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的12月,我在电影《星球大战7:原力觉醒》首映的第二天,买了电影票。由于那天我还要工作,内心充满了焦虑,如果我偶然听到别人讨论电影剧情了该怎么办?如过我不小心在网上看到了电影的主要剧情走向该怎么办?
很多人都有躲避剧透的经历:远离那些社交网络平台,在同事们讨论最新剧情进展时走开,在打开了相关剧透新闻时迅速关闭等等。
对于剧透的恐惧是因为它会破坏你第一次观影时的体验,或者说至少观影体验会不如所期。这是为什么现在剧透满天飞(比如最近的新《捉鬼敢死队》电影)的原因,以及为何接受不愿意听到的剧透被认为是残酷的。
但是有时候,我们对于自己行为的认知是没有什么逻辑的:比如说,既然在观影前知道了剧情会对观影体验大打折扣的话,那我们为什么会二刷甚至多刷我们喜欢的电影呢?
在过去的几年间,已经有一些研究开始了测试人们在剧透后对于故事的欣赏程度。他们的研究结果可能会改变下一次你们被不经意地剧透时的想法。
一份对于剧情出现突然转折的研究
在一项研究中,心理学家Jonathan Leavitt和Nicholas Christenfeld让819名在读大学生阅读那些大师所著的短篇小说,如罗尔德·达尔(Roald Dahl)和安东·契科夫(Anton Chekhov)。
在读每一篇小说之前,一部分学生会首先读一段似乎剧透了故事结局的段落,其他人按照正常顺序阅读。在看完之后,这些学生会根据他们对故事的欣赏程度打分。
研究员发现,一般来说,那些被剧透了的学生似乎比那些没被剧透的要更加喜欢这些小说。
在将结果按照小说类型分类之后,对于那些推理小说以及剧情有突然转折的小说,结果同样如此。而这些类型的小说按照常理,不被剧透对于阅读体验是很重要的。

了解剧情的满足感
被剧透后反而会更加享受电影应该是大家都未曾想到过的。
对此的合理的解释与一个心理学的概念“流畅性”有关。对某件事情(不管是一则故事,一首歌还是一个人的脸)的认知越流畅顺利,对它的消化和理解就越简单。
同时,许多心理学研究表示,如果一件事情更容易被消化理解的话,人们可能就会越喜欢它。
对于“流畅性”为什么会让人更加欣赏故事的一个解释是,它减少了人们对剧情或者人物感情心理的(很有可能是错误的)猜测。你在聆听音乐时可能就有过这种体验。
当你第一次听某首歌时,你可能并不会觉得它有什么特别之处。但当音乐变得熟悉之后,你就会知道它的旋律是怎么展开的,就会觉得你是喜爱这首歌的。因为这首歌在你的认知中变得越来越流畅了,你就会越来越欣赏它。
在一个后续跟进的研究中,Leavitt和Christenfeld在另一组240人的在读大学生中,重复进行了此实验来证实“流畅性”这一解释。
这一次,研究员采用了符合初中生和高中生阅读的小说(常见的借喻手法和剧情发展),他们解释道,对于这些剧情简单而且很容易猜到结果的故事,“流畅性”应该已经很高了,所以剧透对于读者的阅读应该没有什么影响。
正如同预测的,他们发现这些同学不管剧没剧透,对这类小说的评价都是同样的,
对于某些人来说,剧透确实很扫兴
调查结果显示,躲避那些剧情转折的潜在剧透可能没有必要。因为不管怎么样你可能还是会喜欢这部电影,电视剧,或者事这本书籍。
但是如果你确信在看剧之前被剧透了,同时也确实影响到了你的阅读和观剧体验该怎么办呢?
Leavitt和Christenfeld的调查结果是基于大部分人群的,这些结果不代表每个人都会在被剧透后享受剧情。在Judith Rosenbaum和Benjamin Johnson最近展开的一项研究里,也认为人们对剧透的不同反应与其性格有关。
调查员着重观察了两类性格特点的人群:“对于认知的需求”和“对于情感的需求”两类。对于认知需求高的人群,他们比较理性并且喜欢锻炼思维的活动,如填字游戏。同样地,对于情感需求高的人群,他们比较感性并且喜欢那些情感类活动,如在视频网站上观看那些暖心的视频。
尽管这两种性格特点看上去是相对的,但它们是互相独立的。所以一个人具备其中一种,两种性格特点,或者两种特点都没有都是有可能的。
在面向368名在校大学生的调查中,调查员发现,那些对“情感需求”高的同学,大体来说是更倾向于不被剧透的。这可能是因为这类更加享受情感体验的人群,会在有不确定性以及无法猜测到剧情进展时收获更多。
作为研究调查中的一部分,研究员告知了学生们一些故事的剧情梗概,并且询问他们是否愿意继续阅读。这些剧情梗概有些涵盖了剧透内容而有些没有。
有趣的是,他们发现那些对“认知需求”较低的同学,更愿意读那些已经被剧透了的故事。这可能是由于这些学生认为剧透过的故事更容易被理解。
然而,在阅读之后,他们对于剧透与否的故事都同等欣赏。换句话说,他们对于剧透的本能认知(即他们会更加欣赏被剧透的故事)是错误的。
这和我的经历是类似的。当我在二刷《原力觉醒》时,有那些被(我自己)剧透的情节。但是令我感到惊讶的是,我更加享受观影的过程了。这些关于剧透的研究告诉我,我的这种体验是完全正常的。
同时也是对我们的一个很好的提醒,我们不应该总是相信自己那些来自于直觉的行为。
注:本文作者是一名来自罗斯-霍曼理工学院的助理教授。
(翻译:张子威)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