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策展人手记 | 何时何地何人何事 —— 纪录沈也最新个展《滞》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策展人手记 | 何时何地何人何事 —— 纪录沈也最新个展《滞》

半山当代艺术空间荣幸宣布于2022年8月20日推出艺术家沈也个展。这是艺术家在故乡福州的首次个展。

撰文 | 张芳

来源 | 半山空间

2022年6月1日,沈也自上海返榕。按规定,他需在酒店隔离7天。抵达福州站,下了动车,他才被告知酒店信息,只是在地图上怎么也查不到定位。虽虚惊一场,但酒店内为防疫而全域覆盖的塑料地毯和弥漫于空气中的过量消毒水恍如一道切断生态循环和时空连续的屏障。入住安顿后,沈也拿出手机。他是个网球迷。此时,地球另一端正在进行法网男单比赛。红色土地上来回弹跳的网球被鹰眼捕捉成像,经由全球5G网络形成的数据通道,被即时传送到沈也手中的屏幕上。

笔者像爱伦·坡(Edgar Allan Poe)笔下的侦探在沈也隔离期间的回忆中四处翻查,许久之后才意识到以上看似平常而反复被错过的时刻原来正是那封“失窃之信”的藏身处。在这个充满矛盾张力的意义嵌套中,个体如网球般,被偶然选择与必然命运、时代激浪与历史旋涡、异化日常与灵性生命、末日危机与天道轮回、封闭世界与无限宇宙等各方力量左右。对行动轨迹的精准描绘已经成为控制病毒扩散的必要手段。个体如拥有清晰尺寸和形状的齿轮,被定期检查;若出现故障,系统将快速识别、筛选。对系统而言,重要的是机制;同理,网球等比赛必须遵守规则。然而,机制与规则容易使人忽略、简化、固化其所代表的复杂纠缠关系中蕴含着无限的可能与重复的差异。

金晖酒店-窗,摄影:沈也

金晖酒店-内景,摄影:沈也

教堂吊灯启发伽利略,发现了钟摆原理,引入小时、分钟乃至秒的精确计时方式;之后在笛卡尔发明的坐标轴上,时间的变化被抽象为曲线图;最终经由牛顿和莱布尼茨的研究,把本是无限的运动过程分解为连续的、特定瞬间的位移动作后,微积分诞生。从此,“人类出于生存本能在生活中运用,借以描述生命流逝之物的时间”[1],成为了支配人类社会、标记历史的重要常量。宇宙被想象为一个大型机械钟表[2]。“历史将时间原子化成一种点状时间……点与点之间裂开一种空洞的间隙……剥夺了内在结构和深层结构……时间崩塌了。”[3]

一张古代天文图上的标注引起了笔者关注。“Revolution”一词最早指行星公转周期;也被用以表述循环运动的过程性;用于历史时,则指诸多更迭并非线性进步,而是回返的。像是紧急时刻打开的锦囊妙计,词义的反刍提醒我们必须对被篡改的时空观念和机械化、权威化的科学理性有所觉知并行动。此外,词义的漂移隐含着另一个警惕,即词作为最基本也最容易被忽视的符号结构,同样限制着思想与感受。如何恢复同真实世界的共情与联结?

布展花絮,摄影:张芳

对这一问题的思考和回应贯穿了沈也的创作历程,尤其体现在以其身体为媒介的不同阶段的探索中。他始终将自己作为处于时代症结中的一份子,艺术家的身份给予他行动特权,将附着、包裹、形塑身体的不可见的集体感受、情绪、记忆等转译为创作,重建符号与经验的关联。在学生时期的创作中,他的身体似那个时代的青年向世界发出的热烈而真挚的宣言;首次个展《内有恶狗》将对痛和伤害本能的恐惧当成调侃对象,讽刺由肉体内化至精神的社会规训;千禧年间,经济腾飞造成的欲望滥觞刺激他将感官经验放大,制作成巨型雕塑和装置;因工作之故在北上杭深等地及国际大都市的生活旅行经历让他反思消费主义与景观社会中主体缺失与价值流通的关系;人到中年日臻成熟老练的艺术家开始介入不同场域,看似内在力量的爆发,实则在试探中确认自我经验的有限向度。“当你敲打一件东西的时候并不会总能听出它发出了什么样的击打声(杜尚)”,不知道艺术家在经年累月对自己的打磨中,听到了什么声音。但笔者看到了自始至终全然的好奇心。

此次展览发生在一个被普遍认为是重大变革的历史节点,各种危机与次生危机前所未有地交织在一起。在凡此种种应对措施中,我们看到了现代知识分工体系下对“人”不同维度的认知,宗教学、历史学、哲学、生物学、医学、经济学、政治学、生态学、建筑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文学、信息科学、生物化学、物理学、宇宙学等等,甚至以人命名的人类学。概念上愈加明确的定义让“人”可以被精准捕捉,移动终端、可穿戴设备、5G网络、生物识别技术、时空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愈加严密地禁锢了“人”的边界。如同时间的原子化,上世纪60年代情境主义者(Situationist)对普遍个体化的超现实想象已然成为日常现实,在当今更加隐匿、无法被表征的科技所增强的合成环境(技术全景监狱)中,我们已经后知后觉地成为必须公开且共享的实时数据。不妨设想一个这样的场景:当我们换上“自媒体(We Media)”的马甲,脚踏5G七彩祥云,去解救被铁链锁住的人,却猛然发现自己才是屏幕里被监禁的演员,随时可能数据怪物生吞活剥。

布展花絮,摄影:张芳

此次艺术家就“场域特性(Site-Speciality)”[4]的进一步探索,试图将对在地的回应投射到更广阔的语境,亦是对“场域”概念的解域化。从此前的去“包裹”到主动将自己“包裹”,艺术家通过消解自身,在破除观看中的权利关系和刻板印象达成更有效的表达这一目的之外,照应当下缺失的主体和“不可说”且“无话可说”的沉默,以及现实中曾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大面积滞留之殇。

在拉康看来,失窃之信的内容并不重要。“无论它是情书或是密谋信、告密信还是求救信,重要的是它对主体的制约作用。故事中的‘信’的所有权与隐藏过程一直在逃避自身并不断地成为读者关注的焦点。”[5]本次展览或是对被技术“滞留”的生命、被知识“滞留”的感受、被词语“滞留”的意义、以及被权利“滞留”的言说的召唤。这篇于展览开幕前发布的文章将作品留白。对艺术家而言,召集观众构成“现场”比单纯描述、阐述作品更重要。每个具体的形象的叠加,虚化成一个流动的“我”。那亲眼看到的(……)、亲身感受到的(……),犹如半山当代艺术空间场域中的香火气,无形中萦绕一生。

作者:策展人张芳,文字工作者。1989年生于福建福州。201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

 

引用文献:

1.Gillispie, The Edge of Objectivity, p.42

2.爱德华·多尼克,《机械宇宙——艾萨克·牛顿、皇家学会与现代世界的诞生》

3.韩炳哲,《时间的味道》,p.38

4.全美媛,《接连不断——特定场域艺术与地方身份/边界计划·雕塑与公共艺术》

5.徐坤,《回归文本:《失窃的信》文本分析》,《飞天》2010年24期

沈也在展览现场,摄影:洪隐

艺术家沈也:1963 出生于福建福州。1988 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1988-2014 原任教于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上海设计学院。2014 至今 任教于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现工作生活于上海、福州。

半山当代艺术空间于2022年8月20日推出艺术家沈也个展。这是艺术家在故乡福州的首次个展。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沈也便以其犀利而深刻的视角、独特且流变的风格、广褒而深入的媒材实践、大胆却不失幽默的创作,成为福州当代艺术标杆之一。同时,作为艺术教育者,他为本地文艺生态培育了众多人才。世纪之初虽因工作调动离开家乡,但从未缺席。以自身为媒,他将活跃于北京、上海、杭州乃至全球艺术语境的能量回传。近年来,他参与了诸多在地项目,展现出多元跨界的艺术活力、成熟蜕变的创作敏感、思辨当代的传统再造和深入生命关怀的智慧。

本次展览接续此前创作脉络和实验精神,旨在呈现艺术家近期自上海返榕后的动态思考与必要回应,包括主体性地介入半山当代艺术空间在地现场的特定场域创作。开幕将以“仪式”启动仪式,在完成展览最终实体状态的同时,生成时空坐标之外的精神象征。

展览开幕时间为8月20日(星期六)下午5时00分(17:00),展期持续至11月25日。

出品人黄泽渊:雕塑家、半山空间馆长、策展人、收藏家,1981年生于南平光泽,现生活、工作于福州。2017年创立福州半山空间,2019年获评“2019福州城市先锋榜—年度先锋艺术”。

 

来源:张芳 半山空间

原标题:半山展讯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策展人手记 | 何时何地何人何事 —— 纪录沈也最新个展《滞》

半山当代艺术空间荣幸宣布于2022年8月20日推出艺术家沈也个展。这是艺术家在故乡福州的首次个展。

撰文 | 张芳

来源 | 半山空间

2022年6月1日,沈也自上海返榕。按规定,他需在酒店隔离7天。抵达福州站,下了动车,他才被告知酒店信息,只是在地图上怎么也查不到定位。虽虚惊一场,但酒店内为防疫而全域覆盖的塑料地毯和弥漫于空气中的过量消毒水恍如一道切断生态循环和时空连续的屏障。入住安顿后,沈也拿出手机。他是个网球迷。此时,地球另一端正在进行法网男单比赛。红色土地上来回弹跳的网球被鹰眼捕捉成像,经由全球5G网络形成的数据通道,被即时传送到沈也手中的屏幕上。

笔者像爱伦·坡(Edgar Allan Poe)笔下的侦探在沈也隔离期间的回忆中四处翻查,许久之后才意识到以上看似平常而反复被错过的时刻原来正是那封“失窃之信”的藏身处。在这个充满矛盾张力的意义嵌套中,个体如网球般,被偶然选择与必然命运、时代激浪与历史旋涡、异化日常与灵性生命、末日危机与天道轮回、封闭世界与无限宇宙等各方力量左右。对行动轨迹的精准描绘已经成为控制病毒扩散的必要手段。个体如拥有清晰尺寸和形状的齿轮,被定期检查;若出现故障,系统将快速识别、筛选。对系统而言,重要的是机制;同理,网球等比赛必须遵守规则。然而,机制与规则容易使人忽略、简化、固化其所代表的复杂纠缠关系中蕴含着无限的可能与重复的差异。

金晖酒店-窗,摄影:沈也

金晖酒店-内景,摄影:沈也

教堂吊灯启发伽利略,发现了钟摆原理,引入小时、分钟乃至秒的精确计时方式;之后在笛卡尔发明的坐标轴上,时间的变化被抽象为曲线图;最终经由牛顿和莱布尼茨的研究,把本是无限的运动过程分解为连续的、特定瞬间的位移动作后,微积分诞生。从此,“人类出于生存本能在生活中运用,借以描述生命流逝之物的时间”[1],成为了支配人类社会、标记历史的重要常量。宇宙被想象为一个大型机械钟表[2]。“历史将时间原子化成一种点状时间……点与点之间裂开一种空洞的间隙……剥夺了内在结构和深层结构……时间崩塌了。”[3]

一张古代天文图上的标注引起了笔者关注。“Revolution”一词最早指行星公转周期;也被用以表述循环运动的过程性;用于历史时,则指诸多更迭并非线性进步,而是回返的。像是紧急时刻打开的锦囊妙计,词义的反刍提醒我们必须对被篡改的时空观念和机械化、权威化的科学理性有所觉知并行动。此外,词义的漂移隐含着另一个警惕,即词作为最基本也最容易被忽视的符号结构,同样限制着思想与感受。如何恢复同真实世界的共情与联结?

布展花絮,摄影:张芳

对这一问题的思考和回应贯穿了沈也的创作历程,尤其体现在以其身体为媒介的不同阶段的探索中。他始终将自己作为处于时代症结中的一份子,艺术家的身份给予他行动特权,将附着、包裹、形塑身体的不可见的集体感受、情绪、记忆等转译为创作,重建符号与经验的关联。在学生时期的创作中,他的身体似那个时代的青年向世界发出的热烈而真挚的宣言;首次个展《内有恶狗》将对痛和伤害本能的恐惧当成调侃对象,讽刺由肉体内化至精神的社会规训;千禧年间,经济腾飞造成的欲望滥觞刺激他将感官经验放大,制作成巨型雕塑和装置;因工作之故在北上杭深等地及国际大都市的生活旅行经历让他反思消费主义与景观社会中主体缺失与价值流通的关系;人到中年日臻成熟老练的艺术家开始介入不同场域,看似内在力量的爆发,实则在试探中确认自我经验的有限向度。“当你敲打一件东西的时候并不会总能听出它发出了什么样的击打声(杜尚)”,不知道艺术家在经年累月对自己的打磨中,听到了什么声音。但笔者看到了自始至终全然的好奇心。

此次展览发生在一个被普遍认为是重大变革的历史节点,各种危机与次生危机前所未有地交织在一起。在凡此种种应对措施中,我们看到了现代知识分工体系下对“人”不同维度的认知,宗教学、历史学、哲学、生物学、医学、经济学、政治学、生态学、建筑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文学、信息科学、生物化学、物理学、宇宙学等等,甚至以人命名的人类学。概念上愈加明确的定义让“人”可以被精准捕捉,移动终端、可穿戴设备、5G网络、生物识别技术、时空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愈加严密地禁锢了“人”的边界。如同时间的原子化,上世纪60年代情境主义者(Situationist)对普遍个体化的超现实想象已然成为日常现实,在当今更加隐匿、无法被表征的科技所增强的合成环境(技术全景监狱)中,我们已经后知后觉地成为必须公开且共享的实时数据。不妨设想一个这样的场景:当我们换上“自媒体(We Media)”的马甲,脚踏5G七彩祥云,去解救被铁链锁住的人,却猛然发现自己才是屏幕里被监禁的演员,随时可能数据怪物生吞活剥。

布展花絮,摄影:张芳

此次艺术家就“场域特性(Site-Speciality)”[4]的进一步探索,试图将对在地的回应投射到更广阔的语境,亦是对“场域”概念的解域化。从此前的去“包裹”到主动将自己“包裹”,艺术家通过消解自身,在破除观看中的权利关系和刻板印象达成更有效的表达这一目的之外,照应当下缺失的主体和“不可说”且“无话可说”的沉默,以及现实中曾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大面积滞留之殇。

在拉康看来,失窃之信的内容并不重要。“无论它是情书或是密谋信、告密信还是求救信,重要的是它对主体的制约作用。故事中的‘信’的所有权与隐藏过程一直在逃避自身并不断地成为读者关注的焦点。”[5]本次展览或是对被技术“滞留”的生命、被知识“滞留”的感受、被词语“滞留”的意义、以及被权利“滞留”的言说的召唤。这篇于展览开幕前发布的文章将作品留白。对艺术家而言,召集观众构成“现场”比单纯描述、阐述作品更重要。每个具体的形象的叠加,虚化成一个流动的“我”。那亲眼看到的(……)、亲身感受到的(……),犹如半山当代艺术空间场域中的香火气,无形中萦绕一生。

作者:策展人张芳,文字工作者。1989年生于福建福州。201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

 

引用文献:

1.Gillispie, The Edge of Objectivity, p.42

2.爱德华·多尼克,《机械宇宙——艾萨克·牛顿、皇家学会与现代世界的诞生》

3.韩炳哲,《时间的味道》,p.38

4.全美媛,《接连不断——特定场域艺术与地方身份/边界计划·雕塑与公共艺术》

5.徐坤,《回归文本:《失窃的信》文本分析》,《飞天》2010年24期

沈也在展览现场,摄影:洪隐

艺术家沈也:1963 出生于福建福州。1988 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1988-2014 原任教于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上海设计学院。2014 至今 任教于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现工作生活于上海、福州。

半山当代艺术空间于2022年8月20日推出艺术家沈也个展。这是艺术家在故乡福州的首次个展。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沈也便以其犀利而深刻的视角、独特且流变的风格、广褒而深入的媒材实践、大胆却不失幽默的创作,成为福州当代艺术标杆之一。同时,作为艺术教育者,他为本地文艺生态培育了众多人才。世纪之初虽因工作调动离开家乡,但从未缺席。以自身为媒,他将活跃于北京、上海、杭州乃至全球艺术语境的能量回传。近年来,他参与了诸多在地项目,展现出多元跨界的艺术活力、成熟蜕变的创作敏感、思辨当代的传统再造和深入生命关怀的智慧。

本次展览接续此前创作脉络和实验精神,旨在呈现艺术家近期自上海返榕后的动态思考与必要回应,包括主体性地介入半山当代艺术空间在地现场的特定场域创作。开幕将以“仪式”启动仪式,在完成展览最终实体状态的同时,生成时空坐标之外的精神象征。

展览开幕时间为8月20日(星期六)下午5时00分(17:00),展期持续至11月25日。

出品人黄泽渊:雕塑家、半山空间馆长、策展人、收藏家,1981年生于南平光泽,现生活、工作于福州。2017年创立福州半山空间,2019年获评“2019福州城市先锋榜—年度先锋艺术”。

 

来源:张芳 半山空间

原标题:半山展讯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