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城长记|丁筱芳、丁阳父子联手再出新作,寄情家乡绘出海派城市精神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城长记|丁筱芳、丁阳父子联手再出新作,寄情家乡绘出海派城市精神

以青绿山水画魔都上海,这对父子做到了。

撰文 邱书婉

一座城市精神品格的塑造来自生活在城市中的每一个人以及每一代人,很多文人墨客都曾留下过精彩的诗画词曲来表达自己心中的城市面貌,比如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就是描绘宋朝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的人间烟火气,至今为世人称道。

时光穿梭到当代,画家对城市主题创作的热情仍然延续着。丁筱芳和丁阳,作为土生土长的上海人,对家乡的感情非常深厚,两代人都先后见证和经历了这座城市的巨变。而同为艺术家的父子二人,也一直都在寻找合适的机会能合作一幅表达上海城市精神的大型作品。在丁筱芳的心中,上海的城市精神代表着包容、时尚、精致。而在儿子丁阳的眼里,上海代表着务实、务信、务新。2022年春节伊始,他们受到上海艺术百代美术馆的特别邀请,共同创作一幅关于“城长”主题的作品,于是双方一拍即合,在沟通好创作方向之后,丁氏父子迅速进入了创作的状态。

丁阳与其父亲丁筱芳合影

一江一河全是回忆

从苏州河到黄浦江,这一江一河孕育了新旧上海城市的发展面貌,也成为几代上海人的记忆。丁筱芳的父辈从浙江绍兴移民来到上个世纪的上海滩,随即在淮海路八仙桥附近(今香港广场一带)的石库门里生活了下来。那时候城市中的建筑大多也比较低矮陈旧,居住环境条件也十分有限,常常是几户人家挤在一栋房子里,共用水表和厨房等设施。

但在丁筱芳的童年记忆里,弄堂的公共生活井然有序,邻里关系也很和睦,大家都很“拎得清”。从家里到学校的路程也只有十分钟,每天路过淮海路上的店铺和门牌号,闭着眼睛都能背出来。而外宾或者重要人物来到上海入住锦江饭店必然经过淮海路,于是这条路也成为他小时候了解更大世界的窗口。

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丁筱芳度过了自己的童年和青年时期,之后去了崇明农场当了几年知青,在艰苦的工作生活的环境下,仍然刻苦学画,创作了很多反映农村生活的作品,入选上海和全国的美展并获奖。30岁回城成家之后,丁筱芳从淮海路搬到了苏州河沿岸,常常会带着年幼的儿子丁阳,从周家桥坐摆渡到长风公园玩耍(那时候还没有地铁),至今这些记忆中的场景仍然非常亲切。

之后的三十年时间里,上海成为了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城市的变化也日新月异,而丁筱芳的个人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最典型的就是交通工具的改变,从骑行邻居家的自行车能高兴一整天到后来拥有自己的第一辆小轿车,人生中最重要的时刻都和这个城市都息息相关,最感恩的是成为了这个城市飞速发展的受益人。

三十年前,丁筱芳为了画苏州河两岸的工厂掉进了臭水沟一般的河道里,狼狈不堪。三十年后,他再次拿起画笔将城市点滴回忆幻化成了画面中的一江一河、建筑群落、人物风景,将自己的亲生体会都融入到了一笔一画之中。丁筱芳一直擅长人物造像,重笔墨线条,但此次为了能突出“新”意,他选择了再次突破自己,放弃了勾画线条而转为描绘块状,以此形成大的画面结构,然后以中国画中的散点透视方法,挑选重点典型的建筑形态,最后融入个人主观的意象再造画面,达到形神兼备的效果。画面中城市天蓝、水清、绿意盎然,地标建筑鳞次栉比,市民生活也丰富多彩,龙舟赛、单车少年、旅游观光大巴,滨江两岸的生活风貌都出现了。特别是当年自己生活、学习、工作过的淮海路一带场景,都寄予了画家对这座城市最深厚的情感。

作品《江河恒流·上海恒新》 局部

作品《江河恒流·上海恒新》 局部

笔墨色彩都是情绪

丁阳从小在父亲的艺术熏陶下,常常被带着去各处写生,在他的童年记忆里,上海到处都是建设的工地,一派火热朝天的景象。那个时候,他对上海的观察都多来自城市的变化,比如越来越高的大厦、越来越多的高架桥、不断向东扩展的建设场景。

1998年父子在城里写生

但15岁之后,少年的丁阳远赴中央美院附中读书,又直升中央美院本科、研究生,后来到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十几年的北京求学生活,反倒是让他有机会以第三者的视角来观察这个飞速变化的城市。每年的寒暑假回家探亲都能看到听到很多关于上海的新故事,以前熟悉平稳的生活气息似乎在被一种新鲜的元素所打破,不管是被吸引来的外国友人还是外地人,各种品牌店铺和公司机构,都让家乡呈现出越来越多的活力。博士毕业回到上海工作,他开始对城市里的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也影响了之后创作上的方向选择,表现城市中人的生活状态成为丁阳日后作品的核心主题。

此次创作的这幅作品,是属于380*180cm的大场景画面,和之前个人单独的创作经验不同。和父亲商议之后,为了区别于摄影纪实,丁阳巧妙地将很多人物形象加入到了建筑景观群里,并刻意放大了人物的正常比例,为了突显个体形象和城市中的人文景观。同时为了挖掘有特色的市民人物,在形象选择上也有所取舍,在一江一河的环绕下,以大小人物错落有致,远近结合的空间布局方式,整个画面丰富多元,充满了活力。

作品《江河恒流·上海恒新》 局部

同时父子二人前前后后对笔墨色彩进行了多次讨论,最后决定此次不用水墨,改用色彩表达丰富的情绪,寄寓一种希望之感。丁阳博士方向专攻的是现代中国画创作的方向,一直很重视色彩的运用。所以此次用色上既大胆延续了青绿山水画的色彩传统,同时又创新性地将大片花青蓝和绿色运用到城市景观当中。用曾经画山水的方式重画现代城市风景。此外,为了让色彩更加丰富凸显层次感,丁阳还加入了国外进口的水彩颜料,让整体统一的绿也有冷暖亮暗的变化,这种当代笔墨技法的融入,使其这件作品成为父子二人集体创作上探索出新的方向。事实证明,最后画面完成的结果在视觉上是非常震撼的。

作品《江河恒流·上海恒新》 局部

三代人的精神财富

其实此次联手创作已经是丁氏父子二人的第三次合作了。与此前两次的不同的是,此次绘制刚好发生在上海疫情爆发之后。在封控之前,父子二人还专门去了苏州河一带采风,亲自走过了每一座桥,还进行了小稿讨论,分析画面布局,没想到疫情发展太过迅速,采风之后父子二人都被封控在家中不能外出。不过也因祸得福,正是有了这一集中的时间段,使得整个创作进程加速,让原本计划的时间压缩了许多。

父子二人在创作中有商有量,默契度也很好,犹如一个创作团队一样,有着明确的分工,前期父亲着重负责整体结构,后期儿子着重赋彩上色,最后再由父亲调整润笔。甚至在这其间,家里人也被邀请加入到了这项创作工程中,从观看者的角度给予意见,帮助画面做提升。丁阳说,他一直很幸运,有一位亦师亦友的父亲,成长的道路上给以很多支持和帮助,如今两个人的关系也一直很好,时常在创作上相互交流切磋,相互提升,相互成就。而此次再次合作如此大尺寸的作品,虽然是第一次,难度和强度都挺大,但如何突出主题新意,如何体现"江河恒流·上海恒新"的主题立意,他又从父亲那里学习到了很多。

作品《江河恒流·上海恒新》 素描稿

如今丁阳也升级做了父亲,从儿子到父亲的角色转变,让他更加感受到家风传承的重要性。曾经父亲写下了很多关于如何培养教育他的宝贵文字,积攒下了厚厚的一沓日记本,里面有着关于他在这个城市成长中每个关键节点的重要经历。未来,这本书还将会继续写下去,但会传到丁阳的手里,写下关于第三代人在城市里成长的故事。城长,不仅仅是城市的成长,也寓意城市中人的成长。丁阳说,这次与父亲合作的这件作品,也犹如一次家族文化的接力,是献给爸爸的礼物,也是传给儿子最宝贵的财富。

祖孙三代在画室

艺术家介绍

丁筱芳:祖籍浙江绍兴,1957年生于上海。字小方,斋名竹攸堂、紫逸阳轩、天圆地方。毕业于上海大学美术学院中国画研究生班,国家一级美术师,上海中国画院画师,上海觉群书画院副院长,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美术家协会理事,上海音乐学院客座教授,北京师范大学中华国学院特聘教授。

丁阳:1987年出生于上海。2010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获学士学位;2013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获硕士学位;2018年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获博士学位。现为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中国画系副主任、硕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笔画学会会员、上海青年文联会员。

“奋斗•系列展览之《城•长》——人民城市主题艺术展” ,是由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指导,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主办,上海市科技艺术教育中心与上海艺术百代美术馆联合承办,是 “奋斗•系列展览”第二部献礼之作。

在2022年喜迎二十大、开启奋进新征程的时代背景下,展览将继续弘扬新时代奋斗精神,将主题性艺术展览与青少年审美教育相结合,充分展现“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视觉图典。

展览主题“城长”,寓意着人与城市和谐共生,一同成长的繁荣生机。本次展览共分为《人民城市•上海样本》和《人民城市•千城竞发》两大策展单元,展览将特别邀请一批国内知名艺术家进行主题创作,展出的近百件作品涵盖绘画、雕塑、摄影、装置、新媒体等不同形式, 通过多元化的艺术形式、多维度的创作视角和沉浸式的场景体验来全方位呈现人民城市的暖意、惬意、诗意。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城长记|丁筱芳、丁阳父子联手再出新作,寄情家乡绘出海派城市精神

以青绿山水画魔都上海,这对父子做到了。

撰文 邱书婉

一座城市精神品格的塑造来自生活在城市中的每一个人以及每一代人,很多文人墨客都曾留下过精彩的诗画词曲来表达自己心中的城市面貌,比如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就是描绘宋朝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的人间烟火气,至今为世人称道。

时光穿梭到当代,画家对城市主题创作的热情仍然延续着。丁筱芳和丁阳,作为土生土长的上海人,对家乡的感情非常深厚,两代人都先后见证和经历了这座城市的巨变。而同为艺术家的父子二人,也一直都在寻找合适的机会能合作一幅表达上海城市精神的大型作品。在丁筱芳的心中,上海的城市精神代表着包容、时尚、精致。而在儿子丁阳的眼里,上海代表着务实、务信、务新。2022年春节伊始,他们受到上海艺术百代美术馆的特别邀请,共同创作一幅关于“城长”主题的作品,于是双方一拍即合,在沟通好创作方向之后,丁氏父子迅速进入了创作的状态。

丁阳与其父亲丁筱芳合影

一江一河全是回忆

从苏州河到黄浦江,这一江一河孕育了新旧上海城市的发展面貌,也成为几代上海人的记忆。丁筱芳的父辈从浙江绍兴移民来到上个世纪的上海滩,随即在淮海路八仙桥附近(今香港广场一带)的石库门里生活了下来。那时候城市中的建筑大多也比较低矮陈旧,居住环境条件也十分有限,常常是几户人家挤在一栋房子里,共用水表和厨房等设施。

但在丁筱芳的童年记忆里,弄堂的公共生活井然有序,邻里关系也很和睦,大家都很“拎得清”。从家里到学校的路程也只有十分钟,每天路过淮海路上的店铺和门牌号,闭着眼睛都能背出来。而外宾或者重要人物来到上海入住锦江饭店必然经过淮海路,于是这条路也成为他小时候了解更大世界的窗口。

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丁筱芳度过了自己的童年和青年时期,之后去了崇明农场当了几年知青,在艰苦的工作生活的环境下,仍然刻苦学画,创作了很多反映农村生活的作品,入选上海和全国的美展并获奖。30岁回城成家之后,丁筱芳从淮海路搬到了苏州河沿岸,常常会带着年幼的儿子丁阳,从周家桥坐摆渡到长风公园玩耍(那时候还没有地铁),至今这些记忆中的场景仍然非常亲切。

之后的三十年时间里,上海成为了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城市的变化也日新月异,而丁筱芳的个人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最典型的就是交通工具的改变,从骑行邻居家的自行车能高兴一整天到后来拥有自己的第一辆小轿车,人生中最重要的时刻都和这个城市都息息相关,最感恩的是成为了这个城市飞速发展的受益人。

三十年前,丁筱芳为了画苏州河两岸的工厂掉进了臭水沟一般的河道里,狼狈不堪。三十年后,他再次拿起画笔将城市点滴回忆幻化成了画面中的一江一河、建筑群落、人物风景,将自己的亲生体会都融入到了一笔一画之中。丁筱芳一直擅长人物造像,重笔墨线条,但此次为了能突出“新”意,他选择了再次突破自己,放弃了勾画线条而转为描绘块状,以此形成大的画面结构,然后以中国画中的散点透视方法,挑选重点典型的建筑形态,最后融入个人主观的意象再造画面,达到形神兼备的效果。画面中城市天蓝、水清、绿意盎然,地标建筑鳞次栉比,市民生活也丰富多彩,龙舟赛、单车少年、旅游观光大巴,滨江两岸的生活风貌都出现了。特别是当年自己生活、学习、工作过的淮海路一带场景,都寄予了画家对这座城市最深厚的情感。

作品《江河恒流·上海恒新》 局部

作品《江河恒流·上海恒新》 局部

笔墨色彩都是情绪

丁阳从小在父亲的艺术熏陶下,常常被带着去各处写生,在他的童年记忆里,上海到处都是建设的工地,一派火热朝天的景象。那个时候,他对上海的观察都多来自城市的变化,比如越来越高的大厦、越来越多的高架桥、不断向东扩展的建设场景。

1998年父子在城里写生

但15岁之后,少年的丁阳远赴中央美院附中读书,又直升中央美院本科、研究生,后来到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十几年的北京求学生活,反倒是让他有机会以第三者的视角来观察这个飞速变化的城市。每年的寒暑假回家探亲都能看到听到很多关于上海的新故事,以前熟悉平稳的生活气息似乎在被一种新鲜的元素所打破,不管是被吸引来的外国友人还是外地人,各种品牌店铺和公司机构,都让家乡呈现出越来越多的活力。博士毕业回到上海工作,他开始对城市里的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也影响了之后创作上的方向选择,表现城市中人的生活状态成为丁阳日后作品的核心主题。

此次创作的这幅作品,是属于380*180cm的大场景画面,和之前个人单独的创作经验不同。和父亲商议之后,为了区别于摄影纪实,丁阳巧妙地将很多人物形象加入到了建筑景观群里,并刻意放大了人物的正常比例,为了突显个体形象和城市中的人文景观。同时为了挖掘有特色的市民人物,在形象选择上也有所取舍,在一江一河的环绕下,以大小人物错落有致,远近结合的空间布局方式,整个画面丰富多元,充满了活力。

作品《江河恒流·上海恒新》 局部

同时父子二人前前后后对笔墨色彩进行了多次讨论,最后决定此次不用水墨,改用色彩表达丰富的情绪,寄寓一种希望之感。丁阳博士方向专攻的是现代中国画创作的方向,一直很重视色彩的运用。所以此次用色上既大胆延续了青绿山水画的色彩传统,同时又创新性地将大片花青蓝和绿色运用到城市景观当中。用曾经画山水的方式重画现代城市风景。此外,为了让色彩更加丰富凸显层次感,丁阳还加入了国外进口的水彩颜料,让整体统一的绿也有冷暖亮暗的变化,这种当代笔墨技法的融入,使其这件作品成为父子二人集体创作上探索出新的方向。事实证明,最后画面完成的结果在视觉上是非常震撼的。

作品《江河恒流·上海恒新》 局部

三代人的精神财富

其实此次联手创作已经是丁氏父子二人的第三次合作了。与此前两次的不同的是,此次绘制刚好发生在上海疫情爆发之后。在封控之前,父子二人还专门去了苏州河一带采风,亲自走过了每一座桥,还进行了小稿讨论,分析画面布局,没想到疫情发展太过迅速,采风之后父子二人都被封控在家中不能外出。不过也因祸得福,正是有了这一集中的时间段,使得整个创作进程加速,让原本计划的时间压缩了许多。

父子二人在创作中有商有量,默契度也很好,犹如一个创作团队一样,有着明确的分工,前期父亲着重负责整体结构,后期儿子着重赋彩上色,最后再由父亲调整润笔。甚至在这其间,家里人也被邀请加入到了这项创作工程中,从观看者的角度给予意见,帮助画面做提升。丁阳说,他一直很幸运,有一位亦师亦友的父亲,成长的道路上给以很多支持和帮助,如今两个人的关系也一直很好,时常在创作上相互交流切磋,相互提升,相互成就。而此次再次合作如此大尺寸的作品,虽然是第一次,难度和强度都挺大,但如何突出主题新意,如何体现"江河恒流·上海恒新"的主题立意,他又从父亲那里学习到了很多。

作品《江河恒流·上海恒新》 素描稿

如今丁阳也升级做了父亲,从儿子到父亲的角色转变,让他更加感受到家风传承的重要性。曾经父亲写下了很多关于如何培养教育他的宝贵文字,积攒下了厚厚的一沓日记本,里面有着关于他在这个城市成长中每个关键节点的重要经历。未来,这本书还将会继续写下去,但会传到丁阳的手里,写下关于第三代人在城市里成长的故事。城长,不仅仅是城市的成长,也寓意城市中人的成长。丁阳说,这次与父亲合作的这件作品,也犹如一次家族文化的接力,是献给爸爸的礼物,也是传给儿子最宝贵的财富。

祖孙三代在画室

艺术家介绍

丁筱芳:祖籍浙江绍兴,1957年生于上海。字小方,斋名竹攸堂、紫逸阳轩、天圆地方。毕业于上海大学美术学院中国画研究生班,国家一级美术师,上海中国画院画师,上海觉群书画院副院长,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美术家协会理事,上海音乐学院客座教授,北京师范大学中华国学院特聘教授。

丁阳:1987年出生于上海。2010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获学士学位;2013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获硕士学位;2018年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获博士学位。现为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中国画系副主任、硕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笔画学会会员、上海青年文联会员。

“奋斗•系列展览之《城•长》——人民城市主题艺术展” ,是由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指导,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主办,上海市科技艺术教育中心与上海艺术百代美术馆联合承办,是 “奋斗•系列展览”第二部献礼之作。

在2022年喜迎二十大、开启奋进新征程的时代背景下,展览将继续弘扬新时代奋斗精神,将主题性艺术展览与青少年审美教育相结合,充分展现“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视觉图典。

展览主题“城长”,寓意着人与城市和谐共生,一同成长的繁荣生机。本次展览共分为《人民城市•上海样本》和《人民城市•千城竞发》两大策展单元,展览将特别邀请一批国内知名艺术家进行主题创作,展出的近百件作品涵盖绘画、雕塑、摄影、装置、新媒体等不同形式, 通过多元化的艺术形式、多维度的创作视角和沉浸式的场景体验来全方位呈现人民城市的暖意、惬意、诗意。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