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一场“危险游戏”,为中文版音乐剧换张新面孔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一场“危险游戏”,为中文版音乐剧换张新面孔

《危险游戏》全剧只有两位男演员和一架充当“第三位表演者”的钢琴。在一个只靠灯光来变换时空场景的舞台上,九十分钟的演出一气呵成。

作者:牙膏李

2011年的夏天,当一群东方面孔在上海大剧院的舞台上用中文演绎着“舞蹈皇后”的热力四射,台下观众的心情是复杂的——汉化西方经典音乐剧真的能行吗?

在褒贬争论之中,这条路一晃已走过了五个年头。今年七月,又一部来自外百老汇的中文版音乐剧《危险游戏》(英文版名为《Thrill Me》)登陆了上海大剧院。

如果说《妈妈咪呀!》《猫》乃至《狮子王》的汉化还是在消费经典IP的存量市场,那么《危险游戏》的闯入无疑给整个音乐剧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

(一) 题材暗黑,却不负经典光芒

“外百老汇”对于中国的音乐剧观众还是个陌生的词汇,但却无碍它成为纽约戏剧的未来之光。在这里很难嗅到百老汇大街上浓重的商业气息,建在顶楼、地窖、酒吧、教堂里的剧场,给那些才华横溢的戏剧人提供了一个个造梦的空间。几乎每一位在纽约崭露头角的编剧、作曲,或是灯光、服装和布景设计,都有着外百老汇的傲人履历。

《Thrill Me》就是这样一部诞生于外百老汇、却已在世界多个角落发光的作品。2005年,该剧在外百老汇首演,即赢得纽约戏剧委员会奖的最佳音乐剧提名和最佳音乐提名,以及外圈剧评人的最佳外百老汇音乐剧提名。

初露锋芒的《Thrill Me》很快引来了嗅觉灵敏的国际制作人,被制作成日韩德西捷等多个语言版本,长演不衰。在韩国更是创下了连演十年之久、平均上座率高达95%的票房纪录,长居小剧场音乐剧卖座榜前五。

但是,《Thrill Me》又不是一般意义上可以定义为大众经典的作品,这不得不提及其犯罪、悬疑题材标签。它的故事取材于发生在1924年的一起震惊全美的绑票谋杀案。1948年,悬疑大师希区柯克曾将这个故事搬上大银幕,取名《夺魂索》(Rope)。由于剧中人物有着复杂的人格系统并受尼采学说的影响,很多行为动机难以被普通人理解,所以这个案件以及之后的影视作品都引发了各种层面的讨论。

(二) 精巧结构,实需补补脑洞

普通观众和剧评家最本质的差别是什么?不单在于观点背后的论据,还在于看戏的数量。

不得不说,音乐剧在中国遭遇到的发展瓶颈,很大程度上是多样化的贫瘠。在被《巴黎圣母院》洗耳之后,很多观众才感慨原来唱法语的音乐剧可以这么好听,而在《伊丽莎白》引进之前,国内观众对于德语音乐剧的了解几乎为零。

即使是一些音乐剧的大神,他们可以滔滔不绝地从《The Book of Mormon》谈到《Fun Home》《A Gentleman's Guide》,然而话题一旦转向外百老汇、外外百老汇,回答可能就变成了“有听说过,但不太了解”。

在这样的群众基础下,《危险游戏》似乎显得并不讨巧。那么,它又有何底气来吸引观众走进剧场呢?我想,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可以来补补你的脑洞!”

《危险游戏》全剧只有两位男演员和一架充当“第三位表演者”的钢琴。在一个只靠灯光来变换时空场景的舞台上,九十分钟的演出一气呵成。

这样的结构首先是编剧给自己下的一个套儿:如何不断编织矛盾、推进情节发展,又不至于陷入两人喋喋不休的疲乏之中?

编剧巧妙地使用了“我”和“他”的叙述关系制造了一个幻象。舞台上,有关“他”的世界只是存在于“我”的叙述之中,谁也不知道这两个人内心的真实想法,也不知道他们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直到谜底最终揭晓的那一刻,观众才会发现这一切原来是这么不可思议!

这样的戏剧结构让人联想到去年秋天在外百老汇上演的约翰〮列侬传记性音乐剧——《列侬:透过玻璃洋葱》:两个老男人,一把吉他,一台钢琴,独白加演唱。舞台比《危险游戏》还要简单得多,没有道具,也没有背景。如此简单的表演形式,却能让这部戏在伦敦西区连演三个月,在澳大利亚和世界各地演了二十多年,且场场爆满。

如果只能用一言概括两者的不同,那么《列侬》击中的是情怀,而《危险游戏》的附加值是在欧巴们的高颜值上。

另一部在结构上有异曲同工之妙的作品是《The Last Five Years》,中译名是《五年之痒》或《恋恋如歌》。一男一女两位演员演绎了一段从相识、热恋、结婚到争吵、分手的过程。

舞台上,男女主人公站在各自的光圈里叙述故事。女主的故事始于她和男主婚姻的结束并作倒叙,而男主的故事则始于两人的初次相遇并作正叙,最终两条故事线交织在一起,同时结束于两人步入婚姻殿堂的那一刻。这部剧的魅力就在于,即使观众知道悲伤结尾已成定局,但仍在观演的过程中对浪漫寄予无线希望。

以上只是稍作举例,但也足以管中窥豹了。

真正的减法艺术,绝不是“小制作”的托辞。让戏剧显示出生命力的方法,其实就是把你捕捉到的灵感做到极致,而我们的音乐剧市场亟需更多打开视野的启发。

(三) 化繁为简,不逊庞大制作

这两年,小剧场音乐剧大有方兴未艾之势。但只要拨开市场营销的外衣,不难发现有些剧目自称“小”,很可能只是出于自身马步不稳的胆怯。

《危险游戏》的长板则不只是巧妙的戏剧结构,还有作为整剧“第三位表演者”存在的音乐。精彩的钢琴演奏并没有沦为陪衬,在长达九十分钟的剧情发展中几乎没有停止过。无论是为人物唱段伴奏,还是作为渲染情绪和推动情节的一种“旁白”,在黑白键之间,作曲家倾注了充沛的角色情感,音乐成为了全剧的一个“隐藏”人物。

如果这个时候你再去思考这部剧的编剧、作词、作曲为什么都是由一人完成,答案就不言自明了。在创作者的动机中,这架被放置在舞台角落里的钢琴自始至终都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存在。最为奇妙的是,钢琴或徐或急的讲述会在某一个瞬间把你拉进记忆深处与旋律相勾连的画面中,而这样奇妙的体验恐怕只能在现场才能获得。

在该剧一连串的奖项介绍中,令人稍感惊讶的是,《Thrill Me》曾摘得美国最大的著作权管理协会之一ASCAP的音乐大奖。

对欧美音乐稍有了解的乐迷们对这个组织都不会陌生:他们涵盖了包括流行、摇滚、乡村、歌剧、古典等等门类的音乐作品,在美国音乐界有着较高的威望和口碑。

一部音乐剧中的“配乐”能在其中脱颖而出,显然它的独立性是得到肯定的。

如果你的耳朵已经习惯在大编制的编曲和配器中寻找动次打次的快感,那么从现在起,是该让它们学会挑剔一些了。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一场“危险游戏”,为中文版音乐剧换张新面孔

《危险游戏》全剧只有两位男演员和一架充当“第三位表演者”的钢琴。在一个只靠灯光来变换时空场景的舞台上,九十分钟的演出一气呵成。

作者:牙膏李

2011年的夏天,当一群东方面孔在上海大剧院的舞台上用中文演绎着“舞蹈皇后”的热力四射,台下观众的心情是复杂的——汉化西方经典音乐剧真的能行吗?

在褒贬争论之中,这条路一晃已走过了五个年头。今年七月,又一部来自外百老汇的中文版音乐剧《危险游戏》(英文版名为《Thrill Me》)登陆了上海大剧院。

如果说《妈妈咪呀!》《猫》乃至《狮子王》的汉化还是在消费经典IP的存量市场,那么《危险游戏》的闯入无疑给整个音乐剧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

(一) 题材暗黑,却不负经典光芒

“外百老汇”对于中国的音乐剧观众还是个陌生的词汇,但却无碍它成为纽约戏剧的未来之光。在这里很难嗅到百老汇大街上浓重的商业气息,建在顶楼、地窖、酒吧、教堂里的剧场,给那些才华横溢的戏剧人提供了一个个造梦的空间。几乎每一位在纽约崭露头角的编剧、作曲,或是灯光、服装和布景设计,都有着外百老汇的傲人履历。

《Thrill Me》就是这样一部诞生于外百老汇、却已在世界多个角落发光的作品。2005年,该剧在外百老汇首演,即赢得纽约戏剧委员会奖的最佳音乐剧提名和最佳音乐提名,以及外圈剧评人的最佳外百老汇音乐剧提名。

初露锋芒的《Thrill Me》很快引来了嗅觉灵敏的国际制作人,被制作成日韩德西捷等多个语言版本,长演不衰。在韩国更是创下了连演十年之久、平均上座率高达95%的票房纪录,长居小剧场音乐剧卖座榜前五。

但是,《Thrill Me》又不是一般意义上可以定义为大众经典的作品,这不得不提及其犯罪、悬疑题材标签。它的故事取材于发生在1924年的一起震惊全美的绑票谋杀案。1948年,悬疑大师希区柯克曾将这个故事搬上大银幕,取名《夺魂索》(Rope)。由于剧中人物有着复杂的人格系统并受尼采学说的影响,很多行为动机难以被普通人理解,所以这个案件以及之后的影视作品都引发了各种层面的讨论。

(二) 精巧结构,实需补补脑洞

普通观众和剧评家最本质的差别是什么?不单在于观点背后的论据,还在于看戏的数量。

不得不说,音乐剧在中国遭遇到的发展瓶颈,很大程度上是多样化的贫瘠。在被《巴黎圣母院》洗耳之后,很多观众才感慨原来唱法语的音乐剧可以这么好听,而在《伊丽莎白》引进之前,国内观众对于德语音乐剧的了解几乎为零。

即使是一些音乐剧的大神,他们可以滔滔不绝地从《The Book of Mormon》谈到《Fun Home》《A Gentleman's Guide》,然而话题一旦转向外百老汇、外外百老汇,回答可能就变成了“有听说过,但不太了解”。

在这样的群众基础下,《危险游戏》似乎显得并不讨巧。那么,它又有何底气来吸引观众走进剧场呢?我想,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可以来补补你的脑洞!”

《危险游戏》全剧只有两位男演员和一架充当“第三位表演者”的钢琴。在一个只靠灯光来变换时空场景的舞台上,九十分钟的演出一气呵成。

这样的结构首先是编剧给自己下的一个套儿:如何不断编织矛盾、推进情节发展,又不至于陷入两人喋喋不休的疲乏之中?

编剧巧妙地使用了“我”和“他”的叙述关系制造了一个幻象。舞台上,有关“他”的世界只是存在于“我”的叙述之中,谁也不知道这两个人内心的真实想法,也不知道他们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直到谜底最终揭晓的那一刻,观众才会发现这一切原来是这么不可思议!

这样的戏剧结构让人联想到去年秋天在外百老汇上演的约翰〮列侬传记性音乐剧——《列侬:透过玻璃洋葱》:两个老男人,一把吉他,一台钢琴,独白加演唱。舞台比《危险游戏》还要简单得多,没有道具,也没有背景。如此简单的表演形式,却能让这部戏在伦敦西区连演三个月,在澳大利亚和世界各地演了二十多年,且场场爆满。

如果只能用一言概括两者的不同,那么《列侬》击中的是情怀,而《危险游戏》的附加值是在欧巴们的高颜值上。

另一部在结构上有异曲同工之妙的作品是《The Last Five Years》,中译名是《五年之痒》或《恋恋如歌》。一男一女两位演员演绎了一段从相识、热恋、结婚到争吵、分手的过程。

舞台上,男女主人公站在各自的光圈里叙述故事。女主的故事始于她和男主婚姻的结束并作倒叙,而男主的故事则始于两人的初次相遇并作正叙,最终两条故事线交织在一起,同时结束于两人步入婚姻殿堂的那一刻。这部剧的魅力就在于,即使观众知道悲伤结尾已成定局,但仍在观演的过程中对浪漫寄予无线希望。

以上只是稍作举例,但也足以管中窥豹了。

真正的减法艺术,绝不是“小制作”的托辞。让戏剧显示出生命力的方法,其实就是把你捕捉到的灵感做到极致,而我们的音乐剧市场亟需更多打开视野的启发。

(三) 化繁为简,不逊庞大制作

这两年,小剧场音乐剧大有方兴未艾之势。但只要拨开市场营销的外衣,不难发现有些剧目自称“小”,很可能只是出于自身马步不稳的胆怯。

《危险游戏》的长板则不只是巧妙的戏剧结构,还有作为整剧“第三位表演者”存在的音乐。精彩的钢琴演奏并没有沦为陪衬,在长达九十分钟的剧情发展中几乎没有停止过。无论是为人物唱段伴奏,还是作为渲染情绪和推动情节的一种“旁白”,在黑白键之间,作曲家倾注了充沛的角色情感,音乐成为了全剧的一个“隐藏”人物。

如果这个时候你再去思考这部剧的编剧、作词、作曲为什么都是由一人完成,答案就不言自明了。在创作者的动机中,这架被放置在舞台角落里的钢琴自始至终都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存在。最为奇妙的是,钢琴或徐或急的讲述会在某一个瞬间把你拉进记忆深处与旋律相勾连的画面中,而这样奇妙的体验恐怕只能在现场才能获得。

在该剧一连串的奖项介绍中,令人稍感惊讶的是,《Thrill Me》曾摘得美国最大的著作权管理协会之一ASCAP的音乐大奖。

对欧美音乐稍有了解的乐迷们对这个组织都不会陌生:他们涵盖了包括流行、摇滚、乡村、歌剧、古典等等门类的音乐作品,在美国音乐界有着较高的威望和口碑。

一部音乐剧中的“配乐”能在其中脱颖而出,显然它的独立性是得到肯定的。

如果你的耳朵已经习惯在大编制的编曲和配器中寻找动次打次的快感,那么从现在起,是该让它们学会挑剔一些了。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