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底,今世缘一条投资拓产的信息,让酒企产能间的内卷再次席卷白酒行业。
根据公告显示,今世缘拟投资90.76亿元实施南厂区智能化酿酒陈贮中心项目,预计将新增优质浓香型原酒年产能1.8万吨、优质清雅酱香型原酒年产能2万吨,年平均净利润达10.45亿元。
区域酒企扩充产能的同时,头部企业也并没有停下脚步。
1月底,贵州茅台、五粮液相继发布公告,分别决定投资41.1亿元实施“十四五”酱香酒习水同民坝一期建设项目,以及对制曲车间进行扩能改造,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制曲车间及相关配套设施等,分两期进行建设。项目总投资估算为27.5亿元。
除贵州茅台以及五粮液外,泸州老窖早早在去年便着手进行产能布局。彼时,泸州老窖发布公告称,同意全资子公司泸州老窖酿酒有限责任公司以自有资金不超过5.7亿元,购入四川泸州白酒产业园区的土地使用权,用于生产建设项目。
“头部企业扩充产能对于行业来说是一个利好的信号。一方面,对于自身产品品质,以及白酒产量会有一定提升作用。另外,头部企业也能够进一步带动区域酒企进行产能改革。”对此,业内人士指出。
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在18家白酒上市公司中,共16家公司实施或提出产能扩张计划,占比近九成。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中国白酒产量峰值出现在2016年,此后便呈现连续六年下降的趋势。其中,2016年至2021年中国白酒(折65度,商品量)产量分别为1358万千升、1198万千升、871万千升、786万千升、741万千升、715.6万千升。
经过粗略计算,相较于2016年峰值,2021年的白酒产量下降了47.3%。
“现在白酒的趋势是强者恒强,市场份额向强势品牌集中,过去部分强势品牌企业产能受限,包括一部分品牌企业外购基酒,因此为了食品安全的角度的出发,也是为了做高端酒的需要,便开始布局产能。”白酒营销专家肖竹青向界面记者指出。
名酒率诱因
近乎腰折的白酒产量,让以白酒为支柱产业的地方政府不得不推出相应政策,以支持所属区域内的酒企不断扩充产能。
今年1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支持贵州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的意见》,提出发挥赤水河流域酱香型白酒原产地和主产区优势,建设全国重要的白酒生产基地。
“政策的支持对于行业发展来说至关重要。国务院印发的《意见》对于未来贵州酒企将有倾倒性的支持,因此未来贵州区域产能扩充也将迎来一段高潮。”对此业内人士指出。
如果说政策加持是酒企扩充产能的宏观因素,那么从微观角度而言,促进酒企扩充产能的原因之一则在于提升名酒产量。
按照贵州茅台计划,本项目建设地点位于贵州省习水县同民镇,项目建成后可形成系列酒制酒产能约1.2万吨、制曲产能约2.94万吨、贮酒能力约3.6万吨。
据界面记者了解,2021年全年,茅台生产系列酒基酒2.82万吨左右。因此,待该项目建成后,将提升近一半的产量。
不仅是酱香酒,浓香型酒由于工艺原因,中高端产品只选取最好的部分,名酒率仅20%左右。根据公开资料显示,如果名酒率提高1个百分点,浓香型酒每年可增加1000吨的优质酒供给。
“从酱香酒的特点来讲,要五年以后才能够形成市场供给量,浓香型酒要形成高品质老酒也需要三年五年才能形成市场供给量。”对此,肖竹青指出。
扩产难扩容
一面是头部企业以及腰部企业扩产干劲儿十足,一面则是不断加速的酒企两极分化。
根据公开数据报道显示,2020年1月至11月,全国规模以上白酒企业为1040家,而2017年有1593家。酒企数量的下跌,让尾部企业不得不更为谨慎。
对此,肖竹青指出,随着白酒行业马太效应越发明显,头部企业名酒供不应求,地方小酒企因受困于品牌力和资本力的局限,市场份额逐渐被蚕食。
事实上,在优胜劣汰之下,产能扩充促使名酒率的提升,也将进一步巩固千元核心价格带的地位。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白酒行业市场需求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显示,目前,中高端白酒市场占有率最高,规模占比达42.9%;其次是低端白酒、高端白酒和次高端白酒,市占率依次是33.6%、17.0%和6.5%。
“目前,千元已成为高端产品核心价格带,只有步入千元价格的门槛,才具有相应的品牌势能,从这个角度看,酒企提价占领千元价格带较为符合消费趋势。因此,目前提前布局产能对于未来冲击高端市场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对此,业内人士指出。
在优胜劣汰的竞争环境下,头部企业以及部分腰部企业尽管逃过了行业洗牌的尴尬竞争,却仍需要面临扩产带来的产能过剩问题。
近日,今世缘在回复部分投资者关于白酒产能是否会过剩的问题时表示,,随着消费持续升级,人们少喝酒喝好酒的趋势会越来越明显。未来应对可能的消费量减少和产能过剩,公司将持续提升产品质量和价值、优化产品结构,满足消费者对好酒、美酒的需求。
对此,业内人士指出,此前白酒行业经历了长时间去产能的过程,从目前数据来看,整体白酒行业产能整体下跌。但如果不考虑终端以及渠道承受能力,盲目扩产,部分中小企业较难消化所提产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