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桂园上半年销售规模保持行业领先 权益可售货值1.5万亿元

8月30日,碧桂园发布的业绩公告显示,上半年公司录得了1623.6亿元的营业收入,实现股东应占核心净利润49.1亿元、净利润约19.1亿元。期内,该公司累计实现权益合同销售金额1851亿元,在第三方机构的统计中,无论是全口径销售额还是权益销售额,均稳居行业首位。

根据克而瑞的统计,上半年百强房企累计销售规模的同比降幅达到51%,房企的发展重心已从规模增长转变为了“活下去”。根据行业形势的变化,为了确保公司能够穿越周期,碧桂园把经营的重心放在了资产负债表与利润表的平衡上,狠抓现金流管理、持续优化债务结构。上半年,该公司的权益回款率高达92%,经营性净现金流依然为正,净负债率降至48.1%,可动用现金余额为1479.8亿元,现金短债比为2,留足了安全垫以应对外部的不确定性。

作为获得监管部门认可的优质房企,上半年,碧桂园保持着全品种融资渠道畅通的领先优势,并且仍是行业中评级最高的民营房企之一。

根据贝壳研究院的测算,未来15年,我国住房需求仍有超过200亿平方米的巨量规模,房地产开发仍有较大的市场空间。碧桂园集团总裁莫斌也在此前的投资者会议中表示,虽然地产行业信心的恢复仍需要一段时间,但仍然会是一个在长效机制下健康发展、规模体量超十万亿规模的市场,活下来的企业将会有更大的机会。

保持地产主业稳健发展的同时,碧桂园亦积极探索新发展模式,全面升级发展战略,形成“高科技综合性企业”的清晰打法。截至2022年7月,该公司建筑机器人的累计应用施工已超1000万平方米,并对外参与广州、深圳、澳门等地多个市政重点项目的施工,上半年新成立的科技建造集团也将大力拓展外部的代管代建业务,助力建筑业高质量发展。

销售规模领先  权益可售货值达1.5万亿元   

过去一年,地产行业所发生的深度调整是近30年来从未有过的。按中国海外发展董事局主席颜建国的说法,当前的市场处于上下半场的转换期,转换期需要一段时间,包括行业出清,过程相当复杂,也是比较惨烈的。

中银证券的研究报告显示,上半年房企普遍业绩下滑严重。截至8月24日,80家房企公布了中报或中报业绩预告,48%的房企业绩预亏,仅8家(占比仅一成)净利润同比实现正增长。已经公布了中报或中报业绩预告的39家民企中,56%出现利润亏损,51%的央企国企虽然盈利但净利润同比负增长。

导致房企业绩集体下滑或亏损的原因包括受外部因素影响结算收入大幅减少,结转项目毛利低,资产减值计提规模增加,利息资本化减少、财务费用上升,合作项目增多致使少数股东损益占比提升,以及外汇波动造成净汇兑损失等。

在严峻的行业形势下,碧桂园的净利润也较去年同期有所下滑,但仍是行业内少数维持盈利状态的民营房企之一。

销售额方面,上半年,碧桂园的表现亦明显优于百强房企的平均水平,行业领先的地位稳固。据了解,碧桂园加速对部分三四线城市的项目货量布局的调整,在上半年的销售中,三四线城市的表现要比一二线城市好,销售占比也提升了1个百分点至69%。在该公司所布局的城市中,有155个城市的市占率超过5%,其中有17个城市的市占率高于20%。

莫斌认为,房地产市场从去年下半年下行到今天,已经在底部盘整,目前最重要的是市场信心的恢复,但应该不会这么快。他表示,碧桂园对未来市场有信心,把预算从今年6月份做到明年6月份,相信届时市场应该能恢复到健康发展的状态。

据惠誉统计,今年前7个月百强房企中有70家没有拿地,仍有实力新增土储的民营房企寥寥无几。碧桂园便是其中之一,上半年共获取了9个低溢价的新项目,78%分布于二线城市,权益比提升至91%,总体综合回报率达到27%。

业绩公告显示,截至6月底,碧桂园的权益可售货值达1.2161万亿元,另有潜在权益可售货值2917亿元,总权益可售资源合计约1.5万亿元。其中,96%位于常住人口50万人以上的区域,77%位于人口流入区域,75%位于五大都市圈。

惠誉认为,碧桂园的土地储备足够多元化,因此能够把握房地产市场未来回暖的机会。该公司对任一具体区域性市场的依赖度低于同业,受市场变动(如社交限制防疫政策)的影响较小,而且在多数竞争对手已离开的三线和四线城市具备强大实力,这也有助于其提升市场份额。

财务稳健   积极保交付、保刚兑

2020年,三道红线的出台纠偏了行业通过激进融资扩张规模的发展模式,受融资持续收紧的影响,近一年多来,遭遇流动性及信用危机的房企数量不断增加。但研究机构在盘点今年一些民企的表现后也发现,民营房企并没有像外界渲染得那么危险而脆弱,依然有一些民企保持着良好的经营韧性。

例如,碧桂园前瞻性的进行了降负债的安排,加强现金流管理,持续优化债务机构,使得公司在本轮周期中得以继续保持稳健的财务基本面。莫斌认为,在市场下行和市场筑底的过程中,企业最重要的工作是以现金流为核心,做好资产负债和利润表的平衡,保证公司能够活下去。

上半年,碧桂园的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保持平稳。总借贷余额较2021年底下降7.6%至2936.8亿元,综合融资成本保持平稳,其中境内融资成本从2019年底开始持续下降,至今年年中共累计下降1个基点至5.19%,剔除预收账款的资产负债率从2020年中期的81%降至72%,净负债率48.1%,连续多年保持在60%以下。权益现金回款1702.9亿元,权益回款率约92%,连续7年保持在90%以上区间,排在行业前列。经营性现金流净流入约52.5亿元,可动用现金余额1479.8亿元,现金短债比维持在2倍左右。

在融资端,碧桂园是监管机构重点支持的示范性房企,在今年境外资本市场几乎停滞的状态下,发行可转债折合 33.68 亿元,配售新股折合 24.1 亿元; 去年下半年至今,该公司境内发行公司债及中票合计61亿元、供应链 ABS 及 ABN 合 计87亿元,是目前为数不多能够进行全品种融资的民营房地产企业。据了解,在交易商协会和中债信用增信公司的支持下,该公司还在推进中票的发行,进一步稳定行业及公司的信用状况。

截至6月底,碧桂园依然保持领先同行的评级,仍是行业中评级最高的民营房企之一。易居中国执行总裁丁祖昱认为,未来优质民营房企的优势将继续扩大,尤其是示范民企,有望进一步降低融资成本,与其他房企拉开差距。

在财务稳健的基础上,碧桂园积极履行保刚兑、保交付的企业责任。据了解,2022年下半年,该公司在境外已无到期美元债,境内有两笔债达到可回售状态,合计40亿元。除此以外,下半年没有到期的直接融资。明年上半年,碧桂园合计有69亿元的公司债到期或达到回售状态,以及折合40亿元的美元债到期,偿债压力也不大。

今年上半年,因为“停工停贷”等风波的影响,保交楼成为了保民生、保社会稳定的重要政策要求,引起政府、金融机构、监管部门乃至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克而瑞认为,对房企而言,保交付既是社会责任的担当,也是销售阶段产品力的有力答卷,综合实力、竞争力的印证。今年上半年,碧桂园在214个城市如约交付1070批次超25万套房屋,覆盖全国30个省市、214个城市、780个区县,交付体量之大,交付范围广,堪称行业之最。其中,165个项目实现了“交付即交证”,为遭遇信任危机的房地产行业增添了信心。

莫斌强调,碧桂园对于未来的保交付、保债务刚兑仍然是充满信心。

建筑机器人应用施工超千万平方米

在明源研究院看来,规模庞大的商品房开发业务在当下的快速萎缩,的确很痛苦。但是另一方面,也有很多新企业、新业务,得到了巨大的发展机会。而且,从长远来看,这种变化是很积极的,整个行业正在蜕变出一个更多元、更有价值的全新格局。

在探索新发展模式、开辟新增长曲线方面,碧桂园布局的比很多同行都早,4年前就成立了广东博智林机器人有限公司,围绕地产主业开拓了科技智慧建造体系及上下游产业链等新业务赛道,向“高科技综合性企业”转型升级。

目前,博智林机器人已形成混凝土施工及修整、砌砖抹灰、内墙装饰等12个建筑机器人产品线,覆盖了结构施工、外墙施工、地下室施工、混凝土修整、装饰装修等多项建筑施工工序。截至2022年7月,该公司已有30款建筑机器人投入商业化应用,服务覆盖28个省份超550个项目;累计交付超1200台,累计应用施工超1000万平方米。

上半年,博智林机器人还参与了全国十三五铁路规划中的重要项目——中铁建工广州白云站项目的施工,获得相关合作伙伴的肯定。

基于智慧建造体系在碧桂园内部及外部应用取得的良好效果,6月份,该公司整合科技建造体系上下游关键内部资源,成立科技建筑集团,依托 BIM 数字化、新型装配式、建筑机器人自动施工等新技术、新体系,引领行业工业化、智能化水平跃迁,推动产业生态升级。

据了解,科技建筑集团已在北滘碧桂园凤凰台完成试点项目验证,进入全国首期100个样板工程项目试用阶段,未来将通过全面应用与总结,不断完善体系、迭代更新。后续,对内,科技建造集团将承接集团内部项目的总包及分包工程,同时大力拓展外部的代管代建等业务,包括保障房、商品房、政府公建、工业建筑、基础设施等工程。

明源地产研究院观察到,目前的土地市场,因为民营房企的缺席,大量自身不具备开发能力的金融机构、AMC,和政府、城投进场,成为重要的行业玩家,资方代建、政府代建需求呈现爆炸式增长,让代建企业规模迅速做大。该机构认为,作为轻资产业务,代建业务具有无负债、流动性强的特点,在当下的行业格局中,代建企业正在迎来巨大的规模增长机会。

分析人士表示,与传统建造体系相比,科技建造体系具有安全、低碳环保、高质量、高效率、经济效益佳等显者优势,能够助力建筑业高质量发展。凭借科技建筑集团的强大实力,代管代建有望成为碧桂园房地产主业的业务补充,以及企业转型升级、多元化探索、“轻重并举”发展的新着力点。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碧桂园

3.9k
  • 碧桂园3只境内债二度展期方案据悉获持有人通过
  • 碧桂园总裁莫斌:争取更多项目进入“白名单”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碧桂园上半年销售规模保持行业领先 权益可售货值1.5万亿元

8月30日,碧桂园发布的业绩公告显示,上半年公司录得了1623.6亿元的营业收入,实现股东应占核心净利润49.1亿元、净利润约19.1亿元。期内,该公司累计实现权益合同销售金额1851亿元,在第三方机构的统计中,无论是全口径销售额还是权益销售额,均稳居行业首位。

根据克而瑞的统计,上半年百强房企累计销售规模的同比降幅达到51%,房企的发展重心已从规模增长转变为了“活下去”。根据行业形势的变化,为了确保公司能够穿越周期,碧桂园把经营的重心放在了资产负债表与利润表的平衡上,狠抓现金流管理、持续优化债务结构。上半年,该公司的权益回款率高达92%,经营性净现金流依然为正,净负债率降至48.1%,可动用现金余额为1479.8亿元,现金短债比为2,留足了安全垫以应对外部的不确定性。

作为获得监管部门认可的优质房企,上半年,碧桂园保持着全品种融资渠道畅通的领先优势,并且仍是行业中评级最高的民营房企之一。

根据贝壳研究院的测算,未来15年,我国住房需求仍有超过200亿平方米的巨量规模,房地产开发仍有较大的市场空间。碧桂园集团总裁莫斌也在此前的投资者会议中表示,虽然地产行业信心的恢复仍需要一段时间,但仍然会是一个在长效机制下健康发展、规模体量超十万亿规模的市场,活下来的企业将会有更大的机会。

保持地产主业稳健发展的同时,碧桂园亦积极探索新发展模式,全面升级发展战略,形成“高科技综合性企业”的清晰打法。截至2022年7月,该公司建筑机器人的累计应用施工已超1000万平方米,并对外参与广州、深圳、澳门等地多个市政重点项目的施工,上半年新成立的科技建造集团也将大力拓展外部的代管代建业务,助力建筑业高质量发展。

销售规模领先  权益可售货值达1.5万亿元   

过去一年,地产行业所发生的深度调整是近30年来从未有过的。按中国海外发展董事局主席颜建国的说法,当前的市场处于上下半场的转换期,转换期需要一段时间,包括行业出清,过程相当复杂,也是比较惨烈的。

中银证券的研究报告显示,上半年房企普遍业绩下滑严重。截至8月24日,80家房企公布了中报或中报业绩预告,48%的房企业绩预亏,仅8家(占比仅一成)净利润同比实现正增长。已经公布了中报或中报业绩预告的39家民企中,56%出现利润亏损,51%的央企国企虽然盈利但净利润同比负增长。

导致房企业绩集体下滑或亏损的原因包括受外部因素影响结算收入大幅减少,结转项目毛利低,资产减值计提规模增加,利息资本化减少、财务费用上升,合作项目增多致使少数股东损益占比提升,以及外汇波动造成净汇兑损失等。

在严峻的行业形势下,碧桂园的净利润也较去年同期有所下滑,但仍是行业内少数维持盈利状态的民营房企之一。

销售额方面,上半年,碧桂园的表现亦明显优于百强房企的平均水平,行业领先的地位稳固。据了解,碧桂园加速对部分三四线城市的项目货量布局的调整,在上半年的销售中,三四线城市的表现要比一二线城市好,销售占比也提升了1个百分点至69%。在该公司所布局的城市中,有155个城市的市占率超过5%,其中有17个城市的市占率高于20%。

莫斌认为,房地产市场从去年下半年下行到今天,已经在底部盘整,目前最重要的是市场信心的恢复,但应该不会这么快。他表示,碧桂园对未来市场有信心,把预算从今年6月份做到明年6月份,相信届时市场应该能恢复到健康发展的状态。

据惠誉统计,今年前7个月百强房企中有70家没有拿地,仍有实力新增土储的民营房企寥寥无几。碧桂园便是其中之一,上半年共获取了9个低溢价的新项目,78%分布于二线城市,权益比提升至91%,总体综合回报率达到27%。

业绩公告显示,截至6月底,碧桂园的权益可售货值达1.2161万亿元,另有潜在权益可售货值2917亿元,总权益可售资源合计约1.5万亿元。其中,96%位于常住人口50万人以上的区域,77%位于人口流入区域,75%位于五大都市圈。

惠誉认为,碧桂园的土地储备足够多元化,因此能够把握房地产市场未来回暖的机会。该公司对任一具体区域性市场的依赖度低于同业,受市场变动(如社交限制防疫政策)的影响较小,而且在多数竞争对手已离开的三线和四线城市具备强大实力,这也有助于其提升市场份额。

财务稳健   积极保交付、保刚兑

2020年,三道红线的出台纠偏了行业通过激进融资扩张规模的发展模式,受融资持续收紧的影响,近一年多来,遭遇流动性及信用危机的房企数量不断增加。但研究机构在盘点今年一些民企的表现后也发现,民营房企并没有像外界渲染得那么危险而脆弱,依然有一些民企保持着良好的经营韧性。

例如,碧桂园前瞻性的进行了降负债的安排,加强现金流管理,持续优化债务机构,使得公司在本轮周期中得以继续保持稳健的财务基本面。莫斌认为,在市场下行和市场筑底的过程中,企业最重要的工作是以现金流为核心,做好资产负债和利润表的平衡,保证公司能够活下去。

上半年,碧桂园的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保持平稳。总借贷余额较2021年底下降7.6%至2936.8亿元,综合融资成本保持平稳,其中境内融资成本从2019年底开始持续下降,至今年年中共累计下降1个基点至5.19%,剔除预收账款的资产负债率从2020年中期的81%降至72%,净负债率48.1%,连续多年保持在60%以下。权益现金回款1702.9亿元,权益回款率约92%,连续7年保持在90%以上区间,排在行业前列。经营性现金流净流入约52.5亿元,可动用现金余额1479.8亿元,现金短债比维持在2倍左右。

在融资端,碧桂园是监管机构重点支持的示范性房企,在今年境外资本市场几乎停滞的状态下,发行可转债折合 33.68 亿元,配售新股折合 24.1 亿元; 去年下半年至今,该公司境内发行公司债及中票合计61亿元、供应链 ABS 及 ABN 合 计87亿元,是目前为数不多能够进行全品种融资的民营房地产企业。据了解,在交易商协会和中债信用增信公司的支持下,该公司还在推进中票的发行,进一步稳定行业及公司的信用状况。

截至6月底,碧桂园依然保持领先同行的评级,仍是行业中评级最高的民营房企之一。易居中国执行总裁丁祖昱认为,未来优质民营房企的优势将继续扩大,尤其是示范民企,有望进一步降低融资成本,与其他房企拉开差距。

在财务稳健的基础上,碧桂园积极履行保刚兑、保交付的企业责任。据了解,2022年下半年,该公司在境外已无到期美元债,境内有两笔债达到可回售状态,合计40亿元。除此以外,下半年没有到期的直接融资。明年上半年,碧桂园合计有69亿元的公司债到期或达到回售状态,以及折合40亿元的美元债到期,偿债压力也不大。

今年上半年,因为“停工停贷”等风波的影响,保交楼成为了保民生、保社会稳定的重要政策要求,引起政府、金融机构、监管部门乃至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克而瑞认为,对房企而言,保交付既是社会责任的担当,也是销售阶段产品力的有力答卷,综合实力、竞争力的印证。今年上半年,碧桂园在214个城市如约交付1070批次超25万套房屋,覆盖全国30个省市、214个城市、780个区县,交付体量之大,交付范围广,堪称行业之最。其中,165个项目实现了“交付即交证”,为遭遇信任危机的房地产行业增添了信心。

莫斌强调,碧桂园对于未来的保交付、保债务刚兑仍然是充满信心。

建筑机器人应用施工超千万平方米

在明源研究院看来,规模庞大的商品房开发业务在当下的快速萎缩,的确很痛苦。但是另一方面,也有很多新企业、新业务,得到了巨大的发展机会。而且,从长远来看,这种变化是很积极的,整个行业正在蜕变出一个更多元、更有价值的全新格局。

在探索新发展模式、开辟新增长曲线方面,碧桂园布局的比很多同行都早,4年前就成立了广东博智林机器人有限公司,围绕地产主业开拓了科技智慧建造体系及上下游产业链等新业务赛道,向“高科技综合性企业”转型升级。

目前,博智林机器人已形成混凝土施工及修整、砌砖抹灰、内墙装饰等12个建筑机器人产品线,覆盖了结构施工、外墙施工、地下室施工、混凝土修整、装饰装修等多项建筑施工工序。截至2022年7月,该公司已有30款建筑机器人投入商业化应用,服务覆盖28个省份超550个项目;累计交付超1200台,累计应用施工超1000万平方米。

上半年,博智林机器人还参与了全国十三五铁路规划中的重要项目——中铁建工广州白云站项目的施工,获得相关合作伙伴的肯定。

基于智慧建造体系在碧桂园内部及外部应用取得的良好效果,6月份,该公司整合科技建造体系上下游关键内部资源,成立科技建筑集团,依托 BIM 数字化、新型装配式、建筑机器人自动施工等新技术、新体系,引领行业工业化、智能化水平跃迁,推动产业生态升级。

据了解,科技建筑集团已在北滘碧桂园凤凰台完成试点项目验证,进入全国首期100个样板工程项目试用阶段,未来将通过全面应用与总结,不断完善体系、迭代更新。后续,对内,科技建造集团将承接集团内部项目的总包及分包工程,同时大力拓展外部的代管代建等业务,包括保障房、商品房、政府公建、工业建筑、基础设施等工程。

明源地产研究院观察到,目前的土地市场,因为民营房企的缺席,大量自身不具备开发能力的金融机构、AMC,和政府、城投进场,成为重要的行业玩家,资方代建、政府代建需求呈现爆炸式增长,让代建企业规模迅速做大。该机构认为,作为轻资产业务,代建业务具有无负债、流动性强的特点,在当下的行业格局中,代建企业正在迎来巨大的规模增长机会。

分析人士表示,与传统建造体系相比,科技建造体系具有安全、低碳环保、高质量、高效率、经济效益佳等显者优势,能够助力建筑业高质量发展。凭借科技建筑集团的强大实力,代管代建有望成为碧桂园房地产主业的业务补充,以及企业转型升级、多元化探索、“轻重并举”发展的新着力点。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