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专访】生态环境部气候司负责人:必须全力解决全国碳市场数据质量问题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专访】生态环境部气候司负责人:必须全力解决全国碳市场数据质量问题

数据质量事关市场信誉,是一个健康市场的基础和前提,也是影响当前全国碳市场健康发展的突出问题。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记者 | 庄键

2021年7月16日,全国碳市场正式启动上线交易,距今已满一年。值此时机,就全国碳市场运营现状及未来发展等话题,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相关负责人回答了界面新闻的采访提问。

界面新闻:去年全国碳市场正式上线交易,这对中国实现双碳目标有哪些重要意义?

生态环境部气候司负责人:碳市场为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碳减排关系提供了有效途径。碳市场是以较低成本实现减排目标的政策工具,是利用市场机制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重大制度创新。

与传统的行政手段相比,碳市场既能够将温室气体控排责任压实到企业,又能为碳减排提供激励。通过释放合理的碳价格信号,利用市场优化排放资源的配置,引导减排成本低的行业和企业优先减排。为企业减排提供了灵活选择,从而降低全社会减排成本,更容易被企业和全社会所接受。

这项工作事关重大,必须坚持全国碳市场作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政策工具的基本定位,必须坚持稳中求进,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建设原则,高度重视数据质量管理,维护市场公平,切实统筹好发展与减排、整体和局部、长远目标与短期目标、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目前全国碳市场的配额分配采用基于碳强度的基准值法,而不是通过限制产能控制碳排放,这与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阶段目标要求相适应,有利于促进行业高质量发展。

界面新闻:全国碳市场启动交易已满一年,如何评价全国碳市场所取得的成绩?

生态环境部气候司负责人:在多年地方试点和借鉴国际碳市场经验基础上,去年7月全国碳市场启动上线交易,取得了标志性进展。第一个履约周期共纳入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2162家,年覆盖二氧化碳排放量约45亿吨,是全球覆盖排放量规模最大的碳市场,上线之初受到了各方的高度关注。

全国碳市场上线交易以来,总体运行平稳,交易价格在40-60元/吨范围内波动,未出现暴涨暴跌现象,成交量满足企业履约的基本需求,符合碳市场作为减排政策工具的预期。

第一个履约周期完成配额清缴量86.5亿吨,配额履约率为99.5%。通过市场机制首次在全国范围内将碳减排责任落实到企业,增强了企业“排碳有成本、减碳有收益”的低碳发展意识。

全国碳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以排放总量大、数据基础较好、行业管理水平较高的发电行业为突破口,以搭建基本制度框架,夯实管理基础,打通各环节流程为主要建设目标,经过第一个履约周期的运行,目标基本实现。

界面新闻:总结过去一年的运行经验,全国碳市场还有哪些方面有待完善和提高?

生态环境部气候司负责人:我们在看到取得的成绩同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全国碳市场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一方面,市场机制作用发挥尚不充分。全国碳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仅纳入发电行业,交易方式仅限于控排企业对配额进行现货交易,不利于活跃市场,部分企业对碳交易机制还不熟悉,参与交易存在观望心态。这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在碳市场不断的实践探索中逐步解决,更好发挥市场作用。

另一方面,排放数据质量有待提高。一是碳市场相关制度机制还需进一步完善。目前全国碳市场以生态环境部发布的管理办法为基础运行,法律层级不足,对相关违法违规行为处罚力度不够。

二是部分企业认识、管理不到位。一些企业缺乏碳排放数据质量管理意识,尚未建立有效的内部碳数据质量管理制度;一些企业缺乏专业管理人员,对碳市场政策不熟悉。

三是对技术服务机构监管不到位。技术服务机构人员专业素质参差不齐,对技术服务机构的有效监管,核查工作中还存在不合规核查等现象。

数据质量事关市场信誉,是一个健康市场的基础和前提,也是影响当前全国碳市场健康发展的突出问题。必须高度重视、全力解决。

界面新闻:碳排放数据真实性问题备受社会关注,针对数据造假行为,生态环境部出台了哪些针对性的举措?

生态环境部气候司负责人:生态环境部制定专项工作方案,组织开展全国碳排放报告质量专项监督帮扶,以问题线索涉及的技术服务机构为主切入点,对相关控排企业和技术服务机构开展异地交叉检查。

针对监督帮扶发现的问题线索,逐一拉条挂账、分级分类处理。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专门召开电视电话会议,通报碳市场数据造假有关问题,部署严厉打击碳排放数据造假行为、推进碳市场健康有序发展工作。

市场监管总局根据生态环境部移交的问题线索,开展检验检测专项整治行动和专项督导。国资委对生态环境部移交的企业和技术服务机构问题线索严肃督办。多部门重拳出击,有力打击了碳排放数据弄虚作假行为,切实发挥了警示震慑作用,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

界面新闻:下一步还将采取哪些措施,确保企业碳排放数据长期真实可靠?

生态环境部气候司负责人:企业对碳排放报告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负责。各地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将通过强化日常监管、加强信息披露、严肃惩处违法违规行为等方式,增强企业碳排放数据管理的主体责任意识,推动碳排放信息成为企业环境管理信息的重要一环,督促企业建立内部数据质量管理工作机制,强化自我监督,充实人员力量。各级政府将加强对企业帮扶指导,为企业送政策、送技术、送服务,提升企业的碳排放管理能力水平。

生态环境部将加强对核查机构的信用监管,建立健全技术服务机构信用状况综合评价体系。各地生态环境部门将通过从业信息公开、工作质量评估、违法行为曝光等方式,加强对技术服务机构的管理,重点监管存在数据造假、报告质量问题突出的机构,不断规范从业行为,推进信用分级分类监管,引导企业择优选择咨询、检测等技术服务机构。

还将建立国家、省、市三级联审的日常管理工作机制,对企业月度存证数据和年度排放报告的及时性、规范性、准确性、真实性进行常态化审核把关。强化数据质量监管力度和运行管理水平,建立健全信息公开和征信惩戒管理机制,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惩处力度;完善数据质量管理长效机制,建设全国碳市场监管平台,加强数据质量日常监管等。

此外,将组织开展碳排放数据质量监督帮扶问题“回头看”。在前期监督帮扶工作的基础上,对督办的企业和技术服务机构,采取“在线技术复核+现场抽查核实”相结合方式,对问题整改情况进行复核。

2021年度碳排放报告核查工作也将加快推进。督促各地加快工作进度,倒排工期,确保按时保质完成2021年度核查任务,强化对核查报告的监督检查,对数据存在异常的报告作为重点及时复核。

界面新闻:在完善全国碳市场法律法规方面,生态环境部有哪些计划?

生态环境部气候司负责人:生态环境部将加快推动出台《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并完善配套交易制度和相关技术规范,构建完善以《条例》为法律基础,部门规章、规范性文件、技术规范为支撑的制度体系。

适时启动修订《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出台一批、修订一批制度规范,进一步补齐制度短板、压实主体责任、优化工作流程、强化日常监管、提高智能化水平,全方位、全链条强化制度保障。

界面新闻:全国碳市场已进入第二个履约周期,配额发放等具体规则预计何时出台?

生态环境部气候司负责人:目前,生态环境部正在研究制定第二个履约周期配额分配方案,各地按照相关要求,确定本行政区域内纳入配额管理的各机组预分配配额量,通过层层审核、多级把关,按时、准确发放配额。

界面新闻:按照此前规划,在现有火电行业的基础上,全国碳市场将逐步覆盖更多高排放行业。这方面的工作有哪些进展?

生态环境部气候司负责人:在发电行业配额现货市场运行良好基础上,研究逐步将市场覆盖范围扩大到更多高排放行业,丰富交易品种和交易方式。

为做好扩大全国碳市场覆盖行业范围的基础准备工作,我们已连续多年开展钢铁、有色、建材、石化、化工、造纸和航空等高排放行业的碳排放数据核算、报告和核查,构建了2013-2020年上述行业企业碳排放数据库,研究修订相关行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与报告技术规范。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统筹考虑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在行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报告核查技术规范完善、确保数据质量管理可行、可比、可靠的基础上,成熟一个行业纳入一个行业。

界面新闻:生态环境部对于完善国内的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机制,有着怎样的规划?

生态环境部气候司负责人:自愿减排交易机制是全国碳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利用市场机制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推动全社会广泛参与减排行动的又一项重要制度创新。

生态环境部将以服务双碳目标为根本出发点,做好顶层制度设计,在确保数据真实准确、维护市场公平的基础上,按照循序渐进原则,先易后难,逐步扩大覆盖范围,加快建设完善符合中国国情、体现中国特色,有效调动各类市场主体积极参与双碳工作积极性的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机制。

(界面新闻记者张倩楠对此文亦有贡献)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专访】生态环境部气候司负责人:必须全力解决全国碳市场数据质量问题

数据质量事关市场信誉,是一个健康市场的基础和前提,也是影响当前全国碳市场健康发展的突出问题。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记者 | 庄键

2021年7月16日,全国碳市场正式启动上线交易,距今已满一年。值此时机,就全国碳市场运营现状及未来发展等话题,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相关负责人回答了界面新闻的采访提问。

界面新闻:去年全国碳市场正式上线交易,这对中国实现双碳目标有哪些重要意义?

生态环境部气候司负责人:碳市场为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碳减排关系提供了有效途径。碳市场是以较低成本实现减排目标的政策工具,是利用市场机制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重大制度创新。

与传统的行政手段相比,碳市场既能够将温室气体控排责任压实到企业,又能为碳减排提供激励。通过释放合理的碳价格信号,利用市场优化排放资源的配置,引导减排成本低的行业和企业优先减排。为企业减排提供了灵活选择,从而降低全社会减排成本,更容易被企业和全社会所接受。

这项工作事关重大,必须坚持全国碳市场作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政策工具的基本定位,必须坚持稳中求进,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建设原则,高度重视数据质量管理,维护市场公平,切实统筹好发展与减排、整体和局部、长远目标与短期目标、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目前全国碳市场的配额分配采用基于碳强度的基准值法,而不是通过限制产能控制碳排放,这与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阶段目标要求相适应,有利于促进行业高质量发展。

界面新闻:全国碳市场启动交易已满一年,如何评价全国碳市场所取得的成绩?

生态环境部气候司负责人:在多年地方试点和借鉴国际碳市场经验基础上,去年7月全国碳市场启动上线交易,取得了标志性进展。第一个履约周期共纳入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2162家,年覆盖二氧化碳排放量约45亿吨,是全球覆盖排放量规模最大的碳市场,上线之初受到了各方的高度关注。

全国碳市场上线交易以来,总体运行平稳,交易价格在40-60元/吨范围内波动,未出现暴涨暴跌现象,成交量满足企业履约的基本需求,符合碳市场作为减排政策工具的预期。

第一个履约周期完成配额清缴量86.5亿吨,配额履约率为99.5%。通过市场机制首次在全国范围内将碳减排责任落实到企业,增强了企业“排碳有成本、减碳有收益”的低碳发展意识。

全国碳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以排放总量大、数据基础较好、行业管理水平较高的发电行业为突破口,以搭建基本制度框架,夯实管理基础,打通各环节流程为主要建设目标,经过第一个履约周期的运行,目标基本实现。

界面新闻:总结过去一年的运行经验,全国碳市场还有哪些方面有待完善和提高?

生态环境部气候司负责人:我们在看到取得的成绩同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全国碳市场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一方面,市场机制作用发挥尚不充分。全国碳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仅纳入发电行业,交易方式仅限于控排企业对配额进行现货交易,不利于活跃市场,部分企业对碳交易机制还不熟悉,参与交易存在观望心态。这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在碳市场不断的实践探索中逐步解决,更好发挥市场作用。

另一方面,排放数据质量有待提高。一是碳市场相关制度机制还需进一步完善。目前全国碳市场以生态环境部发布的管理办法为基础运行,法律层级不足,对相关违法违规行为处罚力度不够。

二是部分企业认识、管理不到位。一些企业缺乏碳排放数据质量管理意识,尚未建立有效的内部碳数据质量管理制度;一些企业缺乏专业管理人员,对碳市场政策不熟悉。

三是对技术服务机构监管不到位。技术服务机构人员专业素质参差不齐,对技术服务机构的有效监管,核查工作中还存在不合规核查等现象。

数据质量事关市场信誉,是一个健康市场的基础和前提,也是影响当前全国碳市场健康发展的突出问题。必须高度重视、全力解决。

界面新闻:碳排放数据真实性问题备受社会关注,针对数据造假行为,生态环境部出台了哪些针对性的举措?

生态环境部气候司负责人:生态环境部制定专项工作方案,组织开展全国碳排放报告质量专项监督帮扶,以问题线索涉及的技术服务机构为主切入点,对相关控排企业和技术服务机构开展异地交叉检查。

针对监督帮扶发现的问题线索,逐一拉条挂账、分级分类处理。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专门召开电视电话会议,通报碳市场数据造假有关问题,部署严厉打击碳排放数据造假行为、推进碳市场健康有序发展工作。

市场监管总局根据生态环境部移交的问题线索,开展检验检测专项整治行动和专项督导。国资委对生态环境部移交的企业和技术服务机构问题线索严肃督办。多部门重拳出击,有力打击了碳排放数据弄虚作假行为,切实发挥了警示震慑作用,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

界面新闻:下一步还将采取哪些措施,确保企业碳排放数据长期真实可靠?

生态环境部气候司负责人:企业对碳排放报告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负责。各地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将通过强化日常监管、加强信息披露、严肃惩处违法违规行为等方式,增强企业碳排放数据管理的主体责任意识,推动碳排放信息成为企业环境管理信息的重要一环,督促企业建立内部数据质量管理工作机制,强化自我监督,充实人员力量。各级政府将加强对企业帮扶指导,为企业送政策、送技术、送服务,提升企业的碳排放管理能力水平。

生态环境部将加强对核查机构的信用监管,建立健全技术服务机构信用状况综合评价体系。各地生态环境部门将通过从业信息公开、工作质量评估、违法行为曝光等方式,加强对技术服务机构的管理,重点监管存在数据造假、报告质量问题突出的机构,不断规范从业行为,推进信用分级分类监管,引导企业择优选择咨询、检测等技术服务机构。

还将建立国家、省、市三级联审的日常管理工作机制,对企业月度存证数据和年度排放报告的及时性、规范性、准确性、真实性进行常态化审核把关。强化数据质量监管力度和运行管理水平,建立健全信息公开和征信惩戒管理机制,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惩处力度;完善数据质量管理长效机制,建设全国碳市场监管平台,加强数据质量日常监管等。

此外,将组织开展碳排放数据质量监督帮扶问题“回头看”。在前期监督帮扶工作的基础上,对督办的企业和技术服务机构,采取“在线技术复核+现场抽查核实”相结合方式,对问题整改情况进行复核。

2021年度碳排放报告核查工作也将加快推进。督促各地加快工作进度,倒排工期,确保按时保质完成2021年度核查任务,强化对核查报告的监督检查,对数据存在异常的报告作为重点及时复核。

界面新闻:在完善全国碳市场法律法规方面,生态环境部有哪些计划?

生态环境部气候司负责人:生态环境部将加快推动出台《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并完善配套交易制度和相关技术规范,构建完善以《条例》为法律基础,部门规章、规范性文件、技术规范为支撑的制度体系。

适时启动修订《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出台一批、修订一批制度规范,进一步补齐制度短板、压实主体责任、优化工作流程、强化日常监管、提高智能化水平,全方位、全链条强化制度保障。

界面新闻:全国碳市场已进入第二个履约周期,配额发放等具体规则预计何时出台?

生态环境部气候司负责人:目前,生态环境部正在研究制定第二个履约周期配额分配方案,各地按照相关要求,确定本行政区域内纳入配额管理的各机组预分配配额量,通过层层审核、多级把关,按时、准确发放配额。

界面新闻:按照此前规划,在现有火电行业的基础上,全国碳市场将逐步覆盖更多高排放行业。这方面的工作有哪些进展?

生态环境部气候司负责人:在发电行业配额现货市场运行良好基础上,研究逐步将市场覆盖范围扩大到更多高排放行业,丰富交易品种和交易方式。

为做好扩大全国碳市场覆盖行业范围的基础准备工作,我们已连续多年开展钢铁、有色、建材、石化、化工、造纸和航空等高排放行业的碳排放数据核算、报告和核查,构建了2013-2020年上述行业企业碳排放数据库,研究修订相关行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与报告技术规范。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统筹考虑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在行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报告核查技术规范完善、确保数据质量管理可行、可比、可靠的基础上,成熟一个行业纳入一个行业。

界面新闻:生态环境部对于完善国内的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机制,有着怎样的规划?

生态环境部气候司负责人:自愿减排交易机制是全国碳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利用市场机制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推动全社会广泛参与减排行动的又一项重要制度创新。

生态环境部将以服务双碳目标为根本出发点,做好顶层制度设计,在确保数据真实准确、维护市场公平的基础上,按照循序渐进原则,先易后难,逐步扩大覆盖范围,加快建设完善符合中国国情、体现中国特色,有效调动各类市场主体积极参与双碳工作积极性的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机制。

(界面新闻记者张倩楠对此文亦有贡献)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