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乌氏倮:秦帝国背后的牧马商人,位列王侯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乌氏倮:秦帝国背后的牧马商人,位列王侯

商业的力量,也是历史的力量。

文|砺石商业评论 刘黎平

秦帝国横扫天下,一统六合的一声声铁蹄,至今还回荡在史书的描绘和人们的想象当中,史书和学者把这震古烁今的功绩归因为及时的变法,高效的组织,强大的国力,重农抑商的战略,而诗人和艺术家亦将这万古罕见的功业夸张为“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大地在我脚下,夷平六国是谁,哪个统一称霸”的气概,而公认的科学的结论则是:商鞅变法。

然而,在荡平六国的硝烟散去两千多年之后,在秦汉上空漂浮的颗粒逐渐沉落堆积之时,我们有没有去冷静思考这场一统大战的多元素结构,去勾勒一幅全面的历史生态图?

例如,那荡气回肠的一声声铁蹄,其背后有没有其他元素的促成?

除了征战的智慧,厮杀的将士,还有那一匹匹嘶鸣的战马,到底来自于哪里?马背上打天下,那是何人借此马背,供大秦帝国驰骋?

一、被激活的秦帝国库存骑兵

镜头来到楚汉之争,石矢交争的荥阳城中,精疲力尽、满脸憔悴的汉王刘邦将谋士们聚集在一起,苦苦地问:“在楚霸王一次次的狂虐中,我们该怎么办?”

看张良,张良没有良策;看陈平,陈平一时难平。

此时的汉军,处于被楚军降维打击的痛苦当中,他们所有的努力不是为了击败项羽,而是为了在项羽喑呜叱咤的声势中逃命。

沉吟之际,两位级别并不高的将军站出来,说:“我们可以试一试。”

刘邦抬头看,却是李必和骆甲,秦朝的降将,平时在军中没什么发言权。

刘邦问:你们凭什么?

李必、骆甲答:凭我们秦骑兵的优秀精良。只是苦于我们没有发言权。

于是,刘邦启用了这只处于库存状态的秦骑兵,为了让汉军没有异议,就任命灌婴为名义上的指挥官,而具体作战行动由李必、骆甲指挥。

于是,在荥阳以西战场,秦帝国的骑兵再一次证明了其优秀的品质,将项羽的骑兵打得节节败退,实施了在西线战场的有效阻遏,从此刘项的决战只在东面。

是秦帝国的铁骑,改变了刘邦被动挨打的局面。

而秦帝国的铁骑,曾在秦朝得到了非一般的宠爱,秦二世时期,秦的精装骑兵享受特殊待遇,这种待遇在马匹方面就体现得淋漓尽致,当时秦庭宁肯百姓挨饿,也要保证马饲料的充分供给。秦没有亏待战马,战马没有辜负汉。

汉高祖的马背上打天下,这个马背,有很大一部分是秦帝国的马背。

那么,秦帝国是如何维护马背的呢?

二、被商鞅变法遮盖的商业元素

说到马背,先说秦的变法。

关于秦的强大和崛起,无论是民间,还是学术界,都会指向同一个人物:商鞅。

而在商鞅变法的版图上,商业是一个受打压的板块。

“史记 商君列传”记载:

“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鼓励秦民致力于本业,何所谓本业?即农业,即耕织。凡是种地耕织得力,能大量向朝廷输送粮食和布匹的,就可以享受免税待遇。

而如果从事末等行业获利,以及懒惰而导致贫困者,都要收押起来。

所谓末业,一般指商业。

从商鞅的变法计划里去管窥,似乎能得出一个中国古代重农抑商的结论。

然而,历史的定调,往往会被一些蛛丝马迹的细节给推翻,一些理所当然的理解,败给了史书中某个角落的三言两语。

例如史书上勾勒的汉文帝形象,是一个勤俭治国、连陵墓都舍不得放置金银的抠搜君主,然而,他一转身就将一座铜山赏赐给自己的宠爱——邓通,可见在大轮廓和细节之间,存在一个打脸的距离。

还是回到秦帝国的马。

在官方主导的秦,战略物资的买卖,例如马匹之类,是怎样的呢?是由秦官府主导吗?还是由民间自由买卖?

1975年,在湖北云梦睡虎地出土的秦简(云梦秦简),提供了一个应该靠谱的说法,其中有一部《金布律》,是这么说的:

“黔首卖马牛勿献(谳)廷,县官其买殹(也),与和市若室,毋敢强。”

老百姓从事牛马牲口的商业买卖行为,如果牲口不是专门上交给官府的,官府和其交易,就要遵守市场规则,不能实行强制手段。

从这个法规可以得知,秦时的马匹制度,分为两类,一类是上交制度,必须作为秦国的战略物资上交;一类是交易制度,民间可以自由买卖,官府不得干涉或者强买强卖。

可见秦法是尊重市场和民间交易的。

同时又可以得知,秦国官府的马匹有两个来源,除了上交,即和民间养马人和养马机构的贸易,存在买卖行为,在这种官府与民间的商贸行为中,民间有没有可能存在规模相当巨大的贩马商业集团?

答案是肯定的。

这个和秦国进行马匹交易的商人是谁?

他是乌氏倮,《史记》有记载。

三、秦朝的马贩子和王侯平起平坐

历史的真相,不一定在浓墨重彩的篇章里,有时候往往在一个冷清的角落,三五行字,一两个事实,可以窥见一个民族的真实品质。

说秦帝国重农轻商,甚至抑制商业,然而,你翻开“史记 货殖列传”,却得到一个否定的答案。

“史记 货殖列传”用不过百来字的篇幅向我们呈现了秦始皇时期一幅壮美的牧马商业图卷。

在公元前三世纪末叶,中国西北有一个牧马商人,名叫乌氏倮。乌氏倮饲养牛马羊,每年出售盈利,然而,他的畜牧业版图不只是简单地停留在以牲口换取货币上,他用这些收入进行投资,投资的对象则是草原上的部落首领。

买卖牲口所得,换取汉地的丝绸,然后赠送给“戎王”,而取悦部落首领的目的就是:获得首领们馈赠的牲口,“戎王十倍其偿,与之畜”,所获取牲口的价值是所赠送丝织品的十倍,于是,乌氏倮的产业规模急剧扩大,至于其放牧的牛羊马,必须用山谷来作为计量单位,“畜至用谷量马牛。”别人家的牲口是一头一头来计算,富裕一点的用一群一群来计算,而乌氏倮的用多少山谷在计算。

乌氏倮投资给“戎王”的丝绸,其价值其实有限,但带给“戎王”的快乐体验却远高于价值,于是,富有牲畜的他们以自己的体验为标准,赐给乌氏倮与其快乐体验相当的牲口,而这些牛羊在部落首领那里,价值如同土芥。

财富规模的扩大,换来了政治地位的提升,秦始皇很重视乌氏倮,将其与朝中王侯并列,经常和文武大臣一起上朝,“秦始皇帝令倮比封君,以时与列臣朝请”。

作为一个普通的牧马商人,“鄙人牧长”,能取得如此隆重的待遇,绝非是出于秦始皇个人的喜好,而是乌氏倮的行业为秦帝国的战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以贸易的方式为秦一统天下提供了“马背”。

从“金布律”关于官府和民间进项马匹牲口交易的规定来看,乌氏倮应该是秦帝国战马的供应商。

从乌氏倮“礼抗万乘,名显天下”的遭遇来看,秦并非商业的绝缘体,尽管出于积蓄粮食以备战争的目的,秦执行重农抑商的国策,但这并不等于商业在秦没有生存空间。

其实,商业也是一种国力,也是一种战斗力,一统天下的大计,需要商业的参与。秦的统治者虽然并不将其作为基本国策,但是在一些特定的战略领域,他们还是会让商业发挥作用,甚至还会让其中的佼佼者列坐到上宾之席,以表彰其功业。

商业的力量,也是历史的力量。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乌氏倮:秦帝国背后的牧马商人,位列王侯

商业的力量,也是历史的力量。

文|砺石商业评论 刘黎平

秦帝国横扫天下,一统六合的一声声铁蹄,至今还回荡在史书的描绘和人们的想象当中,史书和学者把这震古烁今的功绩归因为及时的变法,高效的组织,强大的国力,重农抑商的战略,而诗人和艺术家亦将这万古罕见的功业夸张为“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大地在我脚下,夷平六国是谁,哪个统一称霸”的气概,而公认的科学的结论则是:商鞅变法。

然而,在荡平六国的硝烟散去两千多年之后,在秦汉上空漂浮的颗粒逐渐沉落堆积之时,我们有没有去冷静思考这场一统大战的多元素结构,去勾勒一幅全面的历史生态图?

例如,那荡气回肠的一声声铁蹄,其背后有没有其他元素的促成?

除了征战的智慧,厮杀的将士,还有那一匹匹嘶鸣的战马,到底来自于哪里?马背上打天下,那是何人借此马背,供大秦帝国驰骋?

一、被激活的秦帝国库存骑兵

镜头来到楚汉之争,石矢交争的荥阳城中,精疲力尽、满脸憔悴的汉王刘邦将谋士们聚集在一起,苦苦地问:“在楚霸王一次次的狂虐中,我们该怎么办?”

看张良,张良没有良策;看陈平,陈平一时难平。

此时的汉军,处于被楚军降维打击的痛苦当中,他们所有的努力不是为了击败项羽,而是为了在项羽喑呜叱咤的声势中逃命。

沉吟之际,两位级别并不高的将军站出来,说:“我们可以试一试。”

刘邦抬头看,却是李必和骆甲,秦朝的降将,平时在军中没什么发言权。

刘邦问:你们凭什么?

李必、骆甲答:凭我们秦骑兵的优秀精良。只是苦于我们没有发言权。

于是,刘邦启用了这只处于库存状态的秦骑兵,为了让汉军没有异议,就任命灌婴为名义上的指挥官,而具体作战行动由李必、骆甲指挥。

于是,在荥阳以西战场,秦帝国的骑兵再一次证明了其优秀的品质,将项羽的骑兵打得节节败退,实施了在西线战场的有效阻遏,从此刘项的决战只在东面。

是秦帝国的铁骑,改变了刘邦被动挨打的局面。

而秦帝国的铁骑,曾在秦朝得到了非一般的宠爱,秦二世时期,秦的精装骑兵享受特殊待遇,这种待遇在马匹方面就体现得淋漓尽致,当时秦庭宁肯百姓挨饿,也要保证马饲料的充分供给。秦没有亏待战马,战马没有辜负汉。

汉高祖的马背上打天下,这个马背,有很大一部分是秦帝国的马背。

那么,秦帝国是如何维护马背的呢?

二、被商鞅变法遮盖的商业元素

说到马背,先说秦的变法。

关于秦的强大和崛起,无论是民间,还是学术界,都会指向同一个人物:商鞅。

而在商鞅变法的版图上,商业是一个受打压的板块。

“史记 商君列传”记载:

“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鼓励秦民致力于本业,何所谓本业?即农业,即耕织。凡是种地耕织得力,能大量向朝廷输送粮食和布匹的,就可以享受免税待遇。

而如果从事末等行业获利,以及懒惰而导致贫困者,都要收押起来。

所谓末业,一般指商业。

从商鞅的变法计划里去管窥,似乎能得出一个中国古代重农抑商的结论。

然而,历史的定调,往往会被一些蛛丝马迹的细节给推翻,一些理所当然的理解,败给了史书中某个角落的三言两语。

例如史书上勾勒的汉文帝形象,是一个勤俭治国、连陵墓都舍不得放置金银的抠搜君主,然而,他一转身就将一座铜山赏赐给自己的宠爱——邓通,可见在大轮廓和细节之间,存在一个打脸的距离。

还是回到秦帝国的马。

在官方主导的秦,战略物资的买卖,例如马匹之类,是怎样的呢?是由秦官府主导吗?还是由民间自由买卖?

1975年,在湖北云梦睡虎地出土的秦简(云梦秦简),提供了一个应该靠谱的说法,其中有一部《金布律》,是这么说的:

“黔首卖马牛勿献(谳)廷,县官其买殹(也),与和市若室,毋敢强。”

老百姓从事牛马牲口的商业买卖行为,如果牲口不是专门上交给官府的,官府和其交易,就要遵守市场规则,不能实行强制手段。

从这个法规可以得知,秦时的马匹制度,分为两类,一类是上交制度,必须作为秦国的战略物资上交;一类是交易制度,民间可以自由买卖,官府不得干涉或者强买强卖。

可见秦法是尊重市场和民间交易的。

同时又可以得知,秦国官府的马匹有两个来源,除了上交,即和民间养马人和养马机构的贸易,存在买卖行为,在这种官府与民间的商贸行为中,民间有没有可能存在规模相当巨大的贩马商业集团?

答案是肯定的。

这个和秦国进行马匹交易的商人是谁?

他是乌氏倮,《史记》有记载。

三、秦朝的马贩子和王侯平起平坐

历史的真相,不一定在浓墨重彩的篇章里,有时候往往在一个冷清的角落,三五行字,一两个事实,可以窥见一个民族的真实品质。

说秦帝国重农轻商,甚至抑制商业,然而,你翻开“史记 货殖列传”,却得到一个否定的答案。

“史记 货殖列传”用不过百来字的篇幅向我们呈现了秦始皇时期一幅壮美的牧马商业图卷。

在公元前三世纪末叶,中国西北有一个牧马商人,名叫乌氏倮。乌氏倮饲养牛马羊,每年出售盈利,然而,他的畜牧业版图不只是简单地停留在以牲口换取货币上,他用这些收入进行投资,投资的对象则是草原上的部落首领。

买卖牲口所得,换取汉地的丝绸,然后赠送给“戎王”,而取悦部落首领的目的就是:获得首领们馈赠的牲口,“戎王十倍其偿,与之畜”,所获取牲口的价值是所赠送丝织品的十倍,于是,乌氏倮的产业规模急剧扩大,至于其放牧的牛羊马,必须用山谷来作为计量单位,“畜至用谷量马牛。”别人家的牲口是一头一头来计算,富裕一点的用一群一群来计算,而乌氏倮的用多少山谷在计算。

乌氏倮投资给“戎王”的丝绸,其价值其实有限,但带给“戎王”的快乐体验却远高于价值,于是,富有牲畜的他们以自己的体验为标准,赐给乌氏倮与其快乐体验相当的牲口,而这些牛羊在部落首领那里,价值如同土芥。

财富规模的扩大,换来了政治地位的提升,秦始皇很重视乌氏倮,将其与朝中王侯并列,经常和文武大臣一起上朝,“秦始皇帝令倮比封君,以时与列臣朝请”。

作为一个普通的牧马商人,“鄙人牧长”,能取得如此隆重的待遇,绝非是出于秦始皇个人的喜好,而是乌氏倮的行业为秦帝国的战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以贸易的方式为秦一统天下提供了“马背”。

从“金布律”关于官府和民间进项马匹牲口交易的规定来看,乌氏倮应该是秦帝国战马的供应商。

从乌氏倮“礼抗万乘,名显天下”的遭遇来看,秦并非商业的绝缘体,尽管出于积蓄粮食以备战争的目的,秦执行重农抑商的国策,但这并不等于商业在秦没有生存空间。

其实,商业也是一种国力,也是一种战斗力,一统天下的大计,需要商业的参与。秦的统治者虽然并不将其作为基本国策,但是在一些特定的战略领域,他们还是会让商业发挥作用,甚至还会让其中的佼佼者列坐到上宾之席,以表彰其功业。

商业的力量,也是历史的力量。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