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南京520剧场
为了做足功课,重温这部令人致敬的作品,我亦重新观摩了之前的同名电影。《如月疑云》并不是一部严肃的推理片,这应该也是该剧最有看点之处。
仅从形式来看,电影就有让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全片只有一个场景,五个男演员在这个场景里演出了一个剧情“跌宕起伏”的故事。
从情节推进看,电影有很多漫画推理的元素。五个人的身份依次发生变化,从普通的粉丝变成一个个与“隐形女主角”有深刻关联的人。
同样是房间内的推理,表现形式上有异曲同工之处的,当属1957年的电影《十二怒汉》。不同的是,《如月疑云》的推理过程中有设想的快进情节出现,结尾部分让女主角出来唱歌做ending。这样的悬疑搞笑气氛以及用心占据了始终。
既然电影是“如表演话剧般”展现,那么,话剧的表演形式是不是更契合这部剧呢?我的设想并没有错,看完剧场版《如月疑云》演出,我能给这部话剧五颗星的评价。
★第一颗星是给故事本身。
演出的成功建立在剧作家标新立异的创作之上。古沢良太对推理故事的表达方式作出了大胆尝试,全剧从头至尾都充满喜剧色彩及脉脉温情,可谓悬疑推理神来之笔。
故事由五个男粉丝对女明星如月美纪小姐自杀身亡一周年追思会展开,五位粉丝对女神的热爱与追思,在讨论到女神性格活泼开朗时,甚至有人提出“她不是自杀的”。
尔后展开的一系列推理更是层层推进,一个又一个新发现,一步又一步接近真相,抽丝剥茧之下的结局令人频出意外,看似合理的结局安排细想之后又令人瞠目结舌。
这是一部能够时刻牵动观众情绪的剧,讲故事的方式代入感十足,观众从头笑到尾。一切都是那么莫名其妙,一切又都是那么理所当然。
★第二颗星给演员。
家元(戴天赐饰),安卓(孙旸饰),snake(孙瀚俊饰),高仓健(刘真饰),草莓小姐(胡博饰),这是五个不同身份的角色。演员们对剧本的理解,对各自角色的表现,对整场剧的配合与把控,是该话剧得以感染观众的关键所在。
一个个出乎意料的情节之外,其实是一幕幕演员的自我实现与自我超越。为了营造出更强烈的喜剧效果,导演非常注重演员的肢体表达。最突出的莫过于舞蹈了,爱心舞是如月的招牌歌曲,也是这部剧的动作灵魂,是演出中的一大亮点和笑点。
可以看出演员们在形体上下了很大功夫,舞台上演员们摔来摔去,摔出了观众眼里的喜怒哀乐。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个中酸甜苦辣,恐怕只有演员自己知晓。
★第三颗星当之无愧是灯光和音乐。
本剧只有一个场景,灯光和音乐的巧妙运用弥补了该剧在场景和人物切换单元里的单调。无论是演员对剧中角色情感的表达与演绎,还是观众跟随演员表演一起进行的冥想、回忆、哭泣或喜悦,都离不开灯光和音乐的情感渲染。
灯光的运用充满了变化,主要运用了大背景下的白色,特殊任务聚焦的鹅黄色,以及营造恐怖气氛的蓝黑色灯光,再配以帷幕的影子效果。临近结尾,五人分坐五角,每一段他们与如月的回忆分别降临在每一个人身上,鹅黄色的光打在身上,仿佛圣光拂身,每个人在那一刻得到了灵魂的升华。
再说音乐悠扬而婉转。印象深刻的是高仓健跪在桌子前,沧桑的男音开始缓缓唱起来剧中那首有“樱花”这个词的歌曲,虽然不知道词义,但是却很催泪。演出中还不时地加入如月的配音,这让我们感觉这不是一部单纯五个男人的嘴炮大战,而是一场真正的追忆会,一场与他们在天堂的偶像互动的仪式。
悠扬婉转的音乐里,忽明忽暗的灯光下,陶醉和恍惚中,你又想起了谁?
★★最后两颗星,要一并献给这部剧的导演,董明先生。
该剧演出最大的笑点就是加入了南京话和回闪时运用影子效果达到了说演同步。
南京话的运用充分显示出了导演的鬼才。和天津话、四川话一样,南京话也带有一种幽默的天然质感。南京话的出现导致画风一转,好不容易凝结起来的恐怖气氛被轻松打败,观众的心从揪得好高到一下子落回平地,然后又重回回到紧张巅峰,就像乘坐了一个“U”字过山车一般。在悬疑里加入一段本地特色方言,真的是大胆而又出彩!
影子的回闪也很出彩,配合演员的回忆,形成说演同步的观剧效果。话剧不像电视剧和电影可以凭借后期制作达到某种效果,影子手法的运用丰富了观众的想象,让观众更直接地参与到了剧情的讲述中。
这是一场光有女主角却没有女主演的话剧,如月并未出境,观众的遗憾可以想象,但后期通过配音的方式弥补了这一遗憾,如月的配音完整表达了她的性格,活泼开朗、清纯可爱。
此外,我觉得那个插满樱花的瓶子就是如月的化身。樱花在日本有着特殊的意义,樱花的花语象征着生命的循环、热情和奔放。从众人的描述中,不难发现如月就是这样的性格,而且樱花又与神BGM中出现的“樱花”相吻合,众人在戏中对这个花瓶无比地小心地抱着,不让其受到一点点伤害,这不正象征着他们对如月的守护嘛!
故事的推进,场景的设置、灯光、道具、音乐等等无一不是经过导演深思熟虑后选择的。故事发生的每一个情节都环环相扣,最终引出人物各自真实的身份,角色设置上也是天衣无缝。
几个不相识的人,因为对已故女明星的喜爱与追思连接在一起。剧末几名演员那段爱心舞,可谓点睛之笔。尽管最后真相大白,但它将人性向暖的属性表现得淋漓尽致,人与人之间充满了关爱。
与其说演出揭露了各角色本身与女主角特别的联系,不如说通过这场推理,展开了角色对自我的检讨与救赎。
原以为这是一部严肃推理片的你,是不是也被这场充满喜剧色彩及脉脉温情的话剧感动了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