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消费券有杠杆作用,但还需做更多工作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消费券有杠杆作用,但还需做更多工作

从2009年的经验看,中央财政对全国层面发放消费券可能比较谨慎。消费券短期可能也难以扭转消费低迷的趋势。

2022年1月19日,浙江绍兴,八佰伴商场大屏幕展示“抢5亿元消费券”。来源:视觉中国

文丨章言该(某金融机构宏观研究员)                          

疫情冲击下,3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3.5%,剔除价格因素后实际同比下降6.0%。4月国内疫情呈点多、面广之势,国家统计局公布的非制造业PMI从3月的48.4下降到41.9,处于2020年3月以来的最低水平,国内消费短期可能继续低迷。

考虑到消费在经济中的重要地位,促消费必要性上升。从支出法看GDP,多数年份最终消费支出占GDP的比例超过50%,最新数据是2020年的,这一比例为54.3%。如果看消费对GDP增量的贡献,其重要性更高,今年一季度GDP同比增长4.8%,其中最终消费支出拉动3.3个百分点,消费对一季度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了68.8%(=3.3%/4.8%)。可以说消费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的压舱石,经济稳有赖于消费企稳。

4月1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促进消费的政策举措。会议指出消费对经济具有持久拉动力,事关保障和改善民生,做了五方面的部署:一是要应对疫情影响,促进消费恢复发展;二是促进新型消费恢复;三是扩大重点领域消费;四是挖掘县乡消费潜力;五是加强保障,破除制约消费的障碍。4月25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促进消费持续恢复的意见》(国办发〔2022〕9号,简称9号文),从内容看基本上是4月13日国常会部署的进一步落实。

4月13日国常会和9号文,对加大财政支出促进消费恢复的着墨不多,并没有在中央层面明确提及消费券。9号文中与财政支出撬动消费相关的,一是“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开展新能源汽车和绿色智能家电下乡,推进充电桩(站)等配套设施建设”,二是“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对绿色智能家电、绿色建材、节能产品等消费予以适当补贴或贷款贴息”。总的来说,目前全国层面财政促消费恢复的政策力度不算很积极,对有条件的地方也只是鼓励对绿色消费领域适当支持。

从2009年的经验看,中央财政对全国层面发放消费券可能比较谨慎。受金融危机冲击,国内稳增长压力上升,2009年两会前后国内就消费券展开了讨论,商务部、财政部等有关部门的副部级领导都参与其中,讨论程度比现在激烈很多。最终财政部有关领导称“国家不会普发消费券,部分地方政府已经发放了”,给讨论画上了句号。为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减少不规范行为,2009年10月,财政部还印发了《关于规范地方政府消费券发放使用管理的指导意见》。

相比之下,地方政府对消费券发放相对更积极。3月25日,深圳市政府印发《关于应对新冠肺炎疫情进一步帮助市场主体纾困解难若干措施》,其中提出“安排5亿元资金发放消费券”,拉开了这一轮地方政府发放消费券的序幕。截至目前,已有北京、江西、重庆、天津等多个省市自治区发放消费券,以期促进消费恢复。

从2020年二、三季度的经验看,消费券对促进消费恢复能起到一定积极作用。2020年3月国内疫情基本得到控制后,多个城市发放了消费券,部分城市是通过微信支付发放的,即领券后通过微信支付为特定商品或服务付款时,可以用消费券抵扣现金。根据统计,截至2020年8月17日,全国已通过微信支付上线发放消费券的66个地区,发放消费券8502万张,平均核销率为65%;累计核销优惠金额18.1亿,累计核销订单金额66.5亿,杠杆率为3.7。简单来说就是,所发放消费券中有65%的被使用了,每发放1元的财政补贴增加3.7元的总消费。

尽管消费券能起到积极的杠杆作用,不过若想通过消费券扭转消费低迷的趋势,可能还需要很多工作要做,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消费券使用期限短,而且集中在餐饮和零售等行业,会透支一部分消费。发放消费券目的是为了能在短期内撬动居民消费,因此一般都有使用期限的规定。有学术研究曾统计2020年发放的消费券,使用有效期短于或等于1个月的比例为88%。此外,可以使用消费券的行业以餐饮业,以及商超、百货、购物、电商等零售行业为主。由于需要在短时间内使用,一些消费者会把以后的消费需求前置,比如将原本计划在1个月后购买的电子产品,提前到现在用券购买。如果拉长时间看,消费券的杠杆作用,并没有前文数据中的那么大。

第二,目前各地消费券的发放规模并不大。从媒体报道看,各地消费券的规模通常在几千万,很少超过10亿的。有学术研究统计,截至2020年6月上旬,全国共有126个地级市公布了消费券的发放金额,其中有74%的城市发放消费券总额低于5000万;只有22%的城市发放的消费券总额大于1亿,基本都是一线城市和东部经济发达的城市。受疫情冲击、土地出让金下滑等因素的拖累,2022年财政仍面临一定的收支压力,预计各地发放消费券加总的规模或在千亿左右。2021年只统计实物性商品和餐饮服务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44.1万亿,除餐饮业以外的服务业规模可能与之相当,发放消费券对消费行业的促进作用可能有限。

第三,疫情后国内消费恢复偏慢,受多重因素的共同影响。总的来说,2020年一季度疫情爆发至今,消费是各个终端需求中恢复最慢的。除了疫情后管控措施带来的消费场景受限外,也和居民债务压力、就业市场景气度下降等中长期因素有关。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储户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今年一季度愿意更多储蓄的比例达54.7%,这是2002年3季度有统计以来的最高水平。居民增加预防性储蓄,以偿还债务和应对不确定性,增加消费的意愿并不强。笔者认为,可能需要更大规模的消费券,才有望提振居民的消费意愿。

总的来说,消费已成为稳定经济的压舱石,促进消费恢复有助于经济企稳、回升。目前已有多地发放消费券,参考2020年经验,对促进消费恢复有杠杆作用。不过考虑到消费券对消费有一定透支作用、目前所发放消费券规模不大、消费恢复受一些中长期因素压制,消费券短期可能难以扭转消费低迷的趋势。后续还需要更多举措,来促进消费更好发挥经济压舱石的作用。

 

 

(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责编邮箱:yanguihua@jiemian.com。)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消费券有杠杆作用,但还需做更多工作

从2009年的经验看,中央财政对全国层面发放消费券可能比较谨慎。消费券短期可能也难以扭转消费低迷的趋势。

2022年1月19日,浙江绍兴,八佰伴商场大屏幕展示“抢5亿元消费券”。来源:视觉中国

文丨章言该(某金融机构宏观研究员)                          

疫情冲击下,3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3.5%,剔除价格因素后实际同比下降6.0%。4月国内疫情呈点多、面广之势,国家统计局公布的非制造业PMI从3月的48.4下降到41.9,处于2020年3月以来的最低水平,国内消费短期可能继续低迷。

考虑到消费在经济中的重要地位,促消费必要性上升。从支出法看GDP,多数年份最终消费支出占GDP的比例超过50%,最新数据是2020年的,这一比例为54.3%。如果看消费对GDP增量的贡献,其重要性更高,今年一季度GDP同比增长4.8%,其中最终消费支出拉动3.3个百分点,消费对一季度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了68.8%(=3.3%/4.8%)。可以说消费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的压舱石,经济稳有赖于消费企稳。

4月1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促进消费的政策举措。会议指出消费对经济具有持久拉动力,事关保障和改善民生,做了五方面的部署:一是要应对疫情影响,促进消费恢复发展;二是促进新型消费恢复;三是扩大重点领域消费;四是挖掘县乡消费潜力;五是加强保障,破除制约消费的障碍。4月25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促进消费持续恢复的意见》(国办发〔2022〕9号,简称9号文),从内容看基本上是4月13日国常会部署的进一步落实。

4月13日国常会和9号文,对加大财政支出促进消费恢复的着墨不多,并没有在中央层面明确提及消费券。9号文中与财政支出撬动消费相关的,一是“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开展新能源汽车和绿色智能家电下乡,推进充电桩(站)等配套设施建设”,二是“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对绿色智能家电、绿色建材、节能产品等消费予以适当补贴或贷款贴息”。总的来说,目前全国层面财政促消费恢复的政策力度不算很积极,对有条件的地方也只是鼓励对绿色消费领域适当支持。

从2009年的经验看,中央财政对全国层面发放消费券可能比较谨慎。受金融危机冲击,国内稳增长压力上升,2009年两会前后国内就消费券展开了讨论,商务部、财政部等有关部门的副部级领导都参与其中,讨论程度比现在激烈很多。最终财政部有关领导称“国家不会普发消费券,部分地方政府已经发放了”,给讨论画上了句号。为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减少不规范行为,2009年10月,财政部还印发了《关于规范地方政府消费券发放使用管理的指导意见》。

相比之下,地方政府对消费券发放相对更积极。3月25日,深圳市政府印发《关于应对新冠肺炎疫情进一步帮助市场主体纾困解难若干措施》,其中提出“安排5亿元资金发放消费券”,拉开了这一轮地方政府发放消费券的序幕。截至目前,已有北京、江西、重庆、天津等多个省市自治区发放消费券,以期促进消费恢复。

从2020年二、三季度的经验看,消费券对促进消费恢复能起到一定积极作用。2020年3月国内疫情基本得到控制后,多个城市发放了消费券,部分城市是通过微信支付发放的,即领券后通过微信支付为特定商品或服务付款时,可以用消费券抵扣现金。根据统计,截至2020年8月17日,全国已通过微信支付上线发放消费券的66个地区,发放消费券8502万张,平均核销率为65%;累计核销优惠金额18.1亿,累计核销订单金额66.5亿,杠杆率为3.7。简单来说就是,所发放消费券中有65%的被使用了,每发放1元的财政补贴增加3.7元的总消费。

尽管消费券能起到积极的杠杆作用,不过若想通过消费券扭转消费低迷的趋势,可能还需要很多工作要做,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消费券使用期限短,而且集中在餐饮和零售等行业,会透支一部分消费。发放消费券目的是为了能在短期内撬动居民消费,因此一般都有使用期限的规定。有学术研究曾统计2020年发放的消费券,使用有效期短于或等于1个月的比例为88%。此外,可以使用消费券的行业以餐饮业,以及商超、百货、购物、电商等零售行业为主。由于需要在短时间内使用,一些消费者会把以后的消费需求前置,比如将原本计划在1个月后购买的电子产品,提前到现在用券购买。如果拉长时间看,消费券的杠杆作用,并没有前文数据中的那么大。

第二,目前各地消费券的发放规模并不大。从媒体报道看,各地消费券的规模通常在几千万,很少超过10亿的。有学术研究统计,截至2020年6月上旬,全国共有126个地级市公布了消费券的发放金额,其中有74%的城市发放消费券总额低于5000万;只有22%的城市发放的消费券总额大于1亿,基本都是一线城市和东部经济发达的城市。受疫情冲击、土地出让金下滑等因素的拖累,2022年财政仍面临一定的收支压力,预计各地发放消费券加总的规模或在千亿左右。2021年只统计实物性商品和餐饮服务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44.1万亿,除餐饮业以外的服务业规模可能与之相当,发放消费券对消费行业的促进作用可能有限。

第三,疫情后国内消费恢复偏慢,受多重因素的共同影响。总的来说,2020年一季度疫情爆发至今,消费是各个终端需求中恢复最慢的。除了疫情后管控措施带来的消费场景受限外,也和居民债务压力、就业市场景气度下降等中长期因素有关。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储户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今年一季度愿意更多储蓄的比例达54.7%,这是2002年3季度有统计以来的最高水平。居民增加预防性储蓄,以偿还债务和应对不确定性,增加消费的意愿并不强。笔者认为,可能需要更大规模的消费券,才有望提振居民的消费意愿。

总的来说,消费已成为稳定经济的压舱石,促进消费恢复有助于经济企稳、回升。目前已有多地发放消费券,参考2020年经验,对促进消费恢复有杠杆作用。不过考虑到消费券对消费有一定透支作用、目前所发放消费券规模不大、消费恢复受一些中长期因素压制,消费券短期可能难以扭转消费低迷的趋势。后续还需要更多举措,来促进消费更好发挥经济压舱石的作用。

 

 

(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责编邮箱:yanguihua@jiemian.com。)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