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全民创业遇上资本寒冬?投资人说其实钱还很多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全民创业遇上资本寒冬?投资人说其实钱还很多

2015年下半年起,热钱渐渐褪去,处在风口之上的创业公司日子并不好过,一些曾被吹捧的明星创业公司接连倒下,业内和媒体纷纷称全民创业遇上资本寒冬。半年时间过去,来自中大型投资机构的合伙人在深圳与青年创业者交流时认为,资本寒冬只是个假现象,反而让创投市场回归理性与平和。

早在2014年9月,经纬中国创始人张颖所写的一封《泡沫就在那里——致经纬系CEO们的公开信》广为流传,提出未来12个月,创投市场资本寒冬将至。

彼时的张颖还较为乐观地告诉创业者,寒冬的到来长远来说是件大好事,只会加速没有准备好的竞争对手的灭亡,和在新一波牛市来临时成就一个更加强大凶悍的自己。

自2015年下半年股市动荡以来,资本寒冬的这一概念的讨论从没有停止,投资机构趋于谨慎,获得天使融资的创业公司挣扎在生死边缘,一波波以O2O、P2P为代表的互联网企业的大量倒闭,还有以互联网巨头的报团合并。

近2年时间过去,情况似乎更加恶劣。张颖在今年5月12日大胆预测,今年年底,将有大批获得天使融资的创业公司将死掉,仅有10%的创业公司能够拿到A轮融资并继续存活下去。

资本寒冬的概念是否被过于热炒? 8月3日,由香港青年协会及深圳市青年联合会主办的世界青年创业论坛在深圳前海举行。在其中一个分会场上,台上是来自全国几家中大型的VC合伙人,而台下坐着来自中国内地和香港的青年创业者。面对创业者的疑惑,这些风投机构的创业者并不悲观。

曾经“钱都不是事”

中国最早的互联网公司孵化器之一——创业工厂管理合伙人张玮坦言,资本寒冬“真是”一个假现象,让资本真正回归到理性的状态。从2014年中到2015年中是资本过热的状态,每个人都在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每个人都在喊创业,造成创业者、创业项目、投资机构多和社会资本都很多,整个市场环境,包括基础设施和过去完全不一样。

导致市场环境不一样的原因中,张玮认为,产业互联网、产业投资机构,比如BAT大规模资金投资,形成战略性、多元化,产业和各个方面相结合的投资,使得很多热钱砸入市场。她回忆在2014至2015年间,北京中关村大街上都甚至说“钱都不是事”,一些创业公司的模式不是to B或者to C,而是to VC。

投风投机构所好,一拥而上的创业公司越来越多,也随之出现了资本寒冬,包括O2O、P2P、智能穿戴、硬件设备等行业的企业死了上千家。张玮还指出,很多上门洗脚、做饭的项目做的东西不是没有价值,但没有自己的生产力和创造力,也没有生产核心价值,“死亡是必然的。”

众多风投机构在今年上半年的投资节奏仍然放缓,海内外的统计数据似乎也在佐证张玮的判断。

据彭博社援引英国咨询公司Preqin的数据,今年第二季度中国VC的筹款额仅有4亿美元,为去年同期的三分之二,达近三年来的最低。整个2016上半年来看,中国VC的筹款额仅有13亿美元,仅相当于2015年上半年的一半,或是2014年上半年的1/5。

以最受投资者追崇的互联网行业为例,“投资中国”网站7月13日公布的统计报告显示,今年第二季度互联网行业VC/PE交易放缓,融资规模大幅回落。其中,融资案例328例,环比下降3.24%,融资规模37.79亿美元,环比骤降55.68%。

和在场不少投资者的观念类似,张玮强调,创投市场正回归到理性状态,市场上的资本很多,只是投资人不敢投,现在没有人敢投O2O和P2P,所有投资人看到这几个领域都是往后退的。

市场回归正常与理性

海朋资本创始合伙人赵剑海则提出,资本寒冬真正的问题是估值泡沫的破裂,这才是问题的实质,有太多项目被称作独角兽。他举例说,在他2006年加入创投行业,全世界一年产生一到两个估值10亿美金的公司,现在几乎每个月都产生一到两个,这太快了。

赵剑海指出,从创业者角度来说不需要太恐慌,从历史角度来看,现在一定是创业最好的阶段,真正好的创业阶段一定跟底层技术进步和产业的推动相关,移动互联网的推动还没穷尽,智能大数据领域又产生了新的技术,对很多运作模式产生巨大的改变,优秀的企业家和创业者发挥出来,投资者已经准备好了。

红杉资本中国基金合伙人刘星曾主导投资新浪、阿里、京东、唯品会等公司,在他看来,目前的投资市场,相对于2014年下半年和2015年上半年的情况更逊一些,但这是回归正常的情况,回归到正常的节奏和估值水平,可以持续健康发展的阶段。

以美国VC行业的历史经验以及周期性的角度,刘星觉得今年上半年所谓的寒冬并没有令人感到糟糕,不管从投资人还是创业者,让心态回归到更加平和健康,这更有利于让大家的投资方向走得更远。

以投资A轮公司的旦恩创投合伙人淩代鸿并不觉得资本太少,认为目前市场的钱仍然多得一塌糊涂,但依然处于资产荒的时代,优质资产太少。

创业投资与私募股权研究机构清科研究中心7月25日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中国创业投资市场募资活跃度虽然有所下降,但大型机构的募资金额仍然十分庞大,致使募集总额下降幅度并不是很明显。

投资方面,今年上半年共有1264起投资案例,同比下降33.3%,其中1052起披露金额的交易共计涉及584.95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12.5%,平均投资规模达5560.40万元人民币,与2015年同期相比,投资活跃度下降;

基金募资活跃度虽然有所下降,但大型机构的募资金额仍然十分庞大,募集总额下降幅度并不是很明显。上半年中外创投机构共新募集173支可投资于中国大陆的基金,同比下降41.8%,环比下降42.3%;然而,基金平均募资规模为6.26亿元人民币,同比上升90.7%,环比上升58.8%。

创投机构的投资阶段仍然主要集中在前期,但成熟期的创业企业募资金额很大,如链家网完成了60亿元人民币的B轮融资,美团点评也在上半年完成高达33亿美元的融资。

下一个创业爆点在何处?投资者很小心

在这样的环境下,创业公司如何寻找到新的创业爆点,资本最看重的又是什么?红杉资本中国基金合伙人刘星首先指出,千万不要做to VC的事业,创业爆点是由创业者回答,不是由机构回答。“对问题的寻找和答案的创造,这是创业者该做的事,按照VC的最近喜欢投啥就创业则是本末倒置。”

过度寻找创业爆点的过程本身也令投资者表示担忧,创业工厂管理合伙人张玮担忧当投资人指出爆点后,在未来如果又产生几十家甚至上百家的公司。尽管如此,张玮还是给出了一些方向。

她认为未来几个大的发展方向,包括产业互联网,一是垂直行业嫁接互联网产生新的价值,从而优化产业链;二是文化产业等泛领域,包括游戏、电影、动漫、直播和新媒体等,都有非常大的机会。

对于爆点的概念,几位投资者都很小心翼翼。海朋资本创始合伙人赵剑海认为,如果投的是比较早期的项目,一定要在爆点没出现前进行投资,但很难追逐到一个爆点。竞争结构的分析、底层技术在迅猛的发展,加上很多有商业头脑加上技术结合,可能会产生很多项目。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全民创业遇上资本寒冬?投资人说其实钱还很多

2015年下半年起,热钱渐渐褪去,处在风口之上的创业公司日子并不好过,一些曾被吹捧的明星创业公司接连倒下,业内和媒体纷纷称全民创业遇上资本寒冬。半年时间过去,来自中大型投资机构的合伙人在深圳与青年创业者交流时认为,资本寒冬只是个假现象,反而让创投市场回归理性与平和。

早在2014年9月,经纬中国创始人张颖所写的一封《泡沫就在那里——致经纬系CEO们的公开信》广为流传,提出未来12个月,创投市场资本寒冬将至。

彼时的张颖还较为乐观地告诉创业者,寒冬的到来长远来说是件大好事,只会加速没有准备好的竞争对手的灭亡,和在新一波牛市来临时成就一个更加强大凶悍的自己。

自2015年下半年股市动荡以来,资本寒冬的这一概念的讨论从没有停止,投资机构趋于谨慎,获得天使融资的创业公司挣扎在生死边缘,一波波以O2O、P2P为代表的互联网企业的大量倒闭,还有以互联网巨头的报团合并。

近2年时间过去,情况似乎更加恶劣。张颖在今年5月12日大胆预测,今年年底,将有大批获得天使融资的创业公司将死掉,仅有10%的创业公司能够拿到A轮融资并继续存活下去。

资本寒冬的概念是否被过于热炒? 8月3日,由香港青年协会及深圳市青年联合会主办的世界青年创业论坛在深圳前海举行。在其中一个分会场上,台上是来自全国几家中大型的VC合伙人,而台下坐着来自中国内地和香港的青年创业者。面对创业者的疑惑,这些风投机构的创业者并不悲观。

曾经“钱都不是事”

中国最早的互联网公司孵化器之一——创业工厂管理合伙人张玮坦言,资本寒冬“真是”一个假现象,让资本真正回归到理性的状态。从2014年中到2015年中是资本过热的状态,每个人都在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每个人都在喊创业,造成创业者、创业项目、投资机构多和社会资本都很多,整个市场环境,包括基础设施和过去完全不一样。

导致市场环境不一样的原因中,张玮认为,产业互联网、产业投资机构,比如BAT大规模资金投资,形成战略性、多元化,产业和各个方面相结合的投资,使得很多热钱砸入市场。她回忆在2014至2015年间,北京中关村大街上都甚至说“钱都不是事”,一些创业公司的模式不是to B或者to C,而是to VC。

投风投机构所好,一拥而上的创业公司越来越多,也随之出现了资本寒冬,包括O2O、P2P、智能穿戴、硬件设备等行业的企业死了上千家。张玮还指出,很多上门洗脚、做饭的项目做的东西不是没有价值,但没有自己的生产力和创造力,也没有生产核心价值,“死亡是必然的。”

众多风投机构在今年上半年的投资节奏仍然放缓,海内外的统计数据似乎也在佐证张玮的判断。

据彭博社援引英国咨询公司Preqin的数据,今年第二季度中国VC的筹款额仅有4亿美元,为去年同期的三分之二,达近三年来的最低。整个2016上半年来看,中国VC的筹款额仅有13亿美元,仅相当于2015年上半年的一半,或是2014年上半年的1/5。

以最受投资者追崇的互联网行业为例,“投资中国”网站7月13日公布的统计报告显示,今年第二季度互联网行业VC/PE交易放缓,融资规模大幅回落。其中,融资案例328例,环比下降3.24%,融资规模37.79亿美元,环比骤降55.68%。

和在场不少投资者的观念类似,张玮强调,创投市场正回归到理性状态,市场上的资本很多,只是投资人不敢投,现在没有人敢投O2O和P2P,所有投资人看到这几个领域都是往后退的。

市场回归正常与理性

海朋资本创始合伙人赵剑海则提出,资本寒冬真正的问题是估值泡沫的破裂,这才是问题的实质,有太多项目被称作独角兽。他举例说,在他2006年加入创投行业,全世界一年产生一到两个估值10亿美金的公司,现在几乎每个月都产生一到两个,这太快了。

赵剑海指出,从创业者角度来说不需要太恐慌,从历史角度来看,现在一定是创业最好的阶段,真正好的创业阶段一定跟底层技术进步和产业的推动相关,移动互联网的推动还没穷尽,智能大数据领域又产生了新的技术,对很多运作模式产生巨大的改变,优秀的企业家和创业者发挥出来,投资者已经准备好了。

红杉资本中国基金合伙人刘星曾主导投资新浪、阿里、京东、唯品会等公司,在他看来,目前的投资市场,相对于2014年下半年和2015年上半年的情况更逊一些,但这是回归正常的情况,回归到正常的节奏和估值水平,可以持续健康发展的阶段。

以美国VC行业的历史经验以及周期性的角度,刘星觉得今年上半年所谓的寒冬并没有令人感到糟糕,不管从投资人还是创业者,让心态回归到更加平和健康,这更有利于让大家的投资方向走得更远。

以投资A轮公司的旦恩创投合伙人淩代鸿并不觉得资本太少,认为目前市场的钱仍然多得一塌糊涂,但依然处于资产荒的时代,优质资产太少。

创业投资与私募股权研究机构清科研究中心7月25日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中国创业投资市场募资活跃度虽然有所下降,但大型机构的募资金额仍然十分庞大,致使募集总额下降幅度并不是很明显。

投资方面,今年上半年共有1264起投资案例,同比下降33.3%,其中1052起披露金额的交易共计涉及584.95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12.5%,平均投资规模达5560.40万元人民币,与2015年同期相比,投资活跃度下降;

基金募资活跃度虽然有所下降,但大型机构的募资金额仍然十分庞大,募集总额下降幅度并不是很明显。上半年中外创投机构共新募集173支可投资于中国大陆的基金,同比下降41.8%,环比下降42.3%;然而,基金平均募资规模为6.26亿元人民币,同比上升90.7%,环比上升58.8%。

创投机构的投资阶段仍然主要集中在前期,但成熟期的创业企业募资金额很大,如链家网完成了60亿元人民币的B轮融资,美团点评也在上半年完成高达33亿美元的融资。

下一个创业爆点在何处?投资者很小心

在这样的环境下,创业公司如何寻找到新的创业爆点,资本最看重的又是什么?红杉资本中国基金合伙人刘星首先指出,千万不要做to VC的事业,创业爆点是由创业者回答,不是由机构回答。“对问题的寻找和答案的创造,这是创业者该做的事,按照VC的最近喜欢投啥就创业则是本末倒置。”

过度寻找创业爆点的过程本身也令投资者表示担忧,创业工厂管理合伙人张玮担忧当投资人指出爆点后,在未来如果又产生几十家甚至上百家的公司。尽管如此,张玮还是给出了一些方向。

她认为未来几个大的发展方向,包括产业互联网,一是垂直行业嫁接互联网产生新的价值,从而优化产业链;二是文化产业等泛领域,包括游戏、电影、动漫、直播和新媒体等,都有非常大的机会。

对于爆点的概念,几位投资者都很小心翼翼。海朋资本创始合伙人赵剑海认为,如果投的是比较早期的项目,一定要在爆点没出现前进行投资,但很难追逐到一个爆点。竞争结构的分析、底层技术在迅猛的发展,加上很多有商业头脑加上技术结合,可能会产生很多项目。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