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遍地开花的音乐节与被忽略的残障人士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遍地开花的音乐节与被忽略的残障人士

残障人士也应拥有享受音乐节的权利。

文|音乐先声 尹菊

编辑|范志辉

想象一下,当你无法享受音乐现场演出,或近距离与你喜欢的音乐人接触,仅仅是因为:

难以获得现场音乐的资讯信息;

无法顺利预定现场音乐活动门票;

在现场音乐场馆配套设施使用上有障碍;

无法沉浸式体验现场音乐;

难以负担现场音乐门票及路费;

没有可正常使用的厕所……

事实上,残障群体时常遭遇上述困境,被音乐现场“拒之门外”。数据显示,目前残疾人占全球人口总数的15%,而我国的残疾人总数在8500万以上,其中视障人士超1700万。

在诸多因素影响下,他们无法像普通人一样顺利进入音乐现场,充分享受现场音乐体验。

为了让残障群体感受音乐现场的独特魅力,越来越多的公益机构、音乐公司、从业者成为无障碍音乐现场的推动者,通过构建无障碍环境、提供一系列现场支持等方式,使残障人士进入音乐现场成为现实。

残障人士如何进入音乐现场?

音乐是每个人都能参与其中的艺术,每个想体验的人都应该得到这个机会。然而,在音乐节、livehouse、剧场、演唱会等演出场景里,我们却鲜少看见残障群体的身影。

2020年8月1日,视障博主@盲探-小龙蛋 曾在视频中分享了一次自己坐没有语音播报和盲文标识电梯时的不便经历,却遭到网友们诸如“残疾人就别出门了”、 “没必要为了个别人去改变所有”的评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部分残障群体的生存状况。

出门尚且困难重重,更何况进入音乐现场呢?

美国公益组织Accessible Festivals创始人Austin Whitney便是一名残障人士。Austin Whitney表示,音乐节的体验让瘫痪的他第一次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但也因为残障遇到了诸多不便。这样的经历也让他意识到,还有很多像他一样的残障人士对现场音乐有热烈需求,但他们很难进入音乐现场。

让残障人士能够与普通人一样,参与音乐节、到现场欣赏表演,也成为了他创立Accessible Festivals的初衷。

自2014年来,Austin Whitney和团队提出了大量方案改善残障群体的音乐现场体验,如创办首个感官友好型音乐节(Inclusion Festival),为盲人群体设置盲文时间、提供个人定向服务等。近日,为纪念现场音乐行业的无障碍顾问Dan Grover,他们推出了一项门票资助计划,向残障人士及其亲人提供Electric Daisy Carnival、Lollapalooza、Rolling Loud等知名音乐节的免费通行证,鼓励残障群体走出家门。

类似Accessible Festivals这样的公益组织和相关尝试还有很多。

比如,在印度各地举办的NH7 Weekend音乐节则为存在行动障碍的残障人士提供了“私人助理”门票(“personal assistant” tickets),可以提供一名指定的志愿者陪同参加者进入现场,更直接地解决残障人士面临的障碍。同样地,英国里丁/利兹音乐节和怀特岛音乐节开创了“二合一门票计划”(the two-for-one ticket scheme),允许残障人士有随同伙伴,而无需付费额外的门票。

实际上,除了经济上的帮助外,识别并帮助残障群体消除进入音乐现场的障碍,更需要实用的科普知识,以保障音乐现场体验是足够人性化的、友好的和兼具包容性的。

比如,英国公益机构“态度决定一切”(Attitude Is Everything)就十分注重和业界合作,为残障人士提供全面清晰的无障碍信息。该公益机构成立了票务无障碍联盟,由40多家行业组织、票务公司、场馆和活动公司组成,为残障音乐爱好者解决预订现场音乐活动门票时遇到的问题与歧视。

同时,Attitude Is Everything还针对乐队和活动主办方设计了一本《无障碍指南》实用小册子,为他们提供了设置无障碍场馆、制作无障碍宣传单等具体方案。同时,该机构与英国文化协会合作,将这些指南翻译成其他11种语言,对各地残障音乐迷的音乐现场体验产生重大而持久的影响。

此外,美国很多知名音乐节都落实无障碍音乐现场要求。诸如Bonnaroo、Firefly、Lollapalooza等音乐节,都为残障群体提供丰富的资源,帮助乐迷获得最佳的体验。其中,无障碍观看区域、无障碍停车场、轮椅充电站、无障碍班车服务、辅助听力设备等基本上是标配。

值得一提的是,前文所提的Accessible Festivals等公益组织便拥有大量的手译师资源,通过与各大音乐节主办方达成合作,让听障乐迷也能够听懂音乐。

无论年轻还是年老,无论出身如何,身体健全或是智力受损——任何人都不应该因为自己的不同而被排斥在外。

让我们在更多现场相遇

也许有人要问,让残障群体进入音乐现场有那么重要吗?

答案是肯定的。

对于普通人来说,这可能是一次简单的文化娱乐活动;但对于他们中的绝大多数而言,这是参与世界的选项——本该属于他们的选项。

在Accessible Festivals组织官网首页,很明确地回答了为什么要让残障群体参与音乐活动、享受音乐现场。它引用了美国音乐治疗协会 (AMTA) 对同行评审研究期刊进行分析后得出结论,强调音乐可以帮助残障人士减轻压力、增强记忆力、改善沟通、加强感觉处理和运动技能。

除了日益被接受的疗愈作用外,音乐对于残障群体而言,更多地意味着渴望与平等。音乐作为赋能艺术,能够更好地重建残障人士的生活,而残障人士能够顺利进入音乐现场,意味着他们能够有尊严、平等、充分地参与社会,做自己热爱的事情。在此前报道中,视障人士“秋池”便是透过周云蓬意识到,“盲人也可以不被按摩店和规则收编,可以这样地生活。”

这不仅仅是乐迷的胜利,还是音乐人的胜利。

首先,无障碍音乐科技的尝试使残障群体的音乐渴望变成现实。例如,音乐人John Kelly研发了属于残障人士的凯利吉他,专业乐手Clarence Adoo用Hi Note电子乐器重新为大家演奏。因为这些无障碍音乐科技,他们得以打破残障的限制,通过音乐表达自己,与他人产生联结。

在对音乐的渴望下,我们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残障音乐人站上舞台。

比如,Grateful Dead乐队吉他手Jerry Garcia幼年时因意外被哥哥手上的斧头砍中右手的中指,从此他右手的中指只剩一个指节,但是他却成了Grateful Dead 的吉他手,还被滚石杂志选为“一百名当今最优秀吉他手”的第十三名,以优秀的演奏技巧启发了无数的吉他手。

可见,残障群体进入现场不仅仅意味着成为观众,还被鼓励将音乐作为行动方法进行发声与创作。

据音乐先声了解,欧洲很多国家都设立了以包容性艺术为发展方向的非营利艺术节,支持残障艺术家的作品展示,促进全球残疾艺术家和观众更多地接触艺术,从事相关工作。例如瓦伦西亚的“10 Sentidos”音乐节,将残障人士作为表达主体,通过支持残障艺术家的作品反映社会问题。

其次,残障群体走进音乐现场在更大意义上意味着一种“看见”,看见则意味着改变。

虽然音乐产业在多元化和包容性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歧视依然存在。根据《2020年英国音乐劳动力多元化的调查报告》显示,音乐行业五分之一的残障人士在工作中面临歧视。英国音乐行业协会UK Music也极力呼吁行业改变,确保那些因为害怕受到歧视而不进入音乐现场,或不申请音乐行业工作的残障人士得到平等的机会。

如何对待少数人,才是这个社会真正的底色。让残障群体在更多音乐现场相遇,是一场所有人受益的变革。

尤为重要的是,它形成了包容残障人士再到包容所有人的良性循环理念。诸如英格兰举办的Chase音乐节,让整个社区参与进来,帮助打破与残障相关的文化障碍和刻板印象。

正如音乐节创始人所言,这个节日是为整个社区而设的,它更大的意义在于让更广泛的人群真正理解无障碍和包容性。

结语

在危机与困顿中,残障人士走出去,意味着是一件很难抉择的事情。摇摆不定,是大多数人的常态。

在世界各国的案例中,我们看到音乐现场包容性和无障碍音乐现场的积极探索。通过这些实践探索,残障群体不再摇摆不定,真正走了出去。这是物理意义上的走出家门,更是精神意义上的走出困境。

其实,中国的音乐现场也开始重视残障人士的音乐体验。据摩登天空向音乐先声提到, Modernsky Lab一般会给残障人士开辟绿色通道,预留楼上的观演位以及座位,并配备了专门的无障碍洗手间。而疆进酒liveshouse主理人也对音乐先声表示,场地有针对残障人士的无障碍支持,并且有残障人士来也会进行协助。

不过,据我们所了解,虽然liveshouse等室内场景已经基本可以满足残障人士的观演需求,但在遍地开花的音乐节等室外场景,残障人士似乎被遗忘了,还没有像国外一样完善的无障碍环境设置,从购票、出行到饮食、看演出、露营等各个环节,依然困难重重。

但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现场演出环境的逐步完善,“为所有人的艺术”、“为所有人的音乐现场”,将不再只是一句口号。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遍地开花的音乐节与被忽略的残障人士

残障人士也应拥有享受音乐节的权利。

文|音乐先声 尹菊

编辑|范志辉

想象一下,当你无法享受音乐现场演出,或近距离与你喜欢的音乐人接触,仅仅是因为:

难以获得现场音乐的资讯信息;

无法顺利预定现场音乐活动门票;

在现场音乐场馆配套设施使用上有障碍;

无法沉浸式体验现场音乐;

难以负担现场音乐门票及路费;

没有可正常使用的厕所……

事实上,残障群体时常遭遇上述困境,被音乐现场“拒之门外”。数据显示,目前残疾人占全球人口总数的15%,而我国的残疾人总数在8500万以上,其中视障人士超1700万。

在诸多因素影响下,他们无法像普通人一样顺利进入音乐现场,充分享受现场音乐体验。

为了让残障群体感受音乐现场的独特魅力,越来越多的公益机构、音乐公司、从业者成为无障碍音乐现场的推动者,通过构建无障碍环境、提供一系列现场支持等方式,使残障人士进入音乐现场成为现实。

残障人士如何进入音乐现场?

音乐是每个人都能参与其中的艺术,每个想体验的人都应该得到这个机会。然而,在音乐节、livehouse、剧场、演唱会等演出场景里,我们却鲜少看见残障群体的身影。

2020年8月1日,视障博主@盲探-小龙蛋 曾在视频中分享了一次自己坐没有语音播报和盲文标识电梯时的不便经历,却遭到网友们诸如“残疾人就别出门了”、 “没必要为了个别人去改变所有”的评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部分残障群体的生存状况。

出门尚且困难重重,更何况进入音乐现场呢?

美国公益组织Accessible Festivals创始人Austin Whitney便是一名残障人士。Austin Whitney表示,音乐节的体验让瘫痪的他第一次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但也因为残障遇到了诸多不便。这样的经历也让他意识到,还有很多像他一样的残障人士对现场音乐有热烈需求,但他们很难进入音乐现场。

让残障人士能够与普通人一样,参与音乐节、到现场欣赏表演,也成为了他创立Accessible Festivals的初衷。

自2014年来,Austin Whitney和团队提出了大量方案改善残障群体的音乐现场体验,如创办首个感官友好型音乐节(Inclusion Festival),为盲人群体设置盲文时间、提供个人定向服务等。近日,为纪念现场音乐行业的无障碍顾问Dan Grover,他们推出了一项门票资助计划,向残障人士及其亲人提供Electric Daisy Carnival、Lollapalooza、Rolling Loud等知名音乐节的免费通行证,鼓励残障群体走出家门。

类似Accessible Festivals这样的公益组织和相关尝试还有很多。

比如,在印度各地举办的NH7 Weekend音乐节则为存在行动障碍的残障人士提供了“私人助理”门票(“personal assistant” tickets),可以提供一名指定的志愿者陪同参加者进入现场,更直接地解决残障人士面临的障碍。同样地,英国里丁/利兹音乐节和怀特岛音乐节开创了“二合一门票计划”(the two-for-one ticket scheme),允许残障人士有随同伙伴,而无需付费额外的门票。

实际上,除了经济上的帮助外,识别并帮助残障群体消除进入音乐现场的障碍,更需要实用的科普知识,以保障音乐现场体验是足够人性化的、友好的和兼具包容性的。

比如,英国公益机构“态度决定一切”(Attitude Is Everything)就十分注重和业界合作,为残障人士提供全面清晰的无障碍信息。该公益机构成立了票务无障碍联盟,由40多家行业组织、票务公司、场馆和活动公司组成,为残障音乐爱好者解决预订现场音乐活动门票时遇到的问题与歧视。

同时,Attitude Is Everything还针对乐队和活动主办方设计了一本《无障碍指南》实用小册子,为他们提供了设置无障碍场馆、制作无障碍宣传单等具体方案。同时,该机构与英国文化协会合作,将这些指南翻译成其他11种语言,对各地残障音乐迷的音乐现场体验产生重大而持久的影响。

此外,美国很多知名音乐节都落实无障碍音乐现场要求。诸如Bonnaroo、Firefly、Lollapalooza等音乐节,都为残障群体提供丰富的资源,帮助乐迷获得最佳的体验。其中,无障碍观看区域、无障碍停车场、轮椅充电站、无障碍班车服务、辅助听力设备等基本上是标配。

值得一提的是,前文所提的Accessible Festivals等公益组织便拥有大量的手译师资源,通过与各大音乐节主办方达成合作,让听障乐迷也能够听懂音乐。

无论年轻还是年老,无论出身如何,身体健全或是智力受损——任何人都不应该因为自己的不同而被排斥在外。

让我们在更多现场相遇

也许有人要问,让残障群体进入音乐现场有那么重要吗?

答案是肯定的。

对于普通人来说,这可能是一次简单的文化娱乐活动;但对于他们中的绝大多数而言,这是参与世界的选项——本该属于他们的选项。

在Accessible Festivals组织官网首页,很明确地回答了为什么要让残障群体参与音乐活动、享受音乐现场。它引用了美国音乐治疗协会 (AMTA) 对同行评审研究期刊进行分析后得出结论,强调音乐可以帮助残障人士减轻压力、增强记忆力、改善沟通、加强感觉处理和运动技能。

除了日益被接受的疗愈作用外,音乐对于残障群体而言,更多地意味着渴望与平等。音乐作为赋能艺术,能够更好地重建残障人士的生活,而残障人士能够顺利进入音乐现场,意味着他们能够有尊严、平等、充分地参与社会,做自己热爱的事情。在此前报道中,视障人士“秋池”便是透过周云蓬意识到,“盲人也可以不被按摩店和规则收编,可以这样地生活。”

这不仅仅是乐迷的胜利,还是音乐人的胜利。

首先,无障碍音乐科技的尝试使残障群体的音乐渴望变成现实。例如,音乐人John Kelly研发了属于残障人士的凯利吉他,专业乐手Clarence Adoo用Hi Note电子乐器重新为大家演奏。因为这些无障碍音乐科技,他们得以打破残障的限制,通过音乐表达自己,与他人产生联结。

在对音乐的渴望下,我们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残障音乐人站上舞台。

比如,Grateful Dead乐队吉他手Jerry Garcia幼年时因意外被哥哥手上的斧头砍中右手的中指,从此他右手的中指只剩一个指节,但是他却成了Grateful Dead 的吉他手,还被滚石杂志选为“一百名当今最优秀吉他手”的第十三名,以优秀的演奏技巧启发了无数的吉他手。

可见,残障群体进入现场不仅仅意味着成为观众,还被鼓励将音乐作为行动方法进行发声与创作。

据音乐先声了解,欧洲很多国家都设立了以包容性艺术为发展方向的非营利艺术节,支持残障艺术家的作品展示,促进全球残疾艺术家和观众更多地接触艺术,从事相关工作。例如瓦伦西亚的“10 Sentidos”音乐节,将残障人士作为表达主体,通过支持残障艺术家的作品反映社会问题。

其次,残障群体走进音乐现场在更大意义上意味着一种“看见”,看见则意味着改变。

虽然音乐产业在多元化和包容性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歧视依然存在。根据《2020年英国音乐劳动力多元化的调查报告》显示,音乐行业五分之一的残障人士在工作中面临歧视。英国音乐行业协会UK Music也极力呼吁行业改变,确保那些因为害怕受到歧视而不进入音乐现场,或不申请音乐行业工作的残障人士得到平等的机会。

如何对待少数人,才是这个社会真正的底色。让残障群体在更多音乐现场相遇,是一场所有人受益的变革。

尤为重要的是,它形成了包容残障人士再到包容所有人的良性循环理念。诸如英格兰举办的Chase音乐节,让整个社区参与进来,帮助打破与残障相关的文化障碍和刻板印象。

正如音乐节创始人所言,这个节日是为整个社区而设的,它更大的意义在于让更广泛的人群真正理解无障碍和包容性。

结语

在危机与困顿中,残障人士走出去,意味着是一件很难抉择的事情。摇摆不定,是大多数人的常态。

在世界各国的案例中,我们看到音乐现场包容性和无障碍音乐现场的积极探索。通过这些实践探索,残障群体不再摇摆不定,真正走了出去。这是物理意义上的走出家门,更是精神意义上的走出困境。

其实,中国的音乐现场也开始重视残障人士的音乐体验。据摩登天空向音乐先声提到, Modernsky Lab一般会给残障人士开辟绿色通道,预留楼上的观演位以及座位,并配备了专门的无障碍洗手间。而疆进酒liveshouse主理人也对音乐先声表示,场地有针对残障人士的无障碍支持,并且有残障人士来也会进行协助。

不过,据我们所了解,虽然liveshouse等室内场景已经基本可以满足残障人士的观演需求,但在遍地开花的音乐节等室外场景,残障人士似乎被遗忘了,还没有像国外一样完善的无障碍环境设置,从购票、出行到饮食、看演出、露营等各个环节,依然困难重重。

但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现场演出环境的逐步完善,“为所有人的艺术”、“为所有人的音乐现场”,将不再只是一句口号。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