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集采重压下外来的和尚难念经?中国生物制药换帅“谢四代”接班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集采重压下外来的和尚难念经?中国生物制药换帅“谢四代”接班

7月27日,中国生物制药公告显示,其千万年薪聘请的职业经理人李一辞职,公司将由谢炳之子、谢氏家族第四代谢承润接班,为新一任首席执行官。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记者 | 黄华

编辑 | 谢欣

7月27日,中国生物制药公告称,该公司执行董事及首席执行官李一辞职,原因是其有意专注于其他事业发展。在职业经理人李一辞职后,谢氏家族第四代接班人谢承润获任命为公司首席执行官,前述决定均自7月28日起生效。公告还称,在卸任首席执行官后,李一被聘为公司资深顾问。

李一是前摩根大通中国董事长,2020年8月、中国生物制药创始人谢炳卸任公司一把手职位后,李一接班任中国生物制药首席执行官。彼时,在李一当年的履职合同中,其初步任期定为3年,且据公告披露,中国生物制药每年须以现金支付李一酬金350万美元,同时以实物支付其350万美元奖励。换言之,李一的年薪可达700万美元,合约4700万元人民币。

并且,在李一入职时中国生物制药还以现金一次性支付其200万美元的入职奖励。按照前述数额,李一加盟中国生物制药首年累计可获该公司至少900万美元报酬,合约6000万元人民币。

如此高的薪资水平在国内药企并不多见,因而李一的任职从一开始便存在争议。从履历上看,在任摩根大通中国董事长前,其还曾任瑞银中国区主席兼总裁、招商局国际董事总经理,业内认为,中国生物制药希望李一能为公司在转型上带来帮助。

在李一任职的两年里,中国生物制药的业绩整体呈现强势上升状态。今年3月31日,中国生物制药在港交所发布2021年业绩报。数据显示,公司于期内实现营收268.6亿元,同比增长13.6%;实现归母净利润146.1亿元,同比增长427%。作为对比,2020年,中国生物制药的归母净利润是27.7亿元,甚至没有达到2021年的零头。

但看上去靓眼的财报,却难掩老牌药企中国生物制药后继发力的事实。

实际上,中国生物制药之所以能在2021年实现归母净利润的四倍增长,主要是因为其投资了科兴中维,继而从其新冠疫苗巨额的销售数据中分了一杯羹而已。

2020年12月,中国生物制药向科兴中维出资5.15亿美元,合约35亿元人民币,由此持有其15.03%权益。由于这笔投资,中国生物制药获得了136.3亿元的盈利。刨除此影响,中国生物制药2021年的基本盈利为29.3亿元,同比增速是26.6%,与归母净利润增速差异明显。

而自从药品带量采购开启后,中国生物制药的主要业务受到了很大影响。在前四次集采之后,中国生物制药曾经引以为傲的营收主力肝病业务大幅下滑。核心品种乙肝药物恩替卡韦(润众)独占鳌头的市场份额成为历史。2020年前三季度,正大天晴肝病用药营收30.5亿元,同比下滑38.55%。截至目前,抗肿瘤药已经取代肝病用药成为中国生物制药最大的收入板块。

在集采常态化的影响下,中国生物制药仍然在承受这一政策带来的影响。在2021年6月末公布的第五批集采结果中,中国生物制药重要子公司正大天晴有7个品种、11个品规中标。由于是2021年中的集采,当前,这一业绩影响尚未能体现在2021年财报中。

在新一轮集采中,正大天晴的重磅品种吸入用布地奈德混悬液(天晴速畅2ml:1mg)、注射用艾司奥美拉唑钠(艾速平,20mg、40mg)、注射用地西他滨(晴唯可,10mg、25mg、50mg)、注射用盐酸苯达莫司汀(乐唯欣,25mg)、达比加群酯胶囊(安而顺,75mg、110mg)均是首仿中标,前三款还均是相应治疗领域内的代表药物,曾经具有较高的商业预期。此外,正大天晴还有沙格列汀片(贝斯宁,5mg)、多西他赛注射液(泰正欣,1ml:20mg)也中标。

正大天晴作为曾经的“首仿之王”,快速的仿制能力曾意味着领先一步的市场开拓,为公司带来了十足的红利,因而在过去十多年里,大量的首仿药物撑起了中国生物制药的业绩。然而,当政策环境发生变化之时,“首仿之王”和它的追随者们站在了同一起跑线,决胜因素在于更低的产品价格,冲击程度不言而喻。

数据显示,2017年-2020年,中国生物制药的营收分别为:183.26亿元、214.72亿元、242.34亿元、236.47亿元;年度盈利数据分别为36.8亿元、41.55亿元、47.88亿元、43.41亿元。由此可见,在集采影响完全体现在财报之内的2019年-2020年间,中国生物制药的业绩压力显然是存在的。

对于集采,中国生物制药在2021年业绩报表示,集采的压力在预期之内,前四批集采影响基本消化完毕,后续面临集采进入常态化的新局面;第五批集采的影响将在2022年继续消化。换言之,中国生物制药已经给其2022年的业绩数据打了“预防针”。

当前,中国生物制药也在加紧转型创新药研发,以期更优的经营利润和更抗风险的产品结构。不过,在转型未迎来明显成效之际,该公司的接班问题又成了另一个市场关注的话题。

中国生物制药及其背后的谢氏家族发家史颇具传奇色彩,背后伫立着赫赫有名的正大集团。据《中国基金报》报道,正大集团由祖籍广东的泰国侨胞谢易初创于1921年,他有四个儿子,分别取名谢正民、谢大民、谢中民、谢国民;2020年,谢氏家族以总财富323亿美元问鼎泰国富豪榜之首。

而四兄弟之中的大哥谢正民之子谢炳,进军了医疗健康产业,正是中国生物制药的创始人。官网显示,中国生物制药于2000年在香港联交所上市,核心企业包括正大天晴、南京正大天晴、北京泰德制药、正大丰海等一系列公司。

2015年起,中国生物制药开始进入新老交替。当年,谢炳之女、彼时年仅23岁的谢其润成为中国生物制药的董事会主席和执行董事。而谢炳之子谢承润自2019年开始担任正大天晴董事,2020年7月出任正大天晴董事长。随着谢承润今起成为中国生物制药首席执行官的任令,截至目前,中国生物制药已由“第四代”在台前经营。

对于“谢四代”的接班,市场也一直有担忧。除了质疑年轻一代在能力是否能够独当一面之外,有关于中国生物制药自“谢四代”自接班起出现的一系列资本运作也令人怀疑其制药初心是否还在。

在李一上任之时,中国生物制药的股价曾突破过9港元/股,相对应的总市值突破过1600亿港元,也是该公司近两年股价最高的一段时期。而目前,该公司的最新总市值仅为875亿港元左右,较李一上任时跌去一半。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中国生物制药

1.2k
  • 香港医药ETF(513700)涨超2%,创新药二哥信达生物单季度业绩创新高
  • 中国生物制药回应F-star重回私营:属常规性业务调整,国际化战略没有变化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集采重压下外来的和尚难念经?中国生物制药换帅“谢四代”接班

7月27日,中国生物制药公告显示,其千万年薪聘请的职业经理人李一辞职,公司将由谢炳之子、谢氏家族第四代谢承润接班,为新一任首席执行官。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记者 | 黄华

编辑 | 谢欣

7月27日,中国生物制药公告称,该公司执行董事及首席执行官李一辞职,原因是其有意专注于其他事业发展。在职业经理人李一辞职后,谢氏家族第四代接班人谢承润获任命为公司首席执行官,前述决定均自7月28日起生效。公告还称,在卸任首席执行官后,李一被聘为公司资深顾问。

李一是前摩根大通中国董事长,2020年8月、中国生物制药创始人谢炳卸任公司一把手职位后,李一接班任中国生物制药首席执行官。彼时,在李一当年的履职合同中,其初步任期定为3年,且据公告披露,中国生物制药每年须以现金支付李一酬金350万美元,同时以实物支付其350万美元奖励。换言之,李一的年薪可达700万美元,合约4700万元人民币。

并且,在李一入职时中国生物制药还以现金一次性支付其200万美元的入职奖励。按照前述数额,李一加盟中国生物制药首年累计可获该公司至少900万美元报酬,合约6000万元人民币。

如此高的薪资水平在国内药企并不多见,因而李一的任职从一开始便存在争议。从履历上看,在任摩根大通中国董事长前,其还曾任瑞银中国区主席兼总裁、招商局国际董事总经理,业内认为,中国生物制药希望李一能为公司在转型上带来帮助。

在李一任职的两年里,中国生物制药的业绩整体呈现强势上升状态。今年3月31日,中国生物制药在港交所发布2021年业绩报。数据显示,公司于期内实现营收268.6亿元,同比增长13.6%;实现归母净利润146.1亿元,同比增长427%。作为对比,2020年,中国生物制药的归母净利润是27.7亿元,甚至没有达到2021年的零头。

但看上去靓眼的财报,却难掩老牌药企中国生物制药后继发力的事实。

实际上,中国生物制药之所以能在2021年实现归母净利润的四倍增长,主要是因为其投资了科兴中维,继而从其新冠疫苗巨额的销售数据中分了一杯羹而已。

2020年12月,中国生物制药向科兴中维出资5.15亿美元,合约35亿元人民币,由此持有其15.03%权益。由于这笔投资,中国生物制药获得了136.3亿元的盈利。刨除此影响,中国生物制药2021年的基本盈利为29.3亿元,同比增速是26.6%,与归母净利润增速差异明显。

而自从药品带量采购开启后,中国生物制药的主要业务受到了很大影响。在前四次集采之后,中国生物制药曾经引以为傲的营收主力肝病业务大幅下滑。核心品种乙肝药物恩替卡韦(润众)独占鳌头的市场份额成为历史。2020年前三季度,正大天晴肝病用药营收30.5亿元,同比下滑38.55%。截至目前,抗肿瘤药已经取代肝病用药成为中国生物制药最大的收入板块。

在集采常态化的影响下,中国生物制药仍然在承受这一政策带来的影响。在2021年6月末公布的第五批集采结果中,中国生物制药重要子公司正大天晴有7个品种、11个品规中标。由于是2021年中的集采,当前,这一业绩影响尚未能体现在2021年财报中。

在新一轮集采中,正大天晴的重磅品种吸入用布地奈德混悬液(天晴速畅2ml:1mg)、注射用艾司奥美拉唑钠(艾速平,20mg、40mg)、注射用地西他滨(晴唯可,10mg、25mg、50mg)、注射用盐酸苯达莫司汀(乐唯欣,25mg)、达比加群酯胶囊(安而顺,75mg、110mg)均是首仿中标,前三款还均是相应治疗领域内的代表药物,曾经具有较高的商业预期。此外,正大天晴还有沙格列汀片(贝斯宁,5mg)、多西他赛注射液(泰正欣,1ml:20mg)也中标。

正大天晴作为曾经的“首仿之王”,快速的仿制能力曾意味着领先一步的市场开拓,为公司带来了十足的红利,因而在过去十多年里,大量的首仿药物撑起了中国生物制药的业绩。然而,当政策环境发生变化之时,“首仿之王”和它的追随者们站在了同一起跑线,决胜因素在于更低的产品价格,冲击程度不言而喻。

数据显示,2017年-2020年,中国生物制药的营收分别为:183.26亿元、214.72亿元、242.34亿元、236.47亿元;年度盈利数据分别为36.8亿元、41.55亿元、47.88亿元、43.41亿元。由此可见,在集采影响完全体现在财报之内的2019年-2020年间,中国生物制药的业绩压力显然是存在的。

对于集采,中国生物制药在2021年业绩报表示,集采的压力在预期之内,前四批集采影响基本消化完毕,后续面临集采进入常态化的新局面;第五批集采的影响将在2022年继续消化。换言之,中国生物制药已经给其2022年的业绩数据打了“预防针”。

当前,中国生物制药也在加紧转型创新药研发,以期更优的经营利润和更抗风险的产品结构。不过,在转型未迎来明显成效之际,该公司的接班问题又成了另一个市场关注的话题。

中国生物制药及其背后的谢氏家族发家史颇具传奇色彩,背后伫立着赫赫有名的正大集团。据《中国基金报》报道,正大集团由祖籍广东的泰国侨胞谢易初创于1921年,他有四个儿子,分别取名谢正民、谢大民、谢中民、谢国民;2020年,谢氏家族以总财富323亿美元问鼎泰国富豪榜之首。

而四兄弟之中的大哥谢正民之子谢炳,进军了医疗健康产业,正是中国生物制药的创始人。官网显示,中国生物制药于2000年在香港联交所上市,核心企业包括正大天晴、南京正大天晴、北京泰德制药、正大丰海等一系列公司。

2015年起,中国生物制药开始进入新老交替。当年,谢炳之女、彼时年仅23岁的谢其润成为中国生物制药的董事会主席和执行董事。而谢炳之子谢承润自2019年开始担任正大天晴董事,2020年7月出任正大天晴董事长。随着谢承润今起成为中国生物制药首席执行官的任令,截至目前,中国生物制药已由“第四代”在台前经营。

对于“谢四代”的接班,市场也一直有担忧。除了质疑年轻一代在能力是否能够独当一面之外,有关于中国生物制药自“谢四代”自接班起出现的一系列资本运作也令人怀疑其制药初心是否还在。

在李一上任之时,中国生物制药的股价曾突破过9港元/股,相对应的总市值突破过1600亿港元,也是该公司近两年股价最高的一段时期。而目前,该公司的最新总市值仅为875亿港元左右,较李一上任时跌去一半。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