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西南科创板第一股成都先导上市后首亏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西南科创板第一股成都先导上市后首亏

DEL库定制服务、筛选服务收入下降,部分业务毛利率较低,是本次亏损的原因。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记者 | 陈杨

编辑 | 谢欣

8月26日晚,成都先导发布2022年中报。报告期内,公司营收为1.39亿元,同比下降10.01%,归母净利润亏损705.81万元 ,同比下降134.17%,上市后首次出现亏损;扣非净利润为-1226.15万元,同比下降204.55%。

8月29日开盘,成都先导股价一路走低。截至收盘报价15.15元/股,日内大跌11.71%。

成都先导是一家药物发现领域的公司,成立于2012年2月,2018年开始盈利,2020年4月在科创板上市,被称作西南科创板第一股。公司目前拥有DEL(基于DNA编码化合物库)、FBDD/SBDD(基于分子片段和三维结构信息)两个成熟的药物发现技术,以及STO(寡聚核酸新药研发平台相关技术)、TPD(寡聚核酸新药研发平台相关技术)两个新兴技术,为客户提供早期药物发现阶段的研究服务,业务遍布北美、欧洲、亚洲、大洋洲等。

成都先导中报解释,公司业绩大幅下降的主要原因有二。一是DEL库定制服务和DEL筛选服务收入下降,两者较去年同期分别下降19.33%、10.16%;二是部分业务毛利率较低。如报告期内,新药定制开发项目尚处于早期研究阶段,较可比期间执行阶段和开发难度不同。此外,原材料单价上涨也导致相关业务毛利率有所下降。

实际上,这并非成都先导业绩的首次下滑。成都先导上市首年营收就同比减少7.8%,归母净利润同比减少46.77%。此外,2018年和2019年,公司计入损益的政府补助在净利润的占比分别为42.94%和45.10%。若以扣非净利润来看,自2019年达到7422.67万元的业绩高点后,公司业绩已连续两年大幅下滑,2020年和2021年分别为4293.86万元和2329.75万元。

从收入构成上看,2020年之前,基于DEL库的定制服务和筛选服务是公司绝对的业绩支撑,两者的营收贡献在九成左右。此外,2017年至2019年,公司九成以上的收入来自海外,来自美国的收入占比超过80%。

而在全球疫情之下,公司海外业务必然受到影响。另外,DEL技术整体发展时间较短,并非主流的药物筛选技术,应用程度和市场占有率较低。

为减小业务单一风险和深耕海外市场,2020年12月,成都先导收购英国公司Vernalis100%股权,引进FBDD/SBDD技术。报告期内,Vernalis的收入为4803.51万元,占公司总营收的34.63%,而基于DEL库的定制服务和筛选服务营收分别为2301.88万元和3708.15万元,合计占比为43.33%。

同时,本次中报提示,报告期内,公司对Vernalis的商业、技术、管理等方面进行全面整合,但受限于疫情导致的跨境交流障碍,整合后的协同效应尚未完全体现。

此外,成都先导也在转向国内市场。报告期内,公司来自国内客户的收入为2835.58万元,同比增长25.42%,在营收中的占比为20.44%。

而在业务板块、服务类型方面,公司针对已有客户延续DEL定制库订单,增加小型库定制库、特色库定制库,以满足更广的客户群的需求。另外推出OpenDEL®业务,以补充公司在小规模 DEL 库定制业务市场的空缺。通过OpenDEL®,用户可以在自主完成筛选实验后,经过测序、数据分析、苗头化合物(Hit)合成与验证,最终得到筛选结果。

不过,这种“自助”模式并非成都先导独有。2018年12月和2019年9月,国内CRO龙头药明康德分别推出了针对学术研究机构和全球医药企业客户的DELopen平台、DELight平台。药明康德年报显示,全球超过1000家客户正在使用公司的DEL服务。DEL试剂盒第四代产品于2021年10月发布,DEL业务收入强劲增长42%。

而国内外的激烈竞争之下,成都先导何时能扭转业绩颓势,还未可知。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西南科创板第一股成都先导上市后首亏

DEL库定制服务、筛选服务收入下降,部分业务毛利率较低,是本次亏损的原因。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记者 | 陈杨

编辑 | 谢欣

8月26日晚,成都先导发布2022年中报。报告期内,公司营收为1.39亿元,同比下降10.01%,归母净利润亏损705.81万元 ,同比下降134.17%,上市后首次出现亏损;扣非净利润为-1226.15万元,同比下降204.55%。

8月29日开盘,成都先导股价一路走低。截至收盘报价15.15元/股,日内大跌11.71%。

成都先导是一家药物发现领域的公司,成立于2012年2月,2018年开始盈利,2020年4月在科创板上市,被称作西南科创板第一股。公司目前拥有DEL(基于DNA编码化合物库)、FBDD/SBDD(基于分子片段和三维结构信息)两个成熟的药物发现技术,以及STO(寡聚核酸新药研发平台相关技术)、TPD(寡聚核酸新药研发平台相关技术)两个新兴技术,为客户提供早期药物发现阶段的研究服务,业务遍布北美、欧洲、亚洲、大洋洲等。

成都先导中报解释,公司业绩大幅下降的主要原因有二。一是DEL库定制服务和DEL筛选服务收入下降,两者较去年同期分别下降19.33%、10.16%;二是部分业务毛利率较低。如报告期内,新药定制开发项目尚处于早期研究阶段,较可比期间执行阶段和开发难度不同。此外,原材料单价上涨也导致相关业务毛利率有所下降。

实际上,这并非成都先导业绩的首次下滑。成都先导上市首年营收就同比减少7.8%,归母净利润同比减少46.77%。此外,2018年和2019年,公司计入损益的政府补助在净利润的占比分别为42.94%和45.10%。若以扣非净利润来看,自2019年达到7422.67万元的业绩高点后,公司业绩已连续两年大幅下滑,2020年和2021年分别为4293.86万元和2329.75万元。

从收入构成上看,2020年之前,基于DEL库的定制服务和筛选服务是公司绝对的业绩支撑,两者的营收贡献在九成左右。此外,2017年至2019年,公司九成以上的收入来自海外,来自美国的收入占比超过80%。

而在全球疫情之下,公司海外业务必然受到影响。另外,DEL技术整体发展时间较短,并非主流的药物筛选技术,应用程度和市场占有率较低。

为减小业务单一风险和深耕海外市场,2020年12月,成都先导收购英国公司Vernalis100%股权,引进FBDD/SBDD技术。报告期内,Vernalis的收入为4803.51万元,占公司总营收的34.63%,而基于DEL库的定制服务和筛选服务营收分别为2301.88万元和3708.15万元,合计占比为43.33%。

同时,本次中报提示,报告期内,公司对Vernalis的商业、技术、管理等方面进行全面整合,但受限于疫情导致的跨境交流障碍,整合后的协同效应尚未完全体现。

此外,成都先导也在转向国内市场。报告期内,公司来自国内客户的收入为2835.58万元,同比增长25.42%,在营收中的占比为20.44%。

而在业务板块、服务类型方面,公司针对已有客户延续DEL定制库订单,增加小型库定制库、特色库定制库,以满足更广的客户群的需求。另外推出OpenDEL®业务,以补充公司在小规模 DEL 库定制业务市场的空缺。通过OpenDEL®,用户可以在自主完成筛选实验后,经过测序、数据分析、苗头化合物(Hit)合成与验证,最终得到筛选结果。

不过,这种“自助”模式并非成都先导独有。2018年12月和2019年9月,国内CRO龙头药明康德分别推出了针对学术研究机构和全球医药企业客户的DELopen平台、DELight平台。药明康德年报显示,全球超过1000家客户正在使用公司的DEL服务。DEL试剂盒第四代产品于2021年10月发布,DEL业务收入强劲增长42%。

而国内外的激烈竞争之下,成都先导何时能扭转业绩颓势,还未可知。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