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星医药上半年经常性收益稳健增长,持续深化全球化运营能力

复星医药2022年中报显示,该公司的营收和扣非归母净利润在期内稳定增长。同期,基于公司多年的国际化运营实践,海外业务也成为其当前业绩增长的重要动力之一。

8月29日,复星医药公布今年上半年业绩报。数据显示,该公司于期内实现营收213.4亿元,同比增长25.88%;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18.62亿元,同比增长18.57%;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达18.2亿元,同比增长6.66%。

作为A股上市公司中体量数一数二的头部医药企业,复星医药能实现较为稳定的业绩增长主要得益于其各大业务板块的共同发力。复星医药当前直接运营的业务包括制药、医疗器械、医学诊断、医疗健康服务,并通过参股国药控股覆盖到医药商业领域。

具体到各大业务板块,复星医药的制药业务于期内实现143.27亿元,占比67.14%,同比增长16.97%;医疗器械与医学诊断业务实现营收40.43亿元,占比18.95%,同比增长42.51%;医疗健康服务实现营收29.18亿元,占比13.67%,同比增长58.24%。

近年来,集采常态化推进是引起医药公司制药板块业绩波动的最主要因素之一。面对变化,复星医药及时调整了公司产品结构,并增加了其产品储备。该公司半年报显示,今年年初,公司还将制药业务升级分设为创新药事业部、成熟产品及制造事业部和疫苗事业部。

复星医药董事长吴以芳表示,仿制药、创新药在经营逻辑上区别较大,并且,疫苗、器械和诊断业务都有其独特之处,公司通过业务划分,在每个领域均安排了一支优秀团队去运作,更能保证公司各板块的业绩增长;对于复星医药而言,最核心的业务始终要做好,而为了保障公司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公司要看到整个行业的成长压力,要储备更多的增长点。

吴以芳还表示,今年上半年,尽管国内疫情多点散发带来压力,复星医药持续推进创新转型,全面提速国际化布局,同时加强业务的分线聚焦,业绩实现稳健增长。复星医药的核心竞争力体现在开放式的研发生态、前瞻性的国际化布局、体系化的商业化团队等方面。

2022年上半年,复星医药的制药板块继续呈现产品结构优化态势,新产品上市带来的销售增长也成为了公司业绩增长的重要驱动力。该公司半年报显示,今年上半年,其新产品及次新品的收入贡献不俗,在制药业务中收入占比突破25%。其中,mRNA新冠疫苗复必泰持续面向港澳台地区供货,于期内实现港澳台地区销售800余万剂的成绩。

抗肿瘤及免疫调节核心产品领域,注射用曲妥珠单抗(汉曲优)在今年5月实现产能升级,上半年累计实现收入8.13亿元,同比增长150.15%;利妥昔单抗注射液(汉利康)上半年实现收入8.19亿元,新适应症类风湿关节炎(RA)于今年2月获批;马来酸阿伐曲泊帕片(苏可欣)上半年实现收入3.6亿元。另外,公司旗下的斯鲁利单抗注射液(汉斯状)于今年3月获批上市。

复星医药合营公司复星凯特的首个产品阿基仑赛注射液(奕凯达)作为国内首个获批上市的CAR-T细胞治疗产品,已经累计上市一年多。截至今年7月末,该产品已被列入44个省市的城市惠民保和超过50项商业保险,备案的治疗中心达近百家。

研发投入方面,今年上半年,复星医药的研发投入23.99亿元,同比增长22.77%。其中,研发费用18.18亿元,同比增长16.39%。制药业务研发投入为20.62亿元,同比增长16.04%,制药业务研发投入占制药业务收入的14.39%。 

与A股其他上市医药企业相比,复星医药的显著特征之一在于其是一家具有丰富国际化运营经验的公司。今年上半年,复星医药在中国大陆以外地区和其他国家收入达到75.92亿元,占营收比重达35.58%,同比提升4.92个百分点。

此前,复星医药已与凯特公司(Kite Pharma)、百欧恩泰(BioNTech)等多家全球知名跨国药企达成数十项国际项目合作,已成为全球知名跨国药企在国内的优选合作伙伴。而在今年上半年,复星医药与安进控股子公司就阿普米司特片(欧泰乐)和依特卡肽(Parsabiv)两款创新药物达成了在中国境内(不包括港澳台地区)的独家商业化授权许可合作,进一步丰富了该公司在非肿瘤领域的产品线。

阿普米司特片已于2021年8月获得国家药监局批准,是中国首个也是目前唯一一个获批用于斑块状银屑病治疗的口服磷酸二酯酶4(PDE4)抑制剂。

与此同时,复星医药控股子公司复宏汉霖在今年上半年与多家海外药企达成多款产品的许可协议,显示了复星医药业内领先的双向许可能力。

2月,复宏汉霖授予GetzPharma在亚非欧11个新兴市场对阿达木单抗注射液(汉达远)的独家商业化权益;5月,授予巴西药企Eurofarma在16个拉美地区国家对利妥昔单抗注射液(汉利康)、注射用曲妥珠单抗(汉曲优)、贝伐珠单抗注射液(汉贝泰)三款产品的商业化等权益;6月,授予Organon在除中国以外全球范围内对帕妥珠单抗生物类似药HLX11(重组抗HER2结构域II人源化单克隆抗体注射液)、地舒单抗生物类似药HLX14(重组抗RANKL全人单克隆抗体注射液)2款产品的独家商业化权益,Organon应依约支付合计至多可达5.38亿美元的首付款。

不仅仅是药物领域,在医疗器械和医学诊断领域,复星医药也体现出强大的国际化运营能力。其中,联营公司直观复星的达芬奇手术机器人正在积极推进本土化进程,以更好地深耕和服务中国市场,自去年10月创新中心落户上海后,今年8月,总投资超7亿元的直观复星总部及产业化基地项目在浦东张江科学城开工奠基。控股子公司复锐医疗科技(Sisram)、博毅雅(Breas)等的医疗器械业务已覆盖中国、美国、欧洲等主要地区,复星诊断的新冠核酸检测试剂盒、新冠抗原检测试剂盒已在十余个国家实现销售。

截至今年上半年,复星医药海外商业化团队超1400人,已在美国、非洲及欧洲搭建营销平台并实现向美国市场的制剂直接销售;海外员工总数达6099人,占集团员工总数16.7%。

此外,在新冠疫情在全球范围内持续的态势下,今年1月及3月,复星医药控股子公司复星医药产业先后获药品专利池组织(MPP)许可生产并向全球约定区域的中低收入国家供应默沙东新冠口服药Molnupiravir及辉瑞新冠口服药奈玛特韦(Nirmatrelvir)的仿制药和奈玛特韦/利托那韦(Ritonavir)组合,许可生产范围包括原料药及成品药,这也体现了复星医药在海外的生产、注册和供应链能力。

在国内,今年7月,复星医药控股子公司复星医药产业与真实生物订立协议,就双方联合开发并由复星医药产业独家商业化阿兹夫定等事宜建立战略合作,合作领域包括新冠病毒、艾滋病治疗及预防领域。阿兹夫定片是国内首款获批上市的口服小分子新冠肺炎药物,于今年7月25日获国家药监局应急附条件批准用于治疗普通型新冠肺炎成年患者。

当前,为进一步提高产品的成本竞争力,复星医药正在推进公司生产体系的整合。在国内,该公司正在建设两大综合制剂制造中心及三大原料药生产基地。在海外,Gland Pharma的多条注射剂生产线已通过美国、欧盟、日本、澳大利亚等主流法规市场GMP(药品生产和质量管理)认证,有望供应全球市场。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复星医药

3.4k
  • 公告快评|国际化不断深入,复星医药年度净利却减少36%,是何缘故?
  • 复星医药(600196.SH):2023年全年实现净利润23.86亿元,同比下降36.04%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复星医药上半年经常性收益稳健增长,持续深化全球化运营能力

复星医药2022年中报显示,该公司的营收和扣非归母净利润在期内稳定增长。同期,基于公司多年的国际化运营实践,海外业务也成为其当前业绩增长的重要动力之一。

8月29日,复星医药公布今年上半年业绩报。数据显示,该公司于期内实现营收213.4亿元,同比增长25.88%;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18.62亿元,同比增长18.57%;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达18.2亿元,同比增长6.66%。

作为A股上市公司中体量数一数二的头部医药企业,复星医药能实现较为稳定的业绩增长主要得益于其各大业务板块的共同发力。复星医药当前直接运营的业务包括制药、医疗器械、医学诊断、医疗健康服务,并通过参股国药控股覆盖到医药商业领域。

具体到各大业务板块,复星医药的制药业务于期内实现143.27亿元,占比67.14%,同比增长16.97%;医疗器械与医学诊断业务实现营收40.43亿元,占比18.95%,同比增长42.51%;医疗健康服务实现营收29.18亿元,占比13.67%,同比增长58.24%。

近年来,集采常态化推进是引起医药公司制药板块业绩波动的最主要因素之一。面对变化,复星医药及时调整了公司产品结构,并增加了其产品储备。该公司半年报显示,今年年初,公司还将制药业务升级分设为创新药事业部、成熟产品及制造事业部和疫苗事业部。

复星医药董事长吴以芳表示,仿制药、创新药在经营逻辑上区别较大,并且,疫苗、器械和诊断业务都有其独特之处,公司通过业务划分,在每个领域均安排了一支优秀团队去运作,更能保证公司各板块的业绩增长;对于复星医药而言,最核心的业务始终要做好,而为了保障公司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公司要看到整个行业的成长压力,要储备更多的增长点。

吴以芳还表示,今年上半年,尽管国内疫情多点散发带来压力,复星医药持续推进创新转型,全面提速国际化布局,同时加强业务的分线聚焦,业绩实现稳健增长。复星医药的核心竞争力体现在开放式的研发生态、前瞻性的国际化布局、体系化的商业化团队等方面。

2022年上半年,复星医药的制药板块继续呈现产品结构优化态势,新产品上市带来的销售增长也成为了公司业绩增长的重要驱动力。该公司半年报显示,今年上半年,其新产品及次新品的收入贡献不俗,在制药业务中收入占比突破25%。其中,mRNA新冠疫苗复必泰持续面向港澳台地区供货,于期内实现港澳台地区销售800余万剂的成绩。

抗肿瘤及免疫调节核心产品领域,注射用曲妥珠单抗(汉曲优)在今年5月实现产能升级,上半年累计实现收入8.13亿元,同比增长150.15%;利妥昔单抗注射液(汉利康)上半年实现收入8.19亿元,新适应症类风湿关节炎(RA)于今年2月获批;马来酸阿伐曲泊帕片(苏可欣)上半年实现收入3.6亿元。另外,公司旗下的斯鲁利单抗注射液(汉斯状)于今年3月获批上市。

复星医药合营公司复星凯特的首个产品阿基仑赛注射液(奕凯达)作为国内首个获批上市的CAR-T细胞治疗产品,已经累计上市一年多。截至今年7月末,该产品已被列入44个省市的城市惠民保和超过50项商业保险,备案的治疗中心达近百家。

研发投入方面,今年上半年,复星医药的研发投入23.99亿元,同比增长22.77%。其中,研发费用18.18亿元,同比增长16.39%。制药业务研发投入为20.62亿元,同比增长16.04%,制药业务研发投入占制药业务收入的14.39%。 

与A股其他上市医药企业相比,复星医药的显著特征之一在于其是一家具有丰富国际化运营经验的公司。今年上半年,复星医药在中国大陆以外地区和其他国家收入达到75.92亿元,占营收比重达35.58%,同比提升4.92个百分点。

此前,复星医药已与凯特公司(Kite Pharma)、百欧恩泰(BioNTech)等多家全球知名跨国药企达成数十项国际项目合作,已成为全球知名跨国药企在国内的优选合作伙伴。而在今年上半年,复星医药与安进控股子公司就阿普米司特片(欧泰乐)和依特卡肽(Parsabiv)两款创新药物达成了在中国境内(不包括港澳台地区)的独家商业化授权许可合作,进一步丰富了该公司在非肿瘤领域的产品线。

阿普米司特片已于2021年8月获得国家药监局批准,是中国首个也是目前唯一一个获批用于斑块状银屑病治疗的口服磷酸二酯酶4(PDE4)抑制剂。

与此同时,复星医药控股子公司复宏汉霖在今年上半年与多家海外药企达成多款产品的许可协议,显示了复星医药业内领先的双向许可能力。

2月,复宏汉霖授予GetzPharma在亚非欧11个新兴市场对阿达木单抗注射液(汉达远)的独家商业化权益;5月,授予巴西药企Eurofarma在16个拉美地区国家对利妥昔单抗注射液(汉利康)、注射用曲妥珠单抗(汉曲优)、贝伐珠单抗注射液(汉贝泰)三款产品的商业化等权益;6月,授予Organon在除中国以外全球范围内对帕妥珠单抗生物类似药HLX11(重组抗HER2结构域II人源化单克隆抗体注射液)、地舒单抗生物类似药HLX14(重组抗RANKL全人单克隆抗体注射液)2款产品的独家商业化权益,Organon应依约支付合计至多可达5.38亿美元的首付款。

不仅仅是药物领域,在医疗器械和医学诊断领域,复星医药也体现出强大的国际化运营能力。其中,联营公司直观复星的达芬奇手术机器人正在积极推进本土化进程,以更好地深耕和服务中国市场,自去年10月创新中心落户上海后,今年8月,总投资超7亿元的直观复星总部及产业化基地项目在浦东张江科学城开工奠基。控股子公司复锐医疗科技(Sisram)、博毅雅(Breas)等的医疗器械业务已覆盖中国、美国、欧洲等主要地区,复星诊断的新冠核酸检测试剂盒、新冠抗原检测试剂盒已在十余个国家实现销售。

截至今年上半年,复星医药海外商业化团队超1400人,已在美国、非洲及欧洲搭建营销平台并实现向美国市场的制剂直接销售;海外员工总数达6099人,占集团员工总数16.7%。

此外,在新冠疫情在全球范围内持续的态势下,今年1月及3月,复星医药控股子公司复星医药产业先后获药品专利池组织(MPP)许可生产并向全球约定区域的中低收入国家供应默沙东新冠口服药Molnupiravir及辉瑞新冠口服药奈玛特韦(Nirmatrelvir)的仿制药和奈玛特韦/利托那韦(Ritonavir)组合,许可生产范围包括原料药及成品药,这也体现了复星医药在海外的生产、注册和供应链能力。

在国内,今年7月,复星医药控股子公司复星医药产业与真实生物订立协议,就双方联合开发并由复星医药产业独家商业化阿兹夫定等事宜建立战略合作,合作领域包括新冠病毒、艾滋病治疗及预防领域。阿兹夫定片是国内首款获批上市的口服小分子新冠肺炎药物,于今年7月25日获国家药监局应急附条件批准用于治疗普通型新冠肺炎成年患者。

当前,为进一步提高产品的成本竞争力,复星医药正在推进公司生产体系的整合。在国内,该公司正在建设两大综合制剂制造中心及三大原料药生产基地。在海外,Gland Pharma的多条注射剂生产线已通过美国、欧盟、日本、澳大利亚等主流法规市场GMP(药品生产和质量管理)认证,有望供应全球市场。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