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从程十发的搪瓷脸盆设计说起,建国后的绘画审美趣味如何发生转向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从程十发的搪瓷脸盆设计说起,建国后的绘画审美趣味如何发生转向

一个时代所走过的脚印,一定是可以从绘画作品之中得以体现。

撰文 | Monica

目前,程十发美术馆正在展出《献给生活——上海中国画院藏程十发作品陈列》,引发了我的关注。

作为海派艺术的杰出代表,程十发先生是传统文人山水画向新中国人物画转型过程中,非常值得研究的一位人物。他的一生求学和创作经历,几乎历经了中国近现代艺术变革的整个过程。

青年时期深受明代著名书画家陈老莲(陈洪绶)影响,学习文人画,所受的是传统文人趣味熏陶,绘画审美中带有贵族气质的“士大夫精神”。

明 陈洪绶《山水人物册页》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

到了中年,时代环境改天换地,画家也开始了自我革新。

为了积极响应新中国的新文化建设,从1949年开始,程十发就深入农场生活,学习了很多年画、插画这类具有乡土气息的民间艺术,对中国传统画进行改造,画面中开始出现了农民、工人等劳动人物形象,以及融入了很多生产、生活的场景。

1950年末至1960年代初,程十发的革新成果显著,创作出了《歌唱祖国的春天》(1957)、《民歌》(1958)、《街头一景》(1958)、《给生活打扮的人》(1958)、《在毛主席周围》等一大批非常精彩的雅俗共赏的主题人物画佳作。有些作品还获得了国际级和国家级大奖。其绘画的审美趣味开始走向了平民化、大众化,但又完美保持了一定艺术性,甚至还吸收了一定的西方油画技法。

此次展出的《歌唱祖国的春天》,是程十发主题画创作的代表作,也是他的成名之作,作品荣获1957年全国第一届青年美术作品展览一等奖。完美地诠释了“文艺要为工农兵服务”的方针。

展墙内容

在参观过程中,作品《搪瓷脸盆画稿》、《给生活打扮的人们》格外引起了我的兴趣。搪瓷脸盆是很多80后小时候家家必备的生活用品。这件作品就是纪录五十年代程十发和很多上海中国画院的知名绘画名家,包括赖少其、唐云、程十发、周炼霞等,参与日用品的设计创作经历,其中就有搪瓷脸盆这类非常接地气的物品。面盆上印着徐悲鸿的马、齐白石的虾,或者很多漂亮的花卉设计很多都是出自这些大师之手。让人不由联想到如今有些“昂贵”的艺术衍生品。

《给生活打扮的人们》 程十发1958年 75.5×46cm

作品纪录1958年上海中国画院组织画师去上海久新搪瓷厂深入生活进行创作的场景。

毛泽东曾经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说过的一句话,“艺术为人民服务,首先是为工农兵服务”。这是由国家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也是国家主体成员的精神审美需求反应。这些“艺术衍生品”的设计生产,既美化了当时的生活又极大范围做了艺术普及。

带有印花的搪瓷盆、搪瓷锅、以及印有“攀钢全景“字样的瓷器盘
物品拍摄于上海艺术百代美术馆

新中国成立之后的三十年,艺术创作大方向是展现新国家气象,而艺术创作者也是有单位挂职。在宣传上,更多是来自国家层面的推动。现代意义上的艺术市场,是到了90年代才开始出现。但也正是得益于那个时代的艺术生产和创作模式,使得连环画、年画、版画以及改造后的中国画,走进了千家万户,装饰了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在审美表达上自信又自在,至少影响了二代人的艺术观念。

作品选自艺术百代美术馆开幕首展《奋斗——新中国岁月回响》

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艺术是作为一种革命理想主义、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结合存在。原来传统的人文山水画中开始出现了工厂、烟囱、卡车等劳动建设场景,而原来闲情逸致的士大夫人物被积极向上的工人、农民、士兵等劳动人民的形象所取代。但作品中充满了丰富的精神情感,对建设中的新社会有着美好向往。

作品选自艺术百代美术馆开幕首展《奋斗——新中国岁月回响》

虽然整体画面可能仍然会带有一些人文气息,但总的来说,画面能够让人理解和欣赏。尤其是50年代到70年代间,工农兵人物形象几乎成为画面必不可少的符号。人物动作、表情、服饰甚至道具,都形成了意指十分明确的符号化语言,表现形式相对稳定,艺术语言也富有时代性。如在塑造新中国人物工人形象时,宽广的胸怀、有力的臂膀、标志性的工装以及一往无前的姿态,成为表现无私奉献、敢于担当的语言符号。

作品选自艺术百代美术馆开幕首展《奋斗——新中国岁月回响》

那个时代的绘画,也有着鲜明的风格,红光亮,高大全。更多展示的是英雄人物和正面人物。现在很多老人对这种艺术形式都还很熟悉,在当时的社会环境里,作品传递的都是积极向上,拥有生命力的正能量,人物形象也多为健康强壮的劳动者形象,他们在建设新社会的道路上,朝气蓬勃,充满干劲,对生活也充满了希望。

作品选择艺术百代美术馆开幕首展《奋斗——新中国岁月回响》

有部分观点认为,那个时代的艺术作品太过典型刻板缺乏多元化,但是拉回到当时的社会时代背景,国内整个社会经济还处在一穷二白中,国际环境也格外紧张,美国和苏联分别在50和60年代对中国进行了封锁,此外国内还潜伏不少计划反攻大陆的特务,政治生活仍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重要组成部分。

最近在上海知青曾经下放的五四农场里,看到了介绍当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展览,里面介绍当时青年的日常生活主要由四大部分组成,学农、学工、学军还有民兵训练。 

既然需要继续斗争,这必然会涉及到斗争对象的形象需要鲜明化、典型化,试想如果暧昧化或模糊化,还怎么斗争? 但有一点,这个时期的艺术作品都非常容易理解,易于宣传,同时也美化了日常生活。对任何艺术作品的分析都需要回到具体的社会环境和历史时代中去理解,才有助于更好的把握创作方向的演变。

作品选自艺术百代美术馆开幕首展《奋斗——新中国岁月回响》

在改革开放之后,这一创作方向开始逐渐发生了改变。进入90年代,对艺术品的评价和宣传更多来自于市场,集中体现在拍卖场上的数字以及画廊、艺博会等各种展览。而市场化的运作结果就是,作品从形式到内容都逐渐发生了转向。因为资本的逻辑是只买最稀缺的,最有代表性的,最特别的,甚至是带有一定反讽意味的。于是,艺术离普通老百姓的生活越来越远,现在有很多当代艺术展,欣赏体验却让人一言难尽,最常听到的反馈就是看不懂或者是艺术家太难理解了。这种审美上的困惑让普通百姓形成一种认知怪圈,觉得艺术似乎就是高高在上的,又或者就是莫名其妙的。艺术开始沦为很小一部分人的高端社交货币和金融投资对象,审美趣味自然也发生了转向。曾经那些常常出现在画中的人物也开始渐渐消失了,或者以另外的形象存在着。

一个时代所走过的脚印,一定是可以从绘画作品之中得以体现。再次回看程十发在1958年创作的《给生活打扮的人们》这件作品,其思想性和艺术性仍然让人感动,觉得自然亲切。绘画作品中的人物,虽然生活在物资极少的年代,但反应出来的精神情感却是如此丰富。半个世纪过去了,社会发生了很多改变,但希望展览中的这些作品所保留下来的情感能打动常常纠结于生活压力中的你,也希望你对生活的激情能在这些作品中得到升华。

展览名称:奋斗——新中国岁月回响

展览时间:2021年9月12日—2022年3月31日,10:00—18:00(周一闭馆)

展览地点:上海艺术百代美术馆

展览地址:上海市松江区王家厍路885弄云堡未来市艺术文创园区内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从程十发的搪瓷脸盆设计说起,建国后的绘画审美趣味如何发生转向

一个时代所走过的脚印,一定是可以从绘画作品之中得以体现。

撰文 | Monica

目前,程十发美术馆正在展出《献给生活——上海中国画院藏程十发作品陈列》,引发了我的关注。

作为海派艺术的杰出代表,程十发先生是传统文人山水画向新中国人物画转型过程中,非常值得研究的一位人物。他的一生求学和创作经历,几乎历经了中国近现代艺术变革的整个过程。

青年时期深受明代著名书画家陈老莲(陈洪绶)影响,学习文人画,所受的是传统文人趣味熏陶,绘画审美中带有贵族气质的“士大夫精神”。

明 陈洪绶《山水人物册页》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

到了中年,时代环境改天换地,画家也开始了自我革新。

为了积极响应新中国的新文化建设,从1949年开始,程十发就深入农场生活,学习了很多年画、插画这类具有乡土气息的民间艺术,对中国传统画进行改造,画面中开始出现了农民、工人等劳动人物形象,以及融入了很多生产、生活的场景。

1950年末至1960年代初,程十发的革新成果显著,创作出了《歌唱祖国的春天》(1957)、《民歌》(1958)、《街头一景》(1958)、《给生活打扮的人》(1958)、《在毛主席周围》等一大批非常精彩的雅俗共赏的主题人物画佳作。有些作品还获得了国际级和国家级大奖。其绘画的审美趣味开始走向了平民化、大众化,但又完美保持了一定艺术性,甚至还吸收了一定的西方油画技法。

此次展出的《歌唱祖国的春天》,是程十发主题画创作的代表作,也是他的成名之作,作品荣获1957年全国第一届青年美术作品展览一等奖。完美地诠释了“文艺要为工农兵服务”的方针。

展墙内容

在参观过程中,作品《搪瓷脸盆画稿》、《给生活打扮的人们》格外引起了我的兴趣。搪瓷脸盆是很多80后小时候家家必备的生活用品。这件作品就是纪录五十年代程十发和很多上海中国画院的知名绘画名家,包括赖少其、唐云、程十发、周炼霞等,参与日用品的设计创作经历,其中就有搪瓷脸盆这类非常接地气的物品。面盆上印着徐悲鸿的马、齐白石的虾,或者很多漂亮的花卉设计很多都是出自这些大师之手。让人不由联想到如今有些“昂贵”的艺术衍生品。

《给生活打扮的人们》 程十发1958年 75.5×46cm

作品纪录1958年上海中国画院组织画师去上海久新搪瓷厂深入生活进行创作的场景。

毛泽东曾经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说过的一句话,“艺术为人民服务,首先是为工农兵服务”。这是由国家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也是国家主体成员的精神审美需求反应。这些“艺术衍生品”的设计生产,既美化了当时的生活又极大范围做了艺术普及。

带有印花的搪瓷盆、搪瓷锅、以及印有“攀钢全景“字样的瓷器盘
物品拍摄于上海艺术百代美术馆

新中国成立之后的三十年,艺术创作大方向是展现新国家气象,而艺术创作者也是有单位挂职。在宣传上,更多是来自国家层面的推动。现代意义上的艺术市场,是到了90年代才开始出现。但也正是得益于那个时代的艺术生产和创作模式,使得连环画、年画、版画以及改造后的中国画,走进了千家万户,装饰了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在审美表达上自信又自在,至少影响了二代人的艺术观念。

作品选自艺术百代美术馆开幕首展《奋斗——新中国岁月回响》

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艺术是作为一种革命理想主义、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结合存在。原来传统的人文山水画中开始出现了工厂、烟囱、卡车等劳动建设场景,而原来闲情逸致的士大夫人物被积极向上的工人、农民、士兵等劳动人民的形象所取代。但作品中充满了丰富的精神情感,对建设中的新社会有着美好向往。

作品选自艺术百代美术馆开幕首展《奋斗——新中国岁月回响》

虽然整体画面可能仍然会带有一些人文气息,但总的来说,画面能够让人理解和欣赏。尤其是50年代到70年代间,工农兵人物形象几乎成为画面必不可少的符号。人物动作、表情、服饰甚至道具,都形成了意指十分明确的符号化语言,表现形式相对稳定,艺术语言也富有时代性。如在塑造新中国人物工人形象时,宽广的胸怀、有力的臂膀、标志性的工装以及一往无前的姿态,成为表现无私奉献、敢于担当的语言符号。

作品选自艺术百代美术馆开幕首展《奋斗——新中国岁月回响》

那个时代的绘画,也有着鲜明的风格,红光亮,高大全。更多展示的是英雄人物和正面人物。现在很多老人对这种艺术形式都还很熟悉,在当时的社会环境里,作品传递的都是积极向上,拥有生命力的正能量,人物形象也多为健康强壮的劳动者形象,他们在建设新社会的道路上,朝气蓬勃,充满干劲,对生活也充满了希望。

作品选择艺术百代美术馆开幕首展《奋斗——新中国岁月回响》

有部分观点认为,那个时代的艺术作品太过典型刻板缺乏多元化,但是拉回到当时的社会时代背景,国内整个社会经济还处在一穷二白中,国际环境也格外紧张,美国和苏联分别在50和60年代对中国进行了封锁,此外国内还潜伏不少计划反攻大陆的特务,政治生活仍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重要组成部分。

最近在上海知青曾经下放的五四农场里,看到了介绍当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展览,里面介绍当时青年的日常生活主要由四大部分组成,学农、学工、学军还有民兵训练。 

既然需要继续斗争,这必然会涉及到斗争对象的形象需要鲜明化、典型化,试想如果暧昧化或模糊化,还怎么斗争? 但有一点,这个时期的艺术作品都非常容易理解,易于宣传,同时也美化了日常生活。对任何艺术作品的分析都需要回到具体的社会环境和历史时代中去理解,才有助于更好的把握创作方向的演变。

作品选自艺术百代美术馆开幕首展《奋斗——新中国岁月回响》

在改革开放之后,这一创作方向开始逐渐发生了改变。进入90年代,对艺术品的评价和宣传更多来自于市场,集中体现在拍卖场上的数字以及画廊、艺博会等各种展览。而市场化的运作结果就是,作品从形式到内容都逐渐发生了转向。因为资本的逻辑是只买最稀缺的,最有代表性的,最特别的,甚至是带有一定反讽意味的。于是,艺术离普通老百姓的生活越来越远,现在有很多当代艺术展,欣赏体验却让人一言难尽,最常听到的反馈就是看不懂或者是艺术家太难理解了。这种审美上的困惑让普通百姓形成一种认知怪圈,觉得艺术似乎就是高高在上的,又或者就是莫名其妙的。艺术开始沦为很小一部分人的高端社交货币和金融投资对象,审美趣味自然也发生了转向。曾经那些常常出现在画中的人物也开始渐渐消失了,或者以另外的形象存在着。

一个时代所走过的脚印,一定是可以从绘画作品之中得以体现。再次回看程十发在1958年创作的《给生活打扮的人们》这件作品,其思想性和艺术性仍然让人感动,觉得自然亲切。绘画作品中的人物,虽然生活在物资极少的年代,但反应出来的精神情感却是如此丰富。半个世纪过去了,社会发生了很多改变,但希望展览中的这些作品所保留下来的情感能打动常常纠结于生活压力中的你,也希望你对生活的激情能在这些作品中得到升华。

展览名称:奋斗——新中国岁月回响

展览时间:2021年9月12日—2022年3月31日,10:00—18:00(周一闭馆)

展览地点:上海艺术百代美术馆

展览地址:上海市松江区王家厍路885弄云堡未来市艺术文创园区内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