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最高抽佣70%?藏在水滴筹背后的灰色产业链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最高抽佣70%?藏在水滴筹背后的灰色产业链

谁来监督“公益引流+商业盈利”的模式?

文|独角金融  丁一

近日,水滴筹的筹款中介抽成比例可以高达30%-70%的事件迅速成为众矢之的,水滴筹也因此事登上微博热搜第一,让人们再一次关注到了公益背后的“生意经”。

在水滴筹多年的发展历程中,被曝出的争议性事件并不算少,前有“放水式”审核,后有“扫楼式”筹款,一度让这家机构陷入信任危机中。

1、“最高抽佣70%”?官方回应

8月17日,水滴筹举行媒体沟通会,披露打击恶意推广的相关数据,“截至目前水滴筹累计管控恶意推广案例800余起,管控恶意推广的用户账号600多个”,并证实了当中的筹款中介从中抽成比例最高达70%。

8月21日,“水滴筹筹款中介抽成最高达70%”的话题再次登上热搜,随着事件热度持续升温,水滴筹再次发布声明称,所谓的筹款中介是由部分恶意推广的第三方商业组织运作,为筹款人提供不正当筹款方式的服务。

针对水滴筹筹款的抽成问题,声明回应称,在接近六年的时间里,一直是水滴公司全额补贴水滴筹平台的运营成本。一直到今年4月,水滴筹试运行收取筹款金额的3%作为服务费(除此之外,第三方支付平台收取0.6%支付通道费用),用于维持平台运营。

水滴筹CEO沈鹏转发了该声明,并表示对于此类行为,水滴筹采取零容忍态度,坚决抵制和打击。

对于高于筹款额3.6%的抽佣组织,水滴筹表示,这些组织与水滴筹没有任何关系,顶着的所谓”筹款中介“的名字,也是外界使用来称呼它们的一个用词,我们更愿意称呼其为第三方恶意推广。自发现此类灰产出现后,我们就在着手进行打击了,目前已基本能做到有效识别打击,此类行为出现的数量也很少了。

2、背后的灰色产业链

不可否认,作为一家互联网互助平台,水滴筹一直以公益平台自称。面对突如其来的一场大病,借遍亲朋好友后,唯一的希望则是借助网络众筹平台,这些平台也一度成为做善事的典范。

根据水滴筹2022财年第一季度财报,水滴公司旗下个人大病求助平台水滴筹,截至2022年3月31日,累计帮助大病患者近250万人,筹款规模约509亿元。

就是这样一个号称“大病救助”平台,最近却让一个进了ICU抢救的老父亲,在水滴筹平台上筹集约12500元的善款后,在结算那天,却只拿到了8040元,相当于抽佣高达36%。

6月份,《中国慈善家》一篇名为《大病筹款灰色链条:“职业筹款推广人”最多抽走7成爱心款》的调查报道,揭露了依附于大病筹款行业的灰色链条。

报道指出,有水滴筹的筹款人在发布大病筹款链接后,接到多位专业推广人员的电话,对方表示可以提供推广服务并能保证筹款效果,但要求筹款人在筹款成功后将一半的筹款费作为“服务费”分给推广人。

而大病众筹“职业推广人”将这一费率抬高到70%,甚至有些推广人还会要求在筹款链接中填写其提供的收款账户。这就意味着,网络上爱心人士所捐助的善款,至少一半流入了“中间商”的腰包。

此后,之前平台存在的“放水式”审核、“扫楼式”筹款,已经让这家机构陷入信任危机中。

2019年,彼时德云社签约演员吴鹤臣因脑出血住院,家属为其在水滴筹平台发起筹款,募捐金额高达百万的规模。

不过,后来有人曝出,吴鹤臣的家庭有车有房,经济条件不算差,其妻还在筹款期间消费了一款新手机。这让网友们炸开了锅,矛头直指水滴筹这类平台审核门槛、信息保真能力等方面。

众筹之家创始人曾对《新快报》表示,水滴公司为了快速抢占市场,更侧重于追求海量用户的增长,必然在资料审核方面比较宽松。

同样在2019年,水滴筹这类公益平台还被指出存在“扫楼式筹款”。水滴筹线下服务人员被指在医院扫楼寻找求助者,随意填写金额,不审核甚至隐瞒求助者财产状况,还为每个用户准备了一套催人泪下的文案模版。

造成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可能与末尾淘汰制导致工作“变异”有关,为了多拿佣金,地推员只好先把“客户”拉过来,当这些“客户”被拉到平台后,再推销保险也是背后的灰色产业链之一。

据水滴筹《招股书》显示,保险业务才是水滴筹的核心业务收入来源。根据2021年上市时公布的招股书显示,2020年其保险经纪收入在总收入中的比重达到了89.1%。

3、互联网互助平台到底赚不赚钱?

水滴筹成立于2016年,从诞生之初以“0手续费”的模式来吸引用户。一个残酷的事实是,水滴筹长期以来都在赔钱。

作为依靠互联网发展的水滴公司,底层运营逻辑和其他多数互联网公司一样—烧钱获客。

数据显示,2018年至2020年,水滴公司用户获取和品牌建设的营销费用分别为8629.9万元、7.93亿元和17.43亿元。而同期水滴筹的净亏损分别为2.092亿元、3.215亿元、6.639亿元。也就是说四年间,水滴筹亏损了将近26亿元。

一直到去年四季度,水滴筹才真正实现“扭亏为盈”,调整后净利润约为590万元。但值得一提的是,“转盈”并非由于水滴筹推出了新业务模式或找到了新增长点,主要通过控制成本实现。

数据显示,2021年四季度水滴筹的营收同比2020年下降了27.3%,与此同时,销售和营销费用比上一季度环比下降了69.2%,总运营成本和费用环比下降47.5%。换句话说,盈利主要得益于营销费用的下降。

水滴筹曾在微博公开表示“不盈利”,但同时又补充道,“水滴公司有其他盈利业务”。水滴公司的主要收入来自保险业务板块。

今年一季度,水滴公司保险相关收入为6.282亿元,主要分为保险经纪收入和技术服务收入,前者是通过销售保险产品,从保险公司获得佣金,后者是为保险机构提供技术服务,获得服务费。

截至一季度末,水滴保服务的保险客户数超过1.11亿,付费保险客户数超过2880万;重疾险产品贡献的首年保费占比升至27.6%;水滴保整体的复购率和续订率分别提升至70%以上和90%以上。

另一方面,水滴筹表示,五年多来持续为大病患者补贴平台运营成本,平台也因此承受较大的运营压力。为此,水滴筹从4月7日起试运行向单个筹款项目收取提现金额3%的平台服务费,且单个筹款项目最高不超过5000元。

暂且不论这种生意有何不妥,当善良者的同情心变得有利可图时,谁来监督“公益引流+商业盈利”的模式?欢迎留言讨论。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最高抽佣70%?藏在水滴筹背后的灰色产业链

谁来监督“公益引流+商业盈利”的模式?

文|独角金融  丁一

近日,水滴筹的筹款中介抽成比例可以高达30%-70%的事件迅速成为众矢之的,水滴筹也因此事登上微博热搜第一,让人们再一次关注到了公益背后的“生意经”。

在水滴筹多年的发展历程中,被曝出的争议性事件并不算少,前有“放水式”审核,后有“扫楼式”筹款,一度让这家机构陷入信任危机中。

1、“最高抽佣70%”?官方回应

8月17日,水滴筹举行媒体沟通会,披露打击恶意推广的相关数据,“截至目前水滴筹累计管控恶意推广案例800余起,管控恶意推广的用户账号600多个”,并证实了当中的筹款中介从中抽成比例最高达70%。

8月21日,“水滴筹筹款中介抽成最高达70%”的话题再次登上热搜,随着事件热度持续升温,水滴筹再次发布声明称,所谓的筹款中介是由部分恶意推广的第三方商业组织运作,为筹款人提供不正当筹款方式的服务。

针对水滴筹筹款的抽成问题,声明回应称,在接近六年的时间里,一直是水滴公司全额补贴水滴筹平台的运营成本。一直到今年4月,水滴筹试运行收取筹款金额的3%作为服务费(除此之外,第三方支付平台收取0.6%支付通道费用),用于维持平台运营。

水滴筹CEO沈鹏转发了该声明,并表示对于此类行为,水滴筹采取零容忍态度,坚决抵制和打击。

对于高于筹款额3.6%的抽佣组织,水滴筹表示,这些组织与水滴筹没有任何关系,顶着的所谓”筹款中介“的名字,也是外界使用来称呼它们的一个用词,我们更愿意称呼其为第三方恶意推广。自发现此类灰产出现后,我们就在着手进行打击了,目前已基本能做到有效识别打击,此类行为出现的数量也很少了。

2、背后的灰色产业链

不可否认,作为一家互联网互助平台,水滴筹一直以公益平台自称。面对突如其来的一场大病,借遍亲朋好友后,唯一的希望则是借助网络众筹平台,这些平台也一度成为做善事的典范。

根据水滴筹2022财年第一季度财报,水滴公司旗下个人大病求助平台水滴筹,截至2022年3月31日,累计帮助大病患者近250万人,筹款规模约509亿元。

就是这样一个号称“大病救助”平台,最近却让一个进了ICU抢救的老父亲,在水滴筹平台上筹集约12500元的善款后,在结算那天,却只拿到了8040元,相当于抽佣高达36%。

6月份,《中国慈善家》一篇名为《大病筹款灰色链条:“职业筹款推广人”最多抽走7成爱心款》的调查报道,揭露了依附于大病筹款行业的灰色链条。

报道指出,有水滴筹的筹款人在发布大病筹款链接后,接到多位专业推广人员的电话,对方表示可以提供推广服务并能保证筹款效果,但要求筹款人在筹款成功后将一半的筹款费作为“服务费”分给推广人。

而大病众筹“职业推广人”将这一费率抬高到70%,甚至有些推广人还会要求在筹款链接中填写其提供的收款账户。这就意味着,网络上爱心人士所捐助的善款,至少一半流入了“中间商”的腰包。

此后,之前平台存在的“放水式”审核、“扫楼式”筹款,已经让这家机构陷入信任危机中。

2019年,彼时德云社签约演员吴鹤臣因脑出血住院,家属为其在水滴筹平台发起筹款,募捐金额高达百万的规模。

不过,后来有人曝出,吴鹤臣的家庭有车有房,经济条件不算差,其妻还在筹款期间消费了一款新手机。这让网友们炸开了锅,矛头直指水滴筹这类平台审核门槛、信息保真能力等方面。

众筹之家创始人曾对《新快报》表示,水滴公司为了快速抢占市场,更侧重于追求海量用户的增长,必然在资料审核方面比较宽松。

同样在2019年,水滴筹这类公益平台还被指出存在“扫楼式筹款”。水滴筹线下服务人员被指在医院扫楼寻找求助者,随意填写金额,不审核甚至隐瞒求助者财产状况,还为每个用户准备了一套催人泪下的文案模版。

造成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可能与末尾淘汰制导致工作“变异”有关,为了多拿佣金,地推员只好先把“客户”拉过来,当这些“客户”被拉到平台后,再推销保险也是背后的灰色产业链之一。

据水滴筹《招股书》显示,保险业务才是水滴筹的核心业务收入来源。根据2021年上市时公布的招股书显示,2020年其保险经纪收入在总收入中的比重达到了89.1%。

3、互联网互助平台到底赚不赚钱?

水滴筹成立于2016年,从诞生之初以“0手续费”的模式来吸引用户。一个残酷的事实是,水滴筹长期以来都在赔钱。

作为依靠互联网发展的水滴公司,底层运营逻辑和其他多数互联网公司一样—烧钱获客。

数据显示,2018年至2020年,水滴公司用户获取和品牌建设的营销费用分别为8629.9万元、7.93亿元和17.43亿元。而同期水滴筹的净亏损分别为2.092亿元、3.215亿元、6.639亿元。也就是说四年间,水滴筹亏损了将近26亿元。

一直到去年四季度,水滴筹才真正实现“扭亏为盈”,调整后净利润约为590万元。但值得一提的是,“转盈”并非由于水滴筹推出了新业务模式或找到了新增长点,主要通过控制成本实现。

数据显示,2021年四季度水滴筹的营收同比2020年下降了27.3%,与此同时,销售和营销费用比上一季度环比下降了69.2%,总运营成本和费用环比下降47.5%。换句话说,盈利主要得益于营销费用的下降。

水滴筹曾在微博公开表示“不盈利”,但同时又补充道,“水滴公司有其他盈利业务”。水滴公司的主要收入来自保险业务板块。

今年一季度,水滴公司保险相关收入为6.282亿元,主要分为保险经纪收入和技术服务收入,前者是通过销售保险产品,从保险公司获得佣金,后者是为保险机构提供技术服务,获得服务费。

截至一季度末,水滴保服务的保险客户数超过1.11亿,付费保险客户数超过2880万;重疾险产品贡献的首年保费占比升至27.6%;水滴保整体的复购率和续订率分别提升至70%以上和90%以上。

另一方面,水滴筹表示,五年多来持续为大病患者补贴平台运营成本,平台也因此承受较大的运营压力。为此,水滴筹从4月7日起试运行向单个筹款项目收取提现金额3%的平台服务费,且单个筹款项目最高不超过5000元。

暂且不论这种生意有何不妥,当善良者的同情心变得有利可图时,谁来监督“公益引流+商业盈利”的模式?欢迎留言讨论。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