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虚拟人频频出圈,下一个“同事”还会是人吗?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虚拟人频频出圈,下一个“同事”还会是人吗?

和你竞争的,可能是个虚拟人。

图片来源:柳夜熙官方微博

文|文化产业新闻 北辰

前不久,万科董事长郁亮在微信朋友圈发了一则消息:

祝贺“崔筱盼”获得了2021年万科总部优秀新人奖,她催办的预付应收/逾期单据核销率达到91.44%。

按理说,表彰年度优秀新人并不是什么新鲜事,但是今年这位优秀员工“崔筱盼”并不是真人,而是万科首位数字化员工——数字虚拟人,并已在万科集团财务部工作了10个月。

有趣的是,很多万科的员工并不知道这位“同事”并不是人……

仔细想来,真真是细思极恐!既然你的同事可以被虚拟人代替,并且还获得了优秀员工,甚至还可以全年无休毫无怨言,那么你被虚拟人代替还需要多久?虚拟人真的会让我们失业么?

企业员工、娱乐偶像、知识分子……虚拟人无处不在

事实上,崔筱盼并不是第一位火爆全网的虚拟人。目前,虚拟人不断拓宽自身的应用领域,已经涉及娱乐、时尚、金融、新闻、教育等多个行业。

在江苏晚会上,以邓丽君为原型的虚拟人和真人歌手周深合唱了《小城故事》等经典歌曲。虚拟偶像团体VSinger表演了《卡路里》,东方卫视、哔哩哔哩等亦将虚拟人元素融入到跨年晚会。

虚拟美妆达人柳叶熙在发布抖音第一条短视频后即获得300多万点赞,涨粉上百万;虚拟时尚博主AYAYI第一条小红书发布当天就获得224万阅读、9.3万喜欢和超过4千条评论;在“快手小店”直播间,虚拟电商主播关小芳已经和真人主播配合完成了多场直播带货。

《每日经济新闻》虚拟主持人N小黑以及N小白是全球首批和真人原型真假难辨的数字孪生人,他们已联合工作70天,全天24小时不间隔,成功化身“全球最卷打工人”。

除了上述娱乐电商行业之外,知识领域也已经有了虚拟人的存在。2021年6月1日,清华大学计算机系知识工程实验室迎来了中国首个原创虚拟学生——华智冰。她不仅可以与人交流,进行推理,和人进行一定的情感互动,还精通写诗、画画,可谓是“十佳学生”了。

随着AI、5G、VR等技术的进一步成熟,虚拟技术作为用户与虚拟世界的重要交互面,将会收获更多资本的青睐,其形态和应用场景也将不断丰富。

一片蓝海,虚拟人发展动力十足

随着元宇宙概念的流行,作为元宇宙赛道之一的虚拟人越来越多的涌现出来,其商业价值也逐步显现。除了娱乐公司与MCN机构,各头部大厂也纷纷入局这一赛道,布局不同类型的虚拟人IP,虚拟数字人正成为“Z世代”在各大社交平台上追逐崇拜的形象。

市场研究机构量子位智库发布的《虚拟数字人深度产业报告》预计,到2030年,我国虚拟人整体市场规模将达到2700亿元,当前虚拟人产业处于前期培育阶段。

技术突破成为核心驱动力

虚拟数字人,是存在于数字世界的“人”,利用信息技术与人工智能技术将人体全身及肢体动作全方位的进行数字化、可视化“复制”,最终达到将现实生活中的人精确的在数字世界中模拟构建出来。简单来说,就是运用先进技术构建真人的“数字孪生”。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突破,虚拟人的制作得以快速发展,进入发展快车道。建模的精细度、动作捕捉技术以及AI交互技术更是日渐成熟,行业门槛逐步降低,成本端也有所下降。虚拟人已逐步达到写实逼真程度,具有情感表达和沟通交流的能力,不论是从形态、表情还是声音都与真人越来越相似。

“Z世代”对虚拟世界的接受度更高,渴望新形式的内容消费

Z世代意指在1995-2009年间出生的人,统指受到互联网、等科技产物影响很大的一代人。这也进一步表明这部分人群对虚拟人的接受度要相对更高。

据统计,目前中国成年95后总人数约为2.6亿,贡献了40%的整体消费,已经逐步成为中国消费市场上一股强劲的新力军。

Z世代的标签众多,个性十足,有着属于他们自己独特的消费方式。他们愿意尝试新鲜事物,渴望新形式的内容消费。

人口老龄化带来行业机遇

由于医疗技术进步等影响,当前人均寿命延长,我国养老需求日渐增加,随着老年人口占比的不断提高,满足老年群体的多样化需求、妥善解决老龄化带来的各种社会问题日趋重要。

工作生活压力的不断增加,处于中青年的子女没有时间和精力照顾老人,大部分老人被动成为了"孤寡老人"。在日本,小冰等公司也在开发情感陪护的AI虚拟人,以应对人口老龄化和空巢家庭带来的情感空虚问题。

政策与资本的助力

2021年10月26日,广电总局组织制定了《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十四五"科技发展规划》。《规划》在加快媒体深度融合方面,明确提出要:推动虚拟主播、动画手语广泛应用于新闻播报、 天气预报、综艺科教等节目生产,创新节目形态,提高制播效率和智能化水平。

在政策的方向引领下,资本也纷纷注入虚拟人这一行业。据天眼查显示,截至2021年11月,虚拟数字人相关投资有13笔,集中在虚拟数字人、虚拟偶像以及泛娱乐领域相关技术等公司;2020年全年相关投资共10笔,2019年全年相关投资共6笔。

虚拟人——更合格的“打工人”,打工人将无处打工?

一片蓝海之下,虚拟人的发展只会一路高歌猛进。崔筱盼、N小黑和N小白的成功似乎证明虚拟人是比人类更合格的打工人,有网友甚至说:“珍惜还能和同事内卷的日子吧,他们至少还是人。”

一个虚拟人可以抵得上上百个员工,他们不用吃饭,不用休息,不需要五险一金,不要加班费,出错率低,不会生病,并且无条件忠诚企业。

著名科幻作家、第74届雨果奖得主郝景芳对中国财富表示:未来,虚拟人取代人是必然的趋势。川财证券首席投资顾问李松泽同样认为:未来,人工智能对人类社会的渗透将会非常迅速。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人类还有什么可利用的价值呢?难道虚拟人真的会取代就业么?

事实上,人们对机器会摧毁人类工作岗位的担心由来已久。在1589年,当威廉·李(William Lee)将其发明的织袜机敬献给女王伊丽莎白一世,希望获得专利时,女王以如下宣言表示拒绝:“至于你的发明可能给我可怜的臣民带来的影响,肯定会剥夺其工作岗位,使之沦为乞丐,毁掉他们。”

然而,法国经济学家菲利普·阿吉翁认为,从经济史的角度来看,因为技术革新而造成的技术性失业的担忧从来没有变成现实。菲利普·阿吉翁团队经测量和结算,人工智能的发展其实对于我们有正向作用,并且会随着时间而加强。

研究结果显示:一家工厂的自动化程度在当前提升1个百分点,会使2年后的就业提高0.25%,使10年后的就业提高0.4%。与人们的与其恰恰相反,自动化以及人工智能的发展给市场创造的就业岗位要多于其替代的就业岗位。

截取菲利普·阿吉翁著作:《创造性破坏的力量》

如何解释这种正向的关系呢?菲利普·阿吉翁解释道:自动化程度高的企业拥有更高的生产率,从而能够创造更高的价值,从而占据更高的市场份额。高份额的市场占有率使得企业不得不扩大生产规模以适应生产,从而雇佣更多的员工。

由此来看,技术的进步从来不会破坏就业。当然更不会导致人类大规模的失业。因此来说这也回应了本文开头,我们并不会被虚拟人物完全代替,虚拟人更不会破坏人类的就业。

以目前的情况来看,虚拟人的技术还未完全成熟,虚拟人目前正处于深入探索研究阶段。人类对于虚拟人的研究更多的是对于新技术的一种好奇和尝试。

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智能设计与机器视觉研究室的信息显示,制作、训练虚拟人的技术还不够成熟,尤其是3D成像设备、后期制作开发等成本居高不下,建模效率相对较低,离虚拟人的广泛应用还有很长的距离。

同时,虚拟人的算法性能,特别是实时面部表情捕捉与还原的精准度尚不完善,离完全取代真人同样具有很大的进步空间。

除此之外,虚拟人的伦理问题同样是其不可能广泛替代人类的关键因素。

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智能设计与机器视觉研究室执行主任宋展表示,此前人工智能快速发展带来的“换脸”风险一度引起人们的警惕,而虚拟人对人物原型的假冒替代问题可能会更加突出。有些人甚至沉迷虚拟世界而分不清现实,从而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

这种种因素和历史经验都明确表示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虚拟人代替人类就业的情况并不会出现。

结语

尽管目前虚拟人等人工智能在某些领域确实要比我们人类要出众许多,但是我们要认清这样一个事实,人脑中的神经元数量之庞大,结构之复杂是任何技术都无法模拟和创造的,同样也是任何虚拟人所无法拥有的。

“我们的未来是一场不断增长的科技力量与人类使用科技的智慧之间的竞争。”在这场竞争中,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逐渐走向融合。或许我们更应该担心的不是虚拟人取代人类,而是人类过于相信甚至沉迷虚拟人,从而分不清虚拟和现实。这才是虚拟人对我们人类最大的风险。

部分参考:新京报、新华社、广州日报、中信建投证券研究、央广网、亿欧网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虚拟人频频出圈,下一个“同事”还会是人吗?

和你竞争的,可能是个虚拟人。

图片来源:柳夜熙官方微博

文|文化产业新闻 北辰

前不久,万科董事长郁亮在微信朋友圈发了一则消息:

祝贺“崔筱盼”获得了2021年万科总部优秀新人奖,她催办的预付应收/逾期单据核销率达到91.44%。

按理说,表彰年度优秀新人并不是什么新鲜事,但是今年这位优秀员工“崔筱盼”并不是真人,而是万科首位数字化员工——数字虚拟人,并已在万科集团财务部工作了10个月。

有趣的是,很多万科的员工并不知道这位“同事”并不是人……

仔细想来,真真是细思极恐!既然你的同事可以被虚拟人代替,并且还获得了优秀员工,甚至还可以全年无休毫无怨言,那么你被虚拟人代替还需要多久?虚拟人真的会让我们失业么?

企业员工、娱乐偶像、知识分子……虚拟人无处不在

事实上,崔筱盼并不是第一位火爆全网的虚拟人。目前,虚拟人不断拓宽自身的应用领域,已经涉及娱乐、时尚、金融、新闻、教育等多个行业。

在江苏晚会上,以邓丽君为原型的虚拟人和真人歌手周深合唱了《小城故事》等经典歌曲。虚拟偶像团体VSinger表演了《卡路里》,东方卫视、哔哩哔哩等亦将虚拟人元素融入到跨年晚会。

虚拟美妆达人柳叶熙在发布抖音第一条短视频后即获得300多万点赞,涨粉上百万;虚拟时尚博主AYAYI第一条小红书发布当天就获得224万阅读、9.3万喜欢和超过4千条评论;在“快手小店”直播间,虚拟电商主播关小芳已经和真人主播配合完成了多场直播带货。

《每日经济新闻》虚拟主持人N小黑以及N小白是全球首批和真人原型真假难辨的数字孪生人,他们已联合工作70天,全天24小时不间隔,成功化身“全球最卷打工人”。

除了上述娱乐电商行业之外,知识领域也已经有了虚拟人的存在。2021年6月1日,清华大学计算机系知识工程实验室迎来了中国首个原创虚拟学生——华智冰。她不仅可以与人交流,进行推理,和人进行一定的情感互动,还精通写诗、画画,可谓是“十佳学生”了。

随着AI、5G、VR等技术的进一步成熟,虚拟技术作为用户与虚拟世界的重要交互面,将会收获更多资本的青睐,其形态和应用场景也将不断丰富。

一片蓝海,虚拟人发展动力十足

随着元宇宙概念的流行,作为元宇宙赛道之一的虚拟人越来越多的涌现出来,其商业价值也逐步显现。除了娱乐公司与MCN机构,各头部大厂也纷纷入局这一赛道,布局不同类型的虚拟人IP,虚拟数字人正成为“Z世代”在各大社交平台上追逐崇拜的形象。

市场研究机构量子位智库发布的《虚拟数字人深度产业报告》预计,到2030年,我国虚拟人整体市场规模将达到2700亿元,当前虚拟人产业处于前期培育阶段。

技术突破成为核心驱动力

虚拟数字人,是存在于数字世界的“人”,利用信息技术与人工智能技术将人体全身及肢体动作全方位的进行数字化、可视化“复制”,最终达到将现实生活中的人精确的在数字世界中模拟构建出来。简单来说,就是运用先进技术构建真人的“数字孪生”。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突破,虚拟人的制作得以快速发展,进入发展快车道。建模的精细度、动作捕捉技术以及AI交互技术更是日渐成熟,行业门槛逐步降低,成本端也有所下降。虚拟人已逐步达到写实逼真程度,具有情感表达和沟通交流的能力,不论是从形态、表情还是声音都与真人越来越相似。

“Z世代”对虚拟世界的接受度更高,渴望新形式的内容消费

Z世代意指在1995-2009年间出生的人,统指受到互联网、等科技产物影响很大的一代人。这也进一步表明这部分人群对虚拟人的接受度要相对更高。

据统计,目前中国成年95后总人数约为2.6亿,贡献了40%的整体消费,已经逐步成为中国消费市场上一股强劲的新力军。

Z世代的标签众多,个性十足,有着属于他们自己独特的消费方式。他们愿意尝试新鲜事物,渴望新形式的内容消费。

人口老龄化带来行业机遇

由于医疗技术进步等影响,当前人均寿命延长,我国养老需求日渐增加,随着老年人口占比的不断提高,满足老年群体的多样化需求、妥善解决老龄化带来的各种社会问题日趋重要。

工作生活压力的不断增加,处于中青年的子女没有时间和精力照顾老人,大部分老人被动成为了"孤寡老人"。在日本,小冰等公司也在开发情感陪护的AI虚拟人,以应对人口老龄化和空巢家庭带来的情感空虚问题。

政策与资本的助力

2021年10月26日,广电总局组织制定了《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十四五"科技发展规划》。《规划》在加快媒体深度融合方面,明确提出要:推动虚拟主播、动画手语广泛应用于新闻播报、 天气预报、综艺科教等节目生产,创新节目形态,提高制播效率和智能化水平。

在政策的方向引领下,资本也纷纷注入虚拟人这一行业。据天眼查显示,截至2021年11月,虚拟数字人相关投资有13笔,集中在虚拟数字人、虚拟偶像以及泛娱乐领域相关技术等公司;2020年全年相关投资共10笔,2019年全年相关投资共6笔。

虚拟人——更合格的“打工人”,打工人将无处打工?

一片蓝海之下,虚拟人的发展只会一路高歌猛进。崔筱盼、N小黑和N小白的成功似乎证明虚拟人是比人类更合格的打工人,有网友甚至说:“珍惜还能和同事内卷的日子吧,他们至少还是人。”

一个虚拟人可以抵得上上百个员工,他们不用吃饭,不用休息,不需要五险一金,不要加班费,出错率低,不会生病,并且无条件忠诚企业。

著名科幻作家、第74届雨果奖得主郝景芳对中国财富表示:未来,虚拟人取代人是必然的趋势。川财证券首席投资顾问李松泽同样认为:未来,人工智能对人类社会的渗透将会非常迅速。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人类还有什么可利用的价值呢?难道虚拟人真的会取代就业么?

事实上,人们对机器会摧毁人类工作岗位的担心由来已久。在1589年,当威廉·李(William Lee)将其发明的织袜机敬献给女王伊丽莎白一世,希望获得专利时,女王以如下宣言表示拒绝:“至于你的发明可能给我可怜的臣民带来的影响,肯定会剥夺其工作岗位,使之沦为乞丐,毁掉他们。”

然而,法国经济学家菲利普·阿吉翁认为,从经济史的角度来看,因为技术革新而造成的技术性失业的担忧从来没有变成现实。菲利普·阿吉翁团队经测量和结算,人工智能的发展其实对于我们有正向作用,并且会随着时间而加强。

研究结果显示:一家工厂的自动化程度在当前提升1个百分点,会使2年后的就业提高0.25%,使10年后的就业提高0.4%。与人们的与其恰恰相反,自动化以及人工智能的发展给市场创造的就业岗位要多于其替代的就业岗位。

截取菲利普·阿吉翁著作:《创造性破坏的力量》

如何解释这种正向的关系呢?菲利普·阿吉翁解释道:自动化程度高的企业拥有更高的生产率,从而能够创造更高的价值,从而占据更高的市场份额。高份额的市场占有率使得企业不得不扩大生产规模以适应生产,从而雇佣更多的员工。

由此来看,技术的进步从来不会破坏就业。当然更不会导致人类大规模的失业。因此来说这也回应了本文开头,我们并不会被虚拟人物完全代替,虚拟人更不会破坏人类的就业。

以目前的情况来看,虚拟人的技术还未完全成熟,虚拟人目前正处于深入探索研究阶段。人类对于虚拟人的研究更多的是对于新技术的一种好奇和尝试。

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智能设计与机器视觉研究室的信息显示,制作、训练虚拟人的技术还不够成熟,尤其是3D成像设备、后期制作开发等成本居高不下,建模效率相对较低,离虚拟人的广泛应用还有很长的距离。

同时,虚拟人的算法性能,特别是实时面部表情捕捉与还原的精准度尚不完善,离完全取代真人同样具有很大的进步空间。

除此之外,虚拟人的伦理问题同样是其不可能广泛替代人类的关键因素。

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智能设计与机器视觉研究室执行主任宋展表示,此前人工智能快速发展带来的“换脸”风险一度引起人们的警惕,而虚拟人对人物原型的假冒替代问题可能会更加突出。有些人甚至沉迷虚拟世界而分不清现实,从而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

这种种因素和历史经验都明确表示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虚拟人代替人类就业的情况并不会出现。

结语

尽管目前虚拟人等人工智能在某些领域确实要比我们人类要出众许多,但是我们要认清这样一个事实,人脑中的神经元数量之庞大,结构之复杂是任何技术都无法模拟和创造的,同样也是任何虚拟人所无法拥有的。

“我们的未来是一场不断增长的科技力量与人类使用科技的智慧之间的竞争。”在这场竞争中,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逐渐走向融合。或许我们更应该担心的不是虚拟人取代人类,而是人类过于相信甚至沉迷虚拟人,从而分不清虚拟和现实。这才是虚拟人对我们人类最大的风险。

部分参考:新京报、新华社、广州日报、中信建投证券研究、央广网、亿欧网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