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中国民办教育协会刘林:非学科校外培训治理要分类精准施策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中国民办教育协会刘林:非学科校外培训治理要分类精准施策

不应简单照搬照抄学科类校外培训治理的目标与办法。

图片来源:刘林供图

记者 | 查沁君

38日,界面教育获悉,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民办教育协会会长刘林递交多份两会提案,内容覆盖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治理、普惠园经费保障及托育服务。                      

非学科校外培训是校内教育的有益补充。”刘林指出,但当前发展仍存在诸多问题。

一方面,主管政府部门不明确,行业管理不到位,市场准入与监管制度不健全,对一些有必要实施许可证的事项没有建立审批制度,价格监测与指导机制不完备,质量认证、信用评价机制缺失。

另一方面,一些机构不规范、不诚信办学,虚假宣传、价高质低等侵害消费者利益的问题时有发生。

“去年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大幅压减后,少数体育、艺术类机构以应试、过考为名借机涨价,一些资本有意投向素质类、职业技术类机构可能会引发过度逐利的潜在风险。刘林称。

对此,刘林建议,第一,要科学顶层设计,精准分类施策。

大多数非学科校外培训与校内教育差异性大,互补性强,且不属于刚需,不会造成内卷。家长、学生可凭个人兴趣、家庭经济状况自愿选择。因此不应简单照搬照抄学科类校外培训治理的目标与办法。

非学科校外培训门类众多、专业性强,应当根据各学科门类的不同特点,实行分类管理,精准施策。针对与中高考关系密切的非学科,为去除应试化倾向,可严格参照学科类进行管理。对于其他门类的非学科校外培训,应当遵循发展规律和实际需求,以多样化手段引导其健康发展。                                                   

第二,抓住关键重点,强化监管规范。

首先,要从明确业务归口主管部门入手,对必须监管的重点科类,从规范机构设置标准、从业人员资质等方面入手,提高市场准入门槛。同时,健全预收费资金监管机制、价格动态监测机制、收费标准公示办法、招生宣传广告备案制度等。

第三,强化引导引领,保障公益普惠。

为其提供参与学校课后服务的机会等,支持其向公益性、非营利性机构定位定性;通过支持行业组织研制服务标准、建立第三方质量评估和信用评价机制、实行黑白名单制度等行业自律手段。

刘林还关注到托育服务、普惠园等学前领域问题。

“近年来,广大家长特别是双职工青年夫妇、多胎家庭对托育服务呼声越来越高。但从整体上看,特别是大中城市,国内托育服务存在着场地资源缺、专业化程度低、市场秩序乱等突出问题。”刘林说。

在他看来,对于普惠性托育机构,同步落实配套支持政策和收费标准、补贴政策资金预算来源;对于市场型托育机构,及时明确资本准入条件和监管制度。鼓励有余力的幼儿园同步开展23岁日托和周末托育服务。

同时,他还建议,大力发展早期教育科学研究,把脑科学、儿童心理学、生理学等最新科研成果运用到托育专业服务中去。支持高校、职校培养早期教育、托育服务人才。

当前普恵性幼儿园发展中最突出的短板就是经费保障机制问题。刘林指出。

经调研,刘林发现两大问题:一是,针对普惠性学前教育的发展成本缺乏科学研究,特别是对质量水准与成本的对应关系缺乏系统论证,从而降价幅度大、补贴标准低,导致限价后幼儿园收入难以保障高质量发展,甚至难以为继。

二是缺乏合理的成本分担机制。为了体现普惠性,对民办普惠园采取与公办园同样的收费标准,没有因事制宜、因势利导建立合理的成本分担机制。

刘林建议,第一,建立科学的普惠性幼儿园教育成本测算办法。

根据现行的幼儿园分级分类标准和质量评价标准,在划分等级的基础上,分别计算出不同质量等级的普惠园办园成本。

第二,建立合理的办园成本分担机制。

根据普惠园质量等级的不同、当地财政实力、居民家庭承受能力,确定政府与个人家庭分担比例。对于平均质量等级以下的,政府应多分担成本,降低向家庭的收费标准;而处于平均等级以上的,可适当提高家庭分担比例,提高收费标准。

第三,建立健全督导检查机制。从过去重视对普惠率的检查,转向对完善经费保障机制等配套政策的督导。要确保普惠园的收费标准和政府补贴标准之和,不低于成本测算标准,或当地同等级公办幼儿园的生均标准。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中国民办教育协会刘林:非学科校外培训治理要分类精准施策

不应简单照搬照抄学科类校外培训治理的目标与办法。

图片来源:刘林供图

记者 | 查沁君

38日,界面教育获悉,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民办教育协会会长刘林递交多份两会提案,内容覆盖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治理、普惠园经费保障及托育服务。                      

非学科校外培训是校内教育的有益补充。”刘林指出,但当前发展仍存在诸多问题。

一方面,主管政府部门不明确,行业管理不到位,市场准入与监管制度不健全,对一些有必要实施许可证的事项没有建立审批制度,价格监测与指导机制不完备,质量认证、信用评价机制缺失。

另一方面,一些机构不规范、不诚信办学,虚假宣传、价高质低等侵害消费者利益的问题时有发生。

“去年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大幅压减后,少数体育、艺术类机构以应试、过考为名借机涨价,一些资本有意投向素质类、职业技术类机构可能会引发过度逐利的潜在风险。刘林称。

对此,刘林建议,第一,要科学顶层设计,精准分类施策。

大多数非学科校外培训与校内教育差异性大,互补性强,且不属于刚需,不会造成内卷。家长、学生可凭个人兴趣、家庭经济状况自愿选择。因此不应简单照搬照抄学科类校外培训治理的目标与办法。

非学科校外培训门类众多、专业性强,应当根据各学科门类的不同特点,实行分类管理,精准施策。针对与中高考关系密切的非学科,为去除应试化倾向,可严格参照学科类进行管理。对于其他门类的非学科校外培训,应当遵循发展规律和实际需求,以多样化手段引导其健康发展。                                                   

第二,抓住关键重点,强化监管规范。

首先,要从明确业务归口主管部门入手,对必须监管的重点科类,从规范机构设置标准、从业人员资质等方面入手,提高市场准入门槛。同时,健全预收费资金监管机制、价格动态监测机制、收费标准公示办法、招生宣传广告备案制度等。

第三,强化引导引领,保障公益普惠。

为其提供参与学校课后服务的机会等,支持其向公益性、非营利性机构定位定性;通过支持行业组织研制服务标准、建立第三方质量评估和信用评价机制、实行黑白名单制度等行业自律手段。

刘林还关注到托育服务、普惠园等学前领域问题。

“近年来,广大家长特别是双职工青年夫妇、多胎家庭对托育服务呼声越来越高。但从整体上看,特别是大中城市,国内托育服务存在着场地资源缺、专业化程度低、市场秩序乱等突出问题。”刘林说。

在他看来,对于普惠性托育机构,同步落实配套支持政策和收费标准、补贴政策资金预算来源;对于市场型托育机构,及时明确资本准入条件和监管制度。鼓励有余力的幼儿园同步开展23岁日托和周末托育服务。

同时,他还建议,大力发展早期教育科学研究,把脑科学、儿童心理学、生理学等最新科研成果运用到托育专业服务中去。支持高校、职校培养早期教育、托育服务人才。

当前普恵性幼儿园发展中最突出的短板就是经费保障机制问题。刘林指出。

经调研,刘林发现两大问题:一是,针对普惠性学前教育的发展成本缺乏科学研究,特别是对质量水准与成本的对应关系缺乏系统论证,从而降价幅度大、补贴标准低,导致限价后幼儿园收入难以保障高质量发展,甚至难以为继。

二是缺乏合理的成本分担机制。为了体现普惠性,对民办普惠园采取与公办园同样的收费标准,没有因事制宜、因势利导建立合理的成本分担机制。

刘林建议,第一,建立科学的普惠性幼儿园教育成本测算办法。

根据现行的幼儿园分级分类标准和质量评价标准,在划分等级的基础上,分别计算出不同质量等级的普惠园办园成本。

第二,建立合理的办园成本分担机制。

根据普惠园质量等级的不同、当地财政实力、居民家庭承受能力,确定政府与个人家庭分担比例。对于平均质量等级以下的,政府应多分担成本,降低向家庭的收费标准;而处于平均等级以上的,可适当提高家庭分担比例,提高收费标准。

第三,建立健全督导检查机制。从过去重视对普惠率的检查,转向对完善经费保障机制等配套政策的督导。要确保普惠园的收费标准和政府补贴标准之和,不低于成本测算标准,或当地同等级公办幼儿园的生均标准。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