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21世纪教育研究院 熊丙奇
“双减”取得积极成效。但全国人大代表、浙江宁波镇海中学党委书记张咏梅关注到一个“隐性”问题:教培行业的教师何去何从?
张咏梅表示,让优秀的教培行业教师以合理的方式补充到公办学校是一条可行路径,一定程度上能提升学校教育质量。但在帮助他们再就业的同时,如何最大限度地保障其他在职教师的权益仍值得深思。
此前的调查显示,学科类培训教师达五六百万。这不仅是一项民生工程,也影响“双减”的成效,如果学科类老师很难顺利再就业,可能会开展地下培训谋生。
目前看来,让优秀的教培行业教师进入公办学校,还存在诸多障碍。应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推出“培转公”特殊招聘等方式,为其创造条件。
有人说,教培行业教师要进入公办学校,以公平竞争的方式、通过教师招聘考试即可。这忽视了教培行业教师的身份与年龄问题。
国内多地的教师招聘,都明确面向应届毕业生,或提出35岁以下的年龄限制。对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国内有择业期政策,将毕业后两年内未落实工作(以及再就业)的大学生,按应届毕业生对待。
但很多教培行业的教师,已工作多年,不能再以应届毕业生身份参加招聘。另外,还有部分优秀的教培行业教师年龄超过35岁,但他们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进入公办学校是不错的选择,但却被年龄挡在招聘之外。
还有部分教培行业的教师,以前在公办学校任教,甚至有高级职称,近年来“出走”辞职到校外培训机构任教或做独立教师的。2018年到2020年间,媒体对公办学校教师辞职到校外培训机构多有报道。现在因“双减”政策,这些教师失业。对于他们的处境,有不少人并不同情,认为这是他们自己的选择;还有人觉得他们算不上“优秀教师”,是为了利益辞职去教培机构。
这需要理性看待。教培行业是合法的,无论是在公办学校任教还是在教培机构任教,都是教师。总体看来,教培行业的很多教师,对待教学还是认真负责的。否则,也无法得到家长的认可。部分从公办学校出走的教师,当年有不少是学校的骨干教师。从严监管校外培训机构是国家的宏观战略,不能把教培行业存在的问题,推给教师,污名化教培行业从业者。
“双减”之后,学校教育承担的教育职责增加,面临提质增效的压力。要提高学校教育质量,就要打造高水平教师队伍。为此,应该把教培行业的优秀教师,包括以前从公办学校辞职到教培行业的教师,作为学校招聘引才的对象。
优秀的教培行业教师回归公办学校,除了配合国家的“双减”政策之外,也是公办学校尊重人才选择、重视优秀人才的美谈。
但这类教师回归公办,首先面临路径问题,不可能像引进人才那样进行调动;其次,由于离开公办学校时,已有职称,对于他们的回归,其他教师会担心挤占他们获得职称的机会,进而会有所排斥。
对此,可以针对教培行业教师的实际情况,延长择业期甚至取消择业期限制或开辟专门的“培转公”的渠道处理。据报道,针对不少曾从学校“出走”的教培教师“又迫切希望重新回到公办学校”这一现实问题,部分地区的教育部门已开辟绿色通道,允许这些脱编教师“重新建档”取得事业编制。这是务实的做法,值得肯定。
至于这些教师重回学校担任何种职务,应由教师能力而定。国内中小学正在进行职称改革,对于这部分教师,只要想发挥他们的作用,上述都不是难题。
概而言之,“双减”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把每一个环节的工作做细做实,充分考虑到不同群体的切身利益关切,才能避免那些不被关注的“隐性问题”影响整体政策的推进。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