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特写】上海电影节创投十年:有人忙抢钱有人则不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特写】上海电影节创投十年:有人忙抢钱有人则不

宁浩说:种子的成长特别重要,有时候要放在那里很久才能长成树。

位于上海展览中心中央大厅的创投单元项目洽谈场所

第19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在上周末晚揭晓了金爵奖的各个奖项,也宣告了这一届为期9天的电影节正式结束。但对于刚刚参加完上影节项目创投单元的青年导演周劼来说,这才是他的开始。他的电影处女作《淡蓝琥珀》拿到了“最佳青年导演项目”奖,说明这一作品至少在前期得到项目创投单元评委曹保、马珂等资深电影人的肯定,接下来他要做的就是怎么筹集到500万的制作费,并最终将这部电影拍出来。

青年导演周劼拿到创投平台“最佳青年导演项目”奖

上海国际电影节的项目创投单元每年在电影节的前半程举行,至今已举办十届,最早这一平台缘起自2006年电影节的“中欧合拍片论坛”,当时在论坛上已有了一些合拍片项目的推荐和洽谈。时任上海国际电影节业务副总监的沈暘有感于电影节的内容主要是主竞赛和展映单元,产业活动不多,仅有的论坛也只是停留在务虚层面,就开始着手在第二年搭建起创投平台,希望能让既没有电影参赛参展、也不可能代表公司去论坛,而事实上又代表着大部分正在行业中创作的从业人员,有地方发声。

“这些人中很多是年轻的导演、编剧和制片人,他们比那些成熟的从业人员更需要平台、也更有对自己职业和作品前景的憧憬与激情。所以,创投的设立从宏观层面讲,是为了孵化产业新的生产力,从组织层面出发,是为了聚合更多元的参与者,为业界发现、提供最新、最有价值的生产力。”沈暘说道。

沈暘2013年离开了上影节组委会团队,从服务电影人的角色变成了参与电影诞生的制片人,监制过《白日焰火》、《少女哪吒》、《东北偏北》、《路边野餐》和《穿过黑夜》等多部文艺片。其中,2014年拿到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的刁亦男导演作品《白日焰火》就是2010年参加上影节项目创投后,由沈暘推荐给后来的投资方幸福蓝海影业的。

刁亦男导演《白日焰火》

而在参加上影节项目创投之前,这部电影最初以《冰人》的名字还曾出现在釜山国际电影节的亚洲电影创投平台和鹿特丹国际电影节的CineMart创投市场。但因2008、2009年的金融危机,令该片导演刁亦男没能在这两个市场找到买家。

那时,沈暘正在为上影节的创投平台寻找合适的中欧合拍片项目,为中国导演和欧洲投资人搭桥。为此,她与不少欧洲电影公司沟通,询问他们愿意找什么样的中国导演合作。在这些人的口中,她听到了拍摄过《夜车》和《制服》两部独立电影,并在国外拿过奖的青年导演刁亦男的名字,也获悉他正在为新项目寻求买家,最终沈暘邀请他参加了上影节的创投。

实际上,全球几大知名的电影创投平台在选择项目的侧重点上各有不同。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一向特立独行的鹿特丹国际电影节(IFFR)设立了专门扶持青年电影人的HBF(Hubert Bals Fund)基金,用于资助那些特别具有独立精神、投资成本低且几乎可以忽略市场潜力和投资回报的电影项目。入围该电影节“电影市场”Cinemart的作品都有机会得到HBF的资金,拍摄过《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的80后导演李睿珺,其第二部长片《老驴头》就曾两次获得过HBF的资助。

李睿珺导演《老驴头》

与鹿特丹侧重新人导演的独立电影作品不同,成立于2000年的香港亚洲电影投资会就会邀请一些已经具有国际知名度的亚洲导演参加项目洽谈,给予奖项,并助其找到买家。不过,这一平台也鼓励过不少新人,例如2006年初还没有因《疯狂的石头》而成为市场宠儿的宁浩,就凭借另一项目在这个平台获得过10万港币的奖金。最近,通过这一平台成功拍出的作品就是拿到香港金像奖最佳导演、最佳男女主角、最佳男女配角等多项大奖的翁子光新片《踏血寻梅》。

翁子光导演《踏血寻梅》

此外还有上世纪九十年代釜山国际电影节创立的釜山推广计划PPP(PusanPromotionPlan),贾樟柯的第二部长片《站台》曾在这里获得1万美金的奖励;以及与上影节同在2007年设立的台湾金马创投会,成果包括了日后获得国际电影节多项大奖的台湾导演魏德圣的《赛德克巴莱》和新加坡导演陈哲艺的《爸妈不在家》。

陈哲艺导演《爸妈不在家》

与大多数以发现、孵化独立电影、艺术电影为主的创投平台定位不同,上影节的平台是在中国电影产业急需创作人才和新项目的背景下搭建的,其目的是发现和提供有创造力的新人,所以在选择项目的题材、内容上更为多元,既有文艺片也有类型片。

今年在上影节创投平台上拿到“最佳青年导演项目”奖的周劼是在大概四年前开始了解各个电影节创投平台的。那时他刚刚完成自己的第一部短片《盲》,希望寻找更大的平台来完成自己拍摄长片的梦想。在今年初将《淡蓝琥珀》提交到上影节创投平台前,他还曾向台湾金马创投会投递过,不过落选了。

《淡蓝琥珀》在上影节项目创投手册中的介绍

之所以选择再向上影节投递,主要是周劼直觉自己的片子适合上影节的创投平台,“看过历届上影节创投单元参赛的片子,拍出来的、或是没拍出来有故事大纲的,会有大体的感觉,判断自己的片子是否符合电影节选片的调性。”他解释道。

每年的12月初,上影节的创投平台开始对外征集华语及中外合拍的电影项目,一般在第二年3月底截止。

报选项目的准入门槛包括:具有影院上映潜质的剧情长片项目;已完成剧本或剧本大纲;已确定项目成本预算(已有20%以上资金到位的项目将优先考虑);由固定的导演及制片人负责;未参与其他融资创投平台的项目将优先考虑;等等。

《淡蓝琥珀》是周劼的第一部长片项目,因而报名了创投平台的子单元“青年电影计划”,这一单元的门槛“青年”并不是限定导演的年龄,而是限定为第一或第二次拍摄剧情长片的导演,项目仅限华语片。

实际上,最初上影节创投平台分“合拍片项目”和“中国电影项目”两个子单元。但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2012年“中国电影项目”单元改名为“青年电影计划”,合拍片单元则取消。“这样的改变是为了让创投单元的项目更多元,不单强调合拍片的概念。”如今的创投负责人范静雯解释道。

这些报名项目先是经过组委会工作人员的一轮初审,筛掉资料不全或没有短片作品、毫无拍摄经验的报名者后,三分之一的项目进入复审。

每年复审的评委会阵容并不固定,一般由7到9位业界一线制片人组成,今年是评委会人数最多的一届,共有11位,构成也极其丰富多元。包括了曾出品过台湾电影《逆光飞翔》的制片人陈宝旭、传习影业制片人焦爱民、英皇电影制作部制作主任梁琳等业内资深电影人。

他们会在一个月内给大约100部进入复评的项目打分,打分项包括:主创团队资历、预算是否合理、故事本身价值、项目可操作性、是否可以通过审查等多种考量因素。最终,创投平台会综合所有评审意见,产生出包含约30个项目的入围名单。其中“青年电影计划”单元入围10个项目(2015年之前是8个)。

台湾导演李中的第二部长片《黑火药》今年入围了上影节创投,这是他第三次参加项目创投,前两次是带着他的第一部长片《青田街一号》分别参加了台湾金马创投会和韩国富川电影节的创投平台。这部讲述男杀手和女神棍的黑色喜剧电影由张孝全、隋棠和万茜主演,已于去年8月在台湾上映。

李中的第一部长片《青田街一号》

参加完上海的创投后,李中还计划带着《黑火药》前往香港参加亚洲电影投资会HAF。“金马的创投比较偏艺术类电影,而我这一次的作品偏类型片,所以投上海和香港会比较合适,这边的买家对类型电影会更感兴趣。”

除了类型,故事本身的背景和受众差异也是一些导演选择不同创投平台的考虑因素。去年带着自己导演项目《笑林足球》(原名《胜利十一人》)参加上影节创投的香港演员林子聪就表示,他不会把项目投递到亚洲所有的创投平台,而是会做选择,“有一些在香港发生的、比较接地气故事,我就选香港的创投。像去年讲足球的故事,我觉得比较适合内地,就过来这边。”

有时一个项目参加两个定位完全不同的创投平台则是因为项目本身发生了改变。导演李中就透露,他的第一部长片最开始参加金马创投时还是文艺片,但后来他一直在改剧本,最终改成了惊悚喜剧片,就又参加了韩国富川的创投,“富川那边偏爱类型片,而且他们更极端一些,喜欢比较黑色的电影。”

刁亦男的《白日焰火》也改过无数版剧本,他两年前接受媒体采访时曾坦言,剧本的修改史实际上就是中国这几年电影和市场发生关系的历史,“你觉得很好,但是没有人帮你投钱来拍,那就说明市场或金钱不认可。你只能不断地跟着他们调整,同时还要保留自己的风格和最初始的冲动。”

李中的第一部长片《青田街一号》在从文艺片改为类型片后,2013年拿到了富川奇幻影展创投的NAFF现金奖,约10万人民币。虽然没能在富川的平台上找到买家,但最终他还是获得了台湾知名电影人李烈所经营的公司“影一制作所”的投资,完成了拍摄。

对他来说,参加创投的首要目的并不是拿奖和找钱,“那部电影的制作费大约1千万人民币,10万的奖金对制作本身来说帮助不大。当然有帮我养家啦,但更多时候,青年导演来参加创投,找钱不是第一位的,而是希望自己的项目能让更多人看到,也许能吸引到有兴趣的合作伙伴。我的第一部长片就是在金马创投上遇到了后来对我非常重要的发行商——华纳,也是很幸运有他们,我的案子才能一直往前推进。”

今年拿到“最佳青年导演项目”奖的《淡蓝琥珀》,剧本改编自女作家须一瓜在2008年发表于《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上的一个短篇《二百四十个月的一生》,讲的是一个丈夫被车撞死的妻子,如何在肇事司机的金钱赔偿和自己丈夫生命价值两者间找到内心平衡的故事。

须一瓜的小说《太阳黑子》曾被曹保平导演拍成电影《烈日灼心》,并在去年的上海国际电影节上拿下最佳导演奖和三座影帝奖杯。而在该片公映前,周劼就已亲自前往厦门拜访须一瓜,将这个实际上他在七八年前就已读过无数遍,甚至已经尝试改编成剧本的短篇小说影视版权买下。“须一瓜老师只问了我是不是自己拍,如果买下来囤着再卖给别人她就不卖,我说肯定是自己拍,她就以极低的价格卖给我了。她真的是对新人导演非常支持。”周劼说道。

在去年经历了金马创投会的落选,今年再入围上影节创投平台后,周劼惊喜的发现本届评委会主席就是《烈日灼心》的导演曹保平。“完全是巧合,我真是太幸运了。可能因为他也改编过须一瓜老师的作品,在10分钟陈述环节之后,他就对我的项目很感兴趣。”

创投单元三位评委(台湾导演赵德胤、导演曹保平、投资人马珂)正在聆听青年导演的公开陈述

上影节的创投评委每年不同,一般为三位(包括评委会主席),由组委会邀请。谢飞、和平、黄建新、徐立功、张一白、孙周等导演都曾担任过主席。创投平台创始人沈暘还记得第一届的创投评委就是她把自己负责的上影节亚洲新人奖板块的评委何平导演、张婉婷导演直接拉到创投平台来的,“他们在上节的日程被我不断盘剥利用,好在他们都是有赤诚之心、希望能帮助年轻人的导演,非常配合。”

而今年曹保平在收到邀请后也欣然前来,“我本身在北京电影学院当老师,职业生涯中一直有想扶持青年电影人的情结,这也是我的义务。”曹保平说道。

本届创投单元评委会主席曹保平导演

周劼所说的“10分钟陈述”,是上影节创投平台为入围“青年电影计划”10个项目特设的环节,让项目的导演和制片人在10分钟左右的时间里,面对三位评委、所有市场的买家和媒体,阐述自己的项目。之后在另外的10分钟里回答评审的问题。而陈述的前一天,组委会还会邀请业内资深制片人对这些青年导演进行培训。

《淡蓝琥珀》导演周劼和制片人宋剑在公开陈述环节进行项目阐述

创立者沈暘曾这样解释几分钟陈述的意义,“有可能你正好碰到一个老板,这个老板从下车到进电梯的时间差不多是三分钟,如果你在这三分钟用最关键的词把你的项目描述完毕并且打动他,然后他说‘ok,你哪天到办公室来面谈’,那其实他给你面谈的时间也不会很多,差不多也就十来分钟,如果谈的好也就半小时,因为真正影视公司的老板都特别忙,他是不会看剧本大纲的,他也是让中层读完案子用最简洁的话描述清楚,然后做一个判断。”

国际知名监制奥利维亚-斯图尔特在大师班为青年导演培训

至于设立大师班,则是鉴于中国电影行业的新人缺少产业层面和公开陈述的系统培训,“我们的教育体系缺乏演讲、自我表现、自我营销这样的环节,很多年轻导演甚至成熟导演和制片人都不擅长去讲述和推广自己的项目。大师培训要解决很多问题,既要让大师们从产业层面、创作层面对新人项目的合理性、发展方向给出意见,又要让大师们为新人在第二天公开陈述时如何表达出谋划策。”

入围“青年电影计划”的导演在公开陈述前一天参加“大师班”培训

沈暘透露,早些年她说服导演做公开陈述经常用的一个理由就是,“你的项目一旦经过公开陈述,就算是贴上你的标签了,大家看到类似的故事就会想到是你的idea,反而是个优势。”

一天的项目陈述后,是两天的项目洽谈。上海展览中心中央大厅被打造成专门的洽谈区域,组委会为30个项目特别间隔出属于他们自己的小空间,入围项目的导演和制片人就在这个空间里与有意向合作的买家进行洽谈。

上海展览中心中央大厅的创投单元项目洽谈场所

近几年,随着中国电影市场票房的井喷式增长,产业对新人、对优质项目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上影节的创投平台,因入围作品主要是面向内地市场的华语片,而受到越来越多资本的青睐。如今的项目创投负责人范静雯就透露,这两年项目方与买方的洽谈会议预约数在猛增。“前8年一直维持在400多场,去年现场洽谈数一下升至630场。而今年在活动还没开始前,仅网上预约的场次就超过了去年总数。”

今年仅网上预约的洽谈场次就超过了去年的总数

上海展览中心中央大厅一侧立着一张写有30个项目预约情况的表格,密密麻麻的红色方块标识意味着这些项目几乎已被约满。以每场洽谈半小时计算,从上午9点半到下午5点,两天时间,项目方可以谈24场,30个项目方可以谈720场,而今年现场洽谈会议的总数达691场,用范静雯的话说就是“接近饱和,几乎每个项目从头到尾都是满约的状态”,她坦言,“如果明年买方的预约数继续增加,我们的工作蛮有压力的。”

2016年6月14日创投平台项目洽谈预约表

洽谈数的猛增,是新买家的不断涌现。为了帮助青年导演甄别有资质的买家,范静雯透露从今年开始她已实施了非常严格的买家邀请机制。“我们选出了我们认为最好的项目,同时,也希望为他们提供最好的买家,让洽谈变得更有效。现在新公司实在太多,我们并不了解他们的背景,所以要对这些公司进行调查并设立预约门槛。”

范静雯手里有一张涵盖60多家电影公司的名单,她称这些公司为“重点买家”。在创投平台正式开始之前,她会把入围的项目仅开放给这些买家进行预约。“这两年我们开始对华语影片的出品、制作方进行研究,了解哪些公司的制作能力最强、每年可以出品多少部电影,比如中影、上影、万达,每年出品十几部电影,那就是‘实力资方’,接下来以此类推。不过,即便是设置了重点买家优先预约权限,今年的预约数量也几乎饱和,这个市场对项目的确有着超高的热情和需求。”

在创投平台的最后一天,组委会会颁发三项大奖,分别是“最佳青年导演项目”、“最佳创意项目”和“最具投资价值项目”,均由评委讨论选出。其中“最佳青年导演项目”是由评委从“青年电影计划”10个入围作品中评出,“最佳创意项目”从剩下的20个项目中选出,“最具投资价值项目”则是从全部30个项目中选出。

两年前,上影节创投平台颁发的三大奖就取消了10万元的奖金,不过,组委会还是为这些项目争取到了更多来自其他合作方的现金奖。

除组委会三大奖外,今年合作方还提供了五个现金奖和一个欧洲制片协会奖,使得今年的奖项多达9项

十年前曾获得香港亚洲电影投资会HAF10万港币奖金的宁浩,今年以自己公司坏猴子电影的名义向上影节创投平台提供了15万元的奖金,用来奖励青年创作者。不止宁浩,《百鸟朝凤》已故导演吴天明的东方天明电影公司、万达影业、雨天影业、柠萌影业共五家电影公司今年都为创投平台提供额度相同的奖金,用来奖励他们自己挑中的项目。

经过亲自挑选,宁浩将“坏猴子新星导项目”奖颁给了在北京和东京两地工作的新人导演牛涵,他的项目《爱的宣言》讲的是两个孩子出走后的故事。从披露的剧情梗概看,与宁浩近些年创作的类型片风格完全不同,反而更容易被人归为文艺片。

《爱的宣言》在上影节项目创投手册中的介绍

宁浩表示自己挑选项目在类型上并不设限,“其实在我的审美范畴里,并没有一个标准,说类型片还是艺术片好,都一样,好电影都值得鼓励。做了这么多年的电影,哪些项目更靠近电影本身,你一定能感觉到。另外,也会判断这些导演所谈的内容是否现实,能否可以操作。”

15万元的奖金是直接发给获奖导演的,至于项目最终否能拍出来,宁浩并不太在意,“还在创投阶段的项目,并不是明天就要开机,它只是作为种子而存在。我自己是搞创作的,我很清楚,种子的成长特别重要,有时候种子要放在那里很久才能长成树。不要在它是种子的时候就把它杀死。我记得十年前我在HAF拿创投的那个剧本到现在都没拍,但我到现在也都没放弃,我觉得它仍有价值。”

宁浩将“坏猴子新星导项目”奖颁给了青年导演牛涵

2016年是上影节创投十周年,十年间,随着影响力的扩大,报名该平台的项目从第一年的98个增长至今年的350个。

笑言自己是“十年创投九年在”的基美影业副总裁韩小凌,最早是以资方身份进入创投平台,之后因她在北京电影学院现代创意媒体学院任客座教授,有授课经验,创投平台又邀请她担任了三年的大师班培训师。今年她又作为评委委员为项目复审把关。

在她看来,上影节项目创投对中国电影产业最大的意义是坚持原创,并向市场输送了一批优秀的创作者,“十年有四十个项目开拍,可以说是亚洲地区项目成活率很高的平台”。今年创投评委会主席曹保平也认为在内地的创投平台里,上影节算是走在最前面的,“而且历年推出来的作品品相都不差”。

从上影节创投平台走出的导演有:2007年以《苦竹林》项目进入平台的杨树鹏导演,这一作品最终拍成了电影《我的唐朝兄弟》;2009年凭《Hello,树先生》入围创投单元的韩杰导演;2010年以《幸福额度》入围的台湾导演陈正道,如今他已成长为拍摄过《催眠大师》、《重返20岁》等类型片的成熟导演。

此外,还有李霄峰导演的《少女哪吒》、徐昂导演的《十二公民》、徐浩峰导演的《师父》、徐伟导演的《冰河追凶》等都是在这一平台获得最初的亮相机会。

张猛导演《钢的琴》

在这些导演里,张猛可谓是上影节一手扶持起来的导演,他的第一部长片《耳朵大有福》2008年获得了上影节亚洲新人奖,也因为这一渊源,在他2009年构思第二部长片《钢的琴》时,上影节创投单元就不断向他发出邀请邮件,他曾笑言自己当时只回复了48个字的故事梗概就顺利入选,之后更拿下了“最具创意项目”和“最具市场投资潜力项目”两项大奖。两年后这部电影在上影节的传媒大奖单元拿下了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女主角四项大奖。2012年张猛的第三部长片《胜利》再度入围上影节创投单元,并在2014年拿下了上影节金爵奖的评委会大奖。

不过,这个不断输送新人和新项目的平台,在跨入十年门槛时,也不可避免的开始受到中国电影市场整体浮躁的影响。近两三年,影市“高烧不退”,特别是在热门档期,热门电影单片单日上亿的票房收入,吸引着无数热钱涌入,电影成了很多投资人眼中可以一本万利的生意。

资本的大举进入,让项目方与资方之间的供求关系发生了彻底改变,就像宁浩所说,如今再不是“拍个电影就揭不开锅”的时代,资本对新项目和新导演的抢夺,让很多年轻导演在创作之外有了商业上的企图心。

这种改变体现在创投单元,最为明显的就是项目预算的暴涨,今年入围的30部作品有一半以上预算在千万级别以上。特别是“青年导演计划”单元,10个项目中,7个预算在千万以上,其中1500万左右的两部,2000到3000万的三部,3500万一部,6000万一部。而这些作品都是导演的第一部或第二部长片。

对于动辄几千万预算的处女作,创投平台评委会主席曹保平就直言不讳的表示希望青年导演少一点野心,“我说的野心是指利益上名誉上的野心,少一点这样的野心,多一点对作品本身的敬畏之心。种三五年的树就拿去当房梁,怎么可能支得起来?即便再有才华,拍摄电影也是需要经验的,不只是拍摄手段,包括故事本体的成熟程度,都需要时间积累。现在的年轻导演都比较着急,胃口很大,一上来就想做很大规模的电影,其实是勉为其难。只有慢慢经历,才能到达对岸。”

曾带着《冰河追凶》项目参加过创投的制片人戴妍也明确表示,不建议新导演拍摄3000万以上的电影。她坦言,一个导演最伟大的作品,可能就是他的处女作,需要小心呵护,不希望新导演负担不该负担的东西,被根本驾驭不了的庞大预算所裹挟。在她看来,导演拍电影第一天开始,就在刷他的个人“信用卡”,“额度是不是能还上,并不单从票房衡量,观众和投资人会看导演的持久能力。”

徐伟导演《冰河追凶》

曾两度入围创投平台的导演张猛透露,自己的前三部电影制作费都是低成本,“第一部120万,第二部350万,第三部1300万,下一部电影成本约6000到7000万。”而且第一部电影《耳朵大有福》的剧本他写了四年,烂熟于心。

谈到自己每拍一部,制作费就有所增长,张猛还说起大实话,直言很大一部分增长纯粹是演员费的增长,“制作还是那些人,第一部120万时都是制作费,350万时250万是制作费,1300多万时大概有近800万是制作费,到现在6000万预算,2000万是制作费。”

张猛的导演处女作《耳朵大有福》制作费120万

“成本不是我考虑跟一个新导演合作的核心元素。”在制片人戴妍看来,新导演的项目,最重要的是找到合适的制作体量、合适的投资者,把自己最有特色、最具初衷的地方表现出来,而不要因为钱,因为投资者的参与,改变做项目的初衷,“把特色展示出来,才是他们在行业获得更多关注,拿到更多机会的有价值标签。”

在上影节创投做过三年培训师的韩小凌直言,她做培训师时,总告诫新导演想清楚自己要什么,第二天跟投资人见面,才会尽可能按自己的标准找到合作伙伴。但三年下来,这些话奏效的比例非常低,新导演们被热钱弄晕的概率更高,“现在是个人就在说电影,但敬畏心很多人走着走着就丢了。”

合一影业总裁刘开珞最早也是作为项目方参加创投的,如今他成了买方,对于越发热闹的创投平台,他的最大感受是年轻导演对于市场的关注越来越强了,对于市场的了解、商业模式以及项目运作都更加熟悉。就像创投平台的创立者沈暘所说,当年设立大师班是为了让青年导演学会推荐自己的项目,而如今却有走到另一个极端——过度营销的趋势。

看了这么多项目,刘开珞坦言还是希望年轻导演能将关注重点更多地放在项目本身,“努力研究如何将自身特色通过项目表达出来,至于市场的部分就交给我们这些专业的电影公司和投资制作人来操心吧。”

与这些人观点不谋而合的还有电影大师李安,他在今年上影节论坛上的布道曾引发中国电影人的集体刷屏。李安直言希望热钱、资本不要对青年导演拔苗助长,也嘱咐青年导演切莫着急,“我三十六岁才拍片,别着急。生长本身是需要孕育的,年轻人要准许自己被孕育。”

 

【附:第19届上海电影节创投单元获奖名单】

“最佳青年导演项目”

《淡蓝琥珀》 导演:周劼 制片:宋剑 刘施然

“最佳创意项目”

《湖边密林》 导演:张亚东 制片:邵东旭

“最具投资价值项目”

《生朋硬友》 导演:袁菲 制片:刘璇

 

“柠萌最具潜力视野项目” 

《底片》 导演:杨潇 制片:单佐龙

“雨天特别关注项目”

《安拉的礼物》 导演:何瑞博 制片:龚津巾

“东方天明最具创意项目”

《上马追风》 导演:杨南倩 制片:任江洲

 “坏猴子新星导特别关注项目”

《爱的宣言》 导演:牛涵 制片:导演:牛涵 制片:迈克·S·雷恩

 “万达特别关注项目”

《拯救者》 导演:王大庆 制片:高子晴

 “欧洲制片人协会特别关注项目”

《好友》 导演:杨平道 制片:龙淼渊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特写】上海电影节创投十年:有人忙抢钱有人则不

宁浩说:种子的成长特别重要,有时候要放在那里很久才能长成树。

位于上海展览中心中央大厅的创投单元项目洽谈场所

第19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在上周末晚揭晓了金爵奖的各个奖项,也宣告了这一届为期9天的电影节正式结束。但对于刚刚参加完上影节项目创投单元的青年导演周劼来说,这才是他的开始。他的电影处女作《淡蓝琥珀》拿到了“最佳青年导演项目”奖,说明这一作品至少在前期得到项目创投单元评委曹保、马珂等资深电影人的肯定,接下来他要做的就是怎么筹集到500万的制作费,并最终将这部电影拍出来。

青年导演周劼拿到创投平台“最佳青年导演项目”奖

上海国际电影节的项目创投单元每年在电影节的前半程举行,至今已举办十届,最早这一平台缘起自2006年电影节的“中欧合拍片论坛”,当时在论坛上已有了一些合拍片项目的推荐和洽谈。时任上海国际电影节业务副总监的沈暘有感于电影节的内容主要是主竞赛和展映单元,产业活动不多,仅有的论坛也只是停留在务虚层面,就开始着手在第二年搭建起创投平台,希望能让既没有电影参赛参展、也不可能代表公司去论坛,而事实上又代表着大部分正在行业中创作的从业人员,有地方发声。

“这些人中很多是年轻的导演、编剧和制片人,他们比那些成熟的从业人员更需要平台、也更有对自己职业和作品前景的憧憬与激情。所以,创投的设立从宏观层面讲,是为了孵化产业新的生产力,从组织层面出发,是为了聚合更多元的参与者,为业界发现、提供最新、最有价值的生产力。”沈暘说道。

沈暘2013年离开了上影节组委会团队,从服务电影人的角色变成了参与电影诞生的制片人,监制过《白日焰火》、《少女哪吒》、《东北偏北》、《路边野餐》和《穿过黑夜》等多部文艺片。其中,2014年拿到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的刁亦男导演作品《白日焰火》就是2010年参加上影节项目创投后,由沈暘推荐给后来的投资方幸福蓝海影业的。

刁亦男导演《白日焰火》

而在参加上影节项目创投之前,这部电影最初以《冰人》的名字还曾出现在釜山国际电影节的亚洲电影创投平台和鹿特丹国际电影节的CineMart创投市场。但因2008、2009年的金融危机,令该片导演刁亦男没能在这两个市场找到买家。

那时,沈暘正在为上影节的创投平台寻找合适的中欧合拍片项目,为中国导演和欧洲投资人搭桥。为此,她与不少欧洲电影公司沟通,询问他们愿意找什么样的中国导演合作。在这些人的口中,她听到了拍摄过《夜车》和《制服》两部独立电影,并在国外拿过奖的青年导演刁亦男的名字,也获悉他正在为新项目寻求买家,最终沈暘邀请他参加了上影节的创投。

实际上,全球几大知名的电影创投平台在选择项目的侧重点上各有不同。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一向特立独行的鹿特丹国际电影节(IFFR)设立了专门扶持青年电影人的HBF(Hubert Bals Fund)基金,用于资助那些特别具有独立精神、投资成本低且几乎可以忽略市场潜力和投资回报的电影项目。入围该电影节“电影市场”Cinemart的作品都有机会得到HBF的资金,拍摄过《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的80后导演李睿珺,其第二部长片《老驴头》就曾两次获得过HBF的资助。

李睿珺导演《老驴头》

与鹿特丹侧重新人导演的独立电影作品不同,成立于2000年的香港亚洲电影投资会就会邀请一些已经具有国际知名度的亚洲导演参加项目洽谈,给予奖项,并助其找到买家。不过,这一平台也鼓励过不少新人,例如2006年初还没有因《疯狂的石头》而成为市场宠儿的宁浩,就凭借另一项目在这个平台获得过10万港币的奖金。最近,通过这一平台成功拍出的作品就是拿到香港金像奖最佳导演、最佳男女主角、最佳男女配角等多项大奖的翁子光新片《踏血寻梅》。

翁子光导演《踏血寻梅》

此外还有上世纪九十年代釜山国际电影节创立的釜山推广计划PPP(PusanPromotionPlan),贾樟柯的第二部长片《站台》曾在这里获得1万美金的奖励;以及与上影节同在2007年设立的台湾金马创投会,成果包括了日后获得国际电影节多项大奖的台湾导演魏德圣的《赛德克巴莱》和新加坡导演陈哲艺的《爸妈不在家》。

陈哲艺导演《爸妈不在家》

与大多数以发现、孵化独立电影、艺术电影为主的创投平台定位不同,上影节的平台是在中国电影产业急需创作人才和新项目的背景下搭建的,其目的是发现和提供有创造力的新人,所以在选择项目的题材、内容上更为多元,既有文艺片也有类型片。

今年在上影节创投平台上拿到“最佳青年导演项目”奖的周劼是在大概四年前开始了解各个电影节创投平台的。那时他刚刚完成自己的第一部短片《盲》,希望寻找更大的平台来完成自己拍摄长片的梦想。在今年初将《淡蓝琥珀》提交到上影节创投平台前,他还曾向台湾金马创投会投递过,不过落选了。

《淡蓝琥珀》在上影节项目创投手册中的介绍

之所以选择再向上影节投递,主要是周劼直觉自己的片子适合上影节的创投平台,“看过历届上影节创投单元参赛的片子,拍出来的、或是没拍出来有故事大纲的,会有大体的感觉,判断自己的片子是否符合电影节选片的调性。”他解释道。

每年的12月初,上影节的创投平台开始对外征集华语及中外合拍的电影项目,一般在第二年3月底截止。

报选项目的准入门槛包括:具有影院上映潜质的剧情长片项目;已完成剧本或剧本大纲;已确定项目成本预算(已有20%以上资金到位的项目将优先考虑);由固定的导演及制片人负责;未参与其他融资创投平台的项目将优先考虑;等等。

《淡蓝琥珀》是周劼的第一部长片项目,因而报名了创投平台的子单元“青年电影计划”,这一单元的门槛“青年”并不是限定导演的年龄,而是限定为第一或第二次拍摄剧情长片的导演,项目仅限华语片。

实际上,最初上影节创投平台分“合拍片项目”和“中国电影项目”两个子单元。但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2012年“中国电影项目”单元改名为“青年电影计划”,合拍片单元则取消。“这样的改变是为了让创投单元的项目更多元,不单强调合拍片的概念。”如今的创投负责人范静雯解释道。

这些报名项目先是经过组委会工作人员的一轮初审,筛掉资料不全或没有短片作品、毫无拍摄经验的报名者后,三分之一的项目进入复审。

每年复审的评委会阵容并不固定,一般由7到9位业界一线制片人组成,今年是评委会人数最多的一届,共有11位,构成也极其丰富多元。包括了曾出品过台湾电影《逆光飞翔》的制片人陈宝旭、传习影业制片人焦爱民、英皇电影制作部制作主任梁琳等业内资深电影人。

他们会在一个月内给大约100部进入复评的项目打分,打分项包括:主创团队资历、预算是否合理、故事本身价值、项目可操作性、是否可以通过审查等多种考量因素。最终,创投平台会综合所有评审意见,产生出包含约30个项目的入围名单。其中“青年电影计划”单元入围10个项目(2015年之前是8个)。

台湾导演李中的第二部长片《黑火药》今年入围了上影节创投,这是他第三次参加项目创投,前两次是带着他的第一部长片《青田街一号》分别参加了台湾金马创投会和韩国富川电影节的创投平台。这部讲述男杀手和女神棍的黑色喜剧电影由张孝全、隋棠和万茜主演,已于去年8月在台湾上映。

李中的第一部长片《青田街一号》

参加完上海的创投后,李中还计划带着《黑火药》前往香港参加亚洲电影投资会HAF。“金马的创投比较偏艺术类电影,而我这一次的作品偏类型片,所以投上海和香港会比较合适,这边的买家对类型电影会更感兴趣。”

除了类型,故事本身的背景和受众差异也是一些导演选择不同创投平台的考虑因素。去年带着自己导演项目《笑林足球》(原名《胜利十一人》)参加上影节创投的香港演员林子聪就表示,他不会把项目投递到亚洲所有的创投平台,而是会做选择,“有一些在香港发生的、比较接地气故事,我就选香港的创投。像去年讲足球的故事,我觉得比较适合内地,就过来这边。”

有时一个项目参加两个定位完全不同的创投平台则是因为项目本身发生了改变。导演李中就透露,他的第一部长片最开始参加金马创投时还是文艺片,但后来他一直在改剧本,最终改成了惊悚喜剧片,就又参加了韩国富川的创投,“富川那边偏爱类型片,而且他们更极端一些,喜欢比较黑色的电影。”

刁亦男的《白日焰火》也改过无数版剧本,他两年前接受媒体采访时曾坦言,剧本的修改史实际上就是中国这几年电影和市场发生关系的历史,“你觉得很好,但是没有人帮你投钱来拍,那就说明市场或金钱不认可。你只能不断地跟着他们调整,同时还要保留自己的风格和最初始的冲动。”

李中的第一部长片《青田街一号》在从文艺片改为类型片后,2013年拿到了富川奇幻影展创投的NAFF现金奖,约10万人民币。虽然没能在富川的平台上找到买家,但最终他还是获得了台湾知名电影人李烈所经营的公司“影一制作所”的投资,完成了拍摄。

对他来说,参加创投的首要目的并不是拿奖和找钱,“那部电影的制作费大约1千万人民币,10万的奖金对制作本身来说帮助不大。当然有帮我养家啦,但更多时候,青年导演来参加创投,找钱不是第一位的,而是希望自己的项目能让更多人看到,也许能吸引到有兴趣的合作伙伴。我的第一部长片就是在金马创投上遇到了后来对我非常重要的发行商——华纳,也是很幸运有他们,我的案子才能一直往前推进。”

今年拿到“最佳青年导演项目”奖的《淡蓝琥珀》,剧本改编自女作家须一瓜在2008年发表于《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上的一个短篇《二百四十个月的一生》,讲的是一个丈夫被车撞死的妻子,如何在肇事司机的金钱赔偿和自己丈夫生命价值两者间找到内心平衡的故事。

须一瓜的小说《太阳黑子》曾被曹保平导演拍成电影《烈日灼心》,并在去年的上海国际电影节上拿下最佳导演奖和三座影帝奖杯。而在该片公映前,周劼就已亲自前往厦门拜访须一瓜,将这个实际上他在七八年前就已读过无数遍,甚至已经尝试改编成剧本的短篇小说影视版权买下。“须一瓜老师只问了我是不是自己拍,如果买下来囤着再卖给别人她就不卖,我说肯定是自己拍,她就以极低的价格卖给我了。她真的是对新人导演非常支持。”周劼说道。

在去年经历了金马创投会的落选,今年再入围上影节创投平台后,周劼惊喜的发现本届评委会主席就是《烈日灼心》的导演曹保平。“完全是巧合,我真是太幸运了。可能因为他也改编过须一瓜老师的作品,在10分钟陈述环节之后,他就对我的项目很感兴趣。”

创投单元三位评委(台湾导演赵德胤、导演曹保平、投资人马珂)正在聆听青年导演的公开陈述

上影节的创投评委每年不同,一般为三位(包括评委会主席),由组委会邀请。谢飞、和平、黄建新、徐立功、张一白、孙周等导演都曾担任过主席。创投平台创始人沈暘还记得第一届的创投评委就是她把自己负责的上影节亚洲新人奖板块的评委何平导演、张婉婷导演直接拉到创投平台来的,“他们在上节的日程被我不断盘剥利用,好在他们都是有赤诚之心、希望能帮助年轻人的导演,非常配合。”

而今年曹保平在收到邀请后也欣然前来,“我本身在北京电影学院当老师,职业生涯中一直有想扶持青年电影人的情结,这也是我的义务。”曹保平说道。

本届创投单元评委会主席曹保平导演

周劼所说的“10分钟陈述”,是上影节创投平台为入围“青年电影计划”10个项目特设的环节,让项目的导演和制片人在10分钟左右的时间里,面对三位评委、所有市场的买家和媒体,阐述自己的项目。之后在另外的10分钟里回答评审的问题。而陈述的前一天,组委会还会邀请业内资深制片人对这些青年导演进行培训。

《淡蓝琥珀》导演周劼和制片人宋剑在公开陈述环节进行项目阐述

创立者沈暘曾这样解释几分钟陈述的意义,“有可能你正好碰到一个老板,这个老板从下车到进电梯的时间差不多是三分钟,如果你在这三分钟用最关键的词把你的项目描述完毕并且打动他,然后他说‘ok,你哪天到办公室来面谈’,那其实他给你面谈的时间也不会很多,差不多也就十来分钟,如果谈的好也就半小时,因为真正影视公司的老板都特别忙,他是不会看剧本大纲的,他也是让中层读完案子用最简洁的话描述清楚,然后做一个判断。”

国际知名监制奥利维亚-斯图尔特在大师班为青年导演培训

至于设立大师班,则是鉴于中国电影行业的新人缺少产业层面和公开陈述的系统培训,“我们的教育体系缺乏演讲、自我表现、自我营销这样的环节,很多年轻导演甚至成熟导演和制片人都不擅长去讲述和推广自己的项目。大师培训要解决很多问题,既要让大师们从产业层面、创作层面对新人项目的合理性、发展方向给出意见,又要让大师们为新人在第二天公开陈述时如何表达出谋划策。”

入围“青年电影计划”的导演在公开陈述前一天参加“大师班”培训

沈暘透露,早些年她说服导演做公开陈述经常用的一个理由就是,“你的项目一旦经过公开陈述,就算是贴上你的标签了,大家看到类似的故事就会想到是你的idea,反而是个优势。”

一天的项目陈述后,是两天的项目洽谈。上海展览中心中央大厅被打造成专门的洽谈区域,组委会为30个项目特别间隔出属于他们自己的小空间,入围项目的导演和制片人就在这个空间里与有意向合作的买家进行洽谈。

上海展览中心中央大厅的创投单元项目洽谈场所

近几年,随着中国电影市场票房的井喷式增长,产业对新人、对优质项目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上影节的创投平台,因入围作品主要是面向内地市场的华语片,而受到越来越多资本的青睐。如今的项目创投负责人范静雯就透露,这两年项目方与买方的洽谈会议预约数在猛增。“前8年一直维持在400多场,去年现场洽谈数一下升至630场。而今年在活动还没开始前,仅网上预约的场次就超过了去年总数。”

今年仅网上预约的洽谈场次就超过了去年的总数

上海展览中心中央大厅一侧立着一张写有30个项目预约情况的表格,密密麻麻的红色方块标识意味着这些项目几乎已被约满。以每场洽谈半小时计算,从上午9点半到下午5点,两天时间,项目方可以谈24场,30个项目方可以谈720场,而今年现场洽谈会议的总数达691场,用范静雯的话说就是“接近饱和,几乎每个项目从头到尾都是满约的状态”,她坦言,“如果明年买方的预约数继续增加,我们的工作蛮有压力的。”

2016年6月14日创投平台项目洽谈预约表

洽谈数的猛增,是新买家的不断涌现。为了帮助青年导演甄别有资质的买家,范静雯透露从今年开始她已实施了非常严格的买家邀请机制。“我们选出了我们认为最好的项目,同时,也希望为他们提供最好的买家,让洽谈变得更有效。现在新公司实在太多,我们并不了解他们的背景,所以要对这些公司进行调查并设立预约门槛。”

范静雯手里有一张涵盖60多家电影公司的名单,她称这些公司为“重点买家”。在创投平台正式开始之前,她会把入围的项目仅开放给这些买家进行预约。“这两年我们开始对华语影片的出品、制作方进行研究,了解哪些公司的制作能力最强、每年可以出品多少部电影,比如中影、上影、万达,每年出品十几部电影,那就是‘实力资方’,接下来以此类推。不过,即便是设置了重点买家优先预约权限,今年的预约数量也几乎饱和,这个市场对项目的确有着超高的热情和需求。”

在创投平台的最后一天,组委会会颁发三项大奖,分别是“最佳青年导演项目”、“最佳创意项目”和“最具投资价值项目”,均由评委讨论选出。其中“最佳青年导演项目”是由评委从“青年电影计划”10个入围作品中评出,“最佳创意项目”从剩下的20个项目中选出,“最具投资价值项目”则是从全部30个项目中选出。

两年前,上影节创投平台颁发的三大奖就取消了10万元的奖金,不过,组委会还是为这些项目争取到了更多来自其他合作方的现金奖。

除组委会三大奖外,今年合作方还提供了五个现金奖和一个欧洲制片协会奖,使得今年的奖项多达9项

十年前曾获得香港亚洲电影投资会HAF10万港币奖金的宁浩,今年以自己公司坏猴子电影的名义向上影节创投平台提供了15万元的奖金,用来奖励青年创作者。不止宁浩,《百鸟朝凤》已故导演吴天明的东方天明电影公司、万达影业、雨天影业、柠萌影业共五家电影公司今年都为创投平台提供额度相同的奖金,用来奖励他们自己挑中的项目。

经过亲自挑选,宁浩将“坏猴子新星导项目”奖颁给了在北京和东京两地工作的新人导演牛涵,他的项目《爱的宣言》讲的是两个孩子出走后的故事。从披露的剧情梗概看,与宁浩近些年创作的类型片风格完全不同,反而更容易被人归为文艺片。

《爱的宣言》在上影节项目创投手册中的介绍

宁浩表示自己挑选项目在类型上并不设限,“其实在我的审美范畴里,并没有一个标准,说类型片还是艺术片好,都一样,好电影都值得鼓励。做了这么多年的电影,哪些项目更靠近电影本身,你一定能感觉到。另外,也会判断这些导演所谈的内容是否现实,能否可以操作。”

15万元的奖金是直接发给获奖导演的,至于项目最终否能拍出来,宁浩并不太在意,“还在创投阶段的项目,并不是明天就要开机,它只是作为种子而存在。我自己是搞创作的,我很清楚,种子的成长特别重要,有时候种子要放在那里很久才能长成树。不要在它是种子的时候就把它杀死。我记得十年前我在HAF拿创投的那个剧本到现在都没拍,但我到现在也都没放弃,我觉得它仍有价值。”

宁浩将“坏猴子新星导项目”奖颁给了青年导演牛涵

2016年是上影节创投十周年,十年间,随着影响力的扩大,报名该平台的项目从第一年的98个增长至今年的350个。

笑言自己是“十年创投九年在”的基美影业副总裁韩小凌,最早是以资方身份进入创投平台,之后因她在北京电影学院现代创意媒体学院任客座教授,有授课经验,创投平台又邀请她担任了三年的大师班培训师。今年她又作为评委委员为项目复审把关。

在她看来,上影节项目创投对中国电影产业最大的意义是坚持原创,并向市场输送了一批优秀的创作者,“十年有四十个项目开拍,可以说是亚洲地区项目成活率很高的平台”。今年创投评委会主席曹保平也认为在内地的创投平台里,上影节算是走在最前面的,“而且历年推出来的作品品相都不差”。

从上影节创投平台走出的导演有:2007年以《苦竹林》项目进入平台的杨树鹏导演,这一作品最终拍成了电影《我的唐朝兄弟》;2009年凭《Hello,树先生》入围创投单元的韩杰导演;2010年以《幸福额度》入围的台湾导演陈正道,如今他已成长为拍摄过《催眠大师》、《重返20岁》等类型片的成熟导演。

此外,还有李霄峰导演的《少女哪吒》、徐昂导演的《十二公民》、徐浩峰导演的《师父》、徐伟导演的《冰河追凶》等都是在这一平台获得最初的亮相机会。

张猛导演《钢的琴》

在这些导演里,张猛可谓是上影节一手扶持起来的导演,他的第一部长片《耳朵大有福》2008年获得了上影节亚洲新人奖,也因为这一渊源,在他2009年构思第二部长片《钢的琴》时,上影节创投单元就不断向他发出邀请邮件,他曾笑言自己当时只回复了48个字的故事梗概就顺利入选,之后更拿下了“最具创意项目”和“最具市场投资潜力项目”两项大奖。两年后这部电影在上影节的传媒大奖单元拿下了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女主角四项大奖。2012年张猛的第三部长片《胜利》再度入围上影节创投单元,并在2014年拿下了上影节金爵奖的评委会大奖。

不过,这个不断输送新人和新项目的平台,在跨入十年门槛时,也不可避免的开始受到中国电影市场整体浮躁的影响。近两三年,影市“高烧不退”,特别是在热门档期,热门电影单片单日上亿的票房收入,吸引着无数热钱涌入,电影成了很多投资人眼中可以一本万利的生意。

资本的大举进入,让项目方与资方之间的供求关系发生了彻底改变,就像宁浩所说,如今再不是“拍个电影就揭不开锅”的时代,资本对新项目和新导演的抢夺,让很多年轻导演在创作之外有了商业上的企图心。

这种改变体现在创投单元,最为明显的就是项目预算的暴涨,今年入围的30部作品有一半以上预算在千万级别以上。特别是“青年导演计划”单元,10个项目中,7个预算在千万以上,其中1500万左右的两部,2000到3000万的三部,3500万一部,6000万一部。而这些作品都是导演的第一部或第二部长片。

对于动辄几千万预算的处女作,创投平台评委会主席曹保平就直言不讳的表示希望青年导演少一点野心,“我说的野心是指利益上名誉上的野心,少一点这样的野心,多一点对作品本身的敬畏之心。种三五年的树就拿去当房梁,怎么可能支得起来?即便再有才华,拍摄电影也是需要经验的,不只是拍摄手段,包括故事本体的成熟程度,都需要时间积累。现在的年轻导演都比较着急,胃口很大,一上来就想做很大规模的电影,其实是勉为其难。只有慢慢经历,才能到达对岸。”

曾带着《冰河追凶》项目参加过创投的制片人戴妍也明确表示,不建议新导演拍摄3000万以上的电影。她坦言,一个导演最伟大的作品,可能就是他的处女作,需要小心呵护,不希望新导演负担不该负担的东西,被根本驾驭不了的庞大预算所裹挟。在她看来,导演拍电影第一天开始,就在刷他的个人“信用卡”,“额度是不是能还上,并不单从票房衡量,观众和投资人会看导演的持久能力。”

徐伟导演《冰河追凶》

曾两度入围创投平台的导演张猛透露,自己的前三部电影制作费都是低成本,“第一部120万,第二部350万,第三部1300万,下一部电影成本约6000到7000万。”而且第一部电影《耳朵大有福》的剧本他写了四年,烂熟于心。

谈到自己每拍一部,制作费就有所增长,张猛还说起大实话,直言很大一部分增长纯粹是演员费的增长,“制作还是那些人,第一部120万时都是制作费,350万时250万是制作费,1300多万时大概有近800万是制作费,到现在6000万预算,2000万是制作费。”

张猛的导演处女作《耳朵大有福》制作费120万

“成本不是我考虑跟一个新导演合作的核心元素。”在制片人戴妍看来,新导演的项目,最重要的是找到合适的制作体量、合适的投资者,把自己最有特色、最具初衷的地方表现出来,而不要因为钱,因为投资者的参与,改变做项目的初衷,“把特色展示出来,才是他们在行业获得更多关注,拿到更多机会的有价值标签。”

在上影节创投做过三年培训师的韩小凌直言,她做培训师时,总告诫新导演想清楚自己要什么,第二天跟投资人见面,才会尽可能按自己的标准找到合作伙伴。但三年下来,这些话奏效的比例非常低,新导演们被热钱弄晕的概率更高,“现在是个人就在说电影,但敬畏心很多人走着走着就丢了。”

合一影业总裁刘开珞最早也是作为项目方参加创投的,如今他成了买方,对于越发热闹的创投平台,他的最大感受是年轻导演对于市场的关注越来越强了,对于市场的了解、商业模式以及项目运作都更加熟悉。就像创投平台的创立者沈暘所说,当年设立大师班是为了让青年导演学会推荐自己的项目,而如今却有走到另一个极端——过度营销的趋势。

看了这么多项目,刘开珞坦言还是希望年轻导演能将关注重点更多地放在项目本身,“努力研究如何将自身特色通过项目表达出来,至于市场的部分就交给我们这些专业的电影公司和投资制作人来操心吧。”

与这些人观点不谋而合的还有电影大师李安,他在今年上影节论坛上的布道曾引发中国电影人的集体刷屏。李安直言希望热钱、资本不要对青年导演拔苗助长,也嘱咐青年导演切莫着急,“我三十六岁才拍片,别着急。生长本身是需要孕育的,年轻人要准许自己被孕育。”

 

【附:第19届上海电影节创投单元获奖名单】

“最佳青年导演项目”

《淡蓝琥珀》 导演:周劼 制片:宋剑 刘施然

“最佳创意项目”

《湖边密林》 导演:张亚东 制片:邵东旭

“最具投资价值项目”

《生朋硬友》 导演:袁菲 制片:刘璇

 

“柠萌最具潜力视野项目” 

《底片》 导演:杨潇 制片:单佐龙

“雨天特别关注项目”

《安拉的礼物》 导演:何瑞博 制片:龚津巾

“东方天明最具创意项目”

《上马追风》 导演:杨南倩 制片:任江洲

 “坏猴子新星导特别关注项目”

《爱的宣言》 导演:牛涵 制片:导演:牛涵 制片:迈克·S·雷恩

 “万达特别关注项目”

《拯救者》 导演:王大庆 制片:高子晴

 “欧洲制片人协会特别关注项目”

《好友》 导演:杨平道 制片:龙淼渊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