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称象不用秤,重牛过小桥,奇葩面试背后到底有何居心?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称象不用秤,重牛过小桥,奇葩面试背后到底有何居心?

没有所谓的奇葩题目,只有陷入思维陷阱的面试者。

图片来源:Unsplash-Cytonn Photography

文|中外管理传媒 任慧媛

最近,成都一家物流公司的“环境面试法”火了!一名网友在短视频平台发文“求助”:他在面试时突然被要求扛起锄头挖地,并且周围还有许多HR在围观。这位网友寻问遇到这种情况,如何快速脱颖而出?视频发出后,“面试要挖地”引发了网友们对这个“奇葩”面试环节的讨论。

这家物流公司的人力资源部回应称,除了设置挖地环节,他们也会把面试地点放在咖啡馆、面馆等地方,并会根据面试者工作种类设置不同的面试场景,主要是为了观察面试者的应变能力与适应能力。

见怪不怪,其实不少大公司经常问出看似不合理的“奇葩”问题。比如,微软就有这样的面试题:“如果上帝赋予你超能力,你是选择隐身还是会飞?”

亚马逊则有:“如果你来自火星,会用什么方法来解决问题?”

高盛:“假如你被缩小到一支铅笔的大小,人体密度不变,并把你放入一个搅拌机里,一分钟之后就会开启,你怎么跑出来?”

Facebook:在数字1-1000中,如果每猜一次,都告诉你是“高了”还是“低了”,要猜中一个数字,至少需要猜多少次?

IBM:不用秤,怎么为一头大象称重?

另外,还有诸如“如何把普通矿泉水卖到300块?”“如何用一分钱买瓶可乐?”“如何把高跟鞋卖给美人鱼?”……

“奇葩”面试可谓不胜枚举,而其中,引发过最大热议的还是华为那道“牛过桥”的问题:“一头牛重800公斤,一座桥承重700公斤,问牛怎么过桥?”

面试官们是想招到不走寻常路的面试者,还是纯粹无聊,有意“为难”?解读这些大公司们的“醉翁之意”就变得非常有意思了。

重牛过桥,映射“不堪其负”下的协同

关于华为“牛过桥”的问题,网友们的答案也千奇百怪。

有的按照常理回答:“把牛杀掉然后一块一块过。”

还有的暗讽互联网公司的“996”制度:“每天拖着牛996,不喂草,牛瘦到600公斤就过去了,不仅不增加成本,还能降低成本。”

更有的脑洞大开:“把牛卖了,买华为手机,拿着华为手机过桥,说华为手机就是牛。”

面试时提出这类问题,首先不排除面试官只是想了个脑筋急转弯测试反应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可能。但如果这道题是认真出的,那么多半是在试探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如果是后者,那么以上抖机灵的脑筋急转弯式的答案自然都不合格。

认知问题是解题的前提。牛要过河,超过桥的载重范围,怎么过?相同结构的问题映射到平时工作中就是:完成一件事,但是目前方案行不通,怎么办?比如,某天某个客户或者领导,提出要花10万元办一场50万元效果的展会,让团队想办法。不要觉得这不可思议,这就是公司日常。尤其是对探索型和成长型业务团队来说,花小钱办大事的要求太司空见惯了。

可以说,现实中一切“业务目标”和“基础环境”不匹配引发的问题,都是“牛过桥”的问题。比如,这头“50万的牛”,怎么过“10万的桥”?

普通人大部分是执行者思维,以“解决这件事”来思考,发挥想象力进行大胆尝试。以至于很多人都陷入了塌桥或者闲扯误区,这样就没有跳出问题看问题。

在前华为全球招聘总负责人、深圳百森智投创始人冉涛看来,当接到一项任务或者遇到一个难题时,首先要多了解背景信息,比如,牛是活牛还是死牛?牛过桥要去干嘛?牛非要从桥上走吗?牛过不去桥是谁的问题?然后再考虑为了完成这件事,资源不够时怎么办?“有些问题其实就是假定条件的问题,把假定条件设好,问题往往也就解决了。”

或者说,这个问题本身的需求是不是合理并不重要,关键在于实现需求的手段。

“华为最喜欢的方式是跨部门‘拉通’开会,遇到难题集思广益。组织大家一起分析讨论,往往是以一个角度深入分析后,再换角度继续深入分析,包括讨论从哪些维度解决?获得什么样的资源分配等,这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思路。然后给出各种方案,再做出评审选择,最后才是分步执行。”冉涛进一步向中外管理阐释。

冉涛认为,“牛过桥”的问题考察的是办事方法,确切说是考察遇到问题如何去协同?有些企业的人遇到问题憋着不说直到耽误事,引发后果后,只能由老板介入调动资源补救。也有的企业遇到问题,先开会分清责任,之后又各自为政相互扯皮,只有动作没有结果。

所以,遇到问题应该先分析事件需求,再盘点手头能力资源,最后根据用户需求给出解决方案。只有把出题逻辑搞清楚了,才会有解题视角和思路。也就是说,“牛过桥”应以成果为导向,而非纠结于桥会不会塌这种片面的技术成本问题。

认知度越高,越容易“过桥”

其实,这种所谓“刁难”的面试,是人事测评过程中的无领导小组讨论或者集体面试时经常会用到的一种面试方式。即由一组应试者组成一个临时工作小组,讨论给定的问题,并做出决策。由于这个小组是临时拼凑的,并不指定谁是负责人,目的就在于考察面试者的表现,尤其是看谁会从中脱颖而出。在此过程中,讨论的问题一般分为五种形式:

开放式:例如,您认为什么样的领导才是个好领导?

两难式:例如,您认为能力和合作精神哪个更重要?

排序选择式:例如,若母亲、妻子、儿子三人同时落水,该先救谁?

资源争夺式:例如,公司只有500万奖金,不同部门应如何分配?

实际操作式:例如,假如你是一个打车软件运营部门的高管,面对政府监管你该怎么解决?

所有问题都没有标准答案,但能够测试出笔试和单一面试所不能检测出的能力或者素质,以及面试者之间的相互作用。

恰恰就是这么一类很莫名其妙的问题,其价值根本就不在于答案,而在于筛选。看题,要透过题目看到面试官到底想要什么,而不是纠结于题目本身。换句话说,没人想要面试者真的送牛过桥,面试官想要的是解决这种问题的思路。

在问题面前,面试者的思路是管理思路,是技术思路,还是基层执行思路,即可窥豹一斑。在不同的思路背后,其实就是工作经验和能力的区别。

显然,自己当过老板,试过空手套白狼去要资源,或者带领过团队拿着几万元启动资金就得去开拓市场的,不会觉得这道题滑稽;跟过项目,担过责任,对接过足够多甲方,知道世界上就是有那么多不合常理的需求,也不会觉得这道题难以理解。

所以,没有所谓的奇葩题目,只有陷入思维陷阱的面试者,每一个问题背后都藏着面试官的小心机——认知度越高的人当然也就越容易“过桥”了。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称象不用秤,重牛过小桥,奇葩面试背后到底有何居心?

没有所谓的奇葩题目,只有陷入思维陷阱的面试者。

图片来源:Unsplash-Cytonn Photography

文|中外管理传媒 任慧媛

最近,成都一家物流公司的“环境面试法”火了!一名网友在短视频平台发文“求助”:他在面试时突然被要求扛起锄头挖地,并且周围还有许多HR在围观。这位网友寻问遇到这种情况,如何快速脱颖而出?视频发出后,“面试要挖地”引发了网友们对这个“奇葩”面试环节的讨论。

这家物流公司的人力资源部回应称,除了设置挖地环节,他们也会把面试地点放在咖啡馆、面馆等地方,并会根据面试者工作种类设置不同的面试场景,主要是为了观察面试者的应变能力与适应能力。

见怪不怪,其实不少大公司经常问出看似不合理的“奇葩”问题。比如,微软就有这样的面试题:“如果上帝赋予你超能力,你是选择隐身还是会飞?”

亚马逊则有:“如果你来自火星,会用什么方法来解决问题?”

高盛:“假如你被缩小到一支铅笔的大小,人体密度不变,并把你放入一个搅拌机里,一分钟之后就会开启,你怎么跑出来?”

Facebook:在数字1-1000中,如果每猜一次,都告诉你是“高了”还是“低了”,要猜中一个数字,至少需要猜多少次?

IBM:不用秤,怎么为一头大象称重?

另外,还有诸如“如何把普通矿泉水卖到300块?”“如何用一分钱买瓶可乐?”“如何把高跟鞋卖给美人鱼?”……

“奇葩”面试可谓不胜枚举,而其中,引发过最大热议的还是华为那道“牛过桥”的问题:“一头牛重800公斤,一座桥承重700公斤,问牛怎么过桥?”

面试官们是想招到不走寻常路的面试者,还是纯粹无聊,有意“为难”?解读这些大公司们的“醉翁之意”就变得非常有意思了。

重牛过桥,映射“不堪其负”下的协同

关于华为“牛过桥”的问题,网友们的答案也千奇百怪。

有的按照常理回答:“把牛杀掉然后一块一块过。”

还有的暗讽互联网公司的“996”制度:“每天拖着牛996,不喂草,牛瘦到600公斤就过去了,不仅不增加成本,还能降低成本。”

更有的脑洞大开:“把牛卖了,买华为手机,拿着华为手机过桥,说华为手机就是牛。”

面试时提出这类问题,首先不排除面试官只是想了个脑筋急转弯测试反应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可能。但如果这道题是认真出的,那么多半是在试探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如果是后者,那么以上抖机灵的脑筋急转弯式的答案自然都不合格。

认知问题是解题的前提。牛要过河,超过桥的载重范围,怎么过?相同结构的问题映射到平时工作中就是:完成一件事,但是目前方案行不通,怎么办?比如,某天某个客户或者领导,提出要花10万元办一场50万元效果的展会,让团队想办法。不要觉得这不可思议,这就是公司日常。尤其是对探索型和成长型业务团队来说,花小钱办大事的要求太司空见惯了。

可以说,现实中一切“业务目标”和“基础环境”不匹配引发的问题,都是“牛过桥”的问题。比如,这头“50万的牛”,怎么过“10万的桥”?

普通人大部分是执行者思维,以“解决这件事”来思考,发挥想象力进行大胆尝试。以至于很多人都陷入了塌桥或者闲扯误区,这样就没有跳出问题看问题。

在前华为全球招聘总负责人、深圳百森智投创始人冉涛看来,当接到一项任务或者遇到一个难题时,首先要多了解背景信息,比如,牛是活牛还是死牛?牛过桥要去干嘛?牛非要从桥上走吗?牛过不去桥是谁的问题?然后再考虑为了完成这件事,资源不够时怎么办?“有些问题其实就是假定条件的问题,把假定条件设好,问题往往也就解决了。”

或者说,这个问题本身的需求是不是合理并不重要,关键在于实现需求的手段。

“华为最喜欢的方式是跨部门‘拉通’开会,遇到难题集思广益。组织大家一起分析讨论,往往是以一个角度深入分析后,再换角度继续深入分析,包括讨论从哪些维度解决?获得什么样的资源分配等,这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思路。然后给出各种方案,再做出评审选择,最后才是分步执行。”冉涛进一步向中外管理阐释。

冉涛认为,“牛过桥”的问题考察的是办事方法,确切说是考察遇到问题如何去协同?有些企业的人遇到问题憋着不说直到耽误事,引发后果后,只能由老板介入调动资源补救。也有的企业遇到问题,先开会分清责任,之后又各自为政相互扯皮,只有动作没有结果。

所以,遇到问题应该先分析事件需求,再盘点手头能力资源,最后根据用户需求给出解决方案。只有把出题逻辑搞清楚了,才会有解题视角和思路。也就是说,“牛过桥”应以成果为导向,而非纠结于桥会不会塌这种片面的技术成本问题。

认知度越高,越容易“过桥”

其实,这种所谓“刁难”的面试,是人事测评过程中的无领导小组讨论或者集体面试时经常会用到的一种面试方式。即由一组应试者组成一个临时工作小组,讨论给定的问题,并做出决策。由于这个小组是临时拼凑的,并不指定谁是负责人,目的就在于考察面试者的表现,尤其是看谁会从中脱颖而出。在此过程中,讨论的问题一般分为五种形式:

开放式:例如,您认为什么样的领导才是个好领导?

两难式:例如,您认为能力和合作精神哪个更重要?

排序选择式:例如,若母亲、妻子、儿子三人同时落水,该先救谁?

资源争夺式:例如,公司只有500万奖金,不同部门应如何分配?

实际操作式:例如,假如你是一个打车软件运营部门的高管,面对政府监管你该怎么解决?

所有问题都没有标准答案,但能够测试出笔试和单一面试所不能检测出的能力或者素质,以及面试者之间的相互作用。

恰恰就是这么一类很莫名其妙的问题,其价值根本就不在于答案,而在于筛选。看题,要透过题目看到面试官到底想要什么,而不是纠结于题目本身。换句话说,没人想要面试者真的送牛过桥,面试官想要的是解决这种问题的思路。

在问题面前,面试者的思路是管理思路,是技术思路,还是基层执行思路,即可窥豹一斑。在不同的思路背后,其实就是工作经验和能力的区别。

显然,自己当过老板,试过空手套白狼去要资源,或者带领过团队拿着几万元启动资金就得去开拓市场的,不会觉得这道题滑稽;跟过项目,担过责任,对接过足够多甲方,知道世界上就是有那么多不合常理的需求,也不会觉得这道题难以理解。

所以,没有所谓的奇葩题目,只有陷入思维陷阱的面试者,每一个问题背后都藏着面试官的小心机——认知度越高的人当然也就越容易“过桥”了。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