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谷崎润一郎的两次中国之旅|谷崎诞辰130周年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谷崎润一郎的两次中国之旅|谷崎诞辰130周年

肮脏、苦力、妓女、乞丐,是大正作家们描述中国的常用关键词,他们中很少有人像谷崎那样,旅华后仍延续着对中国的美好想像。

大正时期的日本作家,如夏目漱石、芥川龙之介等,或受日本新闻机构的派遣,或以个人身份,纷纷到中国考察各地文化、民情。谷崎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于1918年、1926年两次旅行中,游历了东北、北京、天津、汉口、九江及江浙等地。学界一般将谷崎的创作分为三个时期,1918年和1926年正是区分这三个时期的关键节点。

日本勉诚出版社将于8月出版《谷崎润一郎:中国体验和物语的力量》一书,探讨谷崎从两次中国之旅中受到的影响,以及他笔下的中国形象。

在来中国之前,谷崎润一郎就偏爱书写中国。1909年刊登在《新潮》上的出道之作《麒麟》,直接取材自《史记·孔子世家》和《论语·雍也篇》,讲述孔子传道途经卫国时,试图说服卫灵公远美色、专心治国而未遂的故事。故事的真正主角却是南夫人,她奉行享乐主义的态度,开启了谷崎不惜因美而废道的极端唯美追求。

不过,很少有日本作家在来到中国之后仍然像谷崎那样,延续对中国的美好想象。在《芥川龙之介的中国游记》中,1921年受大阪每日新闻社之邀踏上中国之旅的芥川,对上海的第一瞥遗憾中掺杂着鄙夷:“说起来,日本人印象中的人力车夫绝不邋遢……但中国的黄包车夫则不同,说他们脏一点也不过分。且环顾四周随意看看,众人皆生怪相。他们一个个扯着脖子,大声吆喝,让刚上岸的日本妇人颇为反感……”

肮脏、污垢、妓女、苦力、乞丐,这些是大正作家如菊池宽、芥川龙之介描述中国常用的关键词,但谷崎润一郎在《恋爱与色情》中回忆起在北京逗留期间,感叹北京胡同的“黑咕隆咚才是真正的夜”。在《都市风情》中,他登上北京的钟楼,“这个大都市的家家户户都掩映在树阴之中,几乎看不见房舎,确实给人一种大国古都之感。要想在东洋寻找这样典雅的街市情趣,恐怕只有去中国不可了。”

中国在谷崎润一郎笔下已经成为寄托浪漫情感的遥远国度,这种情感上的期待在文学中表现为“中国趣味”。这个词第一次被明确地提出来是在1922年,当时《中央公论》刊发了题为《“中国趣味”研究》的特辑共五篇文章,其中包括谷崎的《何为“中国趣味”》。

文中,谷崎说,“面对具有如此魅力的中国情趣,能够感受到一种如同遥望故乡山河时的不可思议的憧憬之情”。谷崎生活在日本急剧西化的年代,中国成为代表古老东方的一种符号,这丝毫不让读者感到意外。他对中国的书写类似对故乡的怀念,周作人在《与友人谈怀乡书》中分析了类似的情感:“因为在外国,与现实较为隔离,容易保存美的印象,或者还有别的原因。”

谷崎如此钟情于中国,或许是由于其少年时期即已受到的汉学熏陶。昭和三十年时,年近古稀的谷崎陆续在《文艺春秋》上发表回忆录《幼少时代》,其中一篇文章提到他在日本桥区小学时的班主任稻叶清吉,这是位崇尚程朱理学、王阳明学的夫子,引导少年谷崎进入中国古典文学的领域。年龄稍长后,他又进入龟岛町的秋香私塾研习中文,阅读过的汉学书目有《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十八史略》《文章规范》《诗经》,这些都为其后来创作中国题材的作品奠定了基础。

这也就是为什么旅中后的谷崎润一郎下笔时有意识地过滤掉了妓女、苦力、乞丐,保留下来的是古典文献中的中国印象。这是对现实中国的回避,也是谷崎润一郎寻找文学理想的一种方法。

除《麒麟》外,谷崎有关中国题材的作品《鲛人》、《魔术师》、《人鱼的叹息》等均写于大正时期,这是日本近代史上最混乱、思想最驳杂的时期。这一时期,日本一方面继承了明治维新以来对西方文化的大量吸收,另一方面经历了1911年的“大逆事件”(社会主义者幸德秋水等人被诬私制炸弹,密谋刺杀明治天皇,24人被捕),政府加强了对文化界的思想控制。而在军事上,日本已经在中国关东确立了自己的势力范围。

这些变化对文艺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一些思想进步的文学家不甘于在思想上受政府的控制,也基于对古诗词中的古代中国的向往,为了在中国找到艺术的故乡、心灵的家园,来到中国旅游并创作了大量以中国为素材的作品,形成了日本近代史上的“中国热”。同时,日本自然主义文学走向末路,琐碎、客观的描写已经无法排遣作家压抑的情感,适逢象征主义、恶魔主义等世纪末情调在西方勃兴,作家开始退避到纯文学领域,推动了日本唯美主义的蓬勃发展。

1923年关东大地震后,谷崎举家搬迁至京都。他不谈政治,专为艺术,京阪一带秀美的自然景色、纯朴的风土人情、浓郁的古文化氛围成为他后半生写作的背景色,《细雪》、《春琴抄》等巅峰之作就诞生在这里。

这样一个“为艺术”的谷崎君于1926年再次旅中,试图寻找自己在文本中力图表现的未被现实浸染的世界时,在与田汉、郭沫若、欧阳予倩等作家的交流中不可避免地遭遇了现实的一记重击。彼时中国社会刚经历了五卅惨案和北伐战争,在这样的政治气候下,中国作家开始关照现实,再也无法像谷崎润一郎那样可以不顾现实生活中的苦与痛,而进入一种陶醉愉悦、浑然一体的艺术之境。

1955年前后,郭沫若、田汉等人分别向谷崎润一郎发出访华的邀请,这位远离政治的作家以健康状况不良和不愿交际为由婉言谢绝。这位一生只进行过两次海外旅行的文豪再未踏上中国的土地。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谷崎润一郎的两次中国之旅|谷崎诞辰130周年

肮脏、苦力、妓女、乞丐,是大正作家们描述中国的常用关键词,他们中很少有人像谷崎那样,旅华后仍延续着对中国的美好想像。

大正时期的日本作家,如夏目漱石、芥川龙之介等,或受日本新闻机构的派遣,或以个人身份,纷纷到中国考察各地文化、民情。谷崎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于1918年、1926年两次旅行中,游历了东北、北京、天津、汉口、九江及江浙等地。学界一般将谷崎的创作分为三个时期,1918年和1926年正是区分这三个时期的关键节点。

日本勉诚出版社将于8月出版《谷崎润一郎:中国体验和物语的力量》一书,探讨谷崎从两次中国之旅中受到的影响,以及他笔下的中国形象。

在来中国之前,谷崎润一郎就偏爱书写中国。1909年刊登在《新潮》上的出道之作《麒麟》,直接取材自《史记·孔子世家》和《论语·雍也篇》,讲述孔子传道途经卫国时,试图说服卫灵公远美色、专心治国而未遂的故事。故事的真正主角却是南夫人,她奉行享乐主义的态度,开启了谷崎不惜因美而废道的极端唯美追求。

不过,很少有日本作家在来到中国之后仍然像谷崎那样,延续对中国的美好想象。在《芥川龙之介的中国游记》中,1921年受大阪每日新闻社之邀踏上中国之旅的芥川,对上海的第一瞥遗憾中掺杂着鄙夷:“说起来,日本人印象中的人力车夫绝不邋遢……但中国的黄包车夫则不同,说他们脏一点也不过分。且环顾四周随意看看,众人皆生怪相。他们一个个扯着脖子,大声吆喝,让刚上岸的日本妇人颇为反感……”

肮脏、污垢、妓女、苦力、乞丐,这些是大正作家如菊池宽、芥川龙之介描述中国常用的关键词,但谷崎润一郎在《恋爱与色情》中回忆起在北京逗留期间,感叹北京胡同的“黑咕隆咚才是真正的夜”。在《都市风情》中,他登上北京的钟楼,“这个大都市的家家户户都掩映在树阴之中,几乎看不见房舎,确实给人一种大国古都之感。要想在东洋寻找这样典雅的街市情趣,恐怕只有去中国不可了。”

中国在谷崎润一郎笔下已经成为寄托浪漫情感的遥远国度,这种情感上的期待在文学中表现为“中国趣味”。这个词第一次被明确地提出来是在1922年,当时《中央公论》刊发了题为《“中国趣味”研究》的特辑共五篇文章,其中包括谷崎的《何为“中国趣味”》。

文中,谷崎说,“面对具有如此魅力的中国情趣,能够感受到一种如同遥望故乡山河时的不可思议的憧憬之情”。谷崎生活在日本急剧西化的年代,中国成为代表古老东方的一种符号,这丝毫不让读者感到意外。他对中国的书写类似对故乡的怀念,周作人在《与友人谈怀乡书》中分析了类似的情感:“因为在外国,与现实较为隔离,容易保存美的印象,或者还有别的原因。”

谷崎如此钟情于中国,或许是由于其少年时期即已受到的汉学熏陶。昭和三十年时,年近古稀的谷崎陆续在《文艺春秋》上发表回忆录《幼少时代》,其中一篇文章提到他在日本桥区小学时的班主任稻叶清吉,这是位崇尚程朱理学、王阳明学的夫子,引导少年谷崎进入中国古典文学的领域。年龄稍长后,他又进入龟岛町的秋香私塾研习中文,阅读过的汉学书目有《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十八史略》《文章规范》《诗经》,这些都为其后来创作中国题材的作品奠定了基础。

这也就是为什么旅中后的谷崎润一郎下笔时有意识地过滤掉了妓女、苦力、乞丐,保留下来的是古典文献中的中国印象。这是对现实中国的回避,也是谷崎润一郎寻找文学理想的一种方法。

除《麒麟》外,谷崎有关中国题材的作品《鲛人》、《魔术师》、《人鱼的叹息》等均写于大正时期,这是日本近代史上最混乱、思想最驳杂的时期。这一时期,日本一方面继承了明治维新以来对西方文化的大量吸收,另一方面经历了1911年的“大逆事件”(社会主义者幸德秋水等人被诬私制炸弹,密谋刺杀明治天皇,24人被捕),政府加强了对文化界的思想控制。而在军事上,日本已经在中国关东确立了自己的势力范围。

这些变化对文艺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一些思想进步的文学家不甘于在思想上受政府的控制,也基于对古诗词中的古代中国的向往,为了在中国找到艺术的故乡、心灵的家园,来到中国旅游并创作了大量以中国为素材的作品,形成了日本近代史上的“中国热”。同时,日本自然主义文学走向末路,琐碎、客观的描写已经无法排遣作家压抑的情感,适逢象征主义、恶魔主义等世纪末情调在西方勃兴,作家开始退避到纯文学领域,推动了日本唯美主义的蓬勃发展。

1923年关东大地震后,谷崎举家搬迁至京都。他不谈政治,专为艺术,京阪一带秀美的自然景色、纯朴的风土人情、浓郁的古文化氛围成为他后半生写作的背景色,《细雪》、《春琴抄》等巅峰之作就诞生在这里。

这样一个“为艺术”的谷崎君于1926年再次旅中,试图寻找自己在文本中力图表现的未被现实浸染的世界时,在与田汉、郭沫若、欧阳予倩等作家的交流中不可避免地遭遇了现实的一记重击。彼时中国社会刚经历了五卅惨案和北伐战争,在这样的政治气候下,中国作家开始关照现实,再也无法像谷崎润一郎那样可以不顾现实生活中的苦与痛,而进入一种陶醉愉悦、浑然一体的艺术之境。

1955年前后,郭沫若、田汉等人分别向谷崎润一郎发出访华的邀请,这位远离政治的作家以健康状况不良和不愿交际为由婉言谢绝。这位一生只进行过两次海外旅行的文豪再未踏上中国的土地。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