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针锋相对:北约对北溪事件发警告,俄直言美国是受益方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针锋相对:北约对北溪事件发警告,俄直言美国是受益方

默克尔罕见发声,各国应该认真对待普京的话。

2022年9月28日,瑞典经济区的“北溪”2号天然气管道泄漏的气体正在释放。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记者 | 安晶

北溪天然气管道泄漏事件持续发酵。当地时间9月29日,瑞典确认,除了此前公布的三处泄漏点外,还发现了第四处泄漏点。

由于天然气仍在泄漏中,调查人员依然无法前往现场对管道进行检查。但西方与俄罗斯已经开始舆论战。

北约发表声明认为北溪管道遭到蓄意破坏,警告破坏北约成员国基建的行为将遭到北约一致回应。

俄罗斯则称管道泄漏点位于美国情报机构控制的区域,指责只有美国能从北溪事件中获益。俄罗斯总统普京则将北溪管道泄漏称为“国际恐怖主义”行为。

眼看西方与俄罗斯关系进一步恶化,德国前总理默克尔也罕见发声。

瑞典媒体29日报道,瑞典海岸警卫队官员当天确认,“北溪1号”和“北溪2号”管道一共出现四处泄漏。其中两处位于瑞典海上专属经济区,另两处位于丹麦海上专属经济区。瑞典一侧的两个泄漏点位置接近。

此前瑞典和丹麦当局确认管道有三处泄漏,其中一处位于“北溪2号”、两处位于“北溪1号”。有报道称新发现的第四处泄漏位于“北溪2号”管道。

瑞典海事管理局发言人埃里克森(Sara Eriksson)表示,第四处泄漏点的泄漏程度较轻,此前没有显示在雷达上,是瑞典海岸警卫队在相关地区巡逻时才发现。

瑞典和丹麦均将泄漏事件定义为蓄意破坏。瑞典首相安德松在最新表态中指出,要想制造管道目前出现的泄漏,需要使用大型爆破装置。

“北溪1号”与“北溪2号”平行,长度均超过1200公里,布设在海下70米到90米处。管道里层钢管壁厚度达到4.1厘米,钢管外还包裹了11厘米厚的型钢混凝土。

乌克兰国家通讯社报道,乌克兰国家航天局分析了北溪管道泄漏点附近爆炸引发的地震,推测爆炸的威力相当于700公斤TNT当量。

业内人士称,要了解管道泄漏详细情况,当局需先使用潜水机器人进行勘察,勘察需等泄漏点的天然气释放完之后。丹麦预计,泄漏管道最快将于本周日排空。

瑞典、芬兰以及目前欧洲最大天然气供应国挪威已宣布加强对能源基建的安保,挪威将派兵保护油气设施。

针对北溪管道事件,北约周四发表声明称现有信息显示,管道泄漏是“蓄意、鲁莽和不负责任破坏行为”的结果。

声明警告,任何针对联盟成员关键基建设施发动的蓄意袭击都将遭到北约成员国的一致回应,北约准备好“威慑和防御”以能源为手段和其他混合策略发动的攻击。

声明没有直接将矛头对准俄罗斯,但北约官员接受《华尔街日报》采访时称多国均认为俄罗斯是幕后主谋。透露消息的官员表示,由于现在缺乏证据,因此大部分成员国不愿公开指责俄罗斯。

俄罗斯此前将西方国家的怀疑称为“荒唐”。周四,普京在与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通话时将北溪事件定性为“国际恐怖主义”行为。

俄总统新闻秘书佩斯科夫在当天的记者会上也重申该说法。他称,很难想象此类“恐怖主义行为”能在没有国家力量介入的情况下成功。俄联邦安全局正在以国际恐怖主义行为对北溪事件展开调查。

将北溪事件定性为国际恐怖主义之时,俄罗斯还直接将矛头对准了美国。

俄外交部发言人扎哈罗娃周四称,北溪管道泄漏发生在瑞典和丹麦海上专属经济区,这两个国家都是以北约为中心的国家,是被美国情报机构“完全掌控”的国家。丹麦是北约成员国,瑞典正在等待北约批准其入约申请。

扎哈罗娃指出,北约7月才在相关海域举行军演,当时使用了深水设备。她同时直言,美国是北溪事件的“完全受益者”。

扎哈罗娃称,美国官员过去几年一直威胁要让北溪管道停摆,以便于美国加大对欧盟的液化天然气出口。今年上半年,由于欧盟需求增大,美国跃升为全球第一大液化天然气出口国。

美国已坚决否认参与北溪事件,称管道泄漏对任何人都没有好处,指责俄罗斯传播虚假信息。

就在北溪事件仍笼罩在疑云中之时,西方与俄罗斯的紧张关系还将面临更严峻考验:俄罗斯于周五签署乌克兰东部顿涅茨克等四个地区的入俄条约。四个地区此前已通过公投,高票赞成加入俄罗斯。

俄罗斯联邦安全会议副主席梅德韦杰夫上周表示,对于新加入俄罗斯的领土,包括战略核武器和新型武器在内的任何俄罗斯武器都可以用于防御。在宣布进行部分动员时,普京警告称,俄罗斯在领土完整受到威胁时“将使用一切可用的手段”。

眼看西方与俄对立将进一步加剧,德国前总理默克尔罕见发声。

周二,她出席赫尔穆特·科尔基金会的开幕式时警告,作为一种政治智慧,各国应该认真对待普京说的话。

默克尔在讲话时提到了近期的局势发展:“我想说的是,认真对待(普京的)话,不要简单认为这些话是虚张声势。”她称,认真对待普京的话并不意味着软弱或者绥靖态度,而是一种政治智慧。

默克尔认为,这种政治智慧将帮助各国留下回旋余地,甚至能创造出新的回旋空间。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针锋相对:北约对北溪事件发警告,俄直言美国是受益方

默克尔罕见发声,各国应该认真对待普京的话。

2022年9月28日,瑞典经济区的“北溪”2号天然气管道泄漏的气体正在释放。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记者 | 安晶

北溪天然气管道泄漏事件持续发酵。当地时间9月29日,瑞典确认,除了此前公布的三处泄漏点外,还发现了第四处泄漏点。

由于天然气仍在泄漏中,调查人员依然无法前往现场对管道进行检查。但西方与俄罗斯已经开始舆论战。

北约发表声明认为北溪管道遭到蓄意破坏,警告破坏北约成员国基建的行为将遭到北约一致回应。

俄罗斯则称管道泄漏点位于美国情报机构控制的区域,指责只有美国能从北溪事件中获益。俄罗斯总统普京则将北溪管道泄漏称为“国际恐怖主义”行为。

眼看西方与俄罗斯关系进一步恶化,德国前总理默克尔也罕见发声。

瑞典媒体29日报道,瑞典海岸警卫队官员当天确认,“北溪1号”和“北溪2号”管道一共出现四处泄漏。其中两处位于瑞典海上专属经济区,另两处位于丹麦海上专属经济区。瑞典一侧的两个泄漏点位置接近。

此前瑞典和丹麦当局确认管道有三处泄漏,其中一处位于“北溪2号”、两处位于“北溪1号”。有报道称新发现的第四处泄漏位于“北溪2号”管道。

瑞典海事管理局发言人埃里克森(Sara Eriksson)表示,第四处泄漏点的泄漏程度较轻,此前没有显示在雷达上,是瑞典海岸警卫队在相关地区巡逻时才发现。

瑞典和丹麦均将泄漏事件定义为蓄意破坏。瑞典首相安德松在最新表态中指出,要想制造管道目前出现的泄漏,需要使用大型爆破装置。

“北溪1号”与“北溪2号”平行,长度均超过1200公里,布设在海下70米到90米处。管道里层钢管壁厚度达到4.1厘米,钢管外还包裹了11厘米厚的型钢混凝土。

乌克兰国家通讯社报道,乌克兰国家航天局分析了北溪管道泄漏点附近爆炸引发的地震,推测爆炸的威力相当于700公斤TNT当量。

业内人士称,要了解管道泄漏详细情况,当局需先使用潜水机器人进行勘察,勘察需等泄漏点的天然气释放完之后。丹麦预计,泄漏管道最快将于本周日排空。

瑞典、芬兰以及目前欧洲最大天然气供应国挪威已宣布加强对能源基建的安保,挪威将派兵保护油气设施。

针对北溪管道事件,北约周四发表声明称现有信息显示,管道泄漏是“蓄意、鲁莽和不负责任破坏行为”的结果。

声明警告,任何针对联盟成员关键基建设施发动的蓄意袭击都将遭到北约成员国的一致回应,北约准备好“威慑和防御”以能源为手段和其他混合策略发动的攻击。

声明没有直接将矛头对准俄罗斯,但北约官员接受《华尔街日报》采访时称多国均认为俄罗斯是幕后主谋。透露消息的官员表示,由于现在缺乏证据,因此大部分成员国不愿公开指责俄罗斯。

俄罗斯此前将西方国家的怀疑称为“荒唐”。周四,普京在与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通话时将北溪事件定性为“国际恐怖主义”行为。

俄总统新闻秘书佩斯科夫在当天的记者会上也重申该说法。他称,很难想象此类“恐怖主义行为”能在没有国家力量介入的情况下成功。俄联邦安全局正在以国际恐怖主义行为对北溪事件展开调查。

将北溪事件定性为国际恐怖主义之时,俄罗斯还直接将矛头对准了美国。

俄外交部发言人扎哈罗娃周四称,北溪管道泄漏发生在瑞典和丹麦海上专属经济区,这两个国家都是以北约为中心的国家,是被美国情报机构“完全掌控”的国家。丹麦是北约成员国,瑞典正在等待北约批准其入约申请。

扎哈罗娃指出,北约7月才在相关海域举行军演,当时使用了深水设备。她同时直言,美国是北溪事件的“完全受益者”。

扎哈罗娃称,美国官员过去几年一直威胁要让北溪管道停摆,以便于美国加大对欧盟的液化天然气出口。今年上半年,由于欧盟需求增大,美国跃升为全球第一大液化天然气出口国。

美国已坚决否认参与北溪事件,称管道泄漏对任何人都没有好处,指责俄罗斯传播虚假信息。

就在北溪事件仍笼罩在疑云中之时,西方与俄罗斯的紧张关系还将面临更严峻考验:俄罗斯于周五签署乌克兰东部顿涅茨克等四个地区的入俄条约。四个地区此前已通过公投,高票赞成加入俄罗斯。

俄罗斯联邦安全会议副主席梅德韦杰夫上周表示,对于新加入俄罗斯的领土,包括战略核武器和新型武器在内的任何俄罗斯武器都可以用于防御。在宣布进行部分动员时,普京警告称,俄罗斯在领土完整受到威胁时“将使用一切可用的手段”。

眼看西方与俄对立将进一步加剧,德国前总理默克尔罕见发声。

周二,她出席赫尔穆特·科尔基金会的开幕式时警告,作为一种政治智慧,各国应该认真对待普京说的话。

默克尔在讲话时提到了近期的局势发展:“我想说的是,认真对待(普京的)话,不要简单认为这些话是虚张声势。”她称,认真对待普京的话并不意味着软弱或者绥靖态度,而是一种政治智慧。

默克尔认为,这种政治智慧将帮助各国留下回旋余地,甚至能创造出新的回旋空间。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