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李银河:单身是自由选择的权利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李银河:单身是自由选择的权利

《傲慢与偏见》的作者简·奥斯汀终身未婚,她没有爱情宁愿选择单身,这与当今中国社会的“剩女”、“逼婚”现象形成了鲜明对比。在周末的一场沙龙上,性学专家李银河认为,女性权利的争取,不仅仅在于婚姻与爱情的独立自由,更重要的一点,是要打破传统观念中对男女性别的刻板印象。

李银河在“从《傲慢与偏见》谈女性意识”沙龙上。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英国BBC在2003年做了一项调查:哪位虚构人物是英国女性最理想的约会对象,调查结果出来,《傲慢与偏见》中的男主人公达希票数高居榜首,超过了007和超人这两位超级英雄。《傲慢与偏见》这部发表于19世纪初的小说,竟然在两百年后依然如此深刻地影响着当代女性的婚姻与爱情观。

7月10日,借着新版《傲慢与偏见发布之际,本书译者李继宏与性学研究专家李银河进行了一场对谈,从《傲慢与偏见》中的女性意识说起,谈到了当今的女权主义与性别观。

“从两百年前简·奥斯汀写这部小说开始,在这之前的婚姻不看重爱情、只要门当户对就可以,但是从她开始这两百多年的婚姻观没有怎么变。”李银河说。简·奥斯汀终身未婚,没有爱情宁愿选择单身,这与当今中国社会的“剩女”、“逼婚”现象形成了鲜明对比。而女性权利的争取,还不仅仅在于婚姻与爱情的独立自由,更重要的一点,还要打破传统观念中对男女性别的刻板印象。

“从《傲慢与偏见》谈女性意识”沙龙活动现场,左起主持人戴潍娜、嘉宾李银河、李继宏

 

简·奥斯汀终身未婚,与今天的“剩女”现象形成鲜明对比

“从两百年前简·奥斯汀写这部小说开始,在这之前的婚姻不看重爱情、只要门当户对就可以,但是从她开始这两百多年的婚姻观没有怎么变。”李银河说。简·奥斯汀终身未婚,没有爱情宁愿选择单身,这与当今中国社会的“剩女”、“逼婚”现象形成了鲜明对比。而女性权利的争取,还不仅仅在于婚姻与爱情的独立自由,更重要的一点,还要打破传统观念中对男女性别的刻板印象。

如果放在现在的中国,像简·奥斯汀这种未婚的大龄女青年就会被叫做“剩女”。李继宏觉得这是社会舆论非常不好的风气,“这是一个很难听的词,因为‘剩’在汉语里面是很不好的,我们说‘剩饭’、‘剩菜’就要倒掉,用这个词来形容一大群人,我觉得不太好。”

李继宏认为在古代,婚姻对于个人和社会来说是必需品,而现在对女性来说已经没有必要依附于一个人了,“我想大多数情况下,一个女性她只要愿意工作,是可以自立的,她是可以解决自己的生存问题的,婚姻对她们来说不是必需品。”根据美国2010年的统计数据,美国16岁到60岁的人群里,单身的人数历史上第一次超过了结婚或者是同居的人数。而在欧洲,法国很少人会结婚,不结婚的人反而是多数,甚至日本单身人群都已经占到了人口的40%。

而李银河认为,中国的情况与英国相比,还是存在着文化差异。西方是个人本位文化,把个人的快乐和享受放在第一位,家庭的传承放在第二位,结婚的压力没有中国这么大,而中国的文化是家本位文化,人人都要结婚,是属于一种传统的习俗。

中国存在着那么多“逼婚”的现象,甚至同性恋都要被迫与异性结婚,在于中国文化太看重家庭价值和传宗接代了。“如果你跟同性伴侣同居,我们家的香火怎么继承,中国的同性恋会有这种压力。所以所有人都必须结婚。”李银河说。

根据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当时终身不结婚的人口占3.8%,现在这个数据可能有所上升,但依然可以看出在中国生活,结婚的压力有多大。李银河认为,“如果一个女人到了30岁还没有结婚,就叫’剩女’了,之所以叫‘剩女’有一个前提,就是每个人都必须结婚,如果你没有结婚就剩下来了。其实这个是非常糟糕的说法。为什么不能选择呢?为什么不能说,我是选择性的单身,不是找不到对象,嫁不出去之类的?”

“如果《傲慢与偏见》对今天的女性读者有什么帮助和启发,那就是简·奥斯汀本人始终相信的一点,婚姻不是人生的必须品。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很美好,很值得人向往,但是如果结婚不是为了爱情,还不如独自生活。”李继宏说。

 

简·奥斯汀

 

社会需要克服对男女气质的刻板印象

主持人戴潍娜提到,在过去十几年里,中国的女权主义很大程度上被扭曲了,甚至是被丑陋化了。针对女权主义受到的误解,李银河指出,女权主义内部有很多流派,有的非常激进,有的也非常温和。社会主义的女权主义是讲要照顾女人,比如说要在国会、议会里面保障名额,资本主义女权主义又是主张男性与女性在一个共同的原则里面竞争,但是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基点就是主张男女平等。“所以实际上男女平等是中国现在的主流意识形态,在中国男女平等是国策。所以我觉得如果这样客观的评价,中国绝大多数都是女权主义者。”

而李银河认为,要追求真正的男女平等,整个社会上要获得真正的女性意识的觉醒,最需要克服的是对男女气质的刻板印象。

当今社会存在着某种中性化的趋势,从“娘炮”、“女汉子”这样的词汇中就可见一斑。传统观念中,男性应该是威猛的、有攻击性的、有领导力的、特别阳刚的,而女性就是小鸟依人、温柔、安静、驯服的。这种观念在社会学上叫做性别的刻板印象。从西方七十年代出现性革命以来,这种性别的刻板印象受到了很大的冲击,之后全世界都出现了中性化的趋势,比如英国歌手乔治男孩(Boy George),化女妆上台唱歌,这在当时是反潮流的,但他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李银河对中性化的趋势是持肯定态度的,人性是丰富多彩的,性别的刻板印象实际上对男人和女人都是一种压迫。比如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如果一个男人爱哭,就会被指责为软弱,而一个女人如果是女强人,也会被另眼相看。“每个人身上有男性就表现男性,有女性就表现女性,不要压抑它。”

同样是学社会学出身的李继宏,也从社会学角度区分了性别的定义。男性和女性本来是天然的生理定义,我们可以单纯凭借生理特征来判断男女,这是人的生理性别。而所谓男人要阳刚,女人要温柔,这些附加的属性是社会性别。而通常人们的观念将生理性别和社会性别重叠、混合,但其实它们是独立的,一个人可以生理性别是男人,社会性别是女人,反之亦可。李继宏在美国见到有一些公厕除了男厕和女厕之外,还专门建有男女通用的厕所。这种厕所如今在中国也开始出现,叫做“性别友好厕所”,就是专门为这些transgender(跨性别者)建的。

“所以不要有一个先入为主之见,比如说男的一定要威猛,女的一定要温柔。因为我们知道这个世界有60多亿人,如果分成两个样子那多无趣,应该有六十多种样子,这样才好玩。”李继宏说。

简·奥斯汀传记电影《成为简·奥斯汀》

现场摘录

李继宏:《傲慢与偏见》塑造了现代人关于婚姻的看法

 

“有一个道理众所周知:家财万贯的单身男子,肯定是需要一位太太的。”《傲慢与偏见》开头的第一句话,就点明了那个年代在英国,婚姻和财产密不可分的关系。谈到《傲慢与偏见》中的女性意识,李继宏认为必须从1753英国新的《婚姻法》讲起。

1753年,英国国会颁布了一个新《婚姻法》,规定所有婚姻必须在教堂举办,而且必须张贴结婚启事。当时英国的贵族或者是比较有钱的中等家庭,存在着很多隐婚或者重婚的情况,新的《婚姻法》的规定名义上是为了减少重婚和隐婚的现象,实际上对女性却很不利。在1753年之前,一个女性不会因为跟一个男子同居而被谴责,但是随着新的《婚姻法》生效,如果没有去教堂,没有贴结婚启事,这位女性就变成了一个不道德的人、会被谴责的人。

美国有一位学者把这部《婚姻法》称为在两性平等上最糟糕的法律。在简·奥斯汀的时代,英国的女性是没有财产权的,结婚时父亲会给一笔嫁妆,但是这笔嫁妆归丈夫所有。如果结婚以后女性有收入,这笔收入也归丈夫所有,女性没有支配权。另一方面,英国当时实行两种财产继承制度,第一种是长子继承制,另一种是财产限定继承制,即如果没有儿子,或是儿子品行糟糕,便将财产传给血缘最近的男性继承人。《傲慢与偏见》中本尼特先生有五个女儿,但是没有一个女儿有财产继承权,所以小说中的一条主线就是如何把女儿嫁出去,对于那时的女性来说,结婚是头等大事。

所以,在那个时代的英国,婚姻是作为一种社会制度存在的,它承担着经济的功能和政治的功能,看重的是财产和身份的对等。而我们今天普遍的观念是,理想的婚姻是以爱情为基础的。爱情是以满足个人情感需求为主的一种行为关系,它是怎样变成我们对婚姻的一个期待呢?李继宏认为,这其实就是从《傲慢与偏见》开始的,是它塑造了现代人关于婚姻的看法。

之所以能塑造书中伊丽莎白这样一个追求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的独立女性的角色,与简·奥斯汀本人的经历是分不开的。简·奥斯汀的父亲是当地教区的牧师,有两个哥哥都是牛津大学毕业,还有一个哥哥是海军少将,当过舰队司令。父亲的家里有大量的文学藏书,他不反对简·奥斯汀读当时被认为是低俗读物的小说,甚至鼓励她写作。可能因为她的家庭背景和受到的教育,使她拥有了不属于那个时代的独立意识。

简·奥斯汀直到42岁去世时依旧是单身,她的家境很好,从一幅流传下来的她姐姐为她画的素描来看,长得也很美,不乏条件出众的男士向她求婚。20岁的时候她与一位年轻的律师勒弗罗伊相恋,但奥斯汀的家人希望未来女婿拥有经济实力,而那时的勒弗罗伊还是个穷小子,而拥有6个孩子的勒弗罗伊家也执意与富贵之家联姻,因此要求勒弗罗伊返回爱尔兰,从此两人没有再相见。后来勒弗罗伊当上了苏格兰高级法院的大法官,娶了一位大家闺秀,而简·奥斯汀却对这段感情多年耿耿于怀。

后来简·奥斯汀又谈过一次恋爱,很不幸那个人得急症去世了。最后在她27岁的时候,一个比她小六岁的人向她求婚,那个时代英国平均成婚年龄是24.7岁,27岁已经是老处女了。所以简·奥斯汀在第一时间答应了,想了一夜之后,她又反悔了,因为她不能接受没有感情的婚姻。那时她把小说卖给出版商的时候,作为一个女性,连跟出版商签订合同的权利都没有,她的合同是她哥哥代签的。她宁可一辈子生活在哥哥家里,也不愿意为了一个安稳的生活嫁给一个不喜欢的人。

 

李银河:中国的同性恋权利的争取道路依然漫长

说到打破性别的刻板印象,李银河说起了她现在研究的主打领域——LGBT群体。LGBT,是女同性恋者(Lesbians)、男同性恋者(Gays)、双性恋者(Bisexuals)与跨性别者(Transgender)的英文首字母缩略字。李银河认为中国的LGBT群体正处在一个欣欣向荣的状态,比如今年6月28日这一周在上海举行了LGBT骄傲周活动,成为了全世界各地举办的纪念1969年美国纽约“石墙暴动”的活动的一部分。

 

石墙暴动是指发生1969年在纽约石墙酒吧的一次同性恋者和警察间的一系列暴力冲突,被认为是世界同性恋权利运动的起点。

中国对LGBT群体的态度与西方国家不同,西方基督教国家会有宗教右派非常激烈地反对同性恋,所以民众对同性恋的态度是沙漏型,两头大中间小,比如奥巴马连任时做的调查,47%的人支持同性婚姻,43%的人反对。而中国民众的态度是一个枣核形,李银河在中国做的公众调查中,20%到30%的人认为同性恋完全没有错,有20%到30%的人认为同性恋是完全错误的,大多数人在中间,对这件事不了解,没有态度。前不久联合国有一个反对歧视的提案,在反对种族歧视、性别歧视、民族歧视之外,把反对性倾向歧视加进去,中国投的是弃权票,这正好跟民调的结果相似。

李银河认为这种现象的好处,就是中国不会有人像美国一样暴力攻击同性恋,不会因为是同性恋而被杀死,但是它的坏处在于,LGBT群体的声音也不容易发出,大家态度暧昧。所以中国会有全世界独有的70%的同性恋都会跟异性结婚的现象,还有一些同性恋者搞形式婚姻,一个男同性恋找一个女同性恋假结婚,专门应对父母的逼婚。所以李银河觉得,中国的同性恋权利的争取道路还比较漫长。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李银河:单身是自由选择的权利

《傲慢与偏见》的作者简·奥斯汀终身未婚,她没有爱情宁愿选择单身,这与当今中国社会的“剩女”、“逼婚”现象形成了鲜明对比。在周末的一场沙龙上,性学专家李银河认为,女性权利的争取,不仅仅在于婚姻与爱情的独立自由,更重要的一点,是要打破传统观念中对男女性别的刻板印象。

李银河在“从《傲慢与偏见》谈女性意识”沙龙上。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英国BBC在2003年做了一项调查:哪位虚构人物是英国女性最理想的约会对象,调查结果出来,《傲慢与偏见》中的男主人公达希票数高居榜首,超过了007和超人这两位超级英雄。《傲慢与偏见》这部发表于19世纪初的小说,竟然在两百年后依然如此深刻地影响着当代女性的婚姻与爱情观。

7月10日,借着新版《傲慢与偏见发布之际,本书译者李继宏与性学研究专家李银河进行了一场对谈,从《傲慢与偏见》中的女性意识说起,谈到了当今的女权主义与性别观。

“从两百年前简·奥斯汀写这部小说开始,在这之前的婚姻不看重爱情、只要门当户对就可以,但是从她开始这两百多年的婚姻观没有怎么变。”李银河说。简·奥斯汀终身未婚,没有爱情宁愿选择单身,这与当今中国社会的“剩女”、“逼婚”现象形成了鲜明对比。而女性权利的争取,还不仅仅在于婚姻与爱情的独立自由,更重要的一点,还要打破传统观念中对男女性别的刻板印象。

“从《傲慢与偏见》谈女性意识”沙龙活动现场,左起主持人戴潍娜、嘉宾李银河、李继宏

 

简·奥斯汀终身未婚,与今天的“剩女”现象形成鲜明对比

“从两百年前简·奥斯汀写这部小说开始,在这之前的婚姻不看重爱情、只要门当户对就可以,但是从她开始这两百多年的婚姻观没有怎么变。”李银河说。简·奥斯汀终身未婚,没有爱情宁愿选择单身,这与当今中国社会的“剩女”、“逼婚”现象形成了鲜明对比。而女性权利的争取,还不仅仅在于婚姻与爱情的独立自由,更重要的一点,还要打破传统观念中对男女性别的刻板印象。

如果放在现在的中国,像简·奥斯汀这种未婚的大龄女青年就会被叫做“剩女”。李继宏觉得这是社会舆论非常不好的风气,“这是一个很难听的词,因为‘剩’在汉语里面是很不好的,我们说‘剩饭’、‘剩菜’就要倒掉,用这个词来形容一大群人,我觉得不太好。”

李继宏认为在古代,婚姻对于个人和社会来说是必需品,而现在对女性来说已经没有必要依附于一个人了,“我想大多数情况下,一个女性她只要愿意工作,是可以自立的,她是可以解决自己的生存问题的,婚姻对她们来说不是必需品。”根据美国2010年的统计数据,美国16岁到60岁的人群里,单身的人数历史上第一次超过了结婚或者是同居的人数。而在欧洲,法国很少人会结婚,不结婚的人反而是多数,甚至日本单身人群都已经占到了人口的40%。

而李银河认为,中国的情况与英国相比,还是存在着文化差异。西方是个人本位文化,把个人的快乐和享受放在第一位,家庭的传承放在第二位,结婚的压力没有中国这么大,而中国的文化是家本位文化,人人都要结婚,是属于一种传统的习俗。

中国存在着那么多“逼婚”的现象,甚至同性恋都要被迫与异性结婚,在于中国文化太看重家庭价值和传宗接代了。“如果你跟同性伴侣同居,我们家的香火怎么继承,中国的同性恋会有这种压力。所以所有人都必须结婚。”李银河说。

根据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当时终身不结婚的人口占3.8%,现在这个数据可能有所上升,但依然可以看出在中国生活,结婚的压力有多大。李银河认为,“如果一个女人到了30岁还没有结婚,就叫’剩女’了,之所以叫‘剩女’有一个前提,就是每个人都必须结婚,如果你没有结婚就剩下来了。其实这个是非常糟糕的说法。为什么不能选择呢?为什么不能说,我是选择性的单身,不是找不到对象,嫁不出去之类的?”

“如果《傲慢与偏见》对今天的女性读者有什么帮助和启发,那就是简·奥斯汀本人始终相信的一点,婚姻不是人生的必须品。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很美好,很值得人向往,但是如果结婚不是为了爱情,还不如独自生活。”李继宏说。

 

简·奥斯汀

 

社会需要克服对男女气质的刻板印象

主持人戴潍娜提到,在过去十几年里,中国的女权主义很大程度上被扭曲了,甚至是被丑陋化了。针对女权主义受到的误解,李银河指出,女权主义内部有很多流派,有的非常激进,有的也非常温和。社会主义的女权主义是讲要照顾女人,比如说要在国会、议会里面保障名额,资本主义女权主义又是主张男性与女性在一个共同的原则里面竞争,但是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基点就是主张男女平等。“所以实际上男女平等是中国现在的主流意识形态,在中国男女平等是国策。所以我觉得如果这样客观的评价,中国绝大多数都是女权主义者。”

而李银河认为,要追求真正的男女平等,整个社会上要获得真正的女性意识的觉醒,最需要克服的是对男女气质的刻板印象。

当今社会存在着某种中性化的趋势,从“娘炮”、“女汉子”这样的词汇中就可见一斑。传统观念中,男性应该是威猛的、有攻击性的、有领导力的、特别阳刚的,而女性就是小鸟依人、温柔、安静、驯服的。这种观念在社会学上叫做性别的刻板印象。从西方七十年代出现性革命以来,这种性别的刻板印象受到了很大的冲击,之后全世界都出现了中性化的趋势,比如英国歌手乔治男孩(Boy George),化女妆上台唱歌,这在当时是反潮流的,但他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李银河对中性化的趋势是持肯定态度的,人性是丰富多彩的,性别的刻板印象实际上对男人和女人都是一种压迫。比如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如果一个男人爱哭,就会被指责为软弱,而一个女人如果是女强人,也会被另眼相看。“每个人身上有男性就表现男性,有女性就表现女性,不要压抑它。”

同样是学社会学出身的李继宏,也从社会学角度区分了性别的定义。男性和女性本来是天然的生理定义,我们可以单纯凭借生理特征来判断男女,这是人的生理性别。而所谓男人要阳刚,女人要温柔,这些附加的属性是社会性别。而通常人们的观念将生理性别和社会性别重叠、混合,但其实它们是独立的,一个人可以生理性别是男人,社会性别是女人,反之亦可。李继宏在美国见到有一些公厕除了男厕和女厕之外,还专门建有男女通用的厕所。这种厕所如今在中国也开始出现,叫做“性别友好厕所”,就是专门为这些transgender(跨性别者)建的。

“所以不要有一个先入为主之见,比如说男的一定要威猛,女的一定要温柔。因为我们知道这个世界有60多亿人,如果分成两个样子那多无趣,应该有六十多种样子,这样才好玩。”李继宏说。

简·奥斯汀传记电影《成为简·奥斯汀》

现场摘录

李继宏:《傲慢与偏见》塑造了现代人关于婚姻的看法

 

“有一个道理众所周知:家财万贯的单身男子,肯定是需要一位太太的。”《傲慢与偏见》开头的第一句话,就点明了那个年代在英国,婚姻和财产密不可分的关系。谈到《傲慢与偏见》中的女性意识,李继宏认为必须从1753英国新的《婚姻法》讲起。

1753年,英国国会颁布了一个新《婚姻法》,规定所有婚姻必须在教堂举办,而且必须张贴结婚启事。当时英国的贵族或者是比较有钱的中等家庭,存在着很多隐婚或者重婚的情况,新的《婚姻法》的规定名义上是为了减少重婚和隐婚的现象,实际上对女性却很不利。在1753年之前,一个女性不会因为跟一个男子同居而被谴责,但是随着新的《婚姻法》生效,如果没有去教堂,没有贴结婚启事,这位女性就变成了一个不道德的人、会被谴责的人。

美国有一位学者把这部《婚姻法》称为在两性平等上最糟糕的法律。在简·奥斯汀的时代,英国的女性是没有财产权的,结婚时父亲会给一笔嫁妆,但是这笔嫁妆归丈夫所有。如果结婚以后女性有收入,这笔收入也归丈夫所有,女性没有支配权。另一方面,英国当时实行两种财产继承制度,第一种是长子继承制,另一种是财产限定继承制,即如果没有儿子,或是儿子品行糟糕,便将财产传给血缘最近的男性继承人。《傲慢与偏见》中本尼特先生有五个女儿,但是没有一个女儿有财产继承权,所以小说中的一条主线就是如何把女儿嫁出去,对于那时的女性来说,结婚是头等大事。

所以,在那个时代的英国,婚姻是作为一种社会制度存在的,它承担着经济的功能和政治的功能,看重的是财产和身份的对等。而我们今天普遍的观念是,理想的婚姻是以爱情为基础的。爱情是以满足个人情感需求为主的一种行为关系,它是怎样变成我们对婚姻的一个期待呢?李继宏认为,这其实就是从《傲慢与偏见》开始的,是它塑造了现代人关于婚姻的看法。

之所以能塑造书中伊丽莎白这样一个追求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的独立女性的角色,与简·奥斯汀本人的经历是分不开的。简·奥斯汀的父亲是当地教区的牧师,有两个哥哥都是牛津大学毕业,还有一个哥哥是海军少将,当过舰队司令。父亲的家里有大量的文学藏书,他不反对简·奥斯汀读当时被认为是低俗读物的小说,甚至鼓励她写作。可能因为她的家庭背景和受到的教育,使她拥有了不属于那个时代的独立意识。

简·奥斯汀直到42岁去世时依旧是单身,她的家境很好,从一幅流传下来的她姐姐为她画的素描来看,长得也很美,不乏条件出众的男士向她求婚。20岁的时候她与一位年轻的律师勒弗罗伊相恋,但奥斯汀的家人希望未来女婿拥有经济实力,而那时的勒弗罗伊还是个穷小子,而拥有6个孩子的勒弗罗伊家也执意与富贵之家联姻,因此要求勒弗罗伊返回爱尔兰,从此两人没有再相见。后来勒弗罗伊当上了苏格兰高级法院的大法官,娶了一位大家闺秀,而简·奥斯汀却对这段感情多年耿耿于怀。

后来简·奥斯汀又谈过一次恋爱,很不幸那个人得急症去世了。最后在她27岁的时候,一个比她小六岁的人向她求婚,那个时代英国平均成婚年龄是24.7岁,27岁已经是老处女了。所以简·奥斯汀在第一时间答应了,想了一夜之后,她又反悔了,因为她不能接受没有感情的婚姻。那时她把小说卖给出版商的时候,作为一个女性,连跟出版商签订合同的权利都没有,她的合同是她哥哥代签的。她宁可一辈子生活在哥哥家里,也不愿意为了一个安稳的生活嫁给一个不喜欢的人。

 

李银河:中国的同性恋权利的争取道路依然漫长

说到打破性别的刻板印象,李银河说起了她现在研究的主打领域——LGBT群体。LGBT,是女同性恋者(Lesbians)、男同性恋者(Gays)、双性恋者(Bisexuals)与跨性别者(Transgender)的英文首字母缩略字。李银河认为中国的LGBT群体正处在一个欣欣向荣的状态,比如今年6月28日这一周在上海举行了LGBT骄傲周活动,成为了全世界各地举办的纪念1969年美国纽约“石墙暴动”的活动的一部分。

 

石墙暴动是指发生1969年在纽约石墙酒吧的一次同性恋者和警察间的一系列暴力冲突,被认为是世界同性恋权利运动的起点。

中国对LGBT群体的态度与西方国家不同,西方基督教国家会有宗教右派非常激烈地反对同性恋,所以民众对同性恋的态度是沙漏型,两头大中间小,比如奥巴马连任时做的调查,47%的人支持同性婚姻,43%的人反对。而中国民众的态度是一个枣核形,李银河在中国做的公众调查中,20%到30%的人认为同性恋完全没有错,有20%到30%的人认为同性恋是完全错误的,大多数人在中间,对这件事不了解,没有态度。前不久联合国有一个反对歧视的提案,在反对种族歧视、性别歧视、民族歧视之外,把反对性倾向歧视加进去,中国投的是弃权票,这正好跟民调的结果相似。

李银河认为这种现象的好处,就是中国不会有人像美国一样暴力攻击同性恋,不会因为是同性恋而被杀死,但是它的坏处在于,LGBT群体的声音也不容易发出,大家态度暧昧。所以中国会有全世界独有的70%的同性恋都会跟异性结婚的现象,还有一些同性恋者搞形式婚姻,一个男同性恋找一个女同性恋假结婚,专门应对父母的逼婚。所以李银河觉得,中国的同性恋权利的争取道路还比较漫长。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