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这些企业、产业在如日中天时,我们都曾唱空、质疑,预警还在继续……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这些企业、产业在如日中天时,我们都曾唱空、质疑,预警还在继续……

我们当年提前泼出的冷水,无一不得到了应验。

文|中外管理 任慧媛

编辑|胸怀天下

曾经放言“理解乐视模式需要15年”的贾跃亭却在半途欠了一屁股债后遁去了美国,归期杳渺。

造了一本“精美”的假账割了美国“韭菜”的瑞幸陆正耀也曾美其名曰:“我不想做生意人,我只想做一个企业家!”

被疫情带火的在线教育一度号称前途无量,如今,却在亏损的困局中沉沦降落。

……

“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宴宾客,眼见他楼塌了。”用孔尚任《桃花扇》中的这句话写照这几年来诸多价值观有误区、“好景不长”的企业,再恰当不过。

然而有意思的是,同样是对这些企业,大部分媒体和各路机构,当年吹捧传奇的是他们,如今宣扬神话破灭的也是他们。

曾经一度,这些红极一时的公司可能真的让人看不懂。天花乱坠的玄虚幻象中,人们的双眼被蒙蔽,分不清亮丽PPT背后的千疮百孔。

稻盛和夫的《活法》一书中有句话说得好:“我们要学会用最基本的道理,来衡量看起来最复杂的事物。”

中外管理传媒社长、总编杨光曾撰文写道:互联网思维虽然甚嚣尘上,风光无限,但如果他们依然立足于单纯的“低价”和“便捷”,让这个社会日益沉迷于“将就”,而不是转而精心于“讲究”,那么这种商业终究是一个社会走向进步幸福的祸害,甚至是毒品。

如果一个企业及其团队和投资人,并没有切实造福社会,却自身赚得盆满钵盈,就一定是走不远的浮华,也将身负逃不掉的罪恶。

中外管理传媒在乐视、瑞幸、在线教育产业如日中天时,都唱空过这些企业和产业,我们当年提前泼出的冷水,无一不得到了应验。

预警一:乐视的高级骗局

2004年,贾跃亭成立乐视网,这就是乐视生态的源起。最初靠着版权分销,乐视网赚了个盆满钵盈,还一举做到了上市,成为了中国在线视频网站第一股。

也正是因为乐视网上市了,盈利情况直接关系到公司股价,但之前的版权囤货总会用完,继续倒买倒卖利润也越来越微薄。情急之下,贾跃亭想出了一个大昏招——财务造假,在报表上动起手脚,精美的账面数字骗过了股民,骗过了投资者。但是侥幸喘息的贾跃亭非但没有想着怎么自救,反而把步子迈得更大了,开始打造所谓“平台+内容+终端+应用”的乐视生态,并为此架构出互联网、内容、大屏、手机、汽车、体育、互联网金融等七大子生态。这便是贾跃亭号称要为之窒息的梦想。

有“梦想”的乐视,持续点燃了投资人的热情,有钱的大佬,影视圈的明星趋之若鹜,豪掷真金白银进一步助推这一场“皇帝新衣”的好戏。乐视的股价也水涨船高。可是疯狂的股民“韭菜”哪里会知道,除了乐视网,乐视的所有业务都在亏损。

不仅如此,贾跃亭还“乘胜追击”,成立了法拉第未来汽车公司。可谁都知道造车是一件多么烧钱的事情。终于,竭力粉饰的财报还是包不住这么大的窟窿,画饼难以为继。

可就在乐视资金出现短缺,想继续拉人投资时,结果还真有“白衣天使”相来营救。2017年,贾跃亭的山西老乡,融创房地产集团的孙宏斌带着150亿赶来救场。但很快他就发现,区区150亿根本无力兜住乐视的财务黑洞。在2017年9月融创中国的业绩发布会上,孙宏斌摘掉眼镜,用手捂面,言辞哽咽,他说:老贾连一片羽毛都不肯放弃。

而此时,贾跃亭本人来了一招金蝉脱壳,带着套现资金,留下一句“下周回国”,远遁到美国继续追求造车梦去了。

即便如此,也还是有大佬愿意相信贾跃亭。2018年7月,恒大的许家印携8亿美金入股了法拉第未来,却在短短3个月全部“烧光”。最终,二人以对簿公堂分家而结束。

乐视网的希望,寄托在贾跃亭身上,贾跃亭的希望,寄托在法拉第未来上。而经过8年的经营,法拉第未来没有交付出哪怕一辆FF91。贾跃亭的那句颇为讽刺的“下周回国”也被人改成了“明年交付”。

眼看着还不起巨额债务,2020年6月,贾跃亭提交了破产重组的申请。

“也不知乐视是为干事忙着圈钱,钱不够干事了又回来圈;还是乐视为圈钱假装干事,事不足圈钱了又找个事。”这一段话是罗振宇在当年的跨年演讲中,讲的一段著名的绕口令,值得细品。

早在2016年12月,乐视还风光无限时,我们就看透了他的本质。中外管理传媒社长、总编杨光当时撰文《乐视排放的雾霾》,指出:乐视是投射在中国企业乃至整个中国社会心头的一团雾霾。乐视自身以及它能带给我们的成果,只有浑浊与癌症……所谓乐视生态模式,不过就是一次登峰造极的铺摊子,一点不新鲜。要知道,中国五千年传统文化,最擅长或说最喜好的并不是精益求精,恰恰就是铺摊子,进而大一统。我们热衷数量,不在意质量;我们醉心宏伟,而不关心精致;我们追求广度,而不屑于高度。

围绕着乐视发生的故事,可以称得上是中国商业史上的一道伤疤,也是资本界、创投圈、互联网行业的耻辱,而其“后续”还远远没有结束。前不久,因为欺诈发行、十年财务造假等违规行为,乐视网遭到2000多人起诉,索赔金额高达45.71亿元。要知道,乐视网已于2020年7月退市,而且上了失信被执行人名单,这么多的钱,赔偿起来毫无可能。投资者们当然知道乐视的状况,于是把中介机构一块告上法庭,希望法院判他们承担连带赔偿责任。案件目前正在等待开庭。有观点认为,一旦中介机构掏出真金白银为造假的上市公司买单,对整个市场的震慑力更强,或将超过康美药业案。

就在虎年春节的第二天,贾跃亭的“美国骗局”遭遇了全方位的曝光——法拉第未来独立董事特别委员会完成了先前宣布的对不准确披露指控的调查,调查发现,公司投资者声明中存在某些不一致之处以及公司控制和文化方面存在某些弱点。这里的“不一致之处”,即此前FF号称1.4万辆订单,但实际付款仅几百人。调查文件特别指出,公司在业务合并前的声明称,已收到超过1.4万份FF91车辆的预订可能具有误导性。也就是说,九成订单都没有付款!

预警二:瑞幸咖啡,一场游戏一场梦

从成立到上市,星巴克用了21年,麦当劳用了25年,而成立于2017年的瑞幸咖啡则只花了18个月就在美国纳斯达克敲钟上市,创造了全球最快IPO的纪录。然而,他们又在13个月后匆匆退市,可以说瑞幸咖啡用两年多的时间走完了大部分企业跌宕一生才会经历的命运。

只追求速度的结果很有可能就是失速。

2020年2月1日凌晨,美国一家名为浑水(Muddy Waters Research)的研究机构发布了一篇长达89页的做空报告,矛头直指中概股瑞幸咖啡,瑞幸咖啡也瞬间被推至风口浪尖。

两个月后,瑞幸发布公告称,公司2019年2季度到4季度期间虚增了21.8亿元人民币交易额。此消息一经公布,资本市场反应迅速,瑞幸市值一夜间蒸发378亿元人民币。

2020年6月29日,瑞幸咖啡在纳斯达克交易所正式停牌。2021年9月,瑞幸咖啡宣布公司与美国集体诉讼的原告代表签署了1.87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2.1228亿元)的和解意向书。2022年2月4日,瑞幸咖啡发布公告:已经履行之前与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的和解协议所产生的1.8亿美元民事处罚。公司依据此前宣布的4.6亿美元2025年可转换优先票据的重组安排向其证券持有人支付的现金价值来抵消。

按照瑞幸APP上“拿铁”16元/杯的价格计算,瑞幸咖啡要卖出超过7500万杯拿铁才能“挣回”这笔罚款。

最近,还有传言称瑞幸咖啡将考虑重回纳斯达克上市。对此,瑞幸咖啡方面予以否认。要知道,不同于普通的企业,瑞幸还背负着巨大的财务造假包袱,不仅要处理来自二级市场投资人的各种集体诉讼和法律赔偿,还需说服各利益相关方接受债务重组方案,可谓阻碍重重。此外,尽管瑞幸已与美国集体诉讼投资者达成和解计划,但来自国内投资者的诉讼仍悬而未决。

资本能捧你走上神坛,也能胁迫你走向深渊。经历了企业失信、财务造假、惨遭停牌的瑞幸咖啡,终于遭到资本抛弃。

早在2018年11月,中外管理就曾发布《死磕星巴克的瑞幸咖啡,千万不要迷信“新零售”》一文,对瑞幸这种带有“网红咖啡”概念的互联网咖啡模式,生命周期能否长久画上了问号。

凭什么别人用20多年的积累才能换来的成绩,瑞幸只用十几个月就达成了?这本身就透着诡异。就好比有人想靠烧钱复制一个新概念的海底捞,正常人一定都会觉得这很荒谬。因为商业模式并不能简单地复制,背后检验的是运营能力,而这需要长时间的积累。

说到底,瑞幸咖啡本质上就不是一个新概念产品,而是一个传统的咖啡店,所检验的技能其实就是开咖啡店的技能,最终回归的还是传统的运营能力。很显然,没有时间积累的瑞幸咖啡不过是一场游戏一场梦。

2020年4月,中外管理再次发文《“瑞幸造假”深思:为何大多数互联网公司没有价值观,只有方法论?》:长期以来,中国的创业市场,大佬们培育创业者就像饲养场养猪——通过“估值”的方式,把初出茅庐的创业者快速“催肥”,动不动就身价上百亿,这与养猪场给猪打激素一个道理。大多数互联网企业都没有价值观,它们只有方法论,只会做事儿,很少去思考形而上的东西。这就造成了一个窘境——互联网企业虽然跑得都很快,但也最容易“咯噔一下”就轰然倒地。不得不说,“瑞幸事件”是一个拐点,代表着“唯快不破”的互联网思维即将终结。

紧接着,中外管理传媒社长、总编杨光又再次发出辩证思考《瑞幸再获资本“临幸”,是中国企业之大不幸!》:瑞幸对中国企业、中国社会的影响,其实远不止看起来这么简单,这么清澈,甚至这么乐观……我们不能说我们不善良,但似乎我们的善良里总裹挟着一些冷漠;我们不能说我们不勤奋,但似乎我们的勤奋中总映透着几分自私。所以可以断定,瑞幸绝不是“瑞幸们”的最后一个。

预警三:“在线教育”风停潮退

一场疫情,让线上教育迎来了意想不到的爆发式增长。一时间,几乎所有市场报告和新闻媒体,都对在线教育给出了向好的评价,并在不同时间给出了五花八门的所谓“市场渗透率”的乐观数据。

彼时,在线教育巨头们在各大传播平台出手阔绰地大做营销,其中10余家头部机构仅一个暑期的市场广告投放就逾百亿。于是,人们周围的在线教育广告,铺天盖地,俯仰皆是,不绝于耳。整个资本市场对在线教育给出的反馈更是欣欣向荣,相关概念股持续暴涨。

但这真的代表在线教育就能“扶摇直上九万里”吗?教育本来应是带有公益性质的崇高事业,怎么就变成了一门在风口上赚快钱、赚大钱的“生意”了呢?

就在线上教育产业炙手可热的疯狂时刻,中外管理泼出了一盆冷水,2021年初发文《疫情给了在线教育4800亿元的市场,但有人却瞎搞成了“共享单车”》,对在线教育到底是伪需求还是真风口产生了质疑。

我们当时就发出预警:教育还是要回归本质,不管什么形式(线上还是线下),都要回到教学本身——学什么,怎么学,以及学习成效如何。而当时被捧上天的在线教育,多数只是把课程拆解,从线下搬到了线上,并没有真正解决教学的根本问题。

随着获客成本高企,效益和规模难以两全,用户增长遇阻也成为必然。果然,好景不长,政策监管频频落地,在线教育行业迎来了一场大洗牌,资本也逐渐回归理性。如今,业务紧缩、人员锐减、关停校区、股价下跌……每一个词语都沉甸甸地落在了这个曾号称达万亿市场规模的行业上。

新东方、好未来、猿辅导、作业帮、高途、网易有道、掌门教育等头部教培机构,纷纷将转型方向锚定在素质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教育、智能教育硬件和智慧教育,甚至还有机构跨界试水直播带货和餐饮。

有人选择坚守,也有人选择告别。罡得教育、杰睿教育、学易优教育、东方优播等一众知名教培机构相继退款,体面离场。然而,精锐教育、巨人教育、兰迪少儿英语、快陪练、傲梦编程、趣口才等都宣称目前家长们提交的退费申请已对机构形成了挤兑,在短期内难以退费,他们只能以暴雷的形式告别用户,徒留一地鸡毛。

无论是转型,是离场,还是“暴雷”,无一不在证实烧钱扩规模、营销驱增长、资本狂扎堆、现金流充裕而指望赚大钱的在线教育的疯狂时代结束了,且没有赢家。概念和营销能在短期内圈来用户,流行的模式可以让企业在一两年间站上风口,但唯有教学本身才是教育行业长期持久的生存密码。

浮华过后,必须价值回归

以上只是缩影,可以发现,这些年大量的“浮华”不过是资本主导、资本驱动下流量大战过程中的产物,甚至工具。

中国互联网企业经过了草莽疯长的十年,多少企业在资本的裹挟之下,早已在灰色地带越走越远。在摧毁旧世界的同时,新世界的规则更多由巨头确立,而巨头背后的资本,却并未主动承担起该有的社会责任。

一如那些创始人上市后就开始质押股票套取现金,甚至对外勾连,一起做空企业获利,这类企业就是以逐利为目的的,价值观层面的内容在他们眼里根本不值一提。

梦总有醒的时候。如果说过去那些年,被认为是互联网发展的所谓“黄金时代”,那么从反垄断号角吹响的那刻起,互联网经济已经开始告别过去的草莽、无序。一系列的顶格处罚和多项规定的连续出台,无一不是在证实,中国经济从过去追求速度和规模,转变成重视效益和质量。

在这样的宏观大背景下,一切阻碍社会公平,具有垄断特征和资本驱动的盈利,都将被针对。毕竟,不论任何行业,发展归根到底还是为客户创造价值。不论任何时刻,企业之间比拼的也还是底层的基础能力。

中外管理传媒作为旁观者,依然将为勇者喝彩,为智者加油,唱空不良企业,质疑不符合商业规律的事物,做出极具前瞻性的预判——不,是预警。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乐视

3.5k
  • 乐视宣布面试简历无需填写年龄和婚育信息
  • 贾跃亭及乐视网被恢复执行2.41亿元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这些企业、产业在如日中天时,我们都曾唱空、质疑,预警还在继续……

我们当年提前泼出的冷水,无一不得到了应验。

文|中外管理 任慧媛

编辑|胸怀天下

曾经放言“理解乐视模式需要15年”的贾跃亭却在半途欠了一屁股债后遁去了美国,归期杳渺。

造了一本“精美”的假账割了美国“韭菜”的瑞幸陆正耀也曾美其名曰:“我不想做生意人,我只想做一个企业家!”

被疫情带火的在线教育一度号称前途无量,如今,却在亏损的困局中沉沦降落。

……

“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宴宾客,眼见他楼塌了。”用孔尚任《桃花扇》中的这句话写照这几年来诸多价值观有误区、“好景不长”的企业,再恰当不过。

然而有意思的是,同样是对这些企业,大部分媒体和各路机构,当年吹捧传奇的是他们,如今宣扬神话破灭的也是他们。

曾经一度,这些红极一时的公司可能真的让人看不懂。天花乱坠的玄虚幻象中,人们的双眼被蒙蔽,分不清亮丽PPT背后的千疮百孔。

稻盛和夫的《活法》一书中有句话说得好:“我们要学会用最基本的道理,来衡量看起来最复杂的事物。”

中外管理传媒社长、总编杨光曾撰文写道:互联网思维虽然甚嚣尘上,风光无限,但如果他们依然立足于单纯的“低价”和“便捷”,让这个社会日益沉迷于“将就”,而不是转而精心于“讲究”,那么这种商业终究是一个社会走向进步幸福的祸害,甚至是毒品。

如果一个企业及其团队和投资人,并没有切实造福社会,却自身赚得盆满钵盈,就一定是走不远的浮华,也将身负逃不掉的罪恶。

中外管理传媒在乐视、瑞幸、在线教育产业如日中天时,都唱空过这些企业和产业,我们当年提前泼出的冷水,无一不得到了应验。

预警一:乐视的高级骗局

2004年,贾跃亭成立乐视网,这就是乐视生态的源起。最初靠着版权分销,乐视网赚了个盆满钵盈,还一举做到了上市,成为了中国在线视频网站第一股。

也正是因为乐视网上市了,盈利情况直接关系到公司股价,但之前的版权囤货总会用完,继续倒买倒卖利润也越来越微薄。情急之下,贾跃亭想出了一个大昏招——财务造假,在报表上动起手脚,精美的账面数字骗过了股民,骗过了投资者。但是侥幸喘息的贾跃亭非但没有想着怎么自救,反而把步子迈得更大了,开始打造所谓“平台+内容+终端+应用”的乐视生态,并为此架构出互联网、内容、大屏、手机、汽车、体育、互联网金融等七大子生态。这便是贾跃亭号称要为之窒息的梦想。

有“梦想”的乐视,持续点燃了投资人的热情,有钱的大佬,影视圈的明星趋之若鹜,豪掷真金白银进一步助推这一场“皇帝新衣”的好戏。乐视的股价也水涨船高。可是疯狂的股民“韭菜”哪里会知道,除了乐视网,乐视的所有业务都在亏损。

不仅如此,贾跃亭还“乘胜追击”,成立了法拉第未来汽车公司。可谁都知道造车是一件多么烧钱的事情。终于,竭力粉饰的财报还是包不住这么大的窟窿,画饼难以为继。

可就在乐视资金出现短缺,想继续拉人投资时,结果还真有“白衣天使”相来营救。2017年,贾跃亭的山西老乡,融创房地产集团的孙宏斌带着150亿赶来救场。但很快他就发现,区区150亿根本无力兜住乐视的财务黑洞。在2017年9月融创中国的业绩发布会上,孙宏斌摘掉眼镜,用手捂面,言辞哽咽,他说:老贾连一片羽毛都不肯放弃。

而此时,贾跃亭本人来了一招金蝉脱壳,带着套现资金,留下一句“下周回国”,远遁到美国继续追求造车梦去了。

即便如此,也还是有大佬愿意相信贾跃亭。2018年7月,恒大的许家印携8亿美金入股了法拉第未来,却在短短3个月全部“烧光”。最终,二人以对簿公堂分家而结束。

乐视网的希望,寄托在贾跃亭身上,贾跃亭的希望,寄托在法拉第未来上。而经过8年的经营,法拉第未来没有交付出哪怕一辆FF91。贾跃亭的那句颇为讽刺的“下周回国”也被人改成了“明年交付”。

眼看着还不起巨额债务,2020年6月,贾跃亭提交了破产重组的申请。

“也不知乐视是为干事忙着圈钱,钱不够干事了又回来圈;还是乐视为圈钱假装干事,事不足圈钱了又找个事。”这一段话是罗振宇在当年的跨年演讲中,讲的一段著名的绕口令,值得细品。

早在2016年12月,乐视还风光无限时,我们就看透了他的本质。中外管理传媒社长、总编杨光当时撰文《乐视排放的雾霾》,指出:乐视是投射在中国企业乃至整个中国社会心头的一团雾霾。乐视自身以及它能带给我们的成果,只有浑浊与癌症……所谓乐视生态模式,不过就是一次登峰造极的铺摊子,一点不新鲜。要知道,中国五千年传统文化,最擅长或说最喜好的并不是精益求精,恰恰就是铺摊子,进而大一统。我们热衷数量,不在意质量;我们醉心宏伟,而不关心精致;我们追求广度,而不屑于高度。

围绕着乐视发生的故事,可以称得上是中国商业史上的一道伤疤,也是资本界、创投圈、互联网行业的耻辱,而其“后续”还远远没有结束。前不久,因为欺诈发行、十年财务造假等违规行为,乐视网遭到2000多人起诉,索赔金额高达45.71亿元。要知道,乐视网已于2020年7月退市,而且上了失信被执行人名单,这么多的钱,赔偿起来毫无可能。投资者们当然知道乐视的状况,于是把中介机构一块告上法庭,希望法院判他们承担连带赔偿责任。案件目前正在等待开庭。有观点认为,一旦中介机构掏出真金白银为造假的上市公司买单,对整个市场的震慑力更强,或将超过康美药业案。

就在虎年春节的第二天,贾跃亭的“美国骗局”遭遇了全方位的曝光——法拉第未来独立董事特别委员会完成了先前宣布的对不准确披露指控的调查,调查发现,公司投资者声明中存在某些不一致之处以及公司控制和文化方面存在某些弱点。这里的“不一致之处”,即此前FF号称1.4万辆订单,但实际付款仅几百人。调查文件特别指出,公司在业务合并前的声明称,已收到超过1.4万份FF91车辆的预订可能具有误导性。也就是说,九成订单都没有付款!

预警二:瑞幸咖啡,一场游戏一场梦

从成立到上市,星巴克用了21年,麦当劳用了25年,而成立于2017年的瑞幸咖啡则只花了18个月就在美国纳斯达克敲钟上市,创造了全球最快IPO的纪录。然而,他们又在13个月后匆匆退市,可以说瑞幸咖啡用两年多的时间走完了大部分企业跌宕一生才会经历的命运。

只追求速度的结果很有可能就是失速。

2020年2月1日凌晨,美国一家名为浑水(Muddy Waters Research)的研究机构发布了一篇长达89页的做空报告,矛头直指中概股瑞幸咖啡,瑞幸咖啡也瞬间被推至风口浪尖。

两个月后,瑞幸发布公告称,公司2019年2季度到4季度期间虚增了21.8亿元人民币交易额。此消息一经公布,资本市场反应迅速,瑞幸市值一夜间蒸发378亿元人民币。

2020年6月29日,瑞幸咖啡在纳斯达克交易所正式停牌。2021年9月,瑞幸咖啡宣布公司与美国集体诉讼的原告代表签署了1.87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2.1228亿元)的和解意向书。2022年2月4日,瑞幸咖啡发布公告:已经履行之前与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的和解协议所产生的1.8亿美元民事处罚。公司依据此前宣布的4.6亿美元2025年可转换优先票据的重组安排向其证券持有人支付的现金价值来抵消。

按照瑞幸APP上“拿铁”16元/杯的价格计算,瑞幸咖啡要卖出超过7500万杯拿铁才能“挣回”这笔罚款。

最近,还有传言称瑞幸咖啡将考虑重回纳斯达克上市。对此,瑞幸咖啡方面予以否认。要知道,不同于普通的企业,瑞幸还背负着巨大的财务造假包袱,不仅要处理来自二级市场投资人的各种集体诉讼和法律赔偿,还需说服各利益相关方接受债务重组方案,可谓阻碍重重。此外,尽管瑞幸已与美国集体诉讼投资者达成和解计划,但来自国内投资者的诉讼仍悬而未决。

资本能捧你走上神坛,也能胁迫你走向深渊。经历了企业失信、财务造假、惨遭停牌的瑞幸咖啡,终于遭到资本抛弃。

早在2018年11月,中外管理就曾发布《死磕星巴克的瑞幸咖啡,千万不要迷信“新零售”》一文,对瑞幸这种带有“网红咖啡”概念的互联网咖啡模式,生命周期能否长久画上了问号。

凭什么别人用20多年的积累才能换来的成绩,瑞幸只用十几个月就达成了?这本身就透着诡异。就好比有人想靠烧钱复制一个新概念的海底捞,正常人一定都会觉得这很荒谬。因为商业模式并不能简单地复制,背后检验的是运营能力,而这需要长时间的积累。

说到底,瑞幸咖啡本质上就不是一个新概念产品,而是一个传统的咖啡店,所检验的技能其实就是开咖啡店的技能,最终回归的还是传统的运营能力。很显然,没有时间积累的瑞幸咖啡不过是一场游戏一场梦。

2020年4月,中外管理再次发文《“瑞幸造假”深思:为何大多数互联网公司没有价值观,只有方法论?》:长期以来,中国的创业市场,大佬们培育创业者就像饲养场养猪——通过“估值”的方式,把初出茅庐的创业者快速“催肥”,动不动就身价上百亿,这与养猪场给猪打激素一个道理。大多数互联网企业都没有价值观,它们只有方法论,只会做事儿,很少去思考形而上的东西。这就造成了一个窘境——互联网企业虽然跑得都很快,但也最容易“咯噔一下”就轰然倒地。不得不说,“瑞幸事件”是一个拐点,代表着“唯快不破”的互联网思维即将终结。

紧接着,中外管理传媒社长、总编杨光又再次发出辩证思考《瑞幸再获资本“临幸”,是中国企业之大不幸!》:瑞幸对中国企业、中国社会的影响,其实远不止看起来这么简单,这么清澈,甚至这么乐观……我们不能说我们不善良,但似乎我们的善良里总裹挟着一些冷漠;我们不能说我们不勤奋,但似乎我们的勤奋中总映透着几分自私。所以可以断定,瑞幸绝不是“瑞幸们”的最后一个。

预警三:“在线教育”风停潮退

一场疫情,让线上教育迎来了意想不到的爆发式增长。一时间,几乎所有市场报告和新闻媒体,都对在线教育给出了向好的评价,并在不同时间给出了五花八门的所谓“市场渗透率”的乐观数据。

彼时,在线教育巨头们在各大传播平台出手阔绰地大做营销,其中10余家头部机构仅一个暑期的市场广告投放就逾百亿。于是,人们周围的在线教育广告,铺天盖地,俯仰皆是,不绝于耳。整个资本市场对在线教育给出的反馈更是欣欣向荣,相关概念股持续暴涨。

但这真的代表在线教育就能“扶摇直上九万里”吗?教育本来应是带有公益性质的崇高事业,怎么就变成了一门在风口上赚快钱、赚大钱的“生意”了呢?

就在线上教育产业炙手可热的疯狂时刻,中外管理泼出了一盆冷水,2021年初发文《疫情给了在线教育4800亿元的市场,但有人却瞎搞成了“共享单车”》,对在线教育到底是伪需求还是真风口产生了质疑。

我们当时就发出预警:教育还是要回归本质,不管什么形式(线上还是线下),都要回到教学本身——学什么,怎么学,以及学习成效如何。而当时被捧上天的在线教育,多数只是把课程拆解,从线下搬到了线上,并没有真正解决教学的根本问题。

随着获客成本高企,效益和规模难以两全,用户增长遇阻也成为必然。果然,好景不长,政策监管频频落地,在线教育行业迎来了一场大洗牌,资本也逐渐回归理性。如今,业务紧缩、人员锐减、关停校区、股价下跌……每一个词语都沉甸甸地落在了这个曾号称达万亿市场规模的行业上。

新东方、好未来、猿辅导、作业帮、高途、网易有道、掌门教育等头部教培机构,纷纷将转型方向锚定在素质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教育、智能教育硬件和智慧教育,甚至还有机构跨界试水直播带货和餐饮。

有人选择坚守,也有人选择告别。罡得教育、杰睿教育、学易优教育、东方优播等一众知名教培机构相继退款,体面离场。然而,精锐教育、巨人教育、兰迪少儿英语、快陪练、傲梦编程、趣口才等都宣称目前家长们提交的退费申请已对机构形成了挤兑,在短期内难以退费,他们只能以暴雷的形式告别用户,徒留一地鸡毛。

无论是转型,是离场,还是“暴雷”,无一不在证实烧钱扩规模、营销驱增长、资本狂扎堆、现金流充裕而指望赚大钱的在线教育的疯狂时代结束了,且没有赢家。概念和营销能在短期内圈来用户,流行的模式可以让企业在一两年间站上风口,但唯有教学本身才是教育行业长期持久的生存密码。

浮华过后,必须价值回归

以上只是缩影,可以发现,这些年大量的“浮华”不过是资本主导、资本驱动下流量大战过程中的产物,甚至工具。

中国互联网企业经过了草莽疯长的十年,多少企业在资本的裹挟之下,早已在灰色地带越走越远。在摧毁旧世界的同时,新世界的规则更多由巨头确立,而巨头背后的资本,却并未主动承担起该有的社会责任。

一如那些创始人上市后就开始质押股票套取现金,甚至对外勾连,一起做空企业获利,这类企业就是以逐利为目的的,价值观层面的内容在他们眼里根本不值一提。

梦总有醒的时候。如果说过去那些年,被认为是互联网发展的所谓“黄金时代”,那么从反垄断号角吹响的那刻起,互联网经济已经开始告别过去的草莽、无序。一系列的顶格处罚和多项规定的连续出台,无一不是在证实,中国经济从过去追求速度和规模,转变成重视效益和质量。

在这样的宏观大背景下,一切阻碍社会公平,具有垄断特征和资本驱动的盈利,都将被针对。毕竟,不论任何行业,发展归根到底还是为客户创造价值。不论任何时刻,企业之间比拼的也还是底层的基础能力。

中外管理传媒作为旁观者,依然将为勇者喝彩,为智者加油,唱空不良企业,质疑不符合商业规律的事物,做出极具前瞻性的预判——不,是预警。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