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如何揪出一个撒谎的人?匹诺曹效应与黑暗人格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如何揪出一个撒谎的人?匹诺曹效应与黑暗人格

谎言并不都那么糟糕。有些谎言出自善意,接收到这样的谎言时,听者也乐于接受;还有一些,似乎是符合社会规范的礼貌。但是,识破谎言远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简单,哪怕对方只是个小孩。

作者:犀犀张

1983 年 5 月 19 日,俄勒冈西部的一个小镇上,静谧的生活将被颠覆。晚 11 点,当地医院的医生和护士将目击一辆红色尼桑车摩擦着湿滑的地面,尖叫着停在急救部门口。年轻的金发女人从车里跳出来,大叫着:「有人刚刚枪击了我的孩子们!」

这个女人叫 Diane Downs。据她所说,她带着三个孩子开车拜访了一位朋友。回来的路上,绕道驶过一片荒芜的地区,一个「头发浓密的陌生人」向她招手。Downs 随即停车,询问对方是否需要帮助。陌生人随即向车内开枪射击,子弹穿过车窗,击中了她的孩子们。

尼桑车的内部被血完全浸透。副驾驶座上斜躺着一个女孩,8岁;后座上靠着一个年仅 3 岁的小男孩,和一个 7 岁的女孩,他们正挣扎着呼吸。

最终,8 岁的 Christie 没能等到医生的帮助,就死去了。另外两个小孩存活了下来。

在随后的调查和采访中,Diane Downs 对着警察和镜头,讲述了以上那个骇人听闻的故事。

然而,对刑警 Doug Welsh 来说,这些供词中似乎有什么东西「不对」:

「她讲的太多了。她的嘴从来不闭上。为什么绕远,走了什么路,在听什么歌,劫匪与自己的完整对话……她一直在说。」

情绪上,Diane Downs 非常平淡,甚至有些脱离。并且,在事件发生仅四天后,Downs 就决定重现当时的情景。整个重现过程中,她看起来十分享受。

因为,她在撒谎。

***

跟我说实话:你是个出色的撒谎者吗?

这似乎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了:人们经常说谎。相信我,有时甚至多到我们自己都没意识到,那是谎言。

根据心理学家 Robert Feldman 的说法,在和陌生人或不太熟的人的对话中,平均每 10 分钟的对话,人们就会撒三个谎。

但是,谎言并不都那么糟糕。有些谎言出自善意,接收到这样的谎言时,听者也乐于接受;还有一些,似乎是符合社会规范的礼貌。

「新开的那家餐馆听说不错,我想去吃。」

「哦,我也听说啦,去试试吧。」

(实际上我听说它很糟糕)

 

「你到哪里啦?」

「出门在打车了。」

(其实刚刚找到钥匙)

 

「我穿这裤子看起来胖吗?」

「不不,一点都不胖。」

(……你懂的)

有些时候我们甘愿上当,相信对方真的「刚从垃圾箱里翻出你那封邮件」;但另一些时候,我们不想受骗。许多人相信自己能够分别出别人的谎话。时间长了,民间甚至流行起一些关于辨别面部和肢体「线索」的口诀出现,教人们如何分辨。但是,过一段时间,研究会发现:我们又错了。

用心理学家 Pamela Meyer 的话说:「我们以为撒谎者不敢看我们,但其实他们反而看得更多,以弥补这种印象;我们以为撒谎者坐立不然,但研究发现其实他们更倾向于保持上半身一动不动;我们以为温暖的微笑传递真诚和坦率,但懂辨别的人几公里外就能抓出『假笑』的人——因为,你能够有意识地收缩脸颊的肌肉,但真正的微笑藏在眼睛里。」

人们开始说谎的年纪,比大多数人想象中的要早得多。

来自多伦多大学的研究者李康花了二十年的时间研究说谎的孩子。在一个关于偷看扑克牌的实验中,他发现:年仅两岁的孩子里,就有 30% 在说谎了;四岁的孩子中,这个比例达到 80%;四岁以后,撒谎孩子的比例还要更高。

其实,将两岁定为开始说谎的年岁,都算说迟了。婴儿时期的我们就知道假哭,哭一会儿,停一下,看看谁走过来,再接着哭;一岁时,我们就学会隐瞒事实;两岁的孩子就会吓唬人;五岁的孩子撒谎都可以不打草稿,并且已经懂得通过巴结来达到目的;等到九岁,孩子已经可以是掩盖真相的高手。

上大学的时候,你与母亲的每五次交流中,就有一次是在说谎;等到毕业工作了,情况更糟:我们进入了一个充满垃圾邮件、虚假身份、信息盗用、政党媒体满口谎言,甚至会发生全球性金融骗局的世界中。

用一位作家的话说:这是一个「后真相」社会。

但是,识破谎言远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简单,哪怕对方只是个小孩。

在李康的研究中,从事各种行业的成年人被试者都观看了一组小孩子的视频,其中,有一半小孩讲的是真话,另一半则说谎了——也就是说,随即猜测的准确率为 50%,而如果作为一个能够识破谎言的成年人,准确率应在 50% 以上。

但结果告诉我们:无论是和孩子打交道的社会工作者、每天面对谎言的法官和警察,甚至是孩子的亲生父母,无一例外,都失败了。

对于成人而言,情况也是一样。根据研究者 DePaulo 等人对约两百项的骗术研究的 Meta 分析显示,人们只能够分辨 47% 的谎言。

那么,究竟有什么办法能挖掘出表情背后的情绪呢?

「脸的皮肤下,是丰富的血管网络,」李康说,「在经历不同情感的时候,我们面部血液流动也会稍有改变。这些改变由自主系统控制,不受我们意识作用的改变。」

当然,这种细微的血液流动人类无法用肉眼看到,因此,需要一种新的影像技术,叫作「透皮光学成像」。通过它,我们可以发现人们隐藏的表情。在说谎的时候, 「透皮光学成像」会让你看到「匹诺曹效应」。

而是这样——

当人们撒谎时,脸颊的面部血液流动减少,鼻子的血液流动增加。事实上,当人们有各种秘而不宣的情绪时,脸部的血流会呈现不同的样态,因此,这种技术不仅能用于辨别谎言,还可以帮助老师寻找焦虑的学生、帮助儿女观察父母是否在隐藏身体的病痛……

甚至,如果你将镜头对准电视上辩论的政客,它也可以判断谁更紧张、谁在说谎。

那么,有什么更火眼金睛的办法吗?

其实,面部血流的变化,从一个角度印证了另一类研究的可信性:面部肌肉会出现泄露秘密的「微表情」。毕竟,血流加速的一个原因,就是肌肉正在被自主调用。

早在 1872 年,达尔文便在著作里只言片语地提到,某些面部肌肉与情绪变化相关,情绪越激烈,肌肉动作越无法被抑制,因而,伪造的「真实」表情其实总有漏洞,也被称为「抑制假说」。

一个世纪后,大量的研究关注于说谎时面部的细微变化。其中,最有名的要数凭借美剧 Lie To Me 大火的「微表情」学家 Paul Ekman 的成果了。通过 Ekman 的研究,我们知道骗子会改变眨眼的频率、压低说话的音调、脚会对着门口,或是用东西挡在质询者与自己之间。但是,Ekman 的理论一直没有直接的实验验证,因此,仍不能作为谎言的证明,只能起到警示作用。

2012 年,Stephen Porte 与 ten Brinke 等人最新的实证研究发现,面部表情「泄密」最多的情绪是恐惧,最易隐藏的则是喜悦。同时,大多数的「不协调」都发生在脸的上半部分,这些不协调并非是「全有或全无」的,而是持续在一段时间内发生;而且,想要平复真正的情绪带来的表情,要比伪装某种情绪表情难多了。

所以,我猜,识别对方谎言的好办法就是:多注意 TA 的眼睛和眼周围的肌肉,盯久一点,再久一点,看 TA 究竟自不自然。(喂被盯毛了当然不自然啦!)

当然,再多的观察,也比不上一场对话来得有效。如果你冤枉了一个诚实的人,他们在整个对话中都会显得很气愤,而不只是短时间的发怒,同时,他们会给出更直接、严厉的惩罚建议,而不是绕着弯说。说谎者在对话时可能有些疏远,有些不着边际,细节过多,如果被有经验的质询者打乱了讲述的时间顺序,他们的话中就会出现更多的矛盾。

许多欺骗者因为认定自己侥幸逃脱,而会面露微笑,这种微笑被称为「欺骗的喜悦」(duping delight)。带着这类喜悦的人,所说内容通常会与表情、肢体动作不一致,作为普通人,我们也最易观察到这点:比如嘴上说「是」,却在摇头表示「否」,或是在义正辞严地讲述着有说服力的故事,却同时耸了耸肩。

说了这么多,需要举个栗子。想亲身试验一把,可以搜克林顿否认莱温斯基丑闻的视频来看。一些研究者认为:克林顿以正式的语言一字一顿地否定(这也是破绽之一),采用了「那个女人」这样疏远的指代,并且,尽管嘴上说着不,手和头却在轻微地点首称是。

***

开篇提到的 Diane Downs 的案件,是刑警 Doug Welsh 接手的第一桩凶杀案。

所幸,Doug Welsh 的直觉将他引向了一系列的证据,最终把 Diane Downs 送进了监狱。事实是,因为感到孩子阻碍了自己的感情生活,她用枪对准了他们。一个孩子死了,一个高度截瘫,另一个发生中风,无法讲话。

直到今天,两次申请保释失败后,Downs 依旧在编造着故事的新版本,她的袭击者也不再是「头发浓密的陌生人」,而是两个带着滑雪面具的人,或是两个毒贩子,或是两个腐败的执法人员。

如果案件发生在今天,Welsh 将会得到更多的数据和建议,来支撑自己的「直觉」。然而,如 ten Brinke 所说,「识谎」也并不百发百中,它所能提供的只是「线索」。无论多少数据、多长时间的训练,没有人能够拥有匹诺曹长鼻子般的肯定。最坏的情况下,我们甚至会让不易察觉的偏见左右自大的判断。

用 Pamela Meyer 的话说:

「识谎者了解那些处于黑暗之中的人格。但有趣的是,今天,几乎不存在暗处。这个世界被 24 小时照亮,在博客、社交网络的嗡嗡声中,一代决定生活在公众目光下的人的生活变得透明。这个世界很嘈杂,但请记得,过分分享并不代表诚实。狂热地发微博微信,会让我们盲于看到人性道德正义的微妙。」

或许,在这样的时代生活,我们应该具备「识谎」的能力——只要别时时刻刻,想得太多。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如何揪出一个撒谎的人?匹诺曹效应与黑暗人格

谎言并不都那么糟糕。有些谎言出自善意,接收到这样的谎言时,听者也乐于接受;还有一些,似乎是符合社会规范的礼貌。但是,识破谎言远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简单,哪怕对方只是个小孩。

作者:犀犀张

1983 年 5 月 19 日,俄勒冈西部的一个小镇上,静谧的生活将被颠覆。晚 11 点,当地医院的医生和护士将目击一辆红色尼桑车摩擦着湿滑的地面,尖叫着停在急救部门口。年轻的金发女人从车里跳出来,大叫着:「有人刚刚枪击了我的孩子们!」

这个女人叫 Diane Downs。据她所说,她带着三个孩子开车拜访了一位朋友。回来的路上,绕道驶过一片荒芜的地区,一个「头发浓密的陌生人」向她招手。Downs 随即停车,询问对方是否需要帮助。陌生人随即向车内开枪射击,子弹穿过车窗,击中了她的孩子们。

尼桑车的内部被血完全浸透。副驾驶座上斜躺着一个女孩,8岁;后座上靠着一个年仅 3 岁的小男孩,和一个 7 岁的女孩,他们正挣扎着呼吸。

最终,8 岁的 Christie 没能等到医生的帮助,就死去了。另外两个小孩存活了下来。

在随后的调查和采访中,Diane Downs 对着警察和镜头,讲述了以上那个骇人听闻的故事。

然而,对刑警 Doug Welsh 来说,这些供词中似乎有什么东西「不对」:

「她讲的太多了。她的嘴从来不闭上。为什么绕远,走了什么路,在听什么歌,劫匪与自己的完整对话……她一直在说。」

情绪上,Diane Downs 非常平淡,甚至有些脱离。并且,在事件发生仅四天后,Downs 就决定重现当时的情景。整个重现过程中,她看起来十分享受。

因为,她在撒谎。

***

跟我说实话:你是个出色的撒谎者吗?

这似乎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了:人们经常说谎。相信我,有时甚至多到我们自己都没意识到,那是谎言。

根据心理学家 Robert Feldman 的说法,在和陌生人或不太熟的人的对话中,平均每 10 分钟的对话,人们就会撒三个谎。

但是,谎言并不都那么糟糕。有些谎言出自善意,接收到这样的谎言时,听者也乐于接受;还有一些,似乎是符合社会规范的礼貌。

「新开的那家餐馆听说不错,我想去吃。」

「哦,我也听说啦,去试试吧。」

(实际上我听说它很糟糕)

 

「你到哪里啦?」

「出门在打车了。」

(其实刚刚找到钥匙)

 

「我穿这裤子看起来胖吗?」

「不不,一点都不胖。」

(……你懂的)

有些时候我们甘愿上当,相信对方真的「刚从垃圾箱里翻出你那封邮件」;但另一些时候,我们不想受骗。许多人相信自己能够分别出别人的谎话。时间长了,民间甚至流行起一些关于辨别面部和肢体「线索」的口诀出现,教人们如何分辨。但是,过一段时间,研究会发现:我们又错了。

用心理学家 Pamela Meyer 的话说:「我们以为撒谎者不敢看我们,但其实他们反而看得更多,以弥补这种印象;我们以为撒谎者坐立不然,但研究发现其实他们更倾向于保持上半身一动不动;我们以为温暖的微笑传递真诚和坦率,但懂辨别的人几公里外就能抓出『假笑』的人——因为,你能够有意识地收缩脸颊的肌肉,但真正的微笑藏在眼睛里。」

人们开始说谎的年纪,比大多数人想象中的要早得多。

来自多伦多大学的研究者李康花了二十年的时间研究说谎的孩子。在一个关于偷看扑克牌的实验中,他发现:年仅两岁的孩子里,就有 30% 在说谎了;四岁的孩子中,这个比例达到 80%;四岁以后,撒谎孩子的比例还要更高。

其实,将两岁定为开始说谎的年岁,都算说迟了。婴儿时期的我们就知道假哭,哭一会儿,停一下,看看谁走过来,再接着哭;一岁时,我们就学会隐瞒事实;两岁的孩子就会吓唬人;五岁的孩子撒谎都可以不打草稿,并且已经懂得通过巴结来达到目的;等到九岁,孩子已经可以是掩盖真相的高手。

上大学的时候,你与母亲的每五次交流中,就有一次是在说谎;等到毕业工作了,情况更糟:我们进入了一个充满垃圾邮件、虚假身份、信息盗用、政党媒体满口谎言,甚至会发生全球性金融骗局的世界中。

用一位作家的话说:这是一个「后真相」社会。

但是,识破谎言远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简单,哪怕对方只是个小孩。

在李康的研究中,从事各种行业的成年人被试者都观看了一组小孩子的视频,其中,有一半小孩讲的是真话,另一半则说谎了——也就是说,随即猜测的准确率为 50%,而如果作为一个能够识破谎言的成年人,准确率应在 50% 以上。

但结果告诉我们:无论是和孩子打交道的社会工作者、每天面对谎言的法官和警察,甚至是孩子的亲生父母,无一例外,都失败了。

对于成人而言,情况也是一样。根据研究者 DePaulo 等人对约两百项的骗术研究的 Meta 分析显示,人们只能够分辨 47% 的谎言。

那么,究竟有什么办法能挖掘出表情背后的情绪呢?

「脸的皮肤下,是丰富的血管网络,」李康说,「在经历不同情感的时候,我们面部血液流动也会稍有改变。这些改变由自主系统控制,不受我们意识作用的改变。」

当然,这种细微的血液流动人类无法用肉眼看到,因此,需要一种新的影像技术,叫作「透皮光学成像」。通过它,我们可以发现人们隐藏的表情。在说谎的时候, 「透皮光学成像」会让你看到「匹诺曹效应」。

而是这样——

当人们撒谎时,脸颊的面部血液流动减少,鼻子的血液流动增加。事实上,当人们有各种秘而不宣的情绪时,脸部的血流会呈现不同的样态,因此,这种技术不仅能用于辨别谎言,还可以帮助老师寻找焦虑的学生、帮助儿女观察父母是否在隐藏身体的病痛……

甚至,如果你将镜头对准电视上辩论的政客,它也可以判断谁更紧张、谁在说谎。

那么,有什么更火眼金睛的办法吗?

其实,面部血流的变化,从一个角度印证了另一类研究的可信性:面部肌肉会出现泄露秘密的「微表情」。毕竟,血流加速的一个原因,就是肌肉正在被自主调用。

早在 1872 年,达尔文便在著作里只言片语地提到,某些面部肌肉与情绪变化相关,情绪越激烈,肌肉动作越无法被抑制,因而,伪造的「真实」表情其实总有漏洞,也被称为「抑制假说」。

一个世纪后,大量的研究关注于说谎时面部的细微变化。其中,最有名的要数凭借美剧 Lie To Me 大火的「微表情」学家 Paul Ekman 的成果了。通过 Ekman 的研究,我们知道骗子会改变眨眼的频率、压低说话的音调、脚会对着门口,或是用东西挡在质询者与自己之间。但是,Ekman 的理论一直没有直接的实验验证,因此,仍不能作为谎言的证明,只能起到警示作用。

2012 年,Stephen Porte 与 ten Brinke 等人最新的实证研究发现,面部表情「泄密」最多的情绪是恐惧,最易隐藏的则是喜悦。同时,大多数的「不协调」都发生在脸的上半部分,这些不协调并非是「全有或全无」的,而是持续在一段时间内发生;而且,想要平复真正的情绪带来的表情,要比伪装某种情绪表情难多了。

所以,我猜,识别对方谎言的好办法就是:多注意 TA 的眼睛和眼周围的肌肉,盯久一点,再久一点,看 TA 究竟自不自然。(喂被盯毛了当然不自然啦!)

当然,再多的观察,也比不上一场对话来得有效。如果你冤枉了一个诚实的人,他们在整个对话中都会显得很气愤,而不只是短时间的发怒,同时,他们会给出更直接、严厉的惩罚建议,而不是绕着弯说。说谎者在对话时可能有些疏远,有些不着边际,细节过多,如果被有经验的质询者打乱了讲述的时间顺序,他们的话中就会出现更多的矛盾。

许多欺骗者因为认定自己侥幸逃脱,而会面露微笑,这种微笑被称为「欺骗的喜悦」(duping delight)。带着这类喜悦的人,所说内容通常会与表情、肢体动作不一致,作为普通人,我们也最易观察到这点:比如嘴上说「是」,却在摇头表示「否」,或是在义正辞严地讲述着有说服力的故事,却同时耸了耸肩。

说了这么多,需要举个栗子。想亲身试验一把,可以搜克林顿否认莱温斯基丑闻的视频来看。一些研究者认为:克林顿以正式的语言一字一顿地否定(这也是破绽之一),采用了「那个女人」这样疏远的指代,并且,尽管嘴上说着不,手和头却在轻微地点首称是。

***

开篇提到的 Diane Downs 的案件,是刑警 Doug Welsh 接手的第一桩凶杀案。

所幸,Doug Welsh 的直觉将他引向了一系列的证据,最终把 Diane Downs 送进了监狱。事实是,因为感到孩子阻碍了自己的感情生活,她用枪对准了他们。一个孩子死了,一个高度截瘫,另一个发生中风,无法讲话。

直到今天,两次申请保释失败后,Downs 依旧在编造着故事的新版本,她的袭击者也不再是「头发浓密的陌生人」,而是两个带着滑雪面具的人,或是两个毒贩子,或是两个腐败的执法人员。

如果案件发生在今天,Welsh 将会得到更多的数据和建议,来支撑自己的「直觉」。然而,如 ten Brinke 所说,「识谎」也并不百发百中,它所能提供的只是「线索」。无论多少数据、多长时间的训练,没有人能够拥有匹诺曹长鼻子般的肯定。最坏的情况下,我们甚至会让不易察觉的偏见左右自大的判断。

用 Pamela Meyer 的话说:

「识谎者了解那些处于黑暗之中的人格。但有趣的是,今天,几乎不存在暗处。这个世界被 24 小时照亮,在博客、社交网络的嗡嗡声中,一代决定生活在公众目光下的人的生活变得透明。这个世界很嘈杂,但请记得,过分分享并不代表诚实。狂热地发微博微信,会让我们盲于看到人性道德正义的微妙。」

或许,在这样的时代生活,我们应该具备「识谎」的能力——只要别时时刻刻,想得太多。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