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增量财政工具猜想:除了特别国债,还有什么选项?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增量财政工具猜想:除了特别国债,还有什么选项?

分析师认为,扩大预算赤字率、发行长期建设国债也可成为政策选项。

图片来源:人民视觉

记者 樊旭

4月末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要求“加大宏观政策调节力度”“抓紧谋划增量政策工具”,在经济下行压力和财政收支矛盾双双加大的背景下,经济学界对于发行特别国债的呼声很高。

分析师认为,今年第三季度或是特别国债发行窗口期,发行规模预计在1万亿元至2万亿元之间。

除了发行特别国债,分析师表示,扩大预算赤字率、发行长期建设国债也可成为政策选项。

财政收支矛盾突出

特别国债是指专门服务于某项政策或项目,具有特别用途的国债。不同于日常发行的国债,特别国债不计入财政赤字,可以突破财政赤字常规限制。我国历史上总共发行过三次特别国债,最近一次是2020年发行的1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

分析师普遍认为,新冠疫情的超预期冲击给原本已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的中国经济造成更大负担,使用特别国债作为增量工具的必要性越来越大。

平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钟正生指出,财政政策在逆周期调节中发挥着支柱性作用。当前,财政收入面临疫情冲击,稳增长和常态化防疫对财政支出的诉求上升,加之退税和土地市场低迷,若没有特别国债等增量工具,年内积极财政发力或将面临较大约束。

中泰证券也表示,就财政政策而言,出台增量政策工具首先需要解决的就是资金来源问题,而疫情使得财政收入筹集难度加大,收支矛盾显得更为突出。因此,特别国债被市场寄予期望。

财政部数据显示,今年1-4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74293亿元,全国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17565亿元,两项收入合计,广义财政收入91858亿元,同比下降10.2%。同时,一般公共预算支出80933亿元,全国性政府基金预算支出31488亿元,两项支出合计,广义财政支出105781亿元,同比增加6.1%

未来,随着更多城市采取常态化疫情防控,财政支出将超过年初预算。根据国泰君安证券的一项测算,针对城镇人口的常态化核酸检测、核酸亭建设和方舱医院建设三项防疫支出成本至少在2900亿元左右,最高可超过9400亿元,占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在1.1%-3.5%

此外,为了稳增长,基建投资提速也需要财政进一步投入。国泰君安预计,2022年全年财政资金或需额外投入1300亿-2600亿元到基建领域。

发行规模将超1万亿元

鉴于以上提到的原因,分析师多认为,今年下半年特别是第三季度可能会启动发行特别国债,规模预计在1万亿至2万亿元。

光大证券认为,特别国债在三季度发行有三个理由。第一,目前对于特别国债尚处于前期讨论或酝酿阶段,后续涉及的决策程序不少,短期内很难推出。第二,目前地方政府专项债正处于发行高峰,特别国债不太可能同时推出。第三,新增特别国债仍将供地方政府使用,而四季度一般是国债发行的密集期。因此,如果确定发行特别国债,第三季度是个较为合适的时间窗口。

此外,华创证券指出,发行特别国债需要通过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预算法》规定,财政部应当在全国人大常委会的30天前,将预算调整初步方案送交全国人大财经委初步审查。《全国人大常委会2022年度监督工作计划》显示,人大常委会拟在6月、8月、10月、12月听取和审议相关报告,因此,6月和8月是观察特别国债发行的重要时间窗口。

从发行规模来看,国盛证券预计在1万亿-1.5万亿元左右。“参考2020年曾经发行过1万亿特别国债。由于2020年疫情对经济冲击更大,因而今年再度以抗疫名义发行特别国债,规模明显超过2020年的可能性比较有限。”国盛证券在一份研究报告中称。

粤开证券则认为,今年的发行规模应当超过2020年。首先,当前疫情冲击更大,同时“稳”的重要性上升,势必要有更大力度。其次,保民生和提高居民抗风险能力、降低焦虑的必要性高于以往。我国存在大量灵活就业人员,手停口停,要予以高度关注。此外,在坚持动态清零的政策方针下,若从5月起从全国推行核酸常态化免费检测,基准情形下年内核酸检测支出最高将达到1.26万亿元。

粤开证券表示,综上,基建、抗疫、保民生三项新增财政支出规模分别将达到2.4万亿元、1.26万亿元、936亿元,总计3.7万亿元。同时,考虑到基建资金的其他来源及避免杠杆率过快上升,而抗疫、保民生更为刚性,因此特别国债规模在2万亿元左右比较合适。

在谈到特别国债用途时,分析师提到最多的三个方向分别是支持抗疫,助力基建,保障民生。支持抗疫,主要是为了减轻基层压力;助力基建,主要是为了对冲总需求快速下行,确保预期和信心稳定;保障民生,主要是加大对就业、居民消费的支持力度,缓解疫情带来的焦虑感。

但不同于多数分析师,中泰证券认为,用特别国债筹集的资金补充财力缺口、更大程度支持减税降费,可能是更好的选项。理由有二:首先,基建虽为稳增长的重要抓手,但政府大举扩张基建可能对民间投资造成“挤出”,因此,虽然对于基建领域的支持必不可少,但财政大举扩张支出的做法需要谨慎。

其次,发行消费券或消费补贴短期确实有助于减缓消费的下行趋势,但很可能形成对消费需求的透支,在补贴退出后,消费可能会明显下滑。

因此,中泰证券表示,与上述两项相比,减税或是更优选项。当前居民部门预期转弱,很大程度上同疫情对居民收入的冲击有关,可以通过分配结构调整的方式,来促进居民收入的恢复性增长。

增量财政政策的另外选项

除了特别国债,分析师还提出了其他可能的增量财政政策,主要是扩大预算赤字率和发行长期建设国债。

野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陆挺514日在清华五道口首席经济学家论坛上表示,从目前情况看,年初的预算计划可能难以支撑财政支出的明显增加,必要时可考虑调整今年的赤字规模,用于加大有合理回报项目的基建建设。

根据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2022年财政赤字率拟按2.8%左右安排。20202021年,我国财政赤字率分别为3.6%3.2%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冯俏彬近日在《经济观察报》撰文指出,财政赤字率2.8%这一数值,无论是相对于国际水平还是我国的历史经验值,都是偏低的,这为我国应对更大冲击留下了宝贵的财政空间。

她表示,如果二季度形势继续恶化、促进居民消费、加大对受疫情影响群体的现金支持的必要性将陡然上升,可能对提高财政赤字率提出现实要求。可密切跟踪形势变化,审慎决定是否要提高赤字率,以及提高到多少合适等问题。

另外,华创证券认为,还可以通过发行长期建设国债的方式来弥补财政缺口。作为国家预算内基础设施性建设的专项投资,长期建设国债资金定向用于基建领域,且与必须投向有一定收益项目的专项债不同,长期建设国债对项目收益没有硬性要求,资金使用更为灵活,在“稳增长”目标压力下不失为一种选择。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增量财政工具猜想:除了特别国债,还有什么选项?

分析师认为,扩大预算赤字率、发行长期建设国债也可成为政策选项。

图片来源:人民视觉

记者 樊旭

4月末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要求“加大宏观政策调节力度”“抓紧谋划增量政策工具”,在经济下行压力和财政收支矛盾双双加大的背景下,经济学界对于发行特别国债的呼声很高。

分析师认为,今年第三季度或是特别国债发行窗口期,发行规模预计在1万亿元至2万亿元之间。

除了发行特别国债,分析师表示,扩大预算赤字率、发行长期建设国债也可成为政策选项。

财政收支矛盾突出

特别国债是指专门服务于某项政策或项目,具有特别用途的国债。不同于日常发行的国债,特别国债不计入财政赤字,可以突破财政赤字常规限制。我国历史上总共发行过三次特别国债,最近一次是2020年发行的1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

分析师普遍认为,新冠疫情的超预期冲击给原本已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的中国经济造成更大负担,使用特别国债作为增量工具的必要性越来越大。

平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钟正生指出,财政政策在逆周期调节中发挥着支柱性作用。当前,财政收入面临疫情冲击,稳增长和常态化防疫对财政支出的诉求上升,加之退税和土地市场低迷,若没有特别国债等增量工具,年内积极财政发力或将面临较大约束。

中泰证券也表示,就财政政策而言,出台增量政策工具首先需要解决的就是资金来源问题,而疫情使得财政收入筹集难度加大,收支矛盾显得更为突出。因此,特别国债被市场寄予期望。

财政部数据显示,今年1-4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74293亿元,全国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17565亿元,两项收入合计,广义财政收入91858亿元,同比下降10.2%。同时,一般公共预算支出80933亿元,全国性政府基金预算支出31488亿元,两项支出合计,广义财政支出105781亿元,同比增加6.1%

未来,随着更多城市采取常态化疫情防控,财政支出将超过年初预算。根据国泰君安证券的一项测算,针对城镇人口的常态化核酸检测、核酸亭建设和方舱医院建设三项防疫支出成本至少在2900亿元左右,最高可超过9400亿元,占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在1.1%-3.5%

此外,为了稳增长,基建投资提速也需要财政进一步投入。国泰君安预计,2022年全年财政资金或需额外投入1300亿-2600亿元到基建领域。

发行规模将超1万亿元

鉴于以上提到的原因,分析师多认为,今年下半年特别是第三季度可能会启动发行特别国债,规模预计在1万亿至2万亿元。

光大证券认为,特别国债在三季度发行有三个理由。第一,目前对于特别国债尚处于前期讨论或酝酿阶段,后续涉及的决策程序不少,短期内很难推出。第二,目前地方政府专项债正处于发行高峰,特别国债不太可能同时推出。第三,新增特别国债仍将供地方政府使用,而四季度一般是国债发行的密集期。因此,如果确定发行特别国债,第三季度是个较为合适的时间窗口。

此外,华创证券指出,发行特别国债需要通过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预算法》规定,财政部应当在全国人大常委会的30天前,将预算调整初步方案送交全国人大财经委初步审查。《全国人大常委会2022年度监督工作计划》显示,人大常委会拟在6月、8月、10月、12月听取和审议相关报告,因此,6月和8月是观察特别国债发行的重要时间窗口。

从发行规模来看,国盛证券预计在1万亿-1.5万亿元左右。“参考2020年曾经发行过1万亿特别国债。由于2020年疫情对经济冲击更大,因而今年再度以抗疫名义发行特别国债,规模明显超过2020年的可能性比较有限。”国盛证券在一份研究报告中称。

粤开证券则认为,今年的发行规模应当超过2020年。首先,当前疫情冲击更大,同时“稳”的重要性上升,势必要有更大力度。其次,保民生和提高居民抗风险能力、降低焦虑的必要性高于以往。我国存在大量灵活就业人员,手停口停,要予以高度关注。此外,在坚持动态清零的政策方针下,若从5月起从全国推行核酸常态化免费检测,基准情形下年内核酸检测支出最高将达到1.26万亿元。

粤开证券表示,综上,基建、抗疫、保民生三项新增财政支出规模分别将达到2.4万亿元、1.26万亿元、936亿元,总计3.7万亿元。同时,考虑到基建资金的其他来源及避免杠杆率过快上升,而抗疫、保民生更为刚性,因此特别国债规模在2万亿元左右比较合适。

在谈到特别国债用途时,分析师提到最多的三个方向分别是支持抗疫,助力基建,保障民生。支持抗疫,主要是为了减轻基层压力;助力基建,主要是为了对冲总需求快速下行,确保预期和信心稳定;保障民生,主要是加大对就业、居民消费的支持力度,缓解疫情带来的焦虑感。

但不同于多数分析师,中泰证券认为,用特别国债筹集的资金补充财力缺口、更大程度支持减税降费,可能是更好的选项。理由有二:首先,基建虽为稳增长的重要抓手,但政府大举扩张基建可能对民间投资造成“挤出”,因此,虽然对于基建领域的支持必不可少,但财政大举扩张支出的做法需要谨慎。

其次,发行消费券或消费补贴短期确实有助于减缓消费的下行趋势,但很可能形成对消费需求的透支,在补贴退出后,消费可能会明显下滑。

因此,中泰证券表示,与上述两项相比,减税或是更优选项。当前居民部门预期转弱,很大程度上同疫情对居民收入的冲击有关,可以通过分配结构调整的方式,来促进居民收入的恢复性增长。

增量财政政策的另外选项

除了特别国债,分析师还提出了其他可能的增量财政政策,主要是扩大预算赤字率和发行长期建设国债。

野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陆挺514日在清华五道口首席经济学家论坛上表示,从目前情况看,年初的预算计划可能难以支撑财政支出的明显增加,必要时可考虑调整今年的赤字规模,用于加大有合理回报项目的基建建设。

根据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2022年财政赤字率拟按2.8%左右安排。20202021年,我国财政赤字率分别为3.6%3.2%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冯俏彬近日在《经济观察报》撰文指出,财政赤字率2.8%这一数值,无论是相对于国际水平还是我国的历史经验值,都是偏低的,这为我国应对更大冲击留下了宝贵的财政空间。

她表示,如果二季度形势继续恶化、促进居民消费、加大对受疫情影响群体的现金支持的必要性将陡然上升,可能对提高财政赤字率提出现实要求。可密切跟踪形势变化,审慎决定是否要提高赤字率,以及提高到多少合适等问题。

另外,华创证券认为,还可以通过发行长期建设国债的方式来弥补财政缺口。作为国家预算内基础设施性建设的专项投资,长期建设国债资金定向用于基建领域,且与必须投向有一定收益项目的专项债不同,长期建设国债对项目收益没有硬性要求,资金使用更为灵活,在“稳增长”目标压力下不失为一种选择。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