”作品

“是因为我自己是女的,并且性向多元,和女生的一些交往给我灵感,所以更为敏感。”Ethel解释她作品的原因。“做这个系列并没有恐怖怪异的意思,但大家对这种本来属于身体一部分的独立出来看就会觉得比较恐怖。我还做了吃掉一只口红和盖满脸的痣。”她说不想因为cult展所以就必须弄得恐怖或者怪异。

日本垃圾艺术家原田透:“cult是病人的排出物,cult展是精神病院作品发表会”

原田透(Tøru Harada)是来自日本的“垃圾”艺术家。他1980年出生于九州宫崎县,2004年九州产业大学艺术系雕塑专业毕业后,来到中国工作。他现在生活在上海朱家角和市区之间:在市区的时候,大半时间待在之前工作的纹身店,用电脑画画或者去酒吧约会;在朱家角有一个自己的工作室,平常就去废品厂挑“好看的废品”,做装置作品,还要照顾一只叫做latte的猫,在古镇散散步,生活节奏很慢。

他参展的作品原料都是从废品厂捡回来的垃圾,他说,“它们有的是被遗弃的家居零件,有的是无主的破旧自行车头,有的是尚未加工的木桩。在这个过度消费的时代,它们被称为废物,我以自由拼贴的形式把它们重新解构并组装,无论用色还是解构都大胆而生猛,居然让零件们在色彩和霓虹的帮衬下组成一张张情绪饱满的脸,它们的时间重新开始了。”

原田透的“垃圾”艺术

为什么要做垃圾?他说“因为现实生活中产生大量的垃圾,所以需要垃圾的轮回(回收)。”

原田评价cult的方式很有趣。“cult是每个病人的排出方式,这个展就是一次精神病院发表会,大石是我们的院长,我们这些病人,有的人拿出自己的内脏,有人拿出努力制作的大便等等,就是一个变态宴会。”然后又认真地补充,“有时候会觉得一直自己创作很孤独,这样的交流方式是对大家的鼓励。”

策展人大石介绍,参展人的身份非常多元,除了青年艺术家和大三学生,还有16岁创作色情暴力画面的少年,用谷歌地图环球野拍的摄影师,用收集的街上动物尸体制作标本的女孩们,以及已经凭借“无性”“生物科技”扬名的新媒体艺术家陆扬。

策展人大石: “向上的东西太多了,人们就想看点向下坠的”

大石的家,几乎就是小型私密的cult现场,地上快递箱子占据了很大空间,石膏塑像上堆着衣服,牛骨扔在沙发上。茶几下面是一个闪着蓝光的3D打印机。巫蛊或傩戏木偶吊在墙上。

大石说,“我这间屋子的感觉就是视线没有落脚点是吧,很多人都不适应。我策的展也一样。”

大石面色黝黑,毛发旺盛,看起来很憨直。他是公号“非正常骨头研究中心”的作者,骨头和工艺品的收集爱好者,在家用3D打印机制作了各种各样的头骨还有动物骨架。主业是EA游戏公司的设计师,曾在《模拟人生》工作室工作,现在为《星战》还有《植物大战僵尸》负责动画设计。

“为了策划cult展请了3个月的假”,大石说,开始做展是觉得现在很多展都太无聊了,让人奔波了一天然后看到很没有意思的东西。“所以想做一个有趣的、在别处看不到的展。”

策展的过程并不顺利。

首先是没钱。他拒绝了豆瓣的票务代理,“因为他们在北京,搞不定这边的场地和人员,还得我自己来。”他想到在朋友圈做众筹,提前放票,一张预售50元,加送cult选集。众筹在自媒体号的联合贩卖下很快成功了,开展前一个月就把钱凑齐了。

其次是不认识什么人。《cult》纪念刊想要收录王小波的文章,找李银河授权没有找到;又想找左小祖咒写点什么,但对方经纪人也要求正式商业合作;想找郑渊洁也私信得不到回音;所以只能用朋友关系呼吁自媒体支持,就像x博士、利维坦还有出现在cult展合办名单里的那十家。

cult展现场

然后就是定主题。“为什么要做cult展?”他解释说,“我跟很多人交流了做展的想法,他们就问我,这个得有名字吧?我想cult就是一个适合的符号:它可以是昆汀的电影,可以是安迪沃霍尔的画,也可以是80年代王朔的痞俗小说,以及王小波李银河做的同性恋研究。现在官方向上的东西太多了,人们就想看点向下坠的,找点主流排斥的low点。80年代流行那种大胆质朴的解放思潮,到了90年代压抑下来,比方说公园厕所各种逮同性恋;现在经过了一段时间,就像一个循环,又到了low点回升的时候,所以我想用艺术的方式表现。”

“你来挑你喜欢的,就会错过其他有意义的,这个展的密集程度迫使你只会关注你自己想关注的。这就是这个展的意义。我不能给你推荐艺术家。这个展里确实有大咖,但是你如果看不出来我就不会说。其实你选的这些挺没有收藏眼光的,骗骗小姑娘估计可以。”他直率地对界面记者说。

他还不无得意地提起cult展的开场方式。他用众筹的钱把分散各地的艺术家都邀请到现场,每个人安上《封神榜》的名字,用cosplay的形式入场。“本来就是来玩的。玩的挺嗨就可以了。也有人说我们做的是垃圾,根本不是艺术。但是有意思就够了。”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