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脉脉:不聊职场八卦,就不是好的招聘软件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脉脉:不聊职场八卦,就不是好的招聘软件

职场茶水间,互联网公敌?

文|锌财经

“金三银四”的招聘季马上要结束,但互联网史无前例的大裁员,依然没有要停止的意思。所有职场er人人自危,生怕下一个被裁掉的将是自己。

正当互联网一片兵荒马乱之时,却透露出一个神奇的事件:这些大厂裁员的信息来源,绝大一部分都来自于脉脉App。更准确的说,是来自脉脉App中名叫“职言”的匿名社区。

脉脉“职言”以前叫做匿名区,在这里所有的用户都可以匿名发帖,名称只会显示随机花名,或者经实名验证后的“某公司员工”。从某种程度来说,“职言”的匿名模式,让很多打工人戴上厚厚的面具,宣泄在职场上不敢说出来的情绪。

借助另类的“职场社交”,脉脉成功在社交软件趟出一条新路,但也成为束缚脉脉的枷锁,限制了它商业化、盈利化的想象空间。

脉脉招聘,困难重重

说起脉脉的时候,不可忽视的一点就是:它本身是一个招聘软件。

据QM数据显示:脉脉2021年12月MAU在380万左右,与行业第一梯度尚有相当距离。前程无忧、智联招聘、BOSS直聘同期MAU均超过1000万,主打精英人才的猎聘MAU亦超过600万。

在招聘软件中,脉脉无疑是勉强及格,某互联网公司HR李女士告诉锌财经:“我虽然下载了脉脉,但是不会每天去打开它,使用频率大概是2-3天打开看一次。”

作为HR,李女士每天要处理很多留言信息,其中使用次数最多的还是BOSS直聘:“求职招聘最重要的是沟通效率,我每天会在BOSS上浏览大量简历,如果感觉合适的话就会在工作时间给他留言,询问是否在职和什么时间方便面试。虽然在BOSS上很多人回复不及时,但第二天一般都能等到他们的回复,而在脉脉却截然相反。”

“首先在脉脉上看不到简历,只能看到姓名、目前的职位和毕业学校。必须通过几轮聊天以后,才能让对方把简历发给自己。沟通成本比较高,通常两三天才能完成一遍程序。”

“然后脉脉的社交属性更浓一些,大家只是把脉脉当成‘职场茶水间’,用来看八卦讨论八卦,并不是用来求职。因此会忽略大部分的消息通知,导致和HR的沟通不及时。”

除了难以联系上求职人以外,李女士对脉脉上面的“精英用户”的真实性也值得商榷:“脉脉精英标签过于高级,什么世界五百强企业高管、xx创始人应有尽有……但是无法联系,无法沟通,导致真实性存疑。”

社交属性过浓也让脉脉成了某些不良企图的工具,李女士向锌财经分享HR圈内的传闻:一些小公司HR利用面试借口,将颜值较好的应届女大学生骗来面试,然后再索要微信等联系方式;拿到微信等联系方式后对其进行骚扰。

虽然脉脉在招聘上有很多缺陷,但CEO林凡依然把招聘业务视为脉脉的核心:“在过去一年,脉脉招聘商业收入较去年同比增长了259%,用户发帖量达570万、共发生86亿次信息消费。”

副业变主业,反向调查公司

作为招聘软件,脉脉的流量明显不如头部招聘App,但如果作为一个社交赛道的细分领域,脉脉又过于优秀。

首先,脉脉的用户高度集中,多数为互联网从业者,其他的行业(消费品,制造业,地产)的从业人员要占比少很多。作为同行业者,脉脉职言匿名区只要带上任意互联网大厂的标签,就很容易被围观。

不少互联网大厂震动全网的事件,最早的信源都来自于脉脉职言匿名区。而且传播力之强,超过很多大厂危机公关的想象。甚至让企业蒙受负面影响,市值大跌。

除了爆料公司大瓜以外,职言匿名区也是个很好交流场所,可以探讨在公司明令禁止的事情,比如薪水待遇。

“试用期是否大于6个月?”、“试用期工资比例是否小于80%?”、“有没有年终奖?”、“年终奖比例是多少?”、“公司是否存在996/加班/大小周?”、“加班给不给加班费?”等诸如此类的信息在脉脉职言匿名区永远是最火热的话题。

而各类匿名用户在脉脉爆料各公司的招聘、福利、裁员等信息,被求职者拿来参考。甚至用户还根据风评最差的几家公司,列出详细名单,告诫实习生千万不要去。

这让脉脉从某种程度比天眼查之类的的网站还要火,犹豫不知道该选择哪个offer的职场人,下意识便会登陆脉脉去搜索该公司的情况,看有没有“前辈”帮自己避过雷。

看似“小打小闹”的求职背调领域,却支撑起脉脉一半的流量。也让脉脉看到了更进一步的可能,于是脉脉将原来的“职得去”榜单升级,推出“先看点评,再找工作”的“公司点评”板块。将招聘“主业”权重下降,点评“副业”成了新核心。

甚至连宣传语都变成:先看点评,再找工作。

但众多的点评网站共有的通病,脉脉也逃不掉:各种水军、不客观、宣泄情绪、甚至谣言在“公司点评”板块大量出现。很多被原公司开除的用户,凭借匿名保护,肆无忌惮攻击前公司,利用弱势群体的同情给企业带来恶劣影响。

各种负面新闻也让脉脉加强对公司点评板块的管理和审核:“制定好规则和机制,引导用户理性而负责任地发言;强化身份认证,目前只开放给现任于前任员工对企业点评。”

第二内网,大厂公敌

脉脉上或真或假、或冷静分析、或冲动宣泄的信源,影响力可能超乎所有人的想象。

ofo贪腐、B站小姐姐事件、拼多多员工猝死、互联网公司集体裁员等众多大事件,都陆续从脉脉爆出,甚至只花了半个小时的功夫就登顶微博热搜,成为全网热议的话题。

这个互联网从业者八卦吐槽的“第二内网”,也成了令大厂公关头疼的“互联网公敌”。

因为职言区的“口无遮拦”,脉脉已经接连吃官司。据天眼查显示,脉脉App主体公司北京淘友天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累计司法风险192例,其中网络侵权责任纠纷40例、名誉权纠纷14例、不正当竞争纠纷9例、商业诋毁纠纷3例……百度、Boss直聘、B站等关联公司都先后将脉脉告上法庭。

(来源:天眼查)

不光是起诉,越来越多的公司为了避免不实信息、恶意信息,纷纷在脉脉上注册了企业号。但不是用来招聘,只是单纯用官方身份回应外界质疑、破除不实传言。

从某种程度来讲,也算是脉脉另类的拉新促活。

匿名留言,越来越成为一把双刃剑。虽然能帮助脉脉活跃社区,增加了用户数量和粘性;但更多的还是有恃无恐的宣泄,靠打工人的身份获得共情,肆无忌惮攻击公司。

脉脉也成为高风险爆发地,不但影响品牌形象,更是让自己站在用户和大厂之间。犹如走钢丝,一言一行都可能令双方不满。

左右摇摆的脉脉,至今还是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突围方向。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脉脉

1.4k
  • 报告显示2023年新经济人才供需比上升至2.04
  • 蔚来回应将裁员10%-20%传闻:各方传言多有不实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脉脉:不聊职场八卦,就不是好的招聘软件

职场茶水间,互联网公敌?

文|锌财经

“金三银四”的招聘季马上要结束,但互联网史无前例的大裁员,依然没有要停止的意思。所有职场er人人自危,生怕下一个被裁掉的将是自己。

正当互联网一片兵荒马乱之时,却透露出一个神奇的事件:这些大厂裁员的信息来源,绝大一部分都来自于脉脉App。更准确的说,是来自脉脉App中名叫“职言”的匿名社区。

脉脉“职言”以前叫做匿名区,在这里所有的用户都可以匿名发帖,名称只会显示随机花名,或者经实名验证后的“某公司员工”。从某种程度来说,“职言”的匿名模式,让很多打工人戴上厚厚的面具,宣泄在职场上不敢说出来的情绪。

借助另类的“职场社交”,脉脉成功在社交软件趟出一条新路,但也成为束缚脉脉的枷锁,限制了它商业化、盈利化的想象空间。

脉脉招聘,困难重重

说起脉脉的时候,不可忽视的一点就是:它本身是一个招聘软件。

据QM数据显示:脉脉2021年12月MAU在380万左右,与行业第一梯度尚有相当距离。前程无忧、智联招聘、BOSS直聘同期MAU均超过1000万,主打精英人才的猎聘MAU亦超过600万。

在招聘软件中,脉脉无疑是勉强及格,某互联网公司HR李女士告诉锌财经:“我虽然下载了脉脉,但是不会每天去打开它,使用频率大概是2-3天打开看一次。”

作为HR,李女士每天要处理很多留言信息,其中使用次数最多的还是BOSS直聘:“求职招聘最重要的是沟通效率,我每天会在BOSS上浏览大量简历,如果感觉合适的话就会在工作时间给他留言,询问是否在职和什么时间方便面试。虽然在BOSS上很多人回复不及时,但第二天一般都能等到他们的回复,而在脉脉却截然相反。”

“首先在脉脉上看不到简历,只能看到姓名、目前的职位和毕业学校。必须通过几轮聊天以后,才能让对方把简历发给自己。沟通成本比较高,通常两三天才能完成一遍程序。”

“然后脉脉的社交属性更浓一些,大家只是把脉脉当成‘职场茶水间’,用来看八卦讨论八卦,并不是用来求职。因此会忽略大部分的消息通知,导致和HR的沟通不及时。”

除了难以联系上求职人以外,李女士对脉脉上面的“精英用户”的真实性也值得商榷:“脉脉精英标签过于高级,什么世界五百强企业高管、xx创始人应有尽有……但是无法联系,无法沟通,导致真实性存疑。”

社交属性过浓也让脉脉成了某些不良企图的工具,李女士向锌财经分享HR圈内的传闻:一些小公司HR利用面试借口,将颜值较好的应届女大学生骗来面试,然后再索要微信等联系方式;拿到微信等联系方式后对其进行骚扰。

虽然脉脉在招聘上有很多缺陷,但CEO林凡依然把招聘业务视为脉脉的核心:“在过去一年,脉脉招聘商业收入较去年同比增长了259%,用户发帖量达570万、共发生86亿次信息消费。”

副业变主业,反向调查公司

作为招聘软件,脉脉的流量明显不如头部招聘App,但如果作为一个社交赛道的细分领域,脉脉又过于优秀。

首先,脉脉的用户高度集中,多数为互联网从业者,其他的行业(消费品,制造业,地产)的从业人员要占比少很多。作为同行业者,脉脉职言匿名区只要带上任意互联网大厂的标签,就很容易被围观。

不少互联网大厂震动全网的事件,最早的信源都来自于脉脉职言匿名区。而且传播力之强,超过很多大厂危机公关的想象。甚至让企业蒙受负面影响,市值大跌。

除了爆料公司大瓜以外,职言匿名区也是个很好交流场所,可以探讨在公司明令禁止的事情,比如薪水待遇。

“试用期是否大于6个月?”、“试用期工资比例是否小于80%?”、“有没有年终奖?”、“年终奖比例是多少?”、“公司是否存在996/加班/大小周?”、“加班给不给加班费?”等诸如此类的信息在脉脉职言匿名区永远是最火热的话题。

而各类匿名用户在脉脉爆料各公司的招聘、福利、裁员等信息,被求职者拿来参考。甚至用户还根据风评最差的几家公司,列出详细名单,告诫实习生千万不要去。

这让脉脉从某种程度比天眼查之类的的网站还要火,犹豫不知道该选择哪个offer的职场人,下意识便会登陆脉脉去搜索该公司的情况,看有没有“前辈”帮自己避过雷。

看似“小打小闹”的求职背调领域,却支撑起脉脉一半的流量。也让脉脉看到了更进一步的可能,于是脉脉将原来的“职得去”榜单升级,推出“先看点评,再找工作”的“公司点评”板块。将招聘“主业”权重下降,点评“副业”成了新核心。

甚至连宣传语都变成:先看点评,再找工作。

但众多的点评网站共有的通病,脉脉也逃不掉:各种水军、不客观、宣泄情绪、甚至谣言在“公司点评”板块大量出现。很多被原公司开除的用户,凭借匿名保护,肆无忌惮攻击前公司,利用弱势群体的同情给企业带来恶劣影响。

各种负面新闻也让脉脉加强对公司点评板块的管理和审核:“制定好规则和机制,引导用户理性而负责任地发言;强化身份认证,目前只开放给现任于前任员工对企业点评。”

第二内网,大厂公敌

脉脉上或真或假、或冷静分析、或冲动宣泄的信源,影响力可能超乎所有人的想象。

ofo贪腐、B站小姐姐事件、拼多多员工猝死、互联网公司集体裁员等众多大事件,都陆续从脉脉爆出,甚至只花了半个小时的功夫就登顶微博热搜,成为全网热议的话题。

这个互联网从业者八卦吐槽的“第二内网”,也成了令大厂公关头疼的“互联网公敌”。

因为职言区的“口无遮拦”,脉脉已经接连吃官司。据天眼查显示,脉脉App主体公司北京淘友天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累计司法风险192例,其中网络侵权责任纠纷40例、名誉权纠纷14例、不正当竞争纠纷9例、商业诋毁纠纷3例……百度、Boss直聘、B站等关联公司都先后将脉脉告上法庭。

(来源:天眼查)

不光是起诉,越来越多的公司为了避免不实信息、恶意信息,纷纷在脉脉上注册了企业号。但不是用来招聘,只是单纯用官方身份回应外界质疑、破除不实传言。

从某种程度来讲,也算是脉脉另类的拉新促活。

匿名留言,越来越成为一把双刃剑。虽然能帮助脉脉活跃社区,增加了用户数量和粘性;但更多的还是有恃无恐的宣泄,靠打工人的身份获得共情,肆无忌惮攻击公司。

脉脉也成为高风险爆发地,不但影响品牌形象,更是让自己站在用户和大厂之间。犹如走钢丝,一言一行都可能令双方不满。

左右摇摆的脉脉,至今还是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突围方向。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