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锅圈的养成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锅圈的养成

锅圈能撑起20亿美元的估值吗?

文|胖鲸头条

近年来,伴随着消费习惯的变化及“就地过年”等来自疫情的影响,预制菜早已坦然登上国人的年夜饭餐桌,以方便快捷、外观“上得厅堂”、口感尚佳等优势得以占据C位。预制菜之风何时吹起已不可知,只知这阵风已向四面八方铺陈开来,覆盖多个用餐场景。与之一并兴起的,是整个预制菜行业。

而在一片喧闹的预制菜市场当中,锅圈食汇的存在算得上脱颖而出,亦可谓“突兀”。矛盾的起点在于,这家自2017年以“专注火锅烧烤食材”为口号起家的企业,近期开始在预制菜领域发力,并将自身产品覆盖消费场景总结为“在家吃饭”。

借这一定位,锅圈不但保留原本深耕已久的火锅烧烤食材领域,一举将预制菜纳入自身辐射范围,并触角伸至饮品、小吃、零食、调味料、生鲜、家庭食材等多个品类,同时持续打破线上线下场景覆盖及B端、C端供应壁垒。

纵观锅圈的发展,既因不断扩张门店、打破自身边界、屡获资本青睐等备受外界瞩目,也因此得到不少质疑其营收能力、指出加盟风险等负面声音。这一切都让锅圈成为研究新型餐饮企业的绝佳样本。

“斜杠企业”的养成:被风口“推着走”的锅圈

2015年,锅圈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成立。到2017年,锅圈食汇首家实体店开业,一年内,门店总数达100家。

在短短的几年间,锅圈开始飞速扩张。据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10月,其门店总数已经突破8000家,覆盖范围包括24个省及3个直辖市,服务顾客累计达3.6亿人次。

在扩张的同时,锅圈的自定义范围也在不断扩大。2017年,锅圈以火锅烧烤食材作为切入点,打出“一人在家也可以吃火锅”的口号。但实际上,直到2020年,锅圈的发展都处于相对不温不火的状态。

这与整个火锅烧烤赛道的特性有关。一直以来,火锅烧烤所对应的更多是实体店的聚餐场景,满足消费者对于饮食及社交的双重需求。直到2020年,在疫情的影响下,此类产品的C端销售开始大幅提升。

回忆疫情初次开始紧张时期,火锅、烧烤、奶茶等食品一度成为“最让人想念”美食榜单上的常驻选项。也正是在这段时间里,锅圈新增门店超3000家。

但锅圈的野心明显并不止步于此。一方面,火锅烧烤赛道实在过于狭窄,无论是出于自身发展需求,还是面向投资人所描述的“发展前景及空间”,都无法满足;另一方面,火锅烧烤品类在疫情有所缓和甚至逐渐常态化的情况下,更占据优势的仍是实体店。

同时,从锅圈的相关品类产品来看,其相对满足的是“大众化”的火锅,对于地域性的火锅需求尚无法彻底覆盖。而大众化对应的则是“低门槛”,相继迎来的是整个赛道的拥挤与竞争。

在接下来的持续扩张中,锅圈逐渐瞄准了方便自热、生鲜、社区团购、卤味及预制菜等领域。当下,锅圈挂在官网上的简介是:“国内知名的火锅烧烤食材品牌,以火锅烧烤食材为主,涵盖方便自加热、中餐预制菜、生鲜、净菜、饮品、小吃、休闲零食、调味品、火锅器具、烧烤器具、当地特色食材等多个家庭食材品类,并逐步向家庭餐桌迈进,旨在成为全球最大的家庭食材食品企业。”

或许是认识到自身“斜杠企业”的身份略为复杂,锅圈干脆提出了一个笼统的概念——“在家吃饭”,将自身囫囵纳入其中。在锅圈联合沙利文共同发布的《2021年“在家吃饭”行业发展白皮书》中,其将自身定位为“在家吃饭”赛道领跑者。

不得不说,这一说法看似有些简单粗暴,但却着实有效。毕竟无论在家吃什么,统称为“饭”总归不会出错。数据显示,至2020年,中国“在家吃饭”市场规模达29238亿元,复合增长率为13.3%,白皮书预测2025年这一市场规模可升至35529亿元。

所谓“在家吃饭”赛道的优势与争议

“在家吃饭”赛道的提出,实际上代表着锅圈在领域覆盖方面的野心。而想要撑得起这一赛道,锅圈需要具备的优势势必需要多元。

很多情况下,优势与争议之间的界限只有一线之隔。但这一点在锅圈身上的体现可能过于明显。按照锅圈在自家官网上重点突出的内容来一一对应,可以体会到二者之间的快速转化。

需要简单加以说明的一点在于,从锅圈的扩张速度当中就可以看到,其所采取的是加盟模式。这将成为以下比较的重要依据。

在锅圈官网首页,其首要重点在于全国超8000家门店。在对应的加盟护航服务中,锅圈如此表述:“严格执行区域保护政策,规范区域开店”。但按照锅圈当下的扩张速度,加盟商之间的“对线”或无可避免。

其次,锅圈在供应链端亦有较为全面的布局。从上游来看,锅圈已整合600+家上游ODM和OEM工厂,其中31家为上市公司;在上海、成都等地建立了6个食材研发中心,整个产品研发品控团队共约300人,目前超过600种SKU。同时,其斥资建立了17个现代化中心仓、30多个分仓冷配物流网络、1000多个冷冻前置仓,以搭建用于连接门店及工厂之间的物流体系。

在下游零售端,锅圈不断打破线上线下渠道之间的壁垒。目前,其所能覆盖的渠道除了线下实体门店外,还包括京东、天猫、拼多多、微信小程序、美团、饿了么、官方APP及直播等线上方式。即使是在线下实体店场景中,基于微信生态及自有APP的推广亦未停止。

从上述情况来看,锅圈实际上搭建了一整个自有生态。这一方面有利于其加强供应链实力,为现有业务夯实基础,另一方面则为其此后复刻火锅烧烤品类的成功,将触角伸至全品类,扩大自身业务边界提供保障。

但同时,锅圈在供应链端不加节制的扩张,并非没有隐患。本身在持续不断的自我定位更新过程中,其市场教育始终处于落后一步的状态,外界对于锅圈仍贴有“火锅烧烤食材”这一标签,品牌定位的不明确及外界认知的模糊在其多品类扩张中被进一步放大。当无边界成为口号,护城河的打造亦处于无效状态。

而渠道端的扩张更多影响的是加盟商的利益。此前,锅圈入驻物美超市开启“店中店”模式,系其扩展渠道的另一举措。据媒体报道,部分加盟商表示,该模式下食材价格严重压低,压缩了自身利益,同时加剧了竞争。

锅圈此前一切成果的取得,离不开资本的加持。据企查查资料显示,2019年8月,获不惑创投4500万元人民币A轮投资;2019年10月,获三全食品5000万元人民币A+轮投资。2020年2月,获嘉御基金、IDG资本、不惑创投5000万美元B轮投资。2020年7月,获嘉御基金、启承资本、IDG资本、不惑创投6000万美元C轮投资。2021年3月获招银国际、天图投资3亿美元的D轮投资。2021年8月获茅台建信基金、物美D轮投资。

在上述投融资记录当中,最为引发外界关注的系物美的D轮投资。关注点不在于金额大小,而在于物美本身的特殊性。自2021年以来,锅圈不仅于物美超市当中开启“店中店”,同时采用物美旗下数字化供应链系统多点提供的服务。

在此之前,锅圈本身所搭建的云信息中心就已经承担着“时动态盘点、数据交换、智能补货、供应商协同等系统功能”,此次合作,则有利于锅圈进一步完善自身的数字化布局。

当盈利关摆在眼前,锅圈的破局与挑战

数据显示,锅圈“2020年营业收入30.61亿元,营业利润1049.83万元,营业利润率为0.34%,净利润为656.71万元,净利润率为0.21%;2021年一季度,营业收入9.92亿元,营业利润亏损4561万元,净利润亏损4549万元,经营活动产生的流量现金净额亏损9647万元。”

上述数据实际上展现了加盟模式带来的固有局面:高营收,低利润。这也将成为锅圈在之后发展过程中始终要面对的重要问题。

此外,在锅圈将自身从专注火锅烧烤食材变成多品类的“斜杠企业”的整个过程中,其是否单纯只是追逐风口,为资本所推,还是自有前瞻性,都已不再重要。核心的问题在于,锅圈现在将自身定位放在“在家吃饭”这样一个宽泛的赛道当中,其之后的破局之路在哪里,想要破局,又有怎样的挑战在前方等待。

而锅圈给出的触达路径,早已在此前向外界有所宣告。近期,锅圈官方向表示:“将以全国万家门店为支点,充分发挥供应链优势,开始赋能B端,对小餐饮开放‘烧烤食材、预制菜食材’供应链,‘无厨房、无厨师、无库存’,轻松开店,简单挣钱!”

B端供应的优势很明显:将此前的门店当作小型前置仓,在供应餐厅的同时,解决加盟商的盈利问题,最终帮助锅圈拓宽市场。当加盟商前期开店成本相对固定,开拓B端市场已无需增加额外成本。

在这个过程当中,锅圈实际上是将自身定位为了供应链平台角色。加上之前对于社区团购的打通及线下门店的坚持扩张,实现B端与C端的双重把握。而此前提到的产业链上下游搭建及8000多家门店的覆盖则是其成为食材供应链平台一角的最大底气来源。

资料显示,锅圈门店主要集中在新一线及三四线城市,在这些城市当中,消费者及小型餐饮企业往往有以下特征:前者对于产品有较高要求,例如品质化、品牌化;而后者往往尚处在与消费者需求相悖的状态,相对较为分散且质量参差不齐。

这给了锅圈实现稳定食材供应链输出的环境,且上述城市相对竞争压力较小,成本较低,有利于锅圈逐渐完成多品类复刻。

当然,锅圈并非毫无压力。当其作为“食材供应链平台”这一定位来审视整个市场,其面对的早已是无数竞争对手。B端市场固然庞大,但想要从中获利,并没有想象中那般轻松。仅2020年,就有14家生鲜供应链获得千万、上亿级的投融资。

除外界竞争外,就锅圈自身来说,挑战亦存在。当下,锅圈虽已致力于突破自身边界,实现全品类式覆盖,但最为熟练的赛道仍是火锅烧烤。以上述两个品类为例,除已有的连锁品牌门店外,一些传统小型的门店难以整合,统一使用某一固定供应链产品,同时小型餐饮门店的稳定性较差。而上述品类更是众多其他餐饮业态内品类的缩影。

总的来说,锅圈的发展实际上反映着整个行业在内部产业链及外部消费需求双重变化下的一场变革。在追逐风口的过程中,锅圈逐渐形成了自有品牌定位及生态圈。尽管当下尚处于发展初期,或无法撑得起“近20亿美元”的估值,但其此后的发展仍值得期待。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锅圈的养成

锅圈能撑起20亿美元的估值吗?

文|胖鲸头条

近年来,伴随着消费习惯的变化及“就地过年”等来自疫情的影响,预制菜早已坦然登上国人的年夜饭餐桌,以方便快捷、外观“上得厅堂”、口感尚佳等优势得以占据C位。预制菜之风何时吹起已不可知,只知这阵风已向四面八方铺陈开来,覆盖多个用餐场景。与之一并兴起的,是整个预制菜行业。

而在一片喧闹的预制菜市场当中,锅圈食汇的存在算得上脱颖而出,亦可谓“突兀”。矛盾的起点在于,这家自2017年以“专注火锅烧烤食材”为口号起家的企业,近期开始在预制菜领域发力,并将自身产品覆盖消费场景总结为“在家吃饭”。

借这一定位,锅圈不但保留原本深耕已久的火锅烧烤食材领域,一举将预制菜纳入自身辐射范围,并触角伸至饮品、小吃、零食、调味料、生鲜、家庭食材等多个品类,同时持续打破线上线下场景覆盖及B端、C端供应壁垒。

纵观锅圈的发展,既因不断扩张门店、打破自身边界、屡获资本青睐等备受外界瞩目,也因此得到不少质疑其营收能力、指出加盟风险等负面声音。这一切都让锅圈成为研究新型餐饮企业的绝佳样本。

“斜杠企业”的养成:被风口“推着走”的锅圈

2015年,锅圈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成立。到2017年,锅圈食汇首家实体店开业,一年内,门店总数达100家。

在短短的几年间,锅圈开始飞速扩张。据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10月,其门店总数已经突破8000家,覆盖范围包括24个省及3个直辖市,服务顾客累计达3.6亿人次。

在扩张的同时,锅圈的自定义范围也在不断扩大。2017年,锅圈以火锅烧烤食材作为切入点,打出“一人在家也可以吃火锅”的口号。但实际上,直到2020年,锅圈的发展都处于相对不温不火的状态。

这与整个火锅烧烤赛道的特性有关。一直以来,火锅烧烤所对应的更多是实体店的聚餐场景,满足消费者对于饮食及社交的双重需求。直到2020年,在疫情的影响下,此类产品的C端销售开始大幅提升。

回忆疫情初次开始紧张时期,火锅、烧烤、奶茶等食品一度成为“最让人想念”美食榜单上的常驻选项。也正是在这段时间里,锅圈新增门店超3000家。

但锅圈的野心明显并不止步于此。一方面,火锅烧烤赛道实在过于狭窄,无论是出于自身发展需求,还是面向投资人所描述的“发展前景及空间”,都无法满足;另一方面,火锅烧烤品类在疫情有所缓和甚至逐渐常态化的情况下,更占据优势的仍是实体店。

同时,从锅圈的相关品类产品来看,其相对满足的是“大众化”的火锅,对于地域性的火锅需求尚无法彻底覆盖。而大众化对应的则是“低门槛”,相继迎来的是整个赛道的拥挤与竞争。

在接下来的持续扩张中,锅圈逐渐瞄准了方便自热、生鲜、社区团购、卤味及预制菜等领域。当下,锅圈挂在官网上的简介是:“国内知名的火锅烧烤食材品牌,以火锅烧烤食材为主,涵盖方便自加热、中餐预制菜、生鲜、净菜、饮品、小吃、休闲零食、调味品、火锅器具、烧烤器具、当地特色食材等多个家庭食材品类,并逐步向家庭餐桌迈进,旨在成为全球最大的家庭食材食品企业。”

或许是认识到自身“斜杠企业”的身份略为复杂,锅圈干脆提出了一个笼统的概念——“在家吃饭”,将自身囫囵纳入其中。在锅圈联合沙利文共同发布的《2021年“在家吃饭”行业发展白皮书》中,其将自身定位为“在家吃饭”赛道领跑者。

不得不说,这一说法看似有些简单粗暴,但却着实有效。毕竟无论在家吃什么,统称为“饭”总归不会出错。数据显示,至2020年,中国“在家吃饭”市场规模达29238亿元,复合增长率为13.3%,白皮书预测2025年这一市场规模可升至35529亿元。

所谓“在家吃饭”赛道的优势与争议

“在家吃饭”赛道的提出,实际上代表着锅圈在领域覆盖方面的野心。而想要撑得起这一赛道,锅圈需要具备的优势势必需要多元。

很多情况下,优势与争议之间的界限只有一线之隔。但这一点在锅圈身上的体现可能过于明显。按照锅圈在自家官网上重点突出的内容来一一对应,可以体会到二者之间的快速转化。

需要简单加以说明的一点在于,从锅圈的扩张速度当中就可以看到,其所采取的是加盟模式。这将成为以下比较的重要依据。

在锅圈官网首页,其首要重点在于全国超8000家门店。在对应的加盟护航服务中,锅圈如此表述:“严格执行区域保护政策,规范区域开店”。但按照锅圈当下的扩张速度,加盟商之间的“对线”或无可避免。

其次,锅圈在供应链端亦有较为全面的布局。从上游来看,锅圈已整合600+家上游ODM和OEM工厂,其中31家为上市公司;在上海、成都等地建立了6个食材研发中心,整个产品研发品控团队共约300人,目前超过600种SKU。同时,其斥资建立了17个现代化中心仓、30多个分仓冷配物流网络、1000多个冷冻前置仓,以搭建用于连接门店及工厂之间的物流体系。

在下游零售端,锅圈不断打破线上线下渠道之间的壁垒。目前,其所能覆盖的渠道除了线下实体门店外,还包括京东、天猫、拼多多、微信小程序、美团、饿了么、官方APP及直播等线上方式。即使是在线下实体店场景中,基于微信生态及自有APP的推广亦未停止。

从上述情况来看,锅圈实际上搭建了一整个自有生态。这一方面有利于其加强供应链实力,为现有业务夯实基础,另一方面则为其此后复刻火锅烧烤品类的成功,将触角伸至全品类,扩大自身业务边界提供保障。

但同时,锅圈在供应链端不加节制的扩张,并非没有隐患。本身在持续不断的自我定位更新过程中,其市场教育始终处于落后一步的状态,外界对于锅圈仍贴有“火锅烧烤食材”这一标签,品牌定位的不明确及外界认知的模糊在其多品类扩张中被进一步放大。当无边界成为口号,护城河的打造亦处于无效状态。

而渠道端的扩张更多影响的是加盟商的利益。此前,锅圈入驻物美超市开启“店中店”模式,系其扩展渠道的另一举措。据媒体报道,部分加盟商表示,该模式下食材价格严重压低,压缩了自身利益,同时加剧了竞争。

锅圈此前一切成果的取得,离不开资本的加持。据企查查资料显示,2019年8月,获不惑创投4500万元人民币A轮投资;2019年10月,获三全食品5000万元人民币A+轮投资。2020年2月,获嘉御基金、IDG资本、不惑创投5000万美元B轮投资。2020年7月,获嘉御基金、启承资本、IDG资本、不惑创投6000万美元C轮投资。2021年3月获招银国际、天图投资3亿美元的D轮投资。2021年8月获茅台建信基金、物美D轮投资。

在上述投融资记录当中,最为引发外界关注的系物美的D轮投资。关注点不在于金额大小,而在于物美本身的特殊性。自2021年以来,锅圈不仅于物美超市当中开启“店中店”,同时采用物美旗下数字化供应链系统多点提供的服务。

在此之前,锅圈本身所搭建的云信息中心就已经承担着“时动态盘点、数据交换、智能补货、供应商协同等系统功能”,此次合作,则有利于锅圈进一步完善自身的数字化布局。

当盈利关摆在眼前,锅圈的破局与挑战

数据显示,锅圈“2020年营业收入30.61亿元,营业利润1049.83万元,营业利润率为0.34%,净利润为656.71万元,净利润率为0.21%;2021年一季度,营业收入9.92亿元,营业利润亏损4561万元,净利润亏损4549万元,经营活动产生的流量现金净额亏损9647万元。”

上述数据实际上展现了加盟模式带来的固有局面:高营收,低利润。这也将成为锅圈在之后发展过程中始终要面对的重要问题。

此外,在锅圈将自身从专注火锅烧烤食材变成多品类的“斜杠企业”的整个过程中,其是否单纯只是追逐风口,为资本所推,还是自有前瞻性,都已不再重要。核心的问题在于,锅圈现在将自身定位放在“在家吃饭”这样一个宽泛的赛道当中,其之后的破局之路在哪里,想要破局,又有怎样的挑战在前方等待。

而锅圈给出的触达路径,早已在此前向外界有所宣告。近期,锅圈官方向表示:“将以全国万家门店为支点,充分发挥供应链优势,开始赋能B端,对小餐饮开放‘烧烤食材、预制菜食材’供应链,‘无厨房、无厨师、无库存’,轻松开店,简单挣钱!”

B端供应的优势很明显:将此前的门店当作小型前置仓,在供应餐厅的同时,解决加盟商的盈利问题,最终帮助锅圈拓宽市场。当加盟商前期开店成本相对固定,开拓B端市场已无需增加额外成本。

在这个过程当中,锅圈实际上是将自身定位为了供应链平台角色。加上之前对于社区团购的打通及线下门店的坚持扩张,实现B端与C端的双重把握。而此前提到的产业链上下游搭建及8000多家门店的覆盖则是其成为食材供应链平台一角的最大底气来源。

资料显示,锅圈门店主要集中在新一线及三四线城市,在这些城市当中,消费者及小型餐饮企业往往有以下特征:前者对于产品有较高要求,例如品质化、品牌化;而后者往往尚处在与消费者需求相悖的状态,相对较为分散且质量参差不齐。

这给了锅圈实现稳定食材供应链输出的环境,且上述城市相对竞争压力较小,成本较低,有利于锅圈逐渐完成多品类复刻。

当然,锅圈并非毫无压力。当其作为“食材供应链平台”这一定位来审视整个市场,其面对的早已是无数竞争对手。B端市场固然庞大,但想要从中获利,并没有想象中那般轻松。仅2020年,就有14家生鲜供应链获得千万、上亿级的投融资。

除外界竞争外,就锅圈自身来说,挑战亦存在。当下,锅圈虽已致力于突破自身边界,实现全品类式覆盖,但最为熟练的赛道仍是火锅烧烤。以上述两个品类为例,除已有的连锁品牌门店外,一些传统小型的门店难以整合,统一使用某一固定供应链产品,同时小型餐饮门店的稳定性较差。而上述品类更是众多其他餐饮业态内品类的缩影。

总的来说,锅圈的发展实际上反映着整个行业在内部产业链及外部消费需求双重变化下的一场变革。在追逐风口的过程中,锅圈逐渐形成了自有品牌定位及生态圈。尽管当下尚处于发展初期,或无法撑得起“近20亿美元”的估值,但其此后的发展仍值得期待。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