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著名科幻小说家、《三体》作者刘慈欣向数娱梦工厂表示, “目前中国可以保持创作的科幻作家数量仅仅只有30人左右,而科幻IP的授权金价格相比于五年前保守算来增加了10倍,交易频率也变的更高了。”
8月21日上午9时,第74届雨果奖颁奖典礼在美国堪萨斯城举行,继去年刘慈欣《三体》获奖之后,今年80后科幻作家郝景芳凭借《北京折叠》再次夺得雨果奖。
虽然有《三体》和《北京折叠》两部科幻大作先后斩获国际一流大奖,但中国的科幻IP的创作土壤却并不能让外界感到乐观。
“目前中国可以保持创作的科幻作家数量仅仅只有30人左右,而科幻IP的授权金价格相比于五年前保守算来增加了10倍,交易频率也变的更高了。”8月22日,中国著名科幻小说家、《三体》作者刘慈欣在接受数娱梦工厂采访时感慨说。
目前,《北京折叠》已经收入进小说合集出版,而影视版权则已经卖给了一名韩裔美国人。
《北京折叠》全文仅2万余字,讲述了未来阶层固化之后的北京,时空被分成三个空间供上中下三个阶层的人使用,时空作为刚性资源被按照阶层等级递减分配。每过 24 小时,北京就会翻转、折叠,以使三个空间的人物理隔绝,穿越阶层被视为非法行为。在这样的背景下,郝景芳讲了一个来自第三空间的清洁工老刀因为穿越空间所经历的传奇的一天。
有趣的是,《北京折叠》的译者刘宇昆同样是《三体》的英文译者。刘宇昆现居美国,本人也是一名出色的科幻小说家,同时是第一个获得星云奖和雨果奖两个世界科幻小说大奖的华裔作家。在《三体》和《北京折叠》的获奖过程中,刘宇昆的国际化翻译在中国科幻作品屡获大奖的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那么,从《三体》到《北京折叠》,中国科幻作品屡获大奖之后,是否意味着科幻IP即将迎来新的风口呢?
雨果奖的背后华裔力量
说起《北京折叠》收获雨果奖的经历,译者刘宇昆所贡献的专业和国际化的翻译同样颇为重要。事实上在此之前,刘宇昆此前翻译的《丽江的鱼儿们》,《三体》都曾获奖(《丽江的鱼儿们》曾获第二届科幻奇幻翻译奖最佳短篇奖,《三体》获得第73届雨果奖的最佳长篇故事奖)。
刘宇昆出生于 1976 年,英文名Ken Liu,8岁时随家人迁居美国,后来考进哈佛大学学习英美文学,同时跨学科选修了计算机课程,毕业后做了一名软件工程师。再后来,他考取哈佛法学院,现在波士顿从事诉讼顾问工作,专攻高科技专利案件。
(图为刘宇昆)
业余时间的刘宇昆是一名科幻作家,代表作品为《手中纸、心中爱》和《物哀》。正是前作使得刘宇昆同时获得了星云奖短篇故事奖和雨果奖的最佳短片故事奖,也是第一个获得星云奖和雨果奖两个世界科幻小说大奖的华裔作家。
从2011年起,刘宇昆开始帮助国内科幻作家陈揪帆翻译作品,首部作品便是后来获奖的《丽江的鱼儿们》。之后刘宇昆又在接下来的数年中翻译了包括《三体》在内的4部长篇科幻小说和包括《北京折叠》在内的40余部中短篇科幻小说。
截至目前,刘宇昆仍是中国科幻中译英的过程中最好的译者。现在的刘宇昆不仅自己在做翻译,还积极推动发展中文科幻的英文翻译渠道,同时帮忙启动了 Clarkesworld 杂志的中文科幻项目。
科幻IP的中国现状:头部内容5年涨10倍
随着中国科幻作品屡获国际大奖,科幻IP市场也迎来了新的变化:一线科幻作家的作品被哄抢,交易频率和授权金价格水涨船高;而网文泛科幻IP市场热度则十分稳定,甚至还存在被看空的可能。两级分化日益严重。
上一届雨果奖得主刘慈欣告诉数娱梦工厂,目前全国保持创作的科幻作家数量仅在30人左右。与此同时,科幻IP的授权金价格相比于五年前保守算来增加了10倍,交易频率也变得更频繁。
在这种情况下,头部科幻IP的影视化进程从2014年下半年开始便呈现加速之势,且清一色采取了高举高打的电影策略。
2014年11月,中影以电影项目推介会的形式公布了刘慈欣作品《流浪地球》、《微纪元》和《超新星纪元》的电影改编计划,投资金额均超过4000万美元
2015年4月,游族影业召开《三体》发布会,并于更早之前的3月18日正式启动《三体》的拍摄计划
2016年6月,元力影业宣布将投资20亿打造青少年科幻片,而启动IP便是墨熊的《混沌之城》,据悉,该片由刘慈欣担任监制
而刘慈欣认为,科幻IP会面向更多的媒体形式,除了电影,未来的方向还包括电视、网剧、VR、游戏、舞台剧等等。
值得关注的是,在创作门槛更低的网文泛科幻领域,IP市场的交易热度则十分稳定。
天下书盟的版权运营总监何旻在接受数娱梦工厂采访时认为,网文泛科幻IP的内容出口是电视剧,网剧和网大,这与头部科幻IP的电影操作策略截然不同。
“电视剧受广电总局的政策影响明显,例如随着弘扬主旋律的政策出台,下半年电视剧的创作风潮普遍转向正剧,对于泛科幻IP需求下降。而网剧和网大的创作发行则主要受公司风格和制片成本的影响,市场较为稳定。因此,在网剧和网大增量不大,电视剧创作转移的过程中,网文泛科幻IP反而存在被看空的风险。” 何旻表示。
3动画能否超越真人剧成为科幻IP的乐土?
如果仔细观察中国头部科幻IP的开发之路,不论是《三体》还是《混沌之城》,往往走的是由小说到电影的直接开发路径,其实在小说和电影中间仍有巨大的产业空间。
许多行业资深人士认为,动画相比真人剧更有望成为科幻IP孵化的关键一环。因为相比真人剧而言,动画由于摆脱了真人和现实场景的束缚,反而能够在科幻IP的改编上具有更高的性价比和可实现性。例如日本的《攻壳机动队》、《来自新世界》等知名科幻IP均是从动画起家。
著名科幻动画《纳米核心》的出品方、海岸线动画CEO鲁俊向数娱梦工厂表示:“以动画为载体进行科幻IP的连载具有更强的粘性,后期爆发力也更强,例如日本的《攻壳机动队》。此外,动画观众接纳度也更高。对于中国主流观众的现状而言,对于真人科幻剧这一载体的认知尚未建立起来,仍属小众范畴。而科幻题材作品在二次元中的观众教育已经完善,实现风险更低。”
事实上,目前国内在真人科幻网剧/网大的制作过程中,已经暴露出制作成本过高,特效不达标等多种问题。此前游族影业出品,投资过亿的《三体》电影,正是由于各种问题导致延期。
科幻动画大作、《双月之城》出品方龙沧文化CEO黄汇欣在接受数娱梦工厂采访时认为,通过动画载体能够突破科幻IP在剧作上的两大瓶颈:一为高视觉特效成本的瓶颈,二为持续产出效率的瓶颈。前者能够在相同视觉特效前提下,实现制作成本更低;后者则保证了这种效率的稳定性,且剧集可持续更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