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销人为了能真正了解消费者,他们通过各种手段去洞察。在传统时代,营销人则希望通过市场调研来把握消费者的动脉,但是消费者经过多年的驯化或者说由于处于被调研的角色,他们不会透露更多自己的信息。
现在有了技术,营销人可以根据cookie来跟踪,或者通过大数据技术来挖掘窥视消费者在网络上的行为。这些数据最终汇聚成营销人所看到的数据报告,或者说是消费者画像。
他们则在画像中来判断消费者现在的需求。这就解决了营销人首先获取消费数据的难题。由于营销人的目的很明确——洞察消费者,那么他们更加依赖数据反映的结果来判断个体消费者或群体消费者的真实需求。事实上如此吗?
其实不然,在网络上消费者的需求是多变的,是受他角色影响的。可能也会受评价和舆论的影响,但是消费者为了从众而掩盖自己真实的需求。比如,他们认为我是喜欢高逼格的,文艺的....但是为了跟大家都有一致的娱乐倾向,消费者可能虚假地做出娱乐化的行为,比如在网上发表逗比评论,卖萌心情。实际上,那不是他们想要的结果。他们仅仅是为了从众,不让大家觉得你与众不同。
对于普通人来说,光明正大的追求自己想要的,有时是高风险的,他们不愿失去自己与某些人的关系。但是个人的喜好需求又是他们迫切想要的。所以要洞察消费者,应该是深入消费者当中,去了解个体的行为。
那么怎么了解个体的行为呢。
以酒吧的消费者为例。人们到酒吧的目的看似只是为了买醉。但实际上,他们可能是为了猎艳,可能是消遣自己的寂寞,或者是消解一种压力......营销人要给消费者满足这样的需求,则并非需要通过数据报告来去了解消费者的真实需求,数据报告也做不了这方面的事情。你可以作为一个消费者到酒吧去观察他们喝酒的过程,他们的眼神还有他们的姿态,这些都是消费者暴露自己的真实写照。
不管消费者认不认同,那些在酒吧买醉的人们都无疑暴露自己的孤独、寂寞、无聊、缺爱、物色、解压等需求。而这个时候,作为营销人,如果你是卖酒或者是一种小资生活方式的。你可以从中进行策划,策划一场酒吧相亲,策划一场集体解压的活动。
换句话说,消费者在酒吧其实也是等待一种解决目前困境的方法。酒吧可以从消费者个人的期待诉求出发, 改进消费者的堕落也好,寂寥也好。用正能量的方式满足他们的需求。
延伸到线上的策划,营销人可以在产品的卖点中,制造消费者在酒吧期待出现的场景,艳遇或者是一次精神活动。
我们都知道,人们最终需要一种精神来领导他们,好让他们在生活中能保持前进的动力。
在如此压力大的社会背景下,消费者更希望有个强大的品牌来指引他们。百威的敬真我,就是打造消费认清生活中的真实自我。
这样看来,数据在这方面是没有优势的,除非你在消费者身上装有监视器,在酒吧某个角落装有摄像头,来窥视消费者的一举一动。但,说实话这样的监视你是很难再消费者的一举一动中发现他们的需求,你需要和他们聊天,和他们讲些故事,分享一些生活之类的故事。他们愿意听,因为他们此时此刻是孤独的。
数据报告只是呈现某个时段消费者的行为现象且是宽泛的,不具象的。细微才能道出消费者的真正动机。
你要知道一个人在喝了酒后,就会不自主的道出他来这里的目的。这是很容易判断的举个不是喝酒的例子,小时光面馆的老板在擦盘子的时候,就知道从门帘进来的人是谁,他今天的心情如何,他有什么心事。
这点来看,我们不用去跟酒吧的客人聊天,我们也可以和老板聊天,聊聊酒吧的故事。
最后,我们将这些故事编织成我们策划创意,我们的内容。通过这些流淌在消费者酒吧当时情景的事,来引起这类群体的共鸣。这是常识。
但你要注意,这里并不是说数据没有用,至少它让你知道这类人的一些基本属性。比如性别比例,职业分布,一些偏好等等。
以上是一些关于数据与营销的思考。其实,我们在做策划时,应该忘记营销和数据这些东西,而是将焦点放到消费者身上,我的产品能在消费者所处的任何场景中起到什么作用。音乐让他们进入某个状态,酒让他们保持这种状态,聊天让他们改变或者缓解状态带来的困扰。
很难理解是吗?可能你需要把自己当做某个场景的消费者来看待,是在这个场景中消费者扮演的角色来看待。
这样才能真正了解消费者他们在想什么,想要什么。
评论