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0月,第19届北京国际音乐节将如期而至。许多部重量级的歌剧都是通过北京音乐节的舞台完成在中国观众面前的第一次亮相,而今年也不例外。组委会将带来本杰明·布里顿的歌剧《仲夏夜之梦》的中国首演。
“要出事!”——音乐节艺术总监、指挥家余隆用这三个字形容今年即将到来的这场音乐盛宴,他指的尤其是音乐节在歌剧方面的突破。他说,多年以来,北京国际音乐节始终倾力于西方歌剧在中国的普及与传播,填补了不计其数的剧目演出空白,如同国内的歌剧“拓荒者”。
今年2月,北京国际音乐节组委会宣布与的法国普罗旺斯-埃克斯国际艺术节(Festival d’Aix-en-Provence)展开为期五年的合作,双方首个合作项目是本杰明·布里顿的歌剧《仲夏夜之梦》,这也将是这部20世纪经典歌剧第一次出现在中国舞台。布里顿歌剧《仲夏夜之梦》首演于1960年,剧本由布里顿及其艺术恋人皮尔斯共同根据莎翁原著改编,作品既有先锋的音乐语言,又十分重视传统旋律。
当然,除了“高大上”的歌剧,来自东欧的音乐旋风、古典音乐视觉化的尝试和“跨界”的演出形式,都是这届国际音乐节的亮点所在。自10月9日开始的21天里,北京国际音乐节将奉献21套30场演出,涵盖歌剧、交响乐、民族、跨界等多重形式。
“传承之乐”:不只有老柴全集
10月26、27、28日连续三晚,俄罗斯指挥大师弗拉基米尔·费达谢耶夫将率莫斯科柴科夫斯基交响乐团,演绎六首柴氏交响曲。

10月23、24日捷克爱乐乐团则将在指挥家基里·贝洛拉维克棒下演绎德沃夏克专场音乐会,该场音乐会的开场曲由捷克新生代大提琴家、2013年成为捷克爱乐乐团首席大提琴手的瓦茨拉夫·彼得演奏,演绎原汁原味的捷克本土音乐。
10月22日广州交响乐团、广州青年交响乐团将北上带来纪念莎士比亚逝世400周年音乐会,我们或可从中感受莎翁戏剧的音乐魅力,以及“纯音乐”本身的叙事能力。10月17日深圳交响乐团与老、中、青、少四代中国钢琴家殷承宗、宋思衡、刘孟捷、王雅伦联袂演绎莫扎特的钢琴协奏曲作品。

“新锐之音”:歌剧视觉化+跨界音乐
和英国作曲家本杰明·布里顿的《仲夏夜之梦》一样值得期待的,还有3D迷你歌剧《湮灭》、浸没式环境歌剧《唐·璜》和多媒体视觉剧场作品《逐》。
10月20日、21日,荷兰作曲家兼导演米歇尔·范德阿创作的为女高音、男中音、合唱团创作的3D迷你歌剧《湮灭》将第一次在亚洲舞台亮相,这部剧于今年3月在荷兰首演,三场演出,座无虚席。《湮灭》的故事是一个有幼年丧母之痛的男子及其对亡母回忆中坎坷经历的自叙。范德阿利用虚拟视频技术将舞台与画面融为一体,让演唱者与银幕人物进行实时互动,具有先锋色彩,展示了虚拟与超现实相结合的高科技时尚表演艺术理念。

10月12日至14日,浸没式环境歌剧《唐·璜》登陆三里屯。这是一部充满紧张悬疑的歌剧,唐·璜从遥远的18世纪走入当代,在逃的他躲进了北京的某一角落,他可否虎口脱险?伦敦寂静歌剧团 (Silent Opera)将与我们一同见证唐·璜一生的最后时刻。该剧根据莫扎特的同名歌剧改编,采用“数码音响现场”的声效模拟和电子乐合成技术,观众可以随意走动或选座,与表演者融为一体。余隆认为,此番旧剧新排,将会带给观众前所未有的新奇体验。

10月26日至28日,男低中音歌唱家沈洋将与青年导演邹爽合作,演绎根据舒伯特著名声乐套曲《冬之旅》创作的多媒体视觉剧场作品《逐》。《冬之旅》歌词来自于德国诗人缪勒的24首诗,描述了一名失恋者在冬日中孤独的旅行,是德国浪漫主义经典之作。
近几年的北京国际音乐节上,三里屯成为了跨界演出的场所,今年的音乐节共有16场节目将在这里上演,演出场次和类型都创历年新高。除了前面介绍的几部作品外,作曲家谭盾将与广州交响乐团合作,在10月22日推出他去年问世的新作《风与鸟的密语》,以及为纪念梅兰芳先生诞辰120周年委约创作的为京剧青衣、钢琴创作的交响诗《霸王别姬》,谭盾除了亲自指挥两部作品外,还将在现场为观众进行讲解。
10月18日,琵琶演奏家吴蛮将带来 “都市系列”音乐会,吴蛮被《洛杉矶时报》称为“将中国琵琶介绍到西方的最重要的艺术家”,曾五次获得格莱美最佳演奏和最佳唱片奖提名,以琵琶唱出游牧风情的曲调与摇滚爵士的即兴,让听众见识古典乐器琵琶的全新面貌。此外“红色号爵士”、“爵士遇民谣”、图列茨基合唱团音乐会也将在三里屯太古里南区橙色大厅相继上演,届时,北京这一商业时尚中心将与音乐艺术碰撞与拥抱。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