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豆瓣要拍电影,这次它能找回错失的时间吗?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豆瓣要拍电影,这次它能找回错失的时间吗?

除了原有业务将受到影响和挑战,豆瓣进军影视制作领域的时间点也相当微妙。尽管影视圈依然是IP电影当道,但它们在这个暑期档的表现却有点糟糕。

互联网行业最有文艺范的“慢公司”豆瓣要拍电影了!

昨天,豆瓣网创始人兼CEO阿北(杨勃)发布内部信称,经过半年多的试水,豆瓣阅读将成立影业公司,正式进军电影制作领域。

从推出传统的品牌广告,互动营销,到读书提供购书链接,阅读与作者分成,电影提供在线购票服务,FM尝试付费版,再到东西和市集试水电商,豆瓣一拍一可以预约摄影平台,音乐启动全球数字发行计划,豆瓣走过的11年里,在自身气质和商业化的平衡中做了很多探索和努力。如今的它,已经不是当年的小众网站,但错过2012年移动互联网的爆发,毫无疑问让它错失了成为“一方霸主”的绝佳机会。

这次高调进军影视行业,也许是因为豆瓣不想再错过当下野蛮生长的影视市场风口。不过,在乐视、阿里、百度、腾讯、小米等互联网公司相继跨界影视投资制作的背景下,以社区网站起家,远离影视行业上游的豆瓣,尽管拥有优质的原创内容,但整体优势并不明显,进入的时机也有些微妙,结果如何,还很难下定论。

从做原创写作到跨界拍电影

豆瓣给人的印象,一直是一家有自己独特精神气质的网站。它有很多坚持,比如帮助人们发现更丰富的生活,比如,要做一家慢公司,比如,坚持使用小五号宋体字;比如推行社区自治的理念,再比如,后来的“和有趣的人做有趣的事”。

实际上,豆瓣一直在理想和商业之间找感觉。过去的它,在商业化的进程中,显得有些保守。试水电商导购的豆瓣东西,也不是那么赤裸裸的金钱至上,而是披上文艺的外衣,保持自己的格调。正因为如此,豆瓣让很多人觉得是比较纯粹、比较特殊的存在。这次跨界电影制作领域,豆瓣似乎并非心血来潮。

阿北在内部信中称,豆瓣阅读自2012年5月上线四年来,已经积累了两万多名作者和八千多部独家作品。此前,豆瓣阅读上线了影视改编栏目,目前已经有数百家影视公司和更多的编剧加入,关注和孵化新的编剧和影视制作项目。

说起豆瓣阅读,与很多阅读平台类似,它同样是尽可能绕开中间环节,直接连接写作者和读者的模式,但它在内容创作上显示出了一定的门槛,作品相较于以卖“爽”为主的普通网络作品而言,具有更加严谨的文本和较高的文学性。每年举办的征文活动,也成为挖掘新作者和新作品的重要平台。这当然“很豆瓣”。

在豆瓣阅读相对成熟之后,豆瓣很自然地想让沉淀的原创内容变成金蛋,而电影化显然是最有利可图的一招。阿北称,新的影业公司由豆瓣阅读总经理戴钦推动和负责,将从豆瓣阅读延伸出一个新的团队,选择好的豆瓣阅读小说,组织编剧、导演和主创,并参与后续电影的投资和开发。

据了解,截至7月底,豆瓣已有 10 部小说售出了影视改编权,其中首部试水短片《一日英雄》已经在上海电影节放映,但还没正式上线推广。除此之外,豆瓣阅读上的科幻小说《追逐太阳的男人》也以百万元的价格卖给了新丽影业,而且,豆瓣也将参与这部电影的联合制片。

踏足电影制作的豆瓣能保持纯粹吗?

豆瓣之于电影制作领域,最让人津津乐道的案例是电影《失恋三十三天》。当年,这部电影以890万元的小成本收获3.5亿元的票房,成为年度票房黑马。它的雏形来自于豆瓣的一篇记录失恋生活的直播帖。《蜗居》的导演滕华涛看到这篇记录后,联系了作者鲍鲸鲸,买下版权,鲍鲸鲸着手把故事改编成剧本,才有了后来的神话。

客观来看,《失恋三十三天》只是一次很偶然的成功,豆瓣在其中发挥的作用也非常有限。豆瓣与电影的火花主要还是在评分和影评领域。作为一个高质量的社区网站,豆瓣在早期聚集了一批高质量的影迷,产生过许多非常优秀的影评,豆瓣电影T0P250、年度电影等榜单也深受用户欢迎。“豆瓣用户很挑剔”这个早期建立起来的印象,也让豆瓣成为国内最受信赖的评分网站。每当新片上映,先看豆瓣评分,成为很多网友观影的标准“准备动作”;影片上映后,豆瓣的评分也成为很多媒体人评价影片时的重要参考。

然而,一旦涉足电影制作领域,豆瓣难免会陷入“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的尴尬。 “豆瓣出的电影的豆瓣评分能准吗”,“总是看豆瓣评价别的影片,总算轮到别人来评价豆瓣自己公司拍的电影了”,“豆瓣一直评价别人,看他自己拍电影,能拍成个什么样”,“既然豆瓣自己要拍电影了,那么作为豆瓣上的影评人能给予其电影客观评价吗?”。豆瓣成立影业公司的消息传出后,网友质疑的声音不少。

事实上,相比豆瓣读书的小众与落寞,豆瓣音乐被其他音乐类产品不断超越的现实,豆瓣电影却是豆瓣近年来的一杆大旗,很多新用户可能不会使用豆瓣的其他功能,但会默默刷豆瓣电影的影评。当新业务与原有业务产生冲突的时候,豆瓣该如何去维持豆瓣电影的公信力,将是豆瓣接下来的重要挑战。也许豆瓣应该尽可能独立运营影业公司,这或许是减少对原有业务伤害的最好办法。

IP正在失效,豆瓣的新生意会好吗?

除了原有业务将受到影响和挑战,豆瓣进军影视制作领域的时间点也相当微妙。尽管影视圈依然是IP电影当道,但它们在这个暑期档的表现却有点糟糕。

《谎言西西里》《封神传奇》《致青春2》《夏有乔木雅望天堂》《盗墓笔记》等多部电影都顶着IP的光环,但依然难逃差评。票房上,除了《盗墓笔记》表现亮眼,其他IP电影的表现也不尽如意,难以再现《小时代》等低分电影在票房上的成功。更加不利的是,今年暑期档多部参与保底发行的电影也宣告失败。市场对于IP的信赖感正在下降。

这些IP电影集体陷入低迷,当然与一部分电影的粗制滥造和敷衍有关。但迅速变化的电影市场,主力观众的更迭,激烈的外部竞争等因素也不容忽视。电影这门生意的利润可观,风险也是显而易见的。豆瓣阅读尽管沉淀了大量原创内容,但要把其中的内容转换成卖座的电影作品,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

豆瓣过去的成功,不是依靠推广和广告,而是纯粹依靠社区氛围的塑造、优质内容的沉淀。这样的发展路径,让很多人觉得它是一家美好的公司。豆瓣的缔造者阿北在2014年的豆瓣年会上说,豆瓣因为对于自己的技术和产品过于自信,而错失了3年时间。这一次,豆瓣勇敢地拥抱这一股影视热潮。作为一个曾经很喜欢豆瓣的用户,还是非常希望这家毫无制作电影经验的互联网公司,能保持优雅的吃相,挑选出有潜力的作品,并控制好制作流程,做出不让人失望的好作品,从而开辟一片新天地。

本文为“文创资讯”原创独家稿件,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文创资讯微信(ID:chuangyiyun)。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豆瓣

4k
  • 豆瓣回应App闪退:缓存错误配置文件导致,卸载重装即可解决
  • 加速郫县豆瓣发展 成都出台产业促进办法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豆瓣要拍电影,这次它能找回错失的时间吗?

除了原有业务将受到影响和挑战,豆瓣进军影视制作领域的时间点也相当微妙。尽管影视圈依然是IP电影当道,但它们在这个暑期档的表现却有点糟糕。

互联网行业最有文艺范的“慢公司”豆瓣要拍电影了!

昨天,豆瓣网创始人兼CEO阿北(杨勃)发布内部信称,经过半年多的试水,豆瓣阅读将成立影业公司,正式进军电影制作领域。

从推出传统的品牌广告,互动营销,到读书提供购书链接,阅读与作者分成,电影提供在线购票服务,FM尝试付费版,再到东西和市集试水电商,豆瓣一拍一可以预约摄影平台,音乐启动全球数字发行计划,豆瓣走过的11年里,在自身气质和商业化的平衡中做了很多探索和努力。如今的它,已经不是当年的小众网站,但错过2012年移动互联网的爆发,毫无疑问让它错失了成为“一方霸主”的绝佳机会。

这次高调进军影视行业,也许是因为豆瓣不想再错过当下野蛮生长的影视市场风口。不过,在乐视、阿里、百度、腾讯、小米等互联网公司相继跨界影视投资制作的背景下,以社区网站起家,远离影视行业上游的豆瓣,尽管拥有优质的原创内容,但整体优势并不明显,进入的时机也有些微妙,结果如何,还很难下定论。

从做原创写作到跨界拍电影

豆瓣给人的印象,一直是一家有自己独特精神气质的网站。它有很多坚持,比如帮助人们发现更丰富的生活,比如,要做一家慢公司,比如,坚持使用小五号宋体字;比如推行社区自治的理念,再比如,后来的“和有趣的人做有趣的事”。

实际上,豆瓣一直在理想和商业之间找感觉。过去的它,在商业化的进程中,显得有些保守。试水电商导购的豆瓣东西,也不是那么赤裸裸的金钱至上,而是披上文艺的外衣,保持自己的格调。正因为如此,豆瓣让很多人觉得是比较纯粹、比较特殊的存在。这次跨界电影制作领域,豆瓣似乎并非心血来潮。

阿北在内部信中称,豆瓣阅读自2012年5月上线四年来,已经积累了两万多名作者和八千多部独家作品。此前,豆瓣阅读上线了影视改编栏目,目前已经有数百家影视公司和更多的编剧加入,关注和孵化新的编剧和影视制作项目。

说起豆瓣阅读,与很多阅读平台类似,它同样是尽可能绕开中间环节,直接连接写作者和读者的模式,但它在内容创作上显示出了一定的门槛,作品相较于以卖“爽”为主的普通网络作品而言,具有更加严谨的文本和较高的文学性。每年举办的征文活动,也成为挖掘新作者和新作品的重要平台。这当然“很豆瓣”。

在豆瓣阅读相对成熟之后,豆瓣很自然地想让沉淀的原创内容变成金蛋,而电影化显然是最有利可图的一招。阿北称,新的影业公司由豆瓣阅读总经理戴钦推动和负责,将从豆瓣阅读延伸出一个新的团队,选择好的豆瓣阅读小说,组织编剧、导演和主创,并参与后续电影的投资和开发。

据了解,截至7月底,豆瓣已有 10 部小说售出了影视改编权,其中首部试水短片《一日英雄》已经在上海电影节放映,但还没正式上线推广。除此之外,豆瓣阅读上的科幻小说《追逐太阳的男人》也以百万元的价格卖给了新丽影业,而且,豆瓣也将参与这部电影的联合制片。

踏足电影制作的豆瓣能保持纯粹吗?

豆瓣之于电影制作领域,最让人津津乐道的案例是电影《失恋三十三天》。当年,这部电影以890万元的小成本收获3.5亿元的票房,成为年度票房黑马。它的雏形来自于豆瓣的一篇记录失恋生活的直播帖。《蜗居》的导演滕华涛看到这篇记录后,联系了作者鲍鲸鲸,买下版权,鲍鲸鲸着手把故事改编成剧本,才有了后来的神话。

客观来看,《失恋三十三天》只是一次很偶然的成功,豆瓣在其中发挥的作用也非常有限。豆瓣与电影的火花主要还是在评分和影评领域。作为一个高质量的社区网站,豆瓣在早期聚集了一批高质量的影迷,产生过许多非常优秀的影评,豆瓣电影T0P250、年度电影等榜单也深受用户欢迎。“豆瓣用户很挑剔”这个早期建立起来的印象,也让豆瓣成为国内最受信赖的评分网站。每当新片上映,先看豆瓣评分,成为很多网友观影的标准“准备动作”;影片上映后,豆瓣的评分也成为很多媒体人评价影片时的重要参考。

然而,一旦涉足电影制作领域,豆瓣难免会陷入“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的尴尬。 “豆瓣出的电影的豆瓣评分能准吗”,“总是看豆瓣评价别的影片,总算轮到别人来评价豆瓣自己公司拍的电影了”,“豆瓣一直评价别人,看他自己拍电影,能拍成个什么样”,“既然豆瓣自己要拍电影了,那么作为豆瓣上的影评人能给予其电影客观评价吗?”。豆瓣成立影业公司的消息传出后,网友质疑的声音不少。

事实上,相比豆瓣读书的小众与落寞,豆瓣音乐被其他音乐类产品不断超越的现实,豆瓣电影却是豆瓣近年来的一杆大旗,很多新用户可能不会使用豆瓣的其他功能,但会默默刷豆瓣电影的影评。当新业务与原有业务产生冲突的时候,豆瓣该如何去维持豆瓣电影的公信力,将是豆瓣接下来的重要挑战。也许豆瓣应该尽可能独立运营影业公司,这或许是减少对原有业务伤害的最好办法。

IP正在失效,豆瓣的新生意会好吗?

除了原有业务将受到影响和挑战,豆瓣进军影视制作领域的时间点也相当微妙。尽管影视圈依然是IP电影当道,但它们在这个暑期档的表现却有点糟糕。

《谎言西西里》《封神传奇》《致青春2》《夏有乔木雅望天堂》《盗墓笔记》等多部电影都顶着IP的光环,但依然难逃差评。票房上,除了《盗墓笔记》表现亮眼,其他IP电影的表现也不尽如意,难以再现《小时代》等低分电影在票房上的成功。更加不利的是,今年暑期档多部参与保底发行的电影也宣告失败。市场对于IP的信赖感正在下降。

这些IP电影集体陷入低迷,当然与一部分电影的粗制滥造和敷衍有关。但迅速变化的电影市场,主力观众的更迭,激烈的外部竞争等因素也不容忽视。电影这门生意的利润可观,风险也是显而易见的。豆瓣阅读尽管沉淀了大量原创内容,但要把其中的内容转换成卖座的电影作品,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

豆瓣过去的成功,不是依靠推广和广告,而是纯粹依靠社区氛围的塑造、优质内容的沉淀。这样的发展路径,让很多人觉得它是一家美好的公司。豆瓣的缔造者阿北在2014年的豆瓣年会上说,豆瓣因为对于自己的技术和产品过于自信,而错失了3年时间。这一次,豆瓣勇敢地拥抱这一股影视热潮。作为一个曾经很喜欢豆瓣的用户,还是非常希望这家毫无制作电影经验的互联网公司,能保持优雅的吃相,挑选出有潜力的作品,并控制好制作流程,做出不让人失望的好作品,从而开辟一片新天地。

本文为“文创资讯”原创独家稿件,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文创资讯微信(ID:chuangyiyun)。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